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華為+百度,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終結的開始

文/壹觀察 宿藝

全球人工智慧領域, 基本上是最強硬體公司(蘋果)和最強資料和演算法公司(Google)的競爭。 而在中國, 相似格局的兩家公司——華為和百度選擇了合作。

12月21日, 距離耶誕節時間不到一周, 李彥宏和餘承東兩人將雙手握在了一起。

余承東送給李彥宏一台價值8999元的華為Mate 10保時捷版, 目前在國內市場“一機難求”, 而李彥宏則送給餘承東一本自己寫的書《智慧革命》。 有媒體現場打趣稱:“Robin賺大了”。

多年之後, 如果華為和百度此次合作順利, 那麼這將是中國人工智慧發展史上一場極具代表性的圖片。 和分散的APP移動互聯網時代不同, 幾乎所有巨頭都意識到人工時代的“門票”會大為減少, 並且不會再有純粹的硬體和互聯網企業之分。 尋找實力相等、互補性最強的合作夥伴, 決定了現在的互聯網巨頭們能否平安拿到“船票”。

而華為與百度, 就是中國科技企業面向人工智慧時代現今最強的互補型兩大“IP”。

為何是華為+百度?

在中國甚至是全球智慧手機領域, 華為是在人工智慧領域投入最早、也是投入最大的手機企業。

2012年6月諾亞方舟實驗室的成立, 被外界認為是華為在AI正式投入的開始, 此時距離中國智慧手機市場在2011年三季度爆發還不到一年, 至今已超過五年時間。 同樣的是華為投入超過十年的海思處理器, 按照海思晶片發佈一代、設計一代、預研一代的慣例, 海思今年9月推出的首款人工智慧晶片麒麟970立項時間至少也是在2014年之前。 按照這一思路, 海思2018年發佈的下一代人工智慧晶片已經設計完畢, 2019年的第三代人工智慧晶片也處於研發中。

這也是華為Mate 10手機成為目前Android陣營手機中至今唯一做到“硬體+系統+服務”級的人工智慧手機的原因,

並且按照餘承東的話:“未來半年內都沒有競爭對手”。

但作為硬體廠商, 華為在人工智慧領域相比互聯網巨頭也有不足, 比如海量互聯網大資料, 比如更加豐富的開發者生態, 比如佔領2C用戶端的超級APP應用服務, 再比如智慧語音等交互技術。 並且華為消費者雲業務部正在構建的“原子服務”, 實際上就是打通所有APP之間的“使用者資料圍欄”, 未來使用者服務都在雲端, 可以通過使用者服務資料和具體場景提供更加智慧的主動服務, 這些也都需要互聯網巨頭, 尤其是搜索入口百度的支持。

站在百度角度, 在BAT企業中李彥宏是最早提出All in AI戰略的互聯網企業。

近兩年來, 公眾和媒體對百度商業模式的道德批判, 實際上掩蓋了百度在BAT企業中一直是強調“技術驅動”的公司。 李彥宏之前在接受媒體專訪時就曾透露“在90年代美國讀碩士期間最感興趣的就是人工智慧課程”。

百度也是目前在人工智慧投入最大的中國互聯網企業, 比如無人駕駛Apollo平臺、智慧語音交互系統DuerOS、人工智慧演算法等。 並且相比騰訊、阿裡目前更多希望通過人工智慧技術改善內部流程和產品體驗, 百度的態度更加激進, 也更加開放, 展示出的實力和開放態度也更容易被外界肯定。

餘承東就在發佈會上稱:“至少在中國互聯網企業裡, 真的是技術實力最強的公司”, “我們兩家合作的話從硬體到軟體到生態,

能打造一個最強的用戶體驗, 這是我們希望的用戶體驗能超越對手。 ”

如果百度不能將人工智慧技術的現有優勢迅速平臺化和落地, 那最好的戰略選擇就是跟硬體巨頭合作。 作為全球前三大、中國第一大智慧手機企業、並且是擁有Hi-Link智慧家庭佈局、海思麒麟人工智慧晶片的華為, 無疑是百度的第一優質選擇。

華為也認識到了與百度相同的問題, 就是在人工智慧領域巨頭間的合作共贏價值遠大於封閉, 並且充分認可百度在人工智慧領域的價值。 兩家的合作可謂是惺惺相惜的選擇。

餘承東在發佈會上也講:“華為從來沒有跟互聯網企業做戰略合作發佈會, 與百度是第一次, 今天是一個重要的起點。 ”

兩大人工智慧熱門IP能否1+1>2?

