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搬出棚戶區,成都成華老廠區居民“安居夢”即將實現

在原科儀廠退休職工吳鈺鈴家的大門上, 一直留著她女兒9歲時寫下的五個大字——“明天更美好”, “女兒所期待的美好生活其實很簡單, 就是每一個家庭成員有一個獨立的房間, 有廚房、有廁所, 還有洗浴的地方。 ”事實上, 這不僅是吳鈺鈴一家三代近半個世紀以來的願望, 也是居住在科儀廠宿舍棚戶區居民的共同期待。

隨著2017年開展的第三次拆遷工程居民簽約率達到100%, 這個願望很快就要實現了。

科儀廠宿舍棚戶區改造項目簽約完成

時代變遷 發展滯後

科儀片區成“三無院落”

科儀廠宿舍棚戶區是典型的“筒子樓”建築,

主要修建於上世紀60年代。 1970年, 因母親是科儀廠焊工的原因, 8歲的吳鈺鈴隨父母兄弟搬進現在的家, “那個年代, 能住進單位分配的宿舍, 不曉得有多少人羡慕我們。 ”

雖然如此, 只有兩個房間的宿舍一下住進5口人, 依然十分擁擠。 無奈之下, 一家人只好把僅30平方米的房間分為3個休息區, 吳鈺鈴和母親擠在一張床上, 父親單獨睡, 大哥和弟弟則睡在外屋的上下鋪。 整個家中, 除了睡覺的地方, 幾乎留不下多餘的空間, 房間裡留下的過道, 也只能容納一個人通行。

更麻煩的是房間沒有獨立的廚房和衛生間, 整個宿舍區的員工, 都只能去角落裡的公共廁所, “好多人洗澡都是在公共廁所裡。 ”實在沒有辦法, 吳鈺鈴父母和一樓的鄰居們一道,

破牆擴建了近10平方米的區域, 在那裡分隔出廚房和淋浴區。 “相較而言, 2樓以上的住戶們根本沒有擴建的餘地, 條件比我們又差多了。 ”

此後, 吳鈺鈴先後經歷了父母過世、自己進入科儀廠當焊工、成家等一系列大事, 科儀廠片區的居住環境, 也漸漸由附近居民羡慕的地方變成“髒亂差”“三無院落”的代名詞, 唯一不變的, 這裡始終是她的家。 “看到附近片區居民住的地方越來越好, 我當然也希望搬到一個環境更好的地方, 但由於經濟原因, 根本沒有搬走的實力。 ”

待改造的科儀廠宿舍棚戶區

以人為本 共建共治

政府、社區、居民三方合力

對正在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國家中心城市的成都來說, 社區發展治理必須要像繡花般精細,

作為奮力建設“中優”典範區的成華來說, 更是如此。

針對轄區社區形態複雜、群眾需求多元的現狀, 成華區因地制宜, 科學謀劃, 大力實施社區發展治理“五大行動”, 在老舊城區改造工作中, 充分發揮社區作用, 調動居民參與積極性, 讓居民真正從“要我搬”變為“我要搬”, 在切實改善居民生活品質的同時, 不斷探索“共建共治共用”的社區發展治理新格局。

成華區培華路社區負責人介紹, 經過相關部門的排查, 他們也發現科儀廠片區的房齡一年年增長, 設施老化, 破牆開店、改擴建情況堆積, 隱患不斷滋長, “尤其汶川大地震後, 這裡的房屋也受到波及, 一些房屋還出現了開裂、水泥掉落等情況。 ”為此,

2003年和2011年, 成華區兩次啟動該片區的拆遷工程, 但這兩次努力, 最後都以專案流產告終。

作為那兩次拆遷的親歷者, 吳鈺鈴也沒有簽約, “我家的條件比較特殊, 父母過世後我們家和弟弟家擠在一起, 當時給出的搬遷條件不能滿足我們的居住需求。 ”

今年, 成都市實施社區發展治理“五大行動”, 老舊城區改造就是其中的重點部分。 隨著《成華區關於深入推進社區發展治理建設高品質和諧宜居生活社區的實施意見》出臺, 指出要深入推進品質社區、活力社區、美麗社區、人文社區、和諧社區建設, 努力建設舒心美好、安居樂業、綠色生態、蜀風雅韻、良序善治的高品質和諧宜居生活社區。 在此背景下, 地處成華核心區域的科儀廠宿舍棚戶區再次被提上改造的日程。


今年, 第三次拆遷工程正式啟動後, 作為承辦方, 成都市躍華房屋經營開發有限公司專案經理蔣剛介紹:“我們分析出, 之前失敗的主要原因是準備不足, 事前同居民溝通不夠, 相關單位都進入簽約階段了才開始和居民接觸, 對他們的訴求掌握不清, 政策的解釋工作也不到位, 結果讓居民的抵觸情緒比較大。 另外我們發現, 絕大部分居民都是有意願搬到更好環境的, 但確實有部分居民對這裡有居住情節, 不願意離開, 另外也有一些條件好的居民已經搬出去住了, 留著這裡的房子就是想獲得超過政策標準的額外利益。 ”

對此, 在正式簽約前幾個月, 躍華公司就派員工進駐社區與居民進行充分溝通, 培華路社區也主動派出工作人員,進行前期的政策宣傳。

而經過前兩次的失敗,希望搬遷的居民們也發現,要想儘快獲得更好的居住環境,僅靠政府部門和拆遷公司是不行的,他們自己也必須行動起來,共同把這件事做好。因此,此次項目進行的初期,在街道和社區的指導下和幫助下,由原工廠老工會主席、黨支部書記羅鑄超發起的旨在推動此次專案成功的居民自治小組成立了。

