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諾貝爾獎獲得者願意擔任《三體》電影顧問

在中科大上海研究院,

還有誰能比量子衛星之父潘建偉教授更具有吸引力?

答案是本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發現引力波的3位科學”大牛“

——雷納·韋斯、基普·索恩和巴里·巴里什。

上周日, 他們3人剛剛拿到了第2屆“復旦—中植科學獎”, 週一就馬不停蹄地轉戰墨子沙龍, 為擠滿現場、熱情的中國科學粉絲們講解引力波和他們的工作。

未來有4個引力波觀察視窗

13億年前, 宇宙中有2個黑洞相互碰撞, 而且並合成一個大黑洞, 發出引力波。 2015年9月14日, 位於美國的鐳射干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捕捉到了這個引力波,

成為人類第一次直接探測到的引力波。 為了探測到這個波, LIGO探測精度達到了10的負22次方。

基普·索恩認為, 在未來15—20年中, 預計會有4個引力波的觀察視窗:

升級的LIGO,

擬於2030年發射的歐洲探測引力波的LISA探測器,

2020年形成的全球脈衝星陣測時陣(PTA),

已經建造及正在規劃中的智利天文臺、

美國南極極點科考站和中國阿裡地區的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觀測專案。

“舉例來說, 根據估測, 人們認為電磁力產生于宇宙形成十億分之一秒後。 作為宇宙形成時釋放的4種基本力的衍生品, 引力波可以讓我們更確信自己關於宇宙形成的推斷。 我們還可以從引力波的角度出發做其他研究, 如黑洞碰撞和黑洞摧毀恒星研究等。 ” 索恩表示, “400年前, 伽利略將一個小小的望遠鏡指向了天空,

看到了木星的衛星。 2年前, LIGO捕捉到了2個黑洞結合產生的引力波。 從伽利略時代一直到現在, 整個天文學有了巨大的進步。 大家可以猜想一下, 在接下來的400年裡, 有了引力波的參與, 我們將會對宇宙有什麼新的認識?”

願意擔任《三體》科學顧問

“我是《星際穿越》的忠實粉絲, 我知道您是這部電影的科學顧問。 在中國有一部非常有名的科幻小說——《三體》, 我希望您能來擔任《三體》電影的科學顧問。 ”一位現場觀眾的提問引起了一陣善意的笑聲。 而提問的對象, 基普·索恩也不禁面露微笑。

基普·索恩是在2009年退休之後才深入參與到電影《星際穿越》的拍攝之中, 試圖把時空彎曲的蟲洞理論模型在電影螢幕上精准地表現出來。

事實上, 《星際穿越》講述了人類在觀測引力波時意外發現了蟲洞, 這個設定其實在劇本初稿中就有所體現。 但導演在修改劇本的時候, 不得不對影片中的科學資訊有所刪減, 不至於讓觀眾在觀看電影的時候“燒腦”得太過。

索恩在解釋《星際穿越》背後的科學原理時, 言簡意賅地說:“到目前為止, 人類對時空彎曲還不甚瞭解, 幾乎沒有相關的實驗和觀測資料。 這就是為什麼引力波尤其重要的原因——引力波源自空間的彎曲, 所以它們是探索宇宙彎曲的理想工具。 作為研究者, 我們在傳播科學的同時也是一個自我提升的過程。 在參與電影製作的過程中, 我們努力將理論層面上的方程式和模擬實驗變得生動真實,

希望通過視覺特效更直觀地傳播科學。 ”

“北美引力波發射台被摧毀。 歐洲引力波發射台被摧毀。 亞洲引力波發射台被摧毀。 太陽電波放大功能被全頻段壓制。 引力波宇宙廣播系統無法回復, 黑暗森林威懾終止。 ”《三體》小說中, 引力波也是非常重要的情節道具。 而面對觀眾的熱情邀請, 索恩也給予了正面回應:“如果有可能, 我願意擔任《三體》電影的科學顧問。 ”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