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碎片化閱讀的弊端與應對策略

01. 容易遺忘

在快節奏的生活中, 很多人會選擇速食式的閱讀, 此類碎片化資訊為了達到容易傳播的目的, 往往會將複雜的事情簡單化, 只告訴你表面的東西。

很多都是看完就過了, 沒有思考沉澱的過程, 也沒有做筆記, 歸納整理, 也就沒有吸收成為自己的東西。

02. 難以轉化

在參與講座、交流會的時候, 你可能會想, 有些人在演說、互動的時候, 為什麼可以迅速地把想要的資訊信手拈來?那是因為他們已經有了自己的知識網路, 能夠隨時提取資訊。

當我們在接受碎片資訊的時候, 其實只是在拓展我們的“點”,

但卻沒有增加“聯繫”, 到要用的時候, 往往提取不出來。

單一的資訊內容是個點, 把點聯繫起來構成的網路, 才能構建出我們所說的知識結構。

03. 缺乏思考

你可能會在接收到新鮮內容的時候, 會產生“我又知道新東西了”的喜悅, 這也是我們難以抑制刷朋友圈的原因, 只需要手指一點, 就可以獲得新資訊, 打發了無聊的時間, 但事實上, 你還是會繼續感到無聊。

習慣速食式的瑣碎閱讀後, 你的思考能力並不會得到提升, 你的知識機構還是鬆散的;習慣了用孤立的知識點去看待問題, 就會導致片面, 情緒容易被煽動。

04. 形成閱讀惰性, 不願意再在讀書時進行主動的學習和理解

無論哪一個平臺上所提供的內容, 由於其載體本身的限制,

大多數內容源都根本不足以提供完整的、系統的、有深度的論述。 而更多地只能是提供一些淺顯的、易於理解的、不需要過多思考就能夠獲取的資訊。 而所有碎片化閱讀的內容提供方, 天然就有一個核心的需求, 就是:“獲取更多的用戶”, 所以, 碎片化閱讀的內容其目的並不是為了傳播知識, 帶給你真正有價值的內容, 而只是為了獲取你的關注, 攫取流量。 因此, 那些調動情緒的, 打色情擦邊球的內容大行其道, 各個平臺都絞盡腦汁化為標題黨, 只為了能讓你點進去, 向下滑動, 再點進下一篇, 再向下滑動……最終的結果是, 你的大腦就像我一樣, 被養的越來越懶, 越來越不願意動。 越是不願意動, 就越是只能去看那些不需要動腦的內容,
由此就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

05. 閱讀刺激閾值的提升

我們的腦子被養的越來越懶的同時, 胃口也被養的越來越刁。 只有那些簡單粗暴, 能夠調動起來情緒的, 或者是與我們自身欲望, 有著直接的強關聯的文章才能夠令我們閱讀下去。 與此同時, 對於所有需要思考的部分, 對於刺激不是那麼強烈的內容, 我們會變得越來越沒有耐心。 看任何文章都是迅速下滑, 一目十行, 文章看了三分之一就認為自己完全了理解了, 標題不夠“震驚”的點都懶得點。 碎片化閱讀就像吸毒一樣, 你體會到了毒品非常輕鬆的帶給你的強烈刺激, 那麼那些有乾貨但是平淡的內容你當然沒辦法、也沒有耐心再看下去了。

06. 理解一條道理或建議的全部內涵之後, 我們才能夠做出正確的選擇。

但問題是, 所有的碎片化閱讀幾乎都無法令你獲得深入的、完整的理解, 而往往只有一條簡單粗暴的建議。 而現在又是資訊爆炸的時代, 也是憑藉價值觀出位和吸粉的時代, 所以你總會不停地看到, 今天有人叫你往東, 明天他又建議你往西, 後天又聽到說你哪兒也不去才是最好的。 這些衝突的、矛盾的建議和觀點, 你剛吸收了之後可能會產生一種學到了知識的幻覺。 但實質上, 這些膚淺的、矛盾的觀念只會令你不斷地在原地打轉, 或者是陷入偏激。 你不可能僅從一些碎片化的觀點中獲得成長, 這些觀點帶給你的自我矛盾、自我衝突、自我內耗, 可能遠遠大過它能教給你的知識。

所以有非常多的人, 他們一開始可能只是有一些輕微的心理不適, 但看了太多的心理學公眾號, 學到了太多的心理學“知識”, 反而不斷的給自己的貼標籤, 產生了很多疑病症狀。 一個原本正常的人, 卻因為接收的碎片化知識太多, 而變得“不正常”, 變得問題越來越嚴重了。