硬體企業和互聯網巨頭的合作,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最好的案例是Android和手機企業間的合作。Google通過Android佔據了終端第一搜索和應用入口,而手機企業減少了不擅長的應用生態的建設和風險。帶來的問題也有,比如同質化。

華為和百度的合作能否成功,一要看合作的內容,是否足夠有誠意;二要看雙方對互相開放的態度,是互相試水還是真的全面深入合作。

按照華為消費者業務首席戰略官邵洋透露的內容,華為與百度目前在人工領域的合作主要在三個方面,具體來說就是:

1)新交互:人工智慧時代在用戶端帶來的最明顯體驗就是交互變革,智慧語音、人臉識別交互、資訊直達主動服務等對話模式,將徹底取代手指點擊螢幕的低效率傳統交互模式,人的雙手、雙眼都會被解放出來,享受智慧生活帶來的便捷體驗。邵洋將其描述為“聽到聲音就可以聽清聽懂,看到圖像就可以看清看懂,我們可以由沉浸式的體驗,超出現在的小屏體驗”。

2)共同打造人工智慧開放平臺: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無數案例表明,沒有生態系統的平臺就是無源之水,不會成功,相反的成功案例就是蘋果iOS和Google Android,在主動服務的人工智慧領域更是如此。華為與百度將基於雙方的HiAI平臺和PaddlePaddle深度學習框架,充分發揮華為NPU人工智慧處理器的優勢,共同打造以華為AI開放平臺和百度大腦為中心的開放生態,吸引更多開發者參與,給用戶帶來人工智慧時代豐富的軟硬合一的產品和服務體驗。

3)內容生態合作:華為擁有海量硬體入口,百度擁有手機百度、百度地圖等超級APP,以及海量使用者資料。雙方的合作給用戶帶來最直接的現有體驗提升,就是使用華為手機的使用者在內容服務的智慧體驗會獲得明顯提升。

簡單歸納而言,就是交互、開放和內容,這是一個即基於提升現在用戶體驗(摸得到),又基於未來(看得見)的合作方案。與之前很多互聯網企業動輒“化反”、“顛覆”等炒作概念明顯不同,更為務實和實際。

不過《壹觀察》認為中國企業涉及真正長遠戰略合作舉行的發佈會,透露的資訊一般都更加“隱忍”,在邵洋介紹的合作“三方面”,以及餘承東和李彥巨集發言透露的內容,實際上還有諸多資訊:

原子服務:這是今年11月華為消費者業務雲服務總裁張平安在南京接受《壹觀察》專訪時首次透露的資訊,簡單來說就是人工智慧時代面向使用者的服務將徹底“去APP”化:所有服務都在雲端、所有交互都基於語音、人臉識別和用戶場景,這實際上更像是人與人的對話模式:嘴巴、眼睛和大腦,這也是人工智慧時代對話模式與移動互聯網時代的顯著區別。

帶來的問題,一定是會觸及現有互聯網巨頭的利益,因為用戶雖然使用一台智慧手機,但超級APP之間的資料是不會打通的,舉個列子就是微信不能分享淘寶連結,淘寶也不能介入微信或者QQ溝通,這種“資訊圍欄”實際上損害的是用戶的利益。但人工智慧的爆發首先就是基於雲計算、大資料、高速網路的成熟,如果不能打通使用者自己的所有資料,不可能做到終端主動為使用者提供智慧場景化直達服務,這也是華為推“原子服務”的難點。

此次與百度的服務,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作為互聯網巨頭的百度向華為開放了這一能力。可以想像,用戶如果在華為人工智慧手機(比如Mate 10)手機上使用不同的應用服務,百度的應用是主動智慧服務,而其他應用服務還需要使用者用手指點擊手機—解鎖—打開應用—輸入資訊,才能獲得所需的服務,帶來的是完全不同的用戶體驗。再加上華為國內數億的手機用戶,足以對現有的移動互聯網格局產生震動。可以說,作為BAT的百度是華為“原子服務”的重要突破口,也是人工智慧時代打破“資訊圍欄”的重要一步。

合作終端遠不止手機:華為除了是全球第三大智慧手機企業,還是重要的智慧家居通信標準制定者(Hi-Link),目前已有全球80多個品牌進入華為智慧家居生態,涉及50多個產品品類,正式推出的產品已達300多款,適配產品數量為Apple Homekit的2.5倍。百度也在智慧電視+內容、汽車無人駕駛等領域有著非常領先的優勢。比如百度基於L3無人駕駛的汽車在2017年已經實現了在北京北五環上路,基於百度Apollo的無人駕駛汽車“阿波龍”已宣佈在2018年量產,合作夥伴包括奇瑞、一汽、長安、金龍、江淮等諸多車企,而華為也是全球車聯網標準的主要制定者,用戶包括奧迪、賓士等全球主要車企。

