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包頭文學藝術終身成就獎獲得者鏡頭下七八十年代的包鋼

鮑乃鏞:從包鋼走出去的攝影名人

包頭文學藝術終身成就獎獲得者

1938年, 鮑乃鏞出生於北京的一個藝術世家, 受家庭薰陶, 他小時候就特別喜歡文學、美術、音樂和歌舞劇。 良好的家庭環境也讓鮑乃鏞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1964年, 鮑乃鏞畢業於北京鋼鐵學院, 在北京鋼鐵研究總院工作, 後調至包鋼冶金研究所從事鋼鐵研究工作。

他拍攝於1976年4月4日“四五”運動的《天安門廣場360度》, 1983年“嚴打”的組照《黃泉路上》等等, 在攝影界屢屢產生轟動。 其所拍的“四五運動”122張底片被中國國家檔案館收藏。

《天安門廣場360度》

1985年到1987年間,

成名後的他國外, 曾在澳大利亞悉尼馬克立大學等舉辦紀實攝影作品展。 回國後, 他曾經在新華社當過攝影記者。 2009年7月, 他摘得內蒙古文學藝術“傑出貢獻獎”殊榮。

和大多數同時代的攝影師相比, 鮑乃鏞的成功絕非偶然。 他較高的文化素養、深厚的社會學知識, 以及社會基層人士的獨特視角, 形成了他獨特的攝影理念。

他以工程師一樣的嚴謹態度、高超的攝影技巧拍攝社會生活, 把鏡頭對準生活、工作中平凡的人和事, 客觀記錄了當時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事件。 因此, 他拍攝的紀實作品, 歷經歲月洗禮而愈發彰顯價值。

攝影家身上應該有股‘俠’氣, 用攝影作品真實、公平、公正地去反映時代特點, 去發現社會中的問題,

為社會的進步做出貢獻, 使我們的祖國更強大、社會更和諧、人民更幸福, 這也是攝影家的職責所在。

很多人都知道鮑乃鏞拍攝的重大歷史題材的攝影作品, 卻不知他作為包鋼職工, 曾經拍攝了大量有關包鋼的紀實攝影作品。 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 他有意識地拍攝包鋼生產、生活的各個場景, 記錄包鋼的發展歷程。

今天要為大家展現的照片都是鮑乃鏞曾拖著病痛之軀, 利用透析治療的間隙整理出來部分照片, 經掃描膠片得來, 雖然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但卻讓人大開眼界。 閱覽這些照片, 仿佛回到了那個年代, 找尋到了關於那個年代的記憶或是父輩們的身影……

從包鋼走出去的攝影名人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