07. 變得越來越浮躁, 注意力渙散

注意力渙散這一點, 其實不完全是碎片化閱讀的鍋, 而是“手機”的鍋。 我現在已經沒有辦法在碎片時間不打開手機了。

去買菜的時候, 短短十五分鐘, 必須打開音訊軟體聽個書;去樓下取個快遞, 也要拿上手機打開鎖屏劃拉幾下, 雖然我不知道我要劃拉找什麼;馬路邊等個人, 兩分鐘, 得打開朋友圈刷一刷;我們的注意力由於手機的影響, 已經無時無刻不處於一種高度緊張的、不斷試圖尋找刺激的狀態。而手機作為各種強刺激源,朋友圈,王者榮耀,各個媒體平臺,無數的app佔據了你的心智空間,隨時隨地試圖誘惑你。當你的心中填滿了各種刺激源的時候,注意力不渙散、整個人不浮躁那反倒稀奇了。

那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01. 每天抽出固定1~2個小時的閱讀時間,雷打不動的、用來啃那些有深度的、專業性的、需要你動腦子的書籍。

02. 強迫自己做讀書筆記和思維導圖

只有主動參與的閱讀才是有價值的,有意義的。你可以建立閱讀習慣,你也可以給自己製造無干擾環境,但當你閱讀時的懶惰、不思考、應付任務時的匆匆翻過,這才是最致命的。我們最擅長的就是用外在的行為來欺騙自己。看起來每天都很認真的在看書,你就理所當然的認為自己在努力了,以此欺騙別人,感動自己。但當你在閱讀時,你究竟是真的主動地試圖去理解這本書,去學到知識,還是只是做做樣子,你的內心永遠比任何人都清楚。所以在閱讀的時候必須要做讀書筆記,讀完了之後,你需要複盤,將這本書的精華內容輸出為一張思維導圖。

03. 建立知識體系的作用和方式

建立知識體系,能夠幫助我們記憶,知識之間只有建立了更多的關聯、更緊密的關係,才更容易記住;便於我們面臨問題和困惑時能夠將知識及時拿出來應用;能夠有效提高我們工作效率和職場競爭力。

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可以借鑒以下幾點:

a. 明確學習目的和內容

作為上班族,平時屬於自己的空餘時間非常有限,主動學習一般是有兩個原因:職業發展需要,興趣愛好。

成年學習者的學習往往帶了一點“功利性”,希望從所學的知識中獲取一些價值。

那麼價值體現在哪裡呢?

外在方面:資源、人脈、競爭力等等

內在方面:自信、修養、氣質等等

知道自己為什麼學,以及要學習什麼,是有效構建自己的知識網路的第一步。

b. 有計劃地建立

⊙知識獲取:提倡有主題的閱讀,比如某一階段專注于文學類、金融類、心理類等等,由點及面,不斷深入。

⊙知識整理:知識的信息量是巨大的,能夠過目不忘的人沒有幾個,學會歸納和整理,把資料分門別類,不囤積對學習目標沒用的資料,減少冗餘,才能讓知識的運用更高效。

⊙知識分享:有研究調查表明,分享過的知識往往會記憶更深刻。通過分享和交流,還能夠檢驗自己知識掌握水準。

⊙知識利用:我們所學的最終還是要為我們所用才有價值,熟能生巧,知識要多用用,才能真正轉化為自己的。

⊙借鑒別人:初學者有局限,學習過來人的經驗相對比較靠譜。

通過對知識有針對性的獲取、整理、分享、利用,將新學的和原有的進行融匯貫通,才能不斷完善知識體系,形成良好的迴圈。

c. 如何處理碎片化知識

我們每天拿著手機,難免會看一些碎片化資訊,並不是說碎片內容沒有用,關鍵是我們如何對待。

如果你對某方面知識感興趣,就以它為出發點順藤摸瓜,發現它的背景、發展,不斷拓展自己的知識廣度和深度。

比如你對一部電影的介紹感興趣,除了去觀看這部電影,你還可以去瞭解它的導演、背景、拍攝手法、同類型影片等等。由此瞭解到很多電影知識,繼續深入說不定還會變成一個專業影評者。

探索本身就是有價值的,你經過探索瞭解到的知識,才能納入你的知識體系,成為你思維的一部分。

總而言之,構建起知識體系的最好辦法就是:明確自己要學習的方向,從一些碎片的內容中不斷去摸索、建構,把相關的知識納進來,在輸出實踐中發現需求和應該學習的內容,最後真正理解和掌握,形成良好的迴圈。

人最可怕的就是無意識之中逐漸被環境所改變。“讀公眾號是在漲見識”,“刷回答是在學知識”,“參加微課就是在主動成長”等這些都是一些潛移默化在影響著你的大環境。重要的是,你必須保持理智的認識,不被別人的言論忽悠,不為了偷懶而自欺欺人。盲從別人的建議是最容易的,相信只帶給你情緒刺激的毒雞湯也很簡單,但這除了令你變得越來越愚蠢,越來越狹隘之外再無其他。我相信在無數庸人中最聰明的你不會甘於被大環境所忽悠,而是始終能堅持靜下心來保持深度的、成體系的閱讀和學習。

