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潮汕人過冬至原來是這樣子的,除了吃冬至丸還可以吃這些

今天冬至, 所謂冬至大過年, 潮汕人也不例外。

在潮汕, 冬至稱為“冬節”, 是全年的最後一個節氣, 也因為離過年最近的節日, 所以潮汕人定義冬至為喜節, 所以也有了潮汕的“冬節過小年”的說法。

為什麼有冬至大一歲的說法?那是因為冬至過完就是春節了, 因為潮汕地區冬至是一年的最後一個節氣, 意思就是過完冬至一年就過了, 所以說吃湯圓大一歲。

潮汕人過冬節, 要吃團圓飯、祭祀祖先, 家裡有以虛歲計算未到15歲年齡的孩子要拜公婆等等。 那麼說到吃東西, 潮汕人除了在冬至吃湯圓(丸)之外, 其實還有很多東西可以吃的。

潮汕冬節丸

冬節丸是用糯米粉和少量番薯粉加開水調節而成, 與湯丸外皮用料相同, 把它搓成圓圓的, 吃的時候要用開水煮熟丸子再用白糖調味即可!

在普寧也有人把它搓成兩頭尖尖的小丸, 也有人先把糯米粉團搓成小長條形, 再用剪刀剪成尖丸。

普寧甜尖丸

東京丸是用東京薯澱粉做成的, 東京薯是潮汕的特產之一, 根果白色偏圓的, 一般筷子般長度, 多數用來煲湯或者磨成粉, 性涼, 清火去燥。 主要是製作成東京丸子和甜湯。

東京丸

薑薯, 也有地區俗稱小淮山。 煮出來的湯粘稠, 入口滑, 味甘香, 因而受到老少喜愛。 其主要盛產於潮汕的潮陽和惠來地區, 其中, 最出名的是潮陽區西臚鎮內八鄉岩前村的薑薯。

岩前村含砂土較多, 姜薯皮薄光滑, 薯大肉白, 粉泥沾連, 品上質優。 在潮汕地區, 每逢春節, 各家各戶都會煮姜薯湯待客。 客人來拜年, 都能喝上主人做的一碗姜薯湯的。

薑薯

在汕頭潮陽, 潮南地區也有人在冬節丸裡加入了大薯, 淮山等做成甜湯。

鴨母撚, 傳統名小食, 首創于清代初年, 俗稱元宵, 現以潮州市太平路尾傳統名店胡榮泉製作的鴨母撚最為正宗, 取其形似母鴨在水上遊蕩浮沉而撰名。 鴨母撚類似北方的湯圓, 傳統製作要求嚴格。 鴨母撚的餡有四樣, 即芋泥、綠豆餡、紅豆沙、芝麻糖。 在潮汕, 冬至也有人家會吃鴨母撚。

潮汕地區也有人在冬至那天吃落湯錢, 是用糯米做的, 其味甘, 性溫, 食之有益氣止泄,

補中益氣, 主消渴, 暖脾胃之效。 糯米口感香糯黏滑, 常被用以製成風味小吃, 既是藥膳, 又是美食, 難怪既是烹調家又是美食家的潮汕人特別喜歡糯米。 做法: 花生、芝麻炒熟壓爛與白糖粉混合, 將糯米粉用涼開水和成粉團, 蒸熟或用水煮熟, 然後切成小件, 沾上以配料即成。

冬節鴿, 不是鳥, 又叫菜包粿、冬節粿, 是流行於廣東一帶的特色小吃, 是廣東汕尾傳統節日冬節那天的餐桌主食, 目前已經成為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日常食品。 做法將割薯, 菜脯, 包心菜, 芹菜, 蒜, 蝦脯, 五花肉……(材料可根據個人口味調整)配鹽等佐料翻炒, 再將冬節鴿的皮包上。 冬節鴿的皮做法:麵粉和糯米粉的比例為1:1, 用溫水和成麵團, 然後碾成餃子皮一樣薄的皮。

把包好皮的冬節鴿放進蒸籠裡蒸熟為止, 也可水煮。

菜包粿

冬至仔, 是陸豐特色的粿, 只有在冬至這天才會去製作。

冬至仔

酥餃, 有些地方叫油粿子, 一種潮汕小吃。 在潮汕人家, 每當有隆重的節日時, 潮汕人家都會做酥餃。

冬至繭也是一種餃子, 只不過比較大個。 皮的成分是粘米粉和番薯粉, 餡則主要是蒜苗、蝦、豬肉等。 做好後蒸熟可吃, 味香口感好。

冬至繭

菜頭粿, 其實就是蘿蔔糕。 菜頭系蘿蔔俗名, 菜頭粿是潮汕地方年糕的一種, 每逢過年時節, 各家各戶都有蒸制。 製作先將蘿蔔刮去粗皮, 刨成絲, 下鼎鍋炒軟, 加入臘腸粒、蝦米粒、香菇粒、芹菜粒, 和入適量味精、精鹽、胡椒粉, 同米漿、薯粉拌勻, 然後入蒸籠內(先用布墊於籠底)蒸熟,

以筷子插入不粘為熟。 又法:蘿蔔絲不經炒過, 直接拌入大米粉及其他配料, 以水調勻再入蒸籠蒸熟。 食用時將菜頭粿切塊, 下平底鍋用油煎至呈金黃色即成。 菜頭粿外酥內嫩, 味道清香而不甜膩。

菜頭粿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