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設計>正文

李漁的生活美學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李漁的生活美學有兩個重要的背景, 一是晚明時期追求個體感性的思潮對封建的反叛;一是戲曲這種新的文藝現象的繁榮、發達, 它們都指向社會大眾的世俗生活。 李漁的生活美學包括衣、食、住、行、娛樂、養生等多方面的內容, 他提出了審美設計的方法、要求, 在其中貫穿了“行樂”的理念。 李漁美學中的“行樂”以感性愉悅為基礎, 融合了理性原則, 他以個體的靈智和慧心構築生活的審美意象, 從而和現當代大眾文化中“日常生活的審美呈現”有根本不同。 李漁的生活美學可以歸入社會美、建築園林藝術美的範疇,

但在社會美部分伴隨著生活中的經歷和體驗, 建築園林美學則導向現實生活中審美意象的建構。

漁的《閒情偶寄》是戲劇美學的名著, 李漁還導演、編劇, 帶領戲班走了半個中國。 因此, 李漁是戲劇美學理論家, 也是戲劇美學的實踐者, 這在學術界早有定論。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 李漁的美學是以生活為基礎的, 他的戲劇以生活中的娛樂效果為最高追求, 他還建立了自己的生活美學。 李漁的生活美學表現在《閒情偶寄》中除《詞曲部》《演習部》之外的其他篇目中, 也表現在他的創作理念中。 李漁說:“惟我填詞不賣愁, 一夫不笑是吾憂。 ”他把“笑”作為戲劇藝術創作的目的, 使之服務於生活,

給生活帶來樂趣。

李漁的生活美學和他生活的時代背景相契合, 它以個體的日常生活為著力點, 用“行樂”貫穿其中, 包含了衣、食、住、頤養等方面的審美設計, 從美學角度對它進行辨析是有意義的。

『 生活美學/理論歸屬 』

一、突出個體感性。 關切世俗生活

李漁生活美學的背景, 有學術和社會環境兩個方面。 從學術方面說, 它承接的是明代以來的“心學”一脈。 和程朱理學強調客觀的“理”相分立, 陽明心學以“心”作為道德形而上學的基礎。 相對于“天理”而言, “心”是可感受、可驗證的, 它更貼近個體感性。 心學的發展不是深度探索個體感性的認識論價值, 而是追求去掉“天理”遮蔽之後的“童心”, 為融合了個體感性的生命基本需求的合法性進行論證,

開闢了傳統學術貼近日常生活的新路向。

李漁于明萬曆三十九年(1611)至清康熙十九年(1680)在世, 其前學術界之聲名顯赫者有李贄(1527~1602)、陳繼儒(1558~1639)。 李贄以日常生活為本位, 肯定感官享樂的合理性, 是封建倫常的“異端”;陳繼儒在而立之年焚儒衣冠, 隱居於小昆山之南, 絕意科舉進仕, 也表現了和封建價值觀念的疏離。 光緒年間《蘭溪縣誌》評價李漁為:“最著者詞曲, 其意中亦無所謂高則誠、王實甫也。 有《十種曲》盛行於世。 當時李卓吾、陳仲醇名最噪, 得笠翁為三矣。 ”[這就把李漁看作和李贄、陳繼儒一樣是背離儒學傳統、在特定歷史時期有卓越影響的學者。 李漁在評價唐太宗時說:“若太宗之言, 皆《詩》《書》所不載, 聞見所未經,

字字從性靈中發出, 不但不與世俗雷同, 亦且恥與《詩》《書》附合, 真帝王中間出之才也。 ”[李漁認為唐太宗立論合乎至理、順乎人情, 是“性靈”的產物。 李漁強調性靈, 顯示他和晚明的異端思想是相通的。 同時, 李漁一生放蕩不羈, 年近花甲還“尋花覓柳, 兒女事猶然自覺情長。 ”[他生活拮据, 有時靠舉債度日, 在書信中常有生活艱難的告白, 但他在衣食住行方面卻非常講究。 李漁帶著家庭戲班周遊各地, “混跡公卿大夫間, 日食王侯之鯖, 夜宴三公之府。 長者車轍, 充塞溢門。 ”這都表明他在晚明思想解放的背景下對個體感性的追求。

從社會環境來說, 在明代, 伴隨著商業活動的發達、市民社會的形成, 更加貼近日常生活、描寫世俗人情、用來娛悅感性的小說和戲曲發達起來,

成為一種新的文藝形式。 這種新文藝形式的受眾群體不是書齋中的文人, 而是日常生活中的百姓。 作為劇作家、戲劇理論家, 李漁主張“話則本之街談巷議, 事則取其直說明言。 ”[戲劇緊密結合大眾的世俗生活, 以“淺”為特質, 不僅給讀書人看, 而且給包括“婦人小兒”在內的不讀書、沒有文化的人看, 這就要滿足大眾的趣味要求。 李漁還強調戲曲貼近生活。 他認為詩文、小說是文人案頭把玩的東西, 它和世俗大眾之間有一定的距離, 戲曲創作的直接目的是舞臺演出, 演出的物件是普通百姓, 普通百姓對戲曲的欣賞應該不受文化程度的限制, 能夠“觀聽鹹宜”。

