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厲害了!“強國利器” 中國的2017年,贊!

2017年, 中國在各個領域取得了許多令世界矚目的成就。 讓我們一起乘時光隧道, 去重溫那些令人驕傲的時刻吧!

復興號:血統純正的“中國製造”

△2017年6月25日, 中國標準動車組命名為“復興號”。

6月26日, 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復興號”在京滬高鐵上雙向首發。 與“和諧號”相比, “復興號”設計壽命提升了50%, 時速最高達400km/h, 噪音更小, 同時車廂裡提供充電、wifi以及閱讀燈等設施。

“復興號”的出現, 意味著中國高鐵從最早的“洋基因”、“混血”、“以我為主”, 現在由內而外都是“純中國血統”了, 特別是軟體全部是自主開發, 標誌著中國高鐵邁出了“從追趕到領跑”的關鍵一步。

“墨子號”搶佔量子科技制高點

△“墨子號”在國際上率先實現千公里級量子糾纏分發。

8月10日, 中國科學院對外宣佈, “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上天一年, 已圓滿完成量子糾纏分發、量子金鑰分發、量子隱形傳態三大目標。 “墨子號”開啟了全球化量子通信、空間量子物理學和量子引力實驗檢驗的大門, 為中國在國際上搶佔了量子科技創新的制高點。

“深海勇士”號海試成功

10月3日, 歷經50多天, 我國“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在南海完成全部海上試驗任務後, 隨“探索一號”母船順利返航三亞港。 這次海試, 進一步全面核對總和驗證了4500米載人潛水器的各項功能和性能, 海試的成功標誌著研製工作取得圓滿成功!

“深海勇士”是中國第二台深海載人潛水器, 與“蛟龍號”最大的不同是, 它的國產化達到95%以上。 其浮力材料、深海鋰電池、機械手全是中國自己研製的。

大飛機C919試飛成功

5月5日, 我國自主研製的首架噴氣式大型客機C919在上海浦東機場成功首飛。 12月17日, 第二架C919大型客機成功首飛, 順利凱旋!兩次試飛意味著C919大型客機的研製工作邁出了關鍵一步, 全面試驗試飛的新征程逐步拉開。

C919最大航程超5000公里, 綜合性能處於國際領先水準, 可與波音737和空客A320媲美。

首艘國產航母下水

4月26日, 中國首艘國產航母在大連造船廠正式下水。 第一艘國產航母完全自主設計、自主配套、自主建造, 標誌著中國國防實力邁向新階段, 象徵國家的軍事建設邁向一個新的里程碑。

新型萬噸級驅逐艦首艦下水

有航母自然要有護航艦隊。 6月28日, 海軍新型驅逐艦首艦下水儀式在上海舉行。 這艘我國完全自主研製的新型萬噸級驅逐艦, 達到了世界同類艦艇先進水準, 是海軍實現戰略轉型發展的標誌性戰艦。

首次海域可燃冰試采成功

5月18日, 我國首次實現海域可燃冰試采成功, 標誌著我國成為全球第一個實現了在海域可燃冰試開採中獲得連續穩定產氣的國家。 中國不斷刷新海域連續試采天數的紀錄, 引發了全球的關注。

中國造世界首台光量子電腦

5月3日, 世界首台超越早期經典電腦的光量子電腦在我國誕生。 這個“世界首台”是貨真價實的“中國造”。 這台量子電腦原型機的取樣速度比國際同行類似的實驗加快至少24000倍。

量子計算利用量子相干疊加原理, 具有超快的平行計算和模擬能力。 計算能力隨可操縱的粒子數呈指數增長, 可為經典電腦無法解決的大規模計算難題提供有效解決方案。

塞罕壩成為世界生態文明典範

△塞罕壩林海中的風力發電設備

55年來, 從一棵松到百萬畝林海, 從最初的369人毅然上壩到三代人傳承不息, 塞罕壩人將荒山沙地變成綠水青山, 創造了令世界為之驚歎的奇跡, 用了不起的變化成就了“生態文明建設範例”。 12月5日,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將“地球衛士獎”授予塞罕壩林場建設者, 以表彰他們變莽莽荒漠為鬱鬱林海的功績。

天舟一號:最牛快遞小哥

4月20日, 天舟一號貨運飛船成功發射升空, 並於4月27日成功完成與天宮二號的首次推進劑在軌補加試驗, 這標誌天舟一號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天舟一號是中國自主研製的首艘貨運飛船, 其核心任務是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交會對接、實施推進劑在軌補加等。 該任務的成功實施為構建天地往返系統, 為建設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站、搭建開放的國際太空科研平臺鋪平了道路。

北斗衛星開始全球組網

2017年11月5日, 中國第三代導航衛星順利升空, 它標誌著中國正式開始建造“北斗”全球衛星導航系統。 北斗三號第二組衛星預計明年發射。

首顆天文望遠鏡衛星成功發射

6月15日, 我國成功發射硬X射線調製望遠鏡衛星“慧眼”。 “慧眼”是我國首顆大型X射線天文衛星,設計壽命4年,他的成功研製和發射意味著中國在空間高能天體物理領域長期沒有自主觀測資料的歷史即將結束。

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全線貫通

2017年7月7日,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貫通,這是國內首條外海沉管隧道,也是當今世界上最長、埋深最深、綜合技術難度最高的沉管隧道。這意味著,港珠澳大橋實現了主體工程全線貫通。

△2017年5月2日,港珠澳大橋沉管隧道吊裝進入海底

海底沉管隧道技術難度極高,中國曾想讓荷蘭公司提供技術支援,然而對方漫天要價,世界上其他沉管隧道經驗又無法照搬套用。於是中國選擇從零開始,自主攻關,成就了中國建設史上施工難度最大的跨海橋樑,被業界譽為橋樑界的“珠穆朗瑪峰”。

“慧眼”是我國首顆大型X射線天文衛星,設計壽命4年,他的成功研製和發射意味著中國在空間高能天體物理領域長期沒有自主觀測資料的歷史即將結束。

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全線貫通

2017年7月7日,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貫通,這是國內首條外海沉管隧道,也是當今世界上最長、埋深最深、綜合技術難度最高的沉管隧道。這意味著,港珠澳大橋實現了主體工程全線貫通。

△2017年5月2日,港珠澳大橋沉管隧道吊裝進入海底

海底沉管隧道技術難度極高,中國曾想讓荷蘭公司提供技術支援,然而對方漫天要價,世界上其他沉管隧道經驗又無法照搬套用。於是中國選擇從零開始,自主攻關,成就了中國建設史上施工難度最大的跨海橋樑,被業界譽為橋樑界的“珠穆朗瑪峰”。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