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新疆古村落演繹 “舌尖上的五色冬至”

開欄語:12月22日是冬至, 作為一個重要節氣, 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濃厚的文化底蘊。 俗話說“冬至大如年”, 在這一天裡, 與家人、朋友圍在餐桌邊, 吃一頓熱氣騰騰抵禦嚴寒的餃子, 成為中國人冬至的風俗。 今日起, 天山網推出《冬至 民族團結情誼至 幸福必至》系列報導, 新疆古村落裡的“五色冬至”什麼樣?“結親周”活動裡的“團結冬至”有多暖, 新疆各族人民的特色餃子有多贊, 跟隨天山網記者的腳步, 一起來感受吧。

遊客提前在菜籽溝村的木壘鄉居民宿享受包“五福餃子”的樂趣。 冬至大如年, 在木壘哈薩克自治縣英格堡鄉的一個個村莊裡,

濃濃的年味, 是從冬至時, 家家戶戶準備村宴、包五色餃子和下粉條開始的。

“有人說‘年味越來越淡’, 在我們這裡, 從冬至開始, 家家戶戶就準備團圓菜肴, 村裡有年味了。 ”12月21日, 木壘哈薩克自治縣英格堡鄉月亮地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閆向福笑著說。

每年冬至, 木壘哈薩克自治縣英格堡鄉的一個個村莊裡, 只要你來, 看一眼、聞一下, 就能讓人穿越回熱鬧的舊時光。

村宴 全村人“團圓飯”

英格堡鄉月亮地村, 作為目前新疆保存較為完整的傳統村落, 曾入選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在這裡, 二十四節氣和生活節奏相融相合, 生活的儀式感得以表達。 驚蟄, 有驚蟄飯, 冬至, 有村宴“團圓飯”, 每一個節氣都有特殊的味道。

遊客提前在菜籽溝村的木壘鄉居民宿享受包“五福餃子”的樂趣。 (圖片由新疆全域私享國際旅行社提供)

冬至後的2天裡, 月亮地村裡會有超過60多桌的村宴“團圓飯”。 附近十裡八鄉的三位村宴名廚掌勺, 村民們自發前來幫廚, 共同操辦冬至的“團圓飯”。 以傳統土食材打造鄉村版饕餮盛宴, 讓村民和慕名而來的遊客們大飽口福。

有12年村廚經歷的史建剛作為本次“團圓飯”的主廚早已對菜單爛熟於心:家常粉條、涼拌蕎麥面、過油肉、夾沙、糖洋芋...... 

一道道菜品從菜名到實物都透著鄉土氣、量大料足。 村子裡物產豐富, 村民更個個自詡是“美食家”, 他們會用舌頭去驗證每一道菜的製作優良度, 並在心裡默默打分。

在這場鄉村版的“團圓宴”上, 既有遠方慕名而來的遊客, 也有相熟的父老鄉親, 因此沒人敢怠慢。

按傳統, 村宴開席後, 先由村裡年齡最大的長者動第一筷, 村裡的敬老美德在此彰顯無遺。 其樂融融的村宴“團圓飯”, 不僅彰顯了村裡對於冬至這個節氣的重視, 更是中國“興家強國”觀念的傳承與延綿。

五色五福餃子 討個冬季好彩頭

冬至的村宴上, 一道必不可少的主菜就是五色餃子。

遊客提前在菜籽溝村的木壘鄉居民宿享受包“五福餃子”的樂趣。

毗鄰月亮地村的菜籽溝村, 被作家劉亮程譽為當今新疆的“世外桃源“。

菜籽溝村裡一家名為木壘鄉居的民宿裡, 和麵, 擀皮, 包餡, 裝盤, 大家相互配合、有條不紊的趕制——五色五福餃子。

天山支脈柏格達山以北的凹穀中, 菜籽溝村蘊含著農耕時代的秀美風貌, 物產也豐富, 五色餃子的原料大多來自於村子裡的土地。

鮮豔的五福餃子。 (圖片由新疆全域私享國際旅行社提供)