從清順治十八年(1661)前後移家金陵至康熙十六年(1677)返棹杭州, 李漁在金陵居留了十多個春秋。期間,他營構園林、編撰著述,同時還巡迴演出、經營書鋪、交結朋友。李家戲班於康熙五年(1666)組建,除了在南京供家庭、會友娛樂外,還去全國各地演出:康熙十年在蘇州演出;康熙十一年在漢陽演出;康熙十二年赴北京演出……演出取得了預期效果,給受眾帶來無限的歡愉:“全憑小婦斑斕舌,逗出嘉賓錦繡腸”。“無窮樂境出壺天,不是群仙也類仙。勝事欲傳須珥筆,歌聲留得幾千年。”李漁的家班演戲也因而得到官吏、商人的厚贈,在交往、商業等方面收穫頗豐。

作為生活美學的背景,晚明思潮對封建的反叛和戲曲這種新的文藝現象的出現,以及李漁的藝術實踐活動都有一個共同的指向:世俗生活。世俗生活圍繞著作為人的基本需求的飲食男女展開,以融合了感性快樂的精神享受為目的,展示了一種新的審美觀念。

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李漁建立了生活美學。李漁的書名《閒情偶寄》。“閒情”是一種解脫了功利追求的情致,“閑”以顯示其自由;“偶寄”之“偶”顯示其無羈勒、散漫的特徵。該書把戲劇、生活都包容在其中,說明這是一種沒有功利追求、沒有邏輯約束的情致,它和生活本身相契合,也是一種對待生活的審美態度。《閒情偶寄》包括八個部分,其中選姿部、器玩部、飲饌部、種植部、頤養部都是圍繞人的日常生活展開,其核心是人在生活中如何得到閒適、愉悅,如何獲得“樂”,它是感官愉快和精神愉快相統一的“樂”。居室部所講的建築,不是官家的禮制建築,而是個人的家居建築,也以適住、愉悅為核心。即便詞曲部、演習部所講的戲劇,也以世俗生活為基礎、和世俗生活有密切的聯繫,滲透著生活美學的觀念。可以說,李漁的戲劇美學以生活美學為基礎,生活美學在戲劇中得到展示,並通過李漁的戲劇活動落實在世俗生活中,給欣賞者帶來精神的快樂。

二、以日常生活為核心進行審美設計

生活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可以把它理解成人類生命全部日常活動、經歷的總和。李漁的生活美學是以日常的衣食住行為核心進行審美設計,包括衣(聲容部,遠遠大於衣);食(飲饌);住(居室、器玩、種植);娛樂(詞曲、演習);頤養(行樂、止憂、卻病)等內容,他提出了審美設計的方法、要求,並在其中貫穿了“行樂”的理念。

第一,女性的審美設計。無論古代還是當代、中國還是外國,女性都是人體審美設計的主要對象。李漁把女性之美作為生活美學的首要內容,這和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有關。在他看來,女性之美包括形態、衣飾、氣質等內容,它的目的指向是生活的審美。

在外形方面,女性美的要素包括肌膚、眉眼、手足等,它們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女性的自然“媚態”:“媚態之在人身,猶火之有焰,燈之有光,珠貝金銀之有寶色,是無形之物,非有形之物也……態之為物,不特能使美者愈美,豔者愈豔,且能使老者少而媸者妍,無情之事變為有情,使人暗受籠絡而不覺者。”媚態來于自然天生,不能人為造作:西施之顰為美的極致,而東施效顰則愈增其陋,自然天生是女性審美的關鍵之點。

在裝飾方面,衣著服飾都是為女性的美、快樂、健康而設,一定要遵循“物服從於人”的原則。穿衣服要符合“衣以章身”的道理,衣服要與人的品貌氣度相適合,以品貌氣度為基礎來選衣和穿衣。他說:“貴人之婦,宜披文采,寒儉之家,當衣縞素,所謂與人相稱也。”[5]132首飾也服務於女性的審美,過度的裝飾、穿金帶玉會掩蓋和減損女性本身的嬌媚,因此,要避免“但見金而不見人”“人飾珠翠寶玉,非以珠翠寶玉飾人也。”[5]129的情況。就是說,首飾不能掩人之美、把人變成金玉珠翠的展示架。