已經無時無刻不處於一種高度緊張的、不斷試圖尋找刺激的狀態。而手機作為各種強刺激源,朋友圈,王者榮耀,各個媒體平臺,無數的app佔據了你的心智空間,隨時隨地試圖誘惑你。當你的心中填滿了各種刺激源的時候,注意力不渙散、整個人不浮躁那反倒稀奇了。

那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01. 每天抽出固定1~2個小時的閱讀時間,雷打不動的、用來啃那些有深度的、專業性的、需要你動腦子的書籍。

02. 強迫自己做讀書筆記和思維導圖

只有主動參與的閱讀才是有價值的,有意義的。你可以建立閱讀習慣,你也可以給自己製造無干擾環境,但當你閱讀時的懶惰、不思考、應付任務時的匆匆翻過,這才是最致命的。我們最擅長的就是用外在的行為來欺騙自己。看起來每天都很認真的在看書,你就理所當然的認為自己在努力了,以此欺騙別人,感動自己。但當你在閱讀時,你究竟是真的主動地試圖去理解這本書,去學到知識,還是只是做做樣子,你的內心永遠比任何人都清楚。所以在閱讀的時候必須要做讀書筆記,讀完了之後,你需要複盤,將這本書的精華內容輸出為一張思維導圖。

03. 建立知識體系的作用和方式

建立知識體系,能夠幫助我們記憶,知識之間只有建立了更多的關聯、更緊密的關係,才更容易記住;便於我們面臨問題和困惑時能夠將知識及時拿出來應用;能夠有效提高我們工作效率和職場競爭力。

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可以借鑒以下幾點:

a. 明確學習目的和內容

作為上班族,平時屬於自己的空餘時間非常有限,主動學習一般是有兩個原因:職業發展需要,興趣愛好。

成年學習者的學習往往帶了一點“功利性”,希望從所學的知識中獲取一些價值。

那麼價值體現在哪裡呢?

外在方面:資源、人脈、競爭力等等

內在方面:自信、修養、氣質等等

知道自己為什麼學,以及要學習什麼,是有效構建自己的知識網路的第一步。

b. 有計劃地建立

⊙知識獲取:提倡有主題的閱讀,比如某一階段專注于文學類、金融類、心理類等等,由點及面,不斷深入。

⊙知識整理:知識的信息量是巨大的,能夠過目不忘的人沒有幾個,學會歸納和整理,把資料分門別類,不囤積對學習目標沒用的資料,減少冗餘,才能讓知識的運用更高效。

⊙知識分享:有研究調查表明,分享過的知識往往會記憶更深刻。通過分享和交流,還能夠檢驗自己知識掌握水準。

⊙知識利用:我們所學的最終還是要為我們所用才有價值,熟能生巧,知識要多用用,才能真正轉化為自己的。

⊙借鑒別人:初學者有局限,學習過來人的經驗相對比較靠譜。

通過對知識有針對性的獲取、整理、分享、利用,將新學的和原有的進行融匯貫通,才能不斷完善知識體系,形成良好的迴圈。

c. 如何處理碎片化知識

我們每天拿著手機,難免會看一些碎片化資訊,並不是說碎片內容沒有用,關鍵是我們如何對待。

如果你對某方面知識感興趣,就以它為出發點順藤摸瓜,發現它的背景、發展,不斷拓展自己的知識廣度和深度。

比如你對一部電影的介紹感興趣,除了去觀看這部電影,你還可以去瞭解它的導演、背景、拍攝手法、同類型影片等等。由此瞭解到很多電影知識,繼續深入說不定還會變成一個專業影評者。

探索本身就是有價值的,你經過探索瞭解到的知識,才能納入你的知識體系,成為你思維的一部分。

總而言之,構建起知識體系的最好辦法就是:明確自己要學習的方向,從一些碎片的內容中不斷去摸索、建構,把相關的知識納進來,在輸出實踐中發現需求和應該學習的內容,最後真正理解和掌握,形成良好的迴圈。

人最可怕的就是無意識之中逐漸被環境所改變。“讀公眾號是在漲見識”,“刷回答是在學知識”,“參加微課就是在主動成長”等這些都是一些潛移默化在影響著你的大環境。重要的是,你必須保持理智的認識,不被別人的言論忽悠,不為了偷懶而自欺欺人。盲從別人的建議是最容易的,相信只帶給你情緒刺激的毒雞湯也很簡單,但這除了令你變得越來越愚蠢,越來越狹隘之外再無其他。我相信在無數庸人中最聰明的你不會甘於被大環境所忽悠,而是始終能堅持靜下心來保持深度的、成體系的閱讀和學習。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