老黨員帶頭 自治小組協力

共建和諧宜居生活

準備期間,羅鑄超與自治小組的成員們一起,幫著拆遷公司收集居民的資訊,並主動做居民們的思想工作。心有猶豫的居民問他搬不搬時,他斬釘截鐵地回答,“這裡環境都這麼差了,當然要搬。”

對於那些已經住習慣了的居民,經大家協商,先後組織院落長、樓棟長及部分居民們前往附近的華林社區、關家社區還有大邑等遠離城市中心的社區去參觀,讓居民們瞭解自己所居住環境和其他社區的差距有多大,並讓他們切身感受更好環境所帶來的舒適。

在片區的一樓,不少居民都選擇了破牆開店、破牆改建,拆遷工作組進駐後,有人就提出要把開店的面積算成經營面積,改建的地方也算為房屋面積。瞭解到此,羅鑄超主動去做工作,“你們都免費使用這些多出來的地方幾十年了,收益已經比樓上的鄰居們多了很多,現在要是因為你們不同意讓搬遷工作進行不下去,不曉得他們還要在那麼狹窄的地方生活好多年,人心都是肉長的,何必讓他們多受一些苦。”

對於已經對片區生活習慣了居民,羅鑄超也現身說法,“我們辛辛苦苦工作幾十年,不就是為了要一個安居樂業的環境嘛。你也曉得,住在現在這兒一點都不方便。你要是實在捨不得離開這個地方,現在政府提供了返遷的指標可以爭取,補償金也足夠在附近買個環境更好的房子,只是比現在稍微遠一點,哪兒要不得嘛。”

8月28日,正式簽約的第一天,羅鑄超帶頭第一個在簽約書上簽下自己的名字。在他的帶動下,當天就有40多戶居民簽約,其中也包括吳鈺鈴,“這次的工作組確實設身處地的為我們著想,不僅工作態度好,不厭其煩的為我們講解政策,整個過程也公平、公正、公開,再不簽,難道我真要在這個地方一直生活下去?”

如今的科儀廠宿舍棚戶區搬遷簽約已全部完成,一些居民也漸漸搬出去了,曾經熱鬧的片區,如今已有些冷清。根據最早的協定,拆遷方將在三聖鄉為吳鈺鈴家提供一個一套二的房子,但幾經考慮,吳鈺鈴還是把房子換成了現金,“等錢正式到手後,我和女兒打算先租一所大一點的,廚房、衛生間齊全的房子,然後也分一點給家人們補貼家用。”

談起未來的生活,吳鈺鈴一臉笑容,“我女兒近20年前寫下的心願,現在終於要實現了。”

培華路社區也主動派出工作人員,進行前期的政策宣傳。

而經過前兩次的失敗,希望搬遷的居民們也發現,要想儘快獲得更好的居住環境,僅靠政府部門和拆遷公司是不行的,他們自己也必須行動起來,共同把這件事做好。因此,此次項目進行的初期,在街道和社區的指導下和幫助下,由原工廠老工會主席、黨支部書記羅鑄超發起的旨在推動此次專案成功的居民自治小組成立了。

老黨員帶頭 自治小組協力

共建和諧宜居生活

準備期間,羅鑄超與自治小組的成員們一起,幫著拆遷公司收集居民的資訊,並主動做居民們的思想工作。心有猶豫的居民問他搬不搬時,他斬釘截鐵地回答,“這裡環境都這麼差了,當然要搬。”

對於那些已經住習慣了的居民,經大家協商,先後組織院落長、樓棟長及部分居民們前往附近的華林社區、關家社區還有大邑等遠離城市中心的社區去參觀,讓居民們瞭解自己所居住環境和其他社區的差距有多大,並讓他們切身感受更好環境所帶來的舒適。

在片區的一樓,不少居民都選擇了破牆開店、破牆改建,拆遷工作組進駐後,有人就提出要把開店的面積算成經營面積,改建的地方也算為房屋面積。瞭解到此,羅鑄超主動去做工作,“你們都免費使用這些多出來的地方幾十年了,收益已經比樓上的鄰居們多了很多,現在要是因為你們不同意讓搬遷工作進行不下去,不曉得他們還要在那麼狹窄的地方生活好多年,人心都是肉長的,何必讓他們多受一些苦。”

對於已經對片區生活習慣了居民,羅鑄超也現身說法,“我們辛辛苦苦工作幾十年,不就是為了要一個安居樂業的環境嘛。你也曉得,住在現在這兒一點都不方便。你要是實在捨不得離開這個地方,現在政府提供了返遷的指標可以爭取,補償金也足夠在附近買個環境更好的房子,只是比現在稍微遠一點,哪兒要不得嘛。”

8月28日,正式簽約的第一天,羅鑄超帶頭第一個在簽約書上簽下自己的名字。在他的帶動下,當天就有40多戶居民簽約,其中也包括吳鈺鈴,“這次的工作組確實設身處地的為我們著想,不僅工作態度好,不厭其煩的為我們講解政策,整個過程也公平、公正、公開,再不簽,難道我真要在這個地方一直生活下去?”

如今的科儀廠宿舍棚戶區搬遷簽約已全部完成,一些居民也漸漸搬出去了,曾經熱鬧的片區,如今已有些冷清。根據最早的協定,拆遷方將在三聖鄉為吳鈺鈴家提供一個一套二的房子,但幾經考慮,吳鈺鈴還是把房子換成了現金,“等錢正式到手後,我和女兒打算先租一所大一點的,廚房、衛生間齊全的房子,然後也分一點給家人們補貼家用。”

談起未來的生活,吳鈺鈴一臉笑容,“我女兒近20年前寫下的心願,現在終於要實現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