在內在氣質方面,女性還要學文習藝。學文習藝的目的是“變化性情”,為生活增添美的成分。李漁認為,學歌舞的本質是“習聲容”:“昔人教女子以歌舞,非教歌舞,習聲容也。欲其聲音婉轉,則必使之學歌;學歌既成,則隨口發聲,皆有燕語鶯啼之致,不必歌而歌在其中矣。欲其體態輕盈,則必使之學舞;學舞既熟,則回身舉步,悉帶柳翻花笑之容,不必舞而舞在其中矣。”女性學了歌舞、學了彈奏,這些藝術的元素能夠化為女性的內在修養,使之把優美的聲音和動作帶到生活中,使生活充滿高尚的快樂:“花前月下,美景良辰,值水閣之生涼,遇繡窗之無事,或夫唱而妻和,或女操而男聽,或兩聲齊發,韻不參差……”同時,也創造了琴瑟相和的生活境界。

第二,家居環境的審美設計。李漁家居環境審美設計的思想,主要在《閒情偶寄·居室部》中,包括房舍、窗欄、牆壁、聯匾、山石等內容。在家居環境審美設計方面,李漁主張以適中、適性為原則,以生活之樂為目的進行設計。

李漁反對奢靡,主張房舍要和人相稱。他說:“吾願顯者之居,勿太高廣。夫房舍與人,欲其相稱。”房舍如果過高過大,就會和所住之人不相稱,不相稱就破壞了生活的審美。因此,應該以人的尺度為基礎來建設房舍,考慮人在房中的空間感受,不過大也不過小,這樣才能給人舒適的感覺。

在家居環境中,窗欄是最能帶來審美品位的。窗欄的審美,在於它把“我”和“物”進行區割製造出天然圖畫,從而引動人的情感,使生活充滿情調和韻致。李漁說:“開窗莫妙于借景。”船上的窗能把外面的景借過來,創造出湖光山色、寺觀浮屠、雲煙竹樹、樵人牧豎、醉翁遊女的意象,構成一幅幅精彩的畫面。李漁還論述了不同的開窗方式的審美意義。這些方式包括湖舫式、便面窗外推板裝花式、便面窗花卉式、山水圖窗式、尺幅窗圖式、梅窗等等。它們的審美效果是:“譬如我坐窗內,人行窗外,無論見少年女子是一幅美人圖,即見老嫗、白叟扶杖而來,亦是名人畫圖中必不可無之物;見嬰兒群戲是一幅百子圖,即見牛羊並牧、雞犬交嘩,亦是詞客文情內未嘗偶缺之資。”窗戶如此神奇,它創造了一幅又一幅美輪美奐的生活圖景。

家居環境中不可或缺的是園林。李漁親自設計園林,在園林美學方面也卓有建樹。但李漁的園林美學不是著眼于皇家園林的雄闊氣勢,也不是著眼于文人園林的清高風雅,而是以日常生活為中心、以適中相宜為原則,融入“行樂”主題進行設計。在《閒情偶寄》中李漁把園林內容放在《居室部》、《種植部》中,使園林發揮美化日常生活、為生活增添品味的作用,這就顯示了李漁園林美學的基本特徵和意圖。

李漁從生活的適宜原則出發,反對建造大山大石。他認為應該多造土石山,因為土石山耗資較少、還能生長植物,使山石和植物共存,產生很好的審美效果:“既減人工,又省物力,且有天然委曲之妙,混假山於真山中,使人不能辨者,其法莫妙於此。”

在種植方面,李漁著眼於不同的花草樹木給生活帶來的情趣和審美功能:“藤本之花,必須扶植。扶植之具,莫妙于從前成法之用竹屏。或方其眼,或斜其桶,因作葳蕤柱石,遂成錦繡牆垣,使內外之人隔花阻葉,礙紫間紅,可望而不可親,此善制也。”這是空間的“隔”,它能夠造成“心理距離”,從而產生“美人如花隔雲端”的效果。李漁認為,松柏是園林花草中的“老者”,它和美豔的花草共同構成園林之美;槐樹、榆樹能陰涼房舍;垂柳不僅以其柳條呈現嫋娜之致,而且能夠招納鳥蟬,使居室“長夏不寂寞,得時聞鼓吹者,是樹皆有功,而高柳為最。”總之,李漁所追求的是房舍、窗欄、聯匾、牆壁、山石、花草、樹木等要素有機組合在一起所構成的生活美學圖景。

第三,家居生活的審美設計。家居環境是室外的生活環境,家居生活則屬室內,包括家中的陳設、用品以及飲食起居等內容。李漁仍然堅持適宜的原則進行設計,使實用的物品有了審美價值、帶來生活的樂趣。

