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慢就業” 現象

【導讀】

中公事業單位考試網提供事業單位面試熱點《“慢就業” 現象》, 希望可以幫助考生提高面試水準, 順利進軍事業單位面試考試。

【材料】

進入十月, 各高校的校園招聘陸續升溫。 當大家都在關心“大學生就業哪家強”的時候, 卻出現了一種被媒體稱為“慢就業”的現象, 即部分畢業生不急於求職和求學, 而是讓自己暫時處於待定狀態。 怎麼看待這一選擇, 成為近來媒體討論的話題。

【解析】

有人認為“慢就業要麼是懶, 要麼是啃老”,認為這部分年輕人缺乏責任感和獨立意識。 況且, 在就業行情並不樂觀、就業焦慮彌漫的情況下,

一味提倡“慢就業”容易被人理解為站著說話不腰疼。 據估算, 2017年全國高校應屆畢業生在700萬人以上, 這個數字再加上留學歸國人員和往屆畢業生, 求職人數將更為龐大。 在激烈的就業競爭面前, 遞簡歷的動作慢一步都有可能錯失良機, 再提倡“慢就業”,豈不是把人往坑裡帶?

面對日益激烈的求職競爭, 部分大學生“錯峰就業”,讓自己有更多的時間用來積蓄力量, 或者四處走走、多看看就業市場, 這本身無可厚非, 也應當是一種多元選擇的權利。 有些主動“慢就業”的畢業生, 在就業理念方面可能比想像中更成熟。

就業的“快”與“慢”之所以備受關注, 某種程度上折射了我們在就業觀念上的焦慮心態。 對高校來說,

這種焦慮感的重要來源, 就是目前對大學生就業的統計方法, 即採用畢業時間一次就業率和畢業當年年底就業率, 使得大家都為就業快慢而煩惱。 這一統計方法在提高就業積極性、督促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等方面有其積極性, 但無形中也放大了焦慮心態。 不時見諸媒體的高校就業率“注水”或“造假”現象, 不得不說和就業率這個“硬杠杠”有莫大關係。

從教育主管部門到高校、家長和用人單位, 應該給畢業生更多的選擇。 在保證大部分人順利就業的同時, 也應該允許部分畢業生更加從容、自主地設計自己的職業規劃和人生道路, 給高校和學生都“鬆綁”。

還有就是用人單位能否刷新觀念, 消除各種或隱或顯的就業歧視,

讓畢業生們在更加公平的起跑線上競爭。

更多資訊請關注中公黑龍江事業單位考試網 中公黑龍江事業單位招聘網 中公黑龍江事業單位招聘考試網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