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為什麼現在孩子的朋友圈都把父母遮罩掉?

面對孩子進入青春期後的各種情緒化表現, 相信也讓很多家長變得束手無策, 更無奈孩子為何一夜之間與自己成了“敵人”?

特別是網路和通訊發達的今天, 很多正處青春期的孩子們與其願意通過網路或其他虛擬世界表達自己的想法, 也不願意跟父母面對面溝通。 他們把父母和家人從自己的微信朋友圈遮罩也似乎成了常態。

現代教育報針對孩子處於青春期的父母們, 展開了一項名為《孩子的朋友圈》的問卷調查, 在收到的179份有效回饋中, 有30%的家長表示知道自己被孩子的微信朋友圈遮罩。

他們認為被孩子遮罩的主要原因是孩子有些話不願意讓父母看到或者孩子需要自我空間。 孩子害怕被斥責和溝通不暢通為次要原因。 僅有40%的家長選擇了“比較瞭解孩子的微信朋友圈內容”, 30%的家長選擇“偷偷看過, 瞭解一些”, 另有30%的家長選擇“不瞭解, 孩子也不說”。

對於如何成為孩子的朋友圈一員, 一些家長表示接受現狀, 沒必要非要成為孩子的好友;一些家長表示通過坦誠溝通、尊重接納孩子、少控制不監視等方式, 可以走進孩子的朋友圈的;另有一部分家長則很無奈地填寫了“忍著”“很難”, 甚至“沒辦法, 他們現在單純地抵制父母”。 其實每個家長都曾做過孩子, 很多時候都能感同身受, 但為什麼為人父母了以後卻一直走不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呢?

你追得越緊, 孩子越想躲

在上述的《孩子的朋友圈》問卷調查中顯示, 近半家長不願意孩子使用微信。 56%的家長願意孩子使用微信, 44%的家長不願意。 不願意讓孩子用微信的家長, 會給孩子買老人機或讓孩子用QQ聯絡。 在不願意讓孩子使用微信的原因中, 78%的家長選擇了“聊天太多, 消耗時間”。 其他原因是怕孩子網游上癮和擔心網上談戀愛。

當今世界上60多億人, 已經有20多億人在使用微信, 智慧手機更是相當於百科全書。 倘若不讓孩子用智慧手機和微信, 無異於隔斷了他與這個世界的重要聯繫通道和方便的知識獲取途徑。

在調查中, 甚至有家長說給孩子使用“老人機”的想法, 難倒真是想把孩子當“老人”養嗎?作為家長的難倒不怕自己的孩子與社會發展有距離感和甚至和社會脫節嗎?我們說孩子在學校是學習的“過去”的知識,

但孩子教育和成長的目標指向卻應該是“未來”, 然而智慧手機和微信則是給孩子展示周遭“當下”真實的、多彩的、更廣闊的世界。 兩害相權取其輕, 兩利相權取其重, 不同的價值判斷決定著家長的價值取向。

再說說朋友圈。 處於青春期前後的孩子遮罩家長, 一方面可能他確實感受到了代溝的存在, 他的做法、想法確實遭受過父母的反對, 這是大多數孩子遮罩家長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 孩子自動與父母拉開距離, 也反映了他內心獨立的渴望。 親子拉開一些距離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因為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

與家長的漸行漸遠是自然規律。 每個人都有自己交往圈子, 也都有不想讓別人知道的“小秘密”。 作為家長, 不知道又有何妨。

很多家長習慣于研究教育理論, 用理論的眼光觀察孩子, 於是覺得孩子這裡有問題, 那裡也有問題。 如果將“家長過分關注孩子的眼睛”比喻為“黑屋子裡一支微弱的蠟燭”, 只能看見被家長的關注所照亮的東西, 而這些東西並不是孩子的全部。

現在的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一般都會有這麼一個觀點, 認為孩子小, 不懂事。 孩子說的話往往很難得到父母的肯定和支援, 甚至有些家長直接會訓斥孩子, 不願意聽孩子自己的內心想法。 其實, 家長需要思考的是, 從嬰兒時期無微不至的照顧,

你已經習慣於想要掌控孩子的全部言行甚至思想, 你們的距離讓正在長大的孩子已經感受到“過度親密”, .甚至想要逃離。 這很像是捉迷藏的遊戲, 你追得越緊, 他藏得越好、逃得越遠。

那麼作為家長的應該要怎麼做才能走進孩子們的朋友圈, 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呢?