房舍是靜止的、不可移動,但家中的陳設是卻活的,可以經常變化。李漁說:“幽齋陳設,妙在日異月新……居家所需之物,惟房舍不可動移,此外皆當活變。何也?眼界關乎心境,人欲活潑其心,先宜活潑其眼。”房舍的“靜”和陳設的“動”構成了多樣統一,能夠通過視覺的傳導帶來心靈的愉悅。

在生活中,吃飯可以是審美。李漁注重蔬食、清淡,他認為食物的美在於清新、自然、潔淨,在於保有食物的純鮮真味。“論蔬食之美者,曰清,曰潔,曰芳馥,曰鬆脆而已矣。不知其至美所在,能居肉食之上者,只在一字之鮮。”睡覺也可以是審美。李漁說,人睡在經過審美設計的床帳上,“身非身也,蝶也,飛眠宿食盡在花間;人非人也,仙也,行起坐臥無非樂境”。“行”也是審美、是養生。在行的過程中遊覽風光,賞花閱草,其樂融融,“使乘車策馬之人,能以步趨為樂,或經山水之勝,或逢花柳之妍,或遇戴笠之貧交,或見負薪之高士,欣然止馭,徒步為歡”。“飲”是審美、是養生,也是行樂:“不好酒而好客;不好食而好談;不好長夜之歡,而好與明月相隨而不忍別……”即令聽琴觀棋、看花賞鳥、蓄養禽魚、澆灌竹木,都是行樂、都是審美。

《閒情偶寄》的最後一章是《頤養部》,李漁全方位地論證了富貴、貧賤、家庭、道途以及春夏秋冬的行樂之法,提出即事即景就事行樂的主張:“睡有睡之樂,坐有坐之樂,行有行之樂,立有立之樂,飲食有飲食之樂,盥櫛有盥櫛之樂,即袒裼裸裎、如廁便溺,種種穢褻之事,處之得宜,亦各有其樂。苟能見景生情,逢場作戲,即可悲可涕之事,亦變歡娛。”在這裡,李漁把感官之樂和精神之樂完美結合在一起,顯示了生活美學的目的指向:行樂。

三、李漁生活美學的理論歸屬

第一,行樂,是李漁生活美學的最高原則,它以感性愉悅為基礎,但不是追求簡單的感官快樂,而是融合了理性原則,是感性和理性統一的“樂”。

在生活實踐中,李漁文人無行、追求享樂,頗得詬病。袁於令在《娜如山房說尤》中說:“李漁性齷齪,善逢迎,遊縉紳間,喜作詞曲小說,極淫褻。……其行甚穢,真士林所不齒也。”李漁自己說:“老子之學,避世無為之學也;笠翁之學,家居有事之學也。”李漁的學說是有關現實生活享樂的學說。

但是,在生活美學方面李漁主張“適當”,在女性審美中強調衣飾與人的身份及人體的和諧,在房屋建設、家居陳列、山石運用等方面力戒鋪陳,都是理性原則的運用。在戲劇中李漁主張要有科諢,但必須“忌俗惡”、“戒淫褻”,在雅和俗之間尋得一個合適的比例,用含蓄的表達方式給想像留下空間,也是在運用理性的原則。理性原則彰顯精神的價值。相對于女性審美、家居設計,飲食和睡眠與感官的關聯更加直接。李漁主張吃飯要疏食、清淡、品賞美味;飲酒不是貪杯,而是和明月相隨;睡覺則是蝶眠花間,或莊周之為蝶或蝶之為莊周……這是生活中的詩情畫意,是感性和理性滲透交融的結果。

由此來看,李漁的生活美學觀念還限定在古典的範圍內,在感性享樂中融合了理性的因素,使之沒有墮落成道德層面上的低俗淫褻,而是昇華為審美層面的高尚和品位。

第二,李漁的生活美學所包含的“日常生活審美呈現”的意義。從歷史過程來看,作為當代審美文化的語彙,“日常生活的審美呈現”包括三層意思:首先是指生活的藝術設計,把藝術設計用於藝術品之外的產品和活動。其次是謀劃把生活轉化成藝術品(後現代藝術);再次是指充斥於生活中的符號和影像,它強調欲望的審美。由此可知,“日常生活的審美呈現”至少涉及三個維度:生活的審美設計;生活轉化成藝術;符號影像的感性滿足(體驗)。在生活美學中,李漁全面論述了居室、園林、修容、生活休閒等方面審美設計,他旨在創造藝術化的生活,把生活環境、經歷都看作藝術享受,涉及“日常生活審美呈現”的前兩種含義。李漁雖然注重個體的感官體驗,但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他不可能主張用影像生產夢幻般的欲望,他的生活美學不捨棄欲望卻超越欲望,所以,李漁的生活美學不涉及第三層含義。