也就是說,華為與百度的合作,實際上會涉及智慧手機、AR/VR、智慧家居、城市智慧出行、無人駕駛等諸多領域。這種全面意義上的硬體+軟體+標準+內容+場景化的合作,如果成功,在未來3-5年,特別是在2019年5G到來之後,將對中國現有的科技企業格局帶來非常強的衝擊。畢竟除了華為+百度,目前中國並沒有這種基於人工智慧領域的深度合作聯盟,並且目前國內也找不出實力相似的第二家。

人工智慧時代入口: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初期,所有互聯網企業都焦慮在“船票”和“入口”,這種焦慮在人工智慧和智慧互聯網時代無疑會再次放大。因為全新的對話模式,必將帶來智慧直達的主動服務,“去APP化”是必然趨勢。過去互聯網巨頭們精心構築的“超級APP”入口和“資料圍欄”也會被打的粉碎。同時,用戶不用主動下載APP,帶來的是到人工時代的“門票”會大為減少,這已是巨頭們可以看到的趨勢。

所以Google在2017年將公司戰略從“Mobile First”升級為“AI First”,微軟在人工智慧之外在推動自主智慧硬體,華為和蘋果更是已經推出了自己的人工智慧手機——華為Mate 10和iPhone X。對於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搜索入口被各種超級APP打散的百度而言,“All in AI”背後是百度重新佔領超級入口、拿到人工智慧“船票”的目標和機會。對於華為而言,未來沒有單純的硬體或者互聯網公司,與百度的合作很好的彌補了過去在使用者大資料、內容和應用服務的不足,進一步確立了自己在人工智慧時代的先發優勢。

因此,《壹觀察》認為,華為與百度這兩個中國人工智慧目前最強的兩大“IP”選擇站在一起,改變的不僅是兩家公司面向人工智慧時代的戰略佈局,還有中國科技企業共同應對人工智慧全球化競爭的格局。

畢竟直到今天,蘋果和Google在人工智慧領域並沒有選擇站在一起,更多還是各自為戰。

【壹觀察】—————————————

☞本文作者系《壹觀察》,轉載請務必注明作者。

☞《壹觀察》網站為:guanchacn.com ,同時入駐《今日頭條》、搜狐、新浪、網易、鳳凰、《百家號》、《虎嗅》、《鈦媒體》、《介面》、《一點資訊》、《天天快報》、《大魚號》等平臺。

☞歡迎我的《壹觀察》微信公眾號:guancha01,如果覺得本文不錯,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硬體企業和互聯網巨頭的合作,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最好的案例是Android和手機企業間的合作。Google通過Android佔據了終端第一搜索和應用入口,而手機企業減少了不擅長的應用生態的建設和風險。帶來的問題也有,比如同質化。

華為和百度的合作能否成功,一要看合作的內容,是否足夠有誠意;二要看雙方對互相開放的態度,是互相試水還是真的全面深入合作。

按照華為消費者業務首席戰略官邵洋透露的內容,華為與百度目前在人工領域的合作主要在三個方面,具體來說就是:

1)新交互:人工智慧時代在用戶端帶來的最明顯體驗就是交互變革,智慧語音、人臉識別交互、資訊直達主動服務等對話模式,將徹底取代手指點擊螢幕的低效率傳統交互模式,人的雙手、雙眼都會被解放出來,享受智慧生活帶來的便捷體驗。邵洋將其描述為“聽到聲音就可以聽清聽懂,看到圖像就可以看清看懂,我們可以由沉浸式的體驗,超出現在的小屏體驗”。

2)共同打造人工智慧開放平臺: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無數案例表明,沒有生態系統的平臺就是無源之水,不會成功,相反的成功案例就是蘋果iOS和Google Android,在主動服務的人工智慧領域更是如此。華為與百度將基於雙方的HiAI平臺和PaddlePaddle深度學習框架,充分發揮華為NPU人工智慧處理器的優勢,共同打造以華為AI開放平臺和百度大腦為中心的開放生態,吸引更多開發者參與,給用戶帶來人工智慧時代豐富的軟硬合一的產品和服務體驗。

3)內容生態合作:華為擁有海量硬體入口,百度擁有手機百度、百度地圖等超級APP,以及海量使用者資料。雙方的合作給用戶帶來最直接的現有體驗提升,就是使用華為手機的使用者在內容服務的智慧體驗會獲得明顯提升。

簡單歸納而言,就是交互、開放和內容,這是一個即基於提升現在用戶體驗(摸得到),又基於未來(看得見)的合作方案。與之前很多互聯網企業動輒“化反”、“顛覆”等炒作概念明顯不同,更為務實和實際。

不過《壹觀察》認為中國企業涉及真正長遠戰略合作舉行的發佈會,透露的資訊一般都更加“隱忍”,在邵洋介紹的合作“三方面”,以及餘承東和李彥巨集發言透露的內容,實際上還有諸多資訊:

