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口述科學史:傾聽與述說 打開科學舊時光

當“90 後”開始“佛系”人生, 奉行“有也行, 沒有也行, 不爭不搶, 不求輸贏”的信條時, 他們或者比他們更年輕的“00後”, 聽到過去歲月裡的艱苦奮鬥、百折不撓、奉獻終生時, 會有什麼樣的感觸?能引起共鳴嗎?

聽親歷者講過去的故事或許是一個好方式。 現代口述歷史先驅、英國社會學家保羅·湯普森說, 口述歷史給了孩子們或者說年輕人一個理解過去發生的事情的機會。 人們不能僅僅停留在那些抽象的、高度凝練的歷史記錄中, 親身去進行口述歷史相關的實踐和學習, 能夠讓人們對於歷史有更加切身的感悟。

進入21世紀以來, 科學史研究者們在口述科學上做了很多工作, 以“20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叢書”“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兩大工程為代表, 他們尋訪了數百上千位科學家、科學工作管理者等, 傾聽他們的故事、記錄過去的歲月。 在這次“口述科學史專刊”的採訪中, 本報幾位元“85後”記者聽到這些故事、看到這些記載, 也是濕了眼眶、“正了三觀”, 感慨這裡有真正的科學精神和滿滿的正能量。

傾聽產生理解, 理解才有凝聚。

當然, 作口述歷史並不只是為了讓年輕人理解過去。 對於歷史學家來說, 口述是一種重要的史料來源, 和文字資料一樣。

以中國科學史為例, 現代意義上的科學, 在中國本是一個舶來品, 這一個半世紀間科學在中國的生根發芽本有著不同於西方的特殊故事和特殊背景。

加上政治制度和社會環境劇烈變遷, 許多鮮活的人物和事件就保存在一線科學家的記憶當中, 並不見於文字記載。 這些極易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散失。

歷史學家重視口述歷史的另一層原因, 還在於這種方式關乎歷史怎樣被書寫, 個人記憶如何參與並形成社會記憶。 由於各種原因, 被記錄下來的歷史難免片面。 還原的一種方法是讓所有的事件觀察者自由、無約束的發言, 從而呈現歷史本來的, 多元的, 有多種敘述方式和生命體驗的狀態。

近十多年來, 中國的科學史研究者們正是以搶救史料的心態面對口述科學, 也是要為中國科學的舊時光留下更豐富、更生動、更有溫度的記錄。

《中國科學報》 (2017-12-22 第1版 要聞)

更多閱讀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