就前兩層含義來看,李漁的生活美學也和“日常生活的審美呈現”有所區別。李漁不是要把藝術設計全面介入生活,使之對生活產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他也不是要把生活中的現成物變成藝術品,從而使生活徹底全面轉化成藝術。李漁更傾向於在設計的基礎上用審美的眼光看待生活、體驗生活。他說:“若能實具一段閒情,一雙慧眼,則過目之物,盡在畫圖,入耳之聲,無非詩料。”[5]177因此,李漁的生活美學在審美設計等方面和“日常生活的審美呈現”有相似,但有根本的不同。這種根本的不同來源於文化語境的區別:李漁是以個體的靈智和慧心構築生活的審美意象;現當代大眾文化對生活的理解卻發生了根本的轉向。

第三,從理論身份上說,李漁的生活美學大體可以歸入社會美、建築園林藝術美的範疇。“社會美是社會生活領域的意象世界,它也是在審美活動中生成的。”社會美包括人物美、民俗風情的美,還包括以審美的眼光去觀照生活所生成的充滿情趣的意象世界。從這個角度看,李漁的生活美學中,女性的審美設計、飲食、頤養,都著眼於充滿情趣的意象世界的創造,可以劃入社會美的範疇;家居環境中的房舍、窗欄、牆壁、聯匾、山石等內容可以劃入建築和園林藝術美的範疇。

李漁的生活美學在社會美、建築園林的藝術美方面又有自身的獨特之處。就社會美來說,它在審美主體的靜觀中呈現,是社會生活圖景以審美意象的形式向人生、向文化開放,它以“我”和物件的分立為前提;李漁的生活美學卻是在審美創造中生成審美意象,在現實生活的體驗中享受審美樂趣,它在“我”和物件的合一中生成、展現。這種生成和展現不是限定於純粹的精神層面,而是伴隨著生活經歷,以生活經歷為基礎和內容。就建築和園林美學而言,李漁的某些觀點契合美學的基本理論,比如距離產生美、審美態度的重要性、體現審美效應的“樂”等。但它們卻服務於生活情趣的創造,導向日常生活中審美意象的營構,因此,它們仍然可歸至生活美學的範圍之內。

總之,李漁的生活美學是晚明以來強調日常生活的人情物理、高揚感性的思潮的美學呈現,也是關注世俗生活的新的文藝形式的邏輯延伸。至李漁,晚明以降哲學上的感性追求藉新的文藝形式演進到生活之中 的全面審美,開出了絢爛的生活美學之花。這朵絢爛之花從生活出發、從人情立論,對鮮活的生活樣態進行提煉,讓宋代以來的文化轉型中的新領域得到了一個體系性的總結。

© 版權聲明

圖片來自:淡水間,鶴廬,其他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每天都有超值名家紫砂作品等你圍觀,請關注微信公眾號:zishachina

李漁在金陵居留了十多個春秋。期間,他營構園林、編撰著述,同時還巡迴演出、經營書鋪、交結朋友。李家戲班於康熙五年(1666)組建,除了在南京供家庭、會友娛樂外,還去全國各地演出:康熙十年在蘇州演出;康熙十一年在漢陽演出;康熙十二年赴北京演出……演出取得了預期效果,給受眾帶來無限的歡愉:“全憑小婦斑斕舌,逗出嘉賓錦繡腸”。“無窮樂境出壺天,不是群仙也類仙。勝事欲傳須珥筆,歌聲留得幾千年。”李漁的家班演戲也因而得到官吏、商人的厚贈,在交往、商業等方面收穫頗豐。

作為生活美學的背景,晚明思潮對封建的反叛和戲曲這種新的文藝現象的出現,以及李漁的藝術實踐活動都有一個共同的指向:世俗生活。世俗生活圍繞著作為人的基本需求的飲食男女展開,以融合了感性快樂的精神享受為目的,展示了一種新的審美觀念。

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李漁建立了生活美學。李漁的書名《閒情偶寄》。“閒情”是一種解脫了功利追求的情致,“閑”以顯示其自由;“偶寄”之“偶”顯示其無羈勒、散漫的特徵。該書把戲劇、生活都包容在其中,說明這是一種沒有功利追求、沒有邏輯約束的情致,它和生活本身相契合,也是一種對待生活的審美態度。《閒情偶寄》包括八個部分,其中選姿部、器玩部、飲饌部、種植部、頤養部都是圍繞人的日常生活展開,其核心是人在生活中如何得到閒適、愉悅,如何獲得“樂”,它是感官愉快和精神愉快相統一的“樂”。居室部所講的建築,不是官家的禮制建築,而是個人的家居建築,也以適住、愉悅為核心。即便詞曲部、演習部所講的戲劇,也以世俗生活為基礎、和世俗生活有密切的聯繫,滲透著生活美學的觀念。可以說,李漁的戲劇美學以生活美學為基礎,生活美學在戲劇中得到展示,並通過李漁的戲劇活動落實在世俗生活中,給欣賞者帶來精神的快樂。