陶行知說:“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 惟獨從心裡發出來的, 才能打到心的深處。 ”擁有心對心的尊重, 才會具備明察秋毫的教育敏感和化險為夷的教育智慧。

以心換心, 平等交流

不讓孩子用手機、偷看微信, 這背後折射的是家長對孩子的不信任以及親子溝通的問題。 首先, 孩子是這個時代的主人, 現實生活、學習中新媒體技術無處不在, 限制、圍堵都是不理智的行為, 家長應該更加開放、民主的疏導。作為家長如果給予孩子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陪伴孩子成長,多和孩子交流,陪伴孩子走進現實生活中的人與事。孩子自然不會過多沉溺於網路。

其次,尊重是交流的前提。特別是面對青春期的孩子,家長要想贏得孩子的尊重,也要學會尊重孩子,讓孩子做什麼一定要讓孩子知道為什麼這樣做;要充分信任孩子,並能寬容孩子,允許他犯錯,因為孩子畢竟是孩子,家長只有放下姿態,平等地對待和尊重孩子,才能受到孩子的尊重。也只有平等對待孩子,才能真正走進孩子的心靈。

最後,對孩子有客觀的分析與評價。對自覺性和自控力比較好的孩子,可以支援使用微信。對自製力欠缺的孩子,家長要在尊重的前提下與孩子交流溝通,達成使用微信的共識。比如,添加哪些人做好友、在什麼時間使用微信等等。在孩子使用微信的過程及時提出適合孩子、能夠讓孩子接受的建議,教會孩子對自己的行為和決定負責任並要承擔由此帶來的後果。

讓孩子在同齡人中整合和評價自己

孩子思想的形成過程,家長一定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孩子在經歷青春期之前,他們往往是通過父母、親人、老師的評價和整合自己。但是當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後,他們有了自我思想判斷的能力的時候,更希望並且習慣在同齡的小夥伴身上去找到自我認同感。

在整尋找自我認同感的過程中可能會有一些讓父母難以理解的行為,但如果沒有這個過程,這些東西就會在孩子內心發酵,並且形成人格的一部分,對孩子的成長更不利。既然這個過程是必然的且不可能讓它消失的,那麼我們最好就是做到只看不說,或者是既不看也不說,給孩子留下一些成長呼吸的空間,家長做到保持良好的溝通足矣。

多給孩子一些錘煉的機會

家長的最重要職責之一就是做好孩子的引導工作。適當的佈置孩子做一些家務事,多給孩子一些進修,錘煉的機會。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慢慢地從實踐中理解責任與擔當的意義。此外,孩子在和家長表達意見的時候,作為家長的也要學會不插嘴,不打斷,讓孩子主動地表達他們想法。

孩子的青春期是一個特殊時期,只有維護孩子的尊嚴,給他一定的自由度,包括金錢的支配權、交友等方面;並時不時的從孩子的視角出發,讓他有所收穫並不斷培養他們自主探索的能力,才能建立起一個與孩子一起成長、亦師亦友的家庭氛圍。擁有了良好的親子關係,看不看微信朋友圈還會是問題嗎?

家長應該更加開放、民主的疏導。作為家長如果給予孩子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陪伴孩子成長,多和孩子交流,陪伴孩子走進現實生活中的人與事。孩子自然不會過多沉溺於網路。

其次,尊重是交流的前提。特別是面對青春期的孩子,家長要想贏得孩子的尊重,也要學會尊重孩子,讓孩子做什麼一定要讓孩子知道為什麼這樣做;要充分信任孩子,並能寬容孩子,允許他犯錯,因為孩子畢竟是孩子,家長只有放下姿態,平等地對待和尊重孩子,才能受到孩子的尊重。也只有平等對待孩子,才能真正走進孩子的心靈。

最後,對孩子有客觀的分析與評價。對自覺性和自控力比較好的孩子,可以支援使用微信。對自製力欠缺的孩子,家長要在尊重的前提下與孩子交流溝通,達成使用微信的共識。比如,添加哪些人做好友、在什麼時間使用微信等等。在孩子使用微信的過程及時提出適合孩子、能夠讓孩子接受的建議,教會孩子對自己的行為和決定負責任並要承擔由此帶來的後果。

讓孩子在同齡人中整合和評價自己

孩子思想的形成過程,家長一定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孩子在經歷青春期之前,他們往往是通過父母、親人、老師的評價和整合自己。但是當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後,他們有了自我思想判斷的能力的時候,更希望並且習慣在同齡的小夥伴身上去找到自我認同感。

在整尋找自我認同感的過程中可能會有一些讓父母難以理解的行為,但如果沒有這個過程,這些東西就會在孩子內心發酵,並且形成人格的一部分,對孩子的成長更不利。既然這個過程是必然的且不可能讓它消失的,那麼我們最好就是做到只看不說,或者是既不看也不說,給孩子留下一些成長呼吸的空間,家長做到保持良好的溝通足矣。

多給孩子一些錘煉的機會

家長的最重要職責之一就是做好孩子的引導工作。適當的佈置孩子做一些家務事,多給孩子一些進修,錘煉的機會。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慢慢地從實踐中理解責任與擔當的意義。此外,孩子在和家長表達意見的時候,作為家長的也要學會不插嘴,不打斷,讓孩子主動地表達他們想法。

孩子的青春期是一個特殊時期,只有維護孩子的尊嚴,給他一定的自由度,包括金錢的支配權、交友等方面;並時不時的從孩子的視角出發,讓他有所收穫並不斷培養他們自主探索的能力,才能建立起一個與孩子一起成長、亦師亦友的家庭氛圍。擁有了良好的親子關係,看不看微信朋友圈還會是問題嗎?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