所謂五色餃子, 是將蔬菜、水果等天然的顏色, 榨出汁來代替白水和麵。 如用胡蘿蔔汁做出黃色、菠菜汁做出綠色、黑芝麻糊做出黑色、火龍果做出紅色餃子皮, 這樣蔬菜、水果、堅果的營養也就在餃子裡了。 “吃碗熱乎乎的餃子, 再喝碗羊肉湯, 這個冬至別有一番風味。 ”五色五福餃子顏色大有講究。 天地萬物是由金、木、水、火、土這五種基本物質組成, 而顏色配五行既五色, 也就是青、赤、白、黃、黑這五種顏色, 冬至吃這種餃子寓意長壽、富貴、康寧、好德、善終五福,

就是討個好彩頭。

討個好彩頭, 也吸引著遠方的遊客。 新疆全域私享國際旅行社負責人鄭浩說, 截至目前, 僅菜籽溝村就收到300名遊客來村裡過冬至的預定。

粉條清清白白 鄰里和睦幸福久

村宴、五色餃子之外, 冬至時, 英格堡鄉馬場窩子村的粉條也成型了。

村民晾曬粉條。 (圖片由木壘哈薩克自治縣英格堡鄉政府提供)

進入冬季, 正是手工製作粉條的好時節。 粉條以澱粉為原料, “澱粉”是“墊福”的諧音, 人們在冰天雪地裡掛出熱氣騰騰的粉條寓意清清白白、幸福長久, 隨著一條條晶瑩剔透的粉條掛成, 冬至也到了。

從圓滾滾的土豆最後變成潔白筋道的長長粉條, 需要十幾道工序, 原始食材, 用原始方法, 做出原始的味道。

“粉條好不好,要下鍋才能檢驗。”馬場窩子村村民左昌忠說,粉條放到鍋裡煮、炒,要水煮不爛、油炒不嚢、吸嘴裡滑溜溜的,嚼來勁道的才好。

在馬場窩子村土生土長的左昌忠記憶中,小時候,家裡“下粉條”就是件愉快的事兒。 

村民們手工製作的粉條。

下粉條必須鄰里幫忙,做一次粉條需要五六家人齊心協力製作,從磨粉、和芡、揉芡、漏粉、整形、瀝水直至晶瑩剔透的粉條高掛下垂,如瀑布飄逸,整個過程中大家忙忙碌碌、有說有笑好不熱鬧。

這邊下完粉條剛成型,那邊灶臺上已是旺火熱油等著炒粉條菜肴了。不一會功夫,辛勞一天的人們得到犒勞,鄰居們的吃著涼拌粉條、酸菜粉條燉肉,一起聊天玩到深夜。

冬至時節,村宴上的熱鬧,五色餃子的豐富,粉條的剔透,和故土、鄉親、念舊、勤儉、堅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間,讓我們幾乎分不清哪一個是滋味,哪一種是情懷。

“粉條好不好,要下鍋才能檢驗。”馬場窩子村村民左昌忠說,粉條放到鍋裡煮、炒,要水煮不爛、油炒不嚢、吸嘴裡滑溜溜的,嚼來勁道的才好。

在馬場窩子村土生土長的左昌忠記憶中,小時候,家裡“下粉條”就是件愉快的事兒。 

村民們手工製作的粉條。

下粉條必須鄰里幫忙,做一次粉條需要五六家人齊心協力製作,從磨粉、和芡、揉芡、漏粉、整形、瀝水直至晶瑩剔透的粉條高掛下垂,如瀑布飄逸,整個過程中大家忙忙碌碌、有說有笑好不熱鬧。

這邊下完粉條剛成型,那邊灶臺上已是旺火熱油等著炒粉條菜肴了。不一會功夫,辛勞一天的人們得到犒勞,鄰居們的吃著涼拌粉條、酸菜粉條燉肉,一起聊天玩到深夜。

冬至時節,村宴上的熱鬧,五色餃子的豐富,粉條的剔透,和故土、鄉親、念舊、勤儉、堅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間,讓我們幾乎分不清哪一個是滋味,哪一種是情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