二、以日常生活為核心進行審美設計

生活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可以把它理解成人類生命全部日常活動、經歷的總和。李漁的生活美學是以日常的衣食住行為核心進行審美設計,包括衣(聲容部,遠遠大於衣);食(飲饌);住(居室、器玩、種植);娛樂(詞曲、演習);頤養(行樂、止憂、卻病)等內容,他提出了審美設計的方法、要求,並在其中貫穿了“行樂”的理念。

第一,女性的審美設計。無論古代還是當代、中國還是外國,女性都是人體審美設計的主要對象。李漁把女性之美作為生活美學的首要內容,這和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有關。在他看來,女性之美包括形態、衣飾、氣質等內容,它的目的指向是生活的審美。

在外形方面,女性美的要素包括肌膚、眉眼、手足等,它們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女性的自然“媚態”:“媚態之在人身,猶火之有焰,燈之有光,珠貝金銀之有寶色,是無形之物,非有形之物也……態之為物,不特能使美者愈美,豔者愈豔,且能使老者少而媸者妍,無情之事變為有情,使人暗受籠絡而不覺者。”媚態來于自然天生,不能人為造作:西施之顰為美的極致,而東施效顰則愈增其陋,自然天生是女性審美的關鍵之點。

在裝飾方面,衣著服飾都是為女性的美、快樂、健康而設,一定要遵循“物服從於人”的原則。穿衣服要符合“衣以章身”的道理,衣服要與人的品貌氣度相適合,以品貌氣度為基礎來選衣和穿衣。他說:“貴人之婦,宜披文采,寒儉之家,當衣縞素,所謂與人相稱也。”[5]132首飾也服務於女性的審美,過度的裝飾、穿金帶玉會掩蓋和減損女性本身的嬌媚,因此,要避免“但見金而不見人”“人飾珠翠寶玉,非以珠翠寶玉飾人也。”[5]129的情況。就是說,首飾不能掩人之美、把人變成金玉珠翠的展示架。

在內在氣質方面,女性還要學文習藝。學文習藝的目的是“變化性情”,為生活增添美的成分。李漁認為,學歌舞的本質是“習聲容”:“昔人教女子以歌舞,非教歌舞,習聲容也。欲其聲音婉轉,則必使之學歌;學歌既成,則隨口發聲,皆有燕語鶯啼之致,不必歌而歌在其中矣。欲其體態輕盈,則必使之學舞;學舞既熟,則回身舉步,悉帶柳翻花笑之容,不必舞而舞在其中矣。”女性學了歌舞、學了彈奏,這些藝術的元素能夠化為女性的內在修養,使之把優美的聲音和動作帶到生活中,使生活充滿高尚的快樂:“花前月下,美景良辰,值水閣之生涼,遇繡窗之無事,或夫唱而妻和,或女操而男聽,或兩聲齊發,韻不參差……”同時,也創造了琴瑟相和的生活境界。

第二,家居環境的審美設計。李漁家居環境審美設計的思想,主要在《閒情偶寄·居室部》中,包括房舍、窗欄、牆壁、聯匾、山石等內容。在家居環境審美設計方面,李漁主張以適中、適性為原則,以生活之樂為目的進行設計。

李漁反對奢靡,主張房舍要和人相稱。他說:“吾願顯者之居,勿太高廣。夫房舍與人,欲其相稱。”房舍如果過高過大,就會和所住之人不相稱,不相稱就破壞了生活的審美。因此,應該以人的尺度為基礎來建設房舍,考慮人在房中的空間感受,不過大也不過小,這樣才能給人舒適的感覺。

在家居環境中,窗欄是最能帶來審美品位的。窗欄的審美,在於它把“我”和“物”進行區割製造出天然圖畫,從而引動人的情感,使生活充滿情調和韻致。李漁說:“開窗莫妙于借景。”船上的窗能把外面的景借過來,創造出湖光山色、寺觀浮屠、雲煙竹樹、樵人牧豎、醉翁遊女的意象,構成一幅幅精彩的畫面。李漁還論述了不同的開窗方式的審美意義。這些方式包括湖舫式、便面窗外推板裝花式、便面窗花卉式、山水圖窗式、尺幅窗圖式、梅窗等等。它們的審美效果是:“譬如我坐窗內,人行窗外,無論見少年女子是一幅美人圖,即見老嫗、白叟扶杖而來,亦是名人畫圖中必不可無之物;見嬰兒群戲是一幅百子圖,即見牛羊並牧、雞犬交嘩,亦是詞客文情內未嘗偶缺之資。”窗戶如此神奇,它創造了一幅又一幅美輪美奐的生活圖景。