原子服務:這是今年11月華為消費者業務雲服務總裁張平安在南京接受《壹觀察》專訪時首次透露的資訊,簡單來說就是人工智慧時代面向使用者的服務將徹底“去APP”化:所有服務都在雲端、所有交互都基於語音、人臉識別和用戶場景,這實際上更像是人與人的對話模式:嘴巴、眼睛和大腦,這也是人工智慧時代對話模式與移動互聯網時代的顯著區別。

帶來的問題,一定是會觸及現有互聯網巨頭的利益,因為用戶雖然使用一台智慧手機,但超級APP之間的資料是不會打通的,舉個列子就是微信不能分享淘寶連結,淘寶也不能介入微信或者QQ溝通,這種“資訊圍欄”實際上損害的是用戶的利益。但人工智慧的爆發首先就是基於雲計算、大資料、高速網路的成熟,如果不能打通使用者自己的所有資料,不可能做到終端主動為使用者提供智慧場景化直達服務,這也是華為推“原子服務”的難點。

此次與百度的服務,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作為互聯網巨頭的百度向華為開放了這一能力。可以想像,用戶如果在華為人工智慧手機(比如Mate 10)手機上使用不同的應用服務,百度的應用是主動智慧服務,而其他應用服務還需要使用者用手指點擊手機—解鎖—打開應用—輸入資訊,才能獲得所需的服務,帶來的是完全不同的用戶體驗。再加上華為國內數億的手機用戶,足以對現有的移動互聯網格局產生震動。可以說,作為BAT的百度是華為“原子服務”的重要突破口,也是人工智慧時代打破“資訊圍欄”的重要一步。

合作終端遠不止手機:華為除了是全球第三大智慧手機企業,還是重要的智慧家居通信標準制定者(Hi-Link),目前已有全球80多個品牌進入華為智慧家居生態,涉及50多個產品品類,正式推出的產品已達300多款,適配產品數量為Apple Homekit的2.5倍。百度也在智慧電視+內容、汽車無人駕駛等領域有著非常領先的優勢。比如百度基於L3無人駕駛的汽車在2017年已經實現了在北京北五環上路,基於百度Apollo的無人駕駛汽車“阿波龍”已宣佈在2018年量產,合作夥伴包括奇瑞、一汽、長安、金龍、江淮等諸多車企,而華為也是全球車聯網標準的主要制定者,用戶包括奧迪、賓士等全球主要車企。

也就是說,華為與百度的合作,實際上會涉及智慧手機、AR/VR、智慧家居、城市智慧出行、無人駕駛等諸多領域。這種全面意義上的硬體+軟體+標準+內容+場景化的合作,如果成功,在未來3-5年,特別是在2019年5G到來之後,將對中國現有的科技企業格局帶來非常強的衝擊。畢竟除了華為+百度,目前中國並沒有這種基於人工智慧領域的深度合作聯盟,並且目前國內也找不出實力相似的第二家。

人工智慧時代入口: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初期,所有互聯網企業都焦慮在“船票”和“入口”,這種焦慮在人工智慧和智慧互聯網時代無疑會再次放大。因為全新的對話模式,必將帶來智慧直達的主動服務,“去APP化”是必然趨勢。過去互聯網巨頭們精心構築的“超級APP”入口和“資料圍欄”也會被打的粉碎。同時,用戶不用主動下載APP,帶來的是到人工時代的“門票”會大為減少,這已是巨頭們可以看到的趨勢。

所以Google在2017年將公司戰略從“Mobile First”升級為“AI First”,微軟在人工智慧之外在推動自主智慧硬體,華為和蘋果更是已經推出了自己的人工智慧手機——華為Mate 10和iPhone X。對於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搜索入口被各種超級APP打散的百度而言,“All in AI”背後是百度重新佔領超級入口、拿到人工智慧“船票”的目標和機會。對於華為而言,未來沒有單純的硬體或者互聯網公司,與百度的合作很好的彌補了過去在使用者大資料、內容和應用服務的不足,進一步確立了自己在人工智慧時代的先發優勢。

因此,《壹觀察》認為,華為與百度這兩個中國人工智慧目前最強的兩大“IP”選擇站在一起,改變的不僅是兩家公司面向人工智慧時代的戰略佈局,還有中國科技企業共同應對人工智慧全球化競爭的格局。

畢竟直到今天,蘋果和Google在人工智慧領域並沒有選擇站在一起,更多還是各自為戰。

【壹觀察】—————————————

☞本文作者系《壹觀察》,轉載請務必注明作者。

☞《壹觀察》網站為:guanchacn.com ,同時入駐《今日頭條》、搜狐、新浪、網易、鳳凰、《百家號》、《虎嗅》、《鈦媒體》、《介面》、《一點資訊》、《天天快報》、《大魚號》等平臺。

☞歡迎我的《壹觀察》微信公眾號:guancha01,如果覺得本文不錯,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