家居環境中不可或缺的是園林。李漁親自設計園林,在園林美學方面也卓有建樹。但李漁的園林美學不是著眼于皇家園林的雄闊氣勢,也不是著眼于文人園林的清高風雅,而是以日常生活為中心、以適中相宜為原則,融入“行樂”主題進行設計。在《閒情偶寄》中李漁把園林內容放在《居室部》、《種植部》中,使園林發揮美化日常生活、為生活增添品味的作用,這就顯示了李漁園林美學的基本特徵和意圖。

李漁從生活的適宜原則出發,反對建造大山大石。他認為應該多造土石山,因為土石山耗資較少、還能生長植物,使山石和植物共存,產生很好的審美效果:“既減人工,又省物力,且有天然委曲之妙,混假山於真山中,使人不能辨者,其法莫妙於此。”

在種植方面,李漁著眼於不同的花草樹木給生活帶來的情趣和審美功能:“藤本之花,必須扶植。扶植之具,莫妙于從前成法之用竹屏。或方其眼,或斜其桶,因作葳蕤柱石,遂成錦繡牆垣,使內外之人隔花阻葉,礙紫間紅,可望而不可親,此善制也。”這是空間的“隔”,它能夠造成“心理距離”,從而產生“美人如花隔雲端”的效果。李漁認為,松柏是園林花草中的“老者”,它和美豔的花草共同構成園林之美;槐樹、榆樹能陰涼房舍;垂柳不僅以其柳條呈現嫋娜之致,而且能夠招納鳥蟬,使居室“長夏不寂寞,得時聞鼓吹者,是樹皆有功,而高柳為最。”總之,李漁所追求的是房舍、窗欄、聯匾、牆壁、山石、花草、樹木等要素有機組合在一起所構成的生活美學圖景。

第三,家居生活的審美設計。家居環境是室外的生活環境,家居生活則屬室內,包括家中的陳設、用品以及飲食起居等內容。李漁仍然堅持適宜的原則進行設計,使實用的物品有了審美價值、帶來生活的樂趣。

房舍是靜止的、不可移動,但家中的陳設是卻活的,可以經常變化。李漁說:“幽齋陳設,妙在日異月新……居家所需之物,惟房舍不可動移,此外皆當活變。何也?眼界關乎心境,人欲活潑其心,先宜活潑其眼。”房舍的“靜”和陳設的“動”構成了多樣統一,能夠通過視覺的傳導帶來心靈的愉悅。

在生活中,吃飯可以是審美。李漁注重蔬食、清淡,他認為食物的美在於清新、自然、潔淨,在於保有食物的純鮮真味。“論蔬食之美者,曰清,曰潔,曰芳馥,曰鬆脆而已矣。不知其至美所在,能居肉食之上者,只在一字之鮮。”睡覺也可以是審美。李漁說,人睡在經過審美設計的床帳上,“身非身也,蝶也,飛眠宿食盡在花間;人非人也,仙也,行起坐臥無非樂境”。“行”也是審美、是養生。在行的過程中遊覽風光,賞花閱草,其樂融融,“使乘車策馬之人,能以步趨為樂,或經山水之勝,或逢花柳之妍,或遇戴笠之貧交,或見負薪之高士,欣然止馭,徒步為歡”。“飲”是審美、是養生,也是行樂:“不好酒而好客;不好食而好談;不好長夜之歡,而好與明月相隨而不忍別……”即令聽琴觀棋、看花賞鳥、蓄養禽魚、澆灌竹木,都是行樂、都是審美。

《閒情偶寄》的最後一章是《頤養部》,李漁全方位地論證了富貴、貧賤、家庭、道途以及春夏秋冬的行樂之法,提出即事即景就事行樂的主張:“睡有睡之樂,坐有坐之樂,行有行之樂,立有立之樂,飲食有飲食之樂,盥櫛有盥櫛之樂,即袒裼裸裎、如廁便溺,種種穢褻之事,處之得宜,亦各有其樂。苟能見景生情,逢場作戲,即可悲可涕之事,亦變歡娛。”在這裡,李漁把感官之樂和精神之樂完美結合在一起,顯示了生活美學的目的指向:行樂。

三、李漁生活美學的理論歸屬

第一,行樂,是李漁生活美學的最高原則,它以感性愉悅為基礎,但不是追求簡單的感官快樂,而是融合了理性原則,是感性和理性統一的“樂”。

在生活實踐中,李漁文人無行、追求享樂,頗得詬病。袁於令在《娜如山房說尤》中說:“李漁性齷齪,善逢迎,遊縉紳間,喜作詞曲小說,極淫褻。……其行甚穢,真士林所不齒也。”李漁自己說:“老子之學,避世無為之學也;笠翁之學,家居有事之學也。”李漁的學說是有關現實生活享樂的學說。

但是,在生活美學方面李漁主張“適當”,在女性審美中強調衣飾與人的身份及人體的和諧,在房屋建設、家居陳列、山石運用等方面力戒鋪陳,都是理性原則的運用。在戲劇中李漁主張要有科諢,但必須“忌俗惡”、“戒淫褻”,在雅和俗之間尋得一個合適的比例,用含蓄的表達方式給想像留下空間,也是在運用理性的原則。理性原則彰顯精神的價值。相對于女性審美、家居設計,飲食和睡眠與感官的關聯更加直接。李漁主張吃飯要疏食、清淡、品賞美味;飲酒不是貪杯,而是和明月相隨;睡覺則是蝶眠花間,或莊周之為蝶或蝶之為莊周……這是生活中的詩情畫意,是感性和理性滲透交融的結果。

由此來看,李漁的生活美學觀念還限定在古典的範圍內,在感性享樂中融合了理性的因素,使之沒有墮落成道德層面上的低俗淫褻,而是昇華為審美層面的高尚和品位。

第二,李漁的生活美學所包含的“日常生活審美呈現”的意義。從歷史過程來看,作為當代審美文化的語彙,“日常生活的審美呈現”包括三層意思:首先是指生活的藝術設計,把藝術設計用於藝術品之外的產品和活動。其次是謀劃把生活轉化成藝術品(後現代藝術);再次是指充斥於生活中的符號和影像,它強調欲望的審美。由此可知,“日常生活的審美呈現”至少涉及三個維度:生活的審美設計;生活轉化成藝術;符號影像的感性滿足(體驗)。在生活美學中,李漁全面論述了居室、園林、修容、生活休閒等方面審美設計,他旨在創造藝術化的生活,把生活環境、經歷都看作藝術享受,涉及“日常生活審美呈現”的前兩種含義。李漁雖然注重個體的感官體驗,但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他不可能主張用影像生產夢幻般的欲望,他的生活美學不捨棄欲望卻超越欲望,所以,李漁的生活美學不涉及第三層含義。

就前兩層含義來看,李漁的生活美學也和“日常生活的審美呈現”有所區別。李漁不是要把藝術設計全面介入生活,使之對生活產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他也不是要把生活中的現成物變成藝術品,從而使生活徹底全面轉化成藝術。李漁更傾向於在設計的基礎上用審美的眼光看待生活、體驗生活。他說:“若能實具一段閒情,一雙慧眼,則過目之物,盡在畫圖,入耳之聲,無非詩料。”[5]177因此,李漁的生活美學在審美設計等方面和“日常生活的審美呈現”有相似,但有根本的不同。這種根本的不同來源於文化語境的區別:李漁是以個體的靈智和慧心構築生活的審美意象;現當代大眾文化對生活的理解卻發生了根本的轉向。

第三,從理論身份上說,李漁的生活美學大體可以歸入社會美、建築園林藝術美的範疇。“社會美是社會生活領域的意象世界,它也是在審美活動中生成的。”社會美包括人物美、民俗風情的美,還包括以審美的眼光去觀照生活所生成的充滿情趣的意象世界。從這個角度看,李漁的生活美學中,女性的審美設計、飲食、頤養,都著眼於充滿情趣的意象世界的創造,可以劃入社會美的範疇;家居環境中的房舍、窗欄、牆壁、聯匾、山石等內容可以劃入建築和園林藝術美的範疇。

李漁的生活美學在社會美、建築園林的藝術美方面又有自身的獨特之處。就社會美來說,它在審美主體的靜觀中呈現,是社會生活圖景以審美意象的形式向人生、向文化開放,它以“我”和物件的分立為前提;李漁的生活美學卻是在審美創造中生成審美意象,在現實生活的體驗中享受審美樂趣,它在“我”和物件的合一中生成、展現。這種生成和展現不是限定於純粹的精神層面,而是伴隨著生活經歷,以生活經歷為基礎和內容。就建築和園林美學而言,李漁的某些觀點契合美學的基本理論,比如距離產生美、審美態度的重要性、體現審美效應的“樂”等。但它們卻服務於生活情趣的創造,導向日常生活中審美意象的營構,因此,它們仍然可歸至生活美學的範圍之內。

總之,李漁的生活美學是晚明以來強調日常生活的人情物理、高揚感性的思潮的美學呈現,也是關注世俗生活的新的文藝形式的邏輯延伸。至李漁,晚明以降哲學上的感性追求藉新的文藝形式演進到生活之中 的全面審美,開出了絢爛的生活美學之花。這朵絢爛之花從生活出發、從人情立論,對鮮活的生活樣態進行提煉,讓宋代以來的文化轉型中的新領域得到了一個體系性的總結。

© 版權聲明

圖片來自:淡水間,鶴廬,其他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每天都有超值名家紫砂作品等你圍觀,請關注微信公眾號:zishachina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