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今日冬至,你吃餃子了嗎?

12月22日0點28分, 將迎來二十四節氣中的冬至。 古說, 冬至是陰極之至, 陽氣始生。

節氣介紹

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 陽氣始生, 日南至, 日短之至, 日影長之至, 故曰“冬至”。

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 北半球白天最短, 黑夜最長。 冬至過後, 太陽又慢慢地向北回歸線轉移, 北半球的白晝又慢慢加長, 而夜晚漸漸縮短。

冬至在我國古代被當做一個較大的傳統節日, 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 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而且有慶賀的習俗。

冬至大如年 餃子不等閒

作為一個天文類節氣, 冬至也叫“夜長至”“晝短至”。 這時天氣寒冷, 人們躲在屋裡教孩子唱數九歌, 用九九消寒圖記載陰晴, 以占卜來年豐歉。 當然, 最主要的習俗還是跟吃有關, 不過可不要光記著吃餃子。

上墳祭祖, 結算工錢

冬至祭祖

陝西有諺語:“冬至大如年, 先生不放(假)不給錢。 冬至大似節, 東家不放(工)不肯歇。 ”就是說, 冬至像過年一樣重要, 學生、長短工都給享受假期。

過去扛活的佃戶, 習慣在冬至節與東家結算工錢, 準備回家。 東家按傳統要設宴招待夥計, 並且相互商議下一年的事宜。 現在, 一些農村個體戶企業, 還保留此俗, 在冬至節設宴共飲。

冬至大如年的另一個表現就是祭祖。 河北《深澤縣誌》記載:“冬至, 祀先, 拜尊長, 如元旦儀。 ”意思是說, 冬至祭祖、拜謁尊長, 要像過元旦一樣舉行隆重的儀式。

北方餃子, 南方擂圓

冬至大如年,所以好吃的很多。北方吃餃子,南方吃湯圓,這是人們熟知的。

“捏凍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對吃餃子的俗稱。相傳南陽醫聖張仲景還鄉時適逢大雪紛飛,寒風刺骨。他看見鄉親們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非常難過,就叫弟子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裡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裡煮熟,施捨給百姓。鄉親們服食後,耳朵都治好了。

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形成了吃餃子的習俗,還出現了“不吃餃子掉耳朵”的說法。

冬至時,浙江人習慣吃“冬至圓”。在台州,擂圓是重頭戲,“圓”意味著“團圓”“圓滿”,擂圓是用糯米粉做的,先把糯米粉和溫水揉成麵團,再摘成醋碟大小的圓子揉圓,煮熟後放在豆黃粉裡滾拌,因為這個過程方言叫“擂”,所以冬至圓起名叫“擂圓”。

夾一個粘滿豆粉的擂圓,趁熱咬上一口,香噴噴、甜滋滋、暖烘烘、軟綿綿,一股幸福的滋味油然而生。

餛飩拜冬,豆腐致富

餛飩

吃“冬至肉”,是南方冬至掃墓後同姓宗族祠堂按人丁分發“胙肉”的古老食俗。有諺語稱:“吃過冬至肉,身體賽牛犢。”

“供冬至團”也是江南習俗。冬至團是以糯米粉為麵團,內包肉、菜、糖、果、豇豆、赤豆沙、蘿蔔絲等蒸成。

“餛飩拜冬”是北方的冬至食俗。《帝京歲時紀勝》說:“預日為冬夜,祀祖羹飯之外,以細肉餛飩奉獻。諺所謂冬至餛飩夏至面之遺意也。”之所以選用餛飩拜冬,是因為“餛飩之形有如雞卵,頗似天地混沌之象,故於冬至日食之。”

養生:防寒保暖 動中求靜

從中醫陰陽理論說,冬至是陰氣盛極而轉衰,陽氣開始萌芽的時候,陰陽轉化,在運動中構成了自然界與人體的平衡與和諧,養生也要順應此規律。此時科學養生有助於保證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人們應當加強對身體的保健,可以延年益壽。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大自然的規律。我國中醫學認為“天人相應”,冬至到小寒、大寒的這段時間,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節,在此期間應注意養生“冬藏”。

冬至首先要注意的就是避寒邪,此時陰寒之氣最重,要多著衣、注意防寒保暖,儘量減少不必要的戶外活動。如果外出,應特別注意頭部和足部的保暖,最好戴上帽子、口罩、手套避免寒氣入侵,以防發生凍瘡。

來源/人民網

組稿/萊易 校對/崔恩棟

冬至大如年,所以好吃的很多。北方吃餃子,南方吃湯圓,這是人們熟知的。

“捏凍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對吃餃子的俗稱。相傳南陽醫聖張仲景還鄉時適逢大雪紛飛,寒風刺骨。他看見鄉親們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非常難過,就叫弟子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裡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裡煮熟,施捨給百姓。鄉親們服食後,耳朵都治好了。

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形成了吃餃子的習俗,還出現了“不吃餃子掉耳朵”的說法。

冬至時,浙江人習慣吃“冬至圓”。在台州,擂圓是重頭戲,“圓”意味著“團圓”“圓滿”,擂圓是用糯米粉做的,先把糯米粉和溫水揉成麵團,再摘成醋碟大小的圓子揉圓,煮熟後放在豆黃粉裡滾拌,因為這個過程方言叫“擂”,所以冬至圓起名叫“擂圓”。

夾一個粘滿豆粉的擂圓,趁熱咬上一口,香噴噴、甜滋滋、暖烘烘、軟綿綿,一股幸福的滋味油然而生。

餛飩拜冬,豆腐致富

餛飩

吃“冬至肉”,是南方冬至掃墓後同姓宗族祠堂按人丁分發“胙肉”的古老食俗。有諺語稱:“吃過冬至肉,身體賽牛犢。”

“供冬至團”也是江南習俗。冬至團是以糯米粉為麵團,內包肉、菜、糖、果、豇豆、赤豆沙、蘿蔔絲等蒸成。

“餛飩拜冬”是北方的冬至食俗。《帝京歲時紀勝》說:“預日為冬夜,祀祖羹飯之外,以細肉餛飩奉獻。諺所謂冬至餛飩夏至面之遺意也。”之所以選用餛飩拜冬,是因為“餛飩之形有如雞卵,頗似天地混沌之象,故於冬至日食之。”

養生:防寒保暖 動中求靜

從中醫陰陽理論說,冬至是陰氣盛極而轉衰,陽氣開始萌芽的時候,陰陽轉化,在運動中構成了自然界與人體的平衡與和諧,養生也要順應此規律。此時科學養生有助於保證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人們應當加強對身體的保健,可以延年益壽。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大自然的規律。我國中醫學認為“天人相應”,冬至到小寒、大寒的這段時間,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節,在此期間應注意養生“冬藏”。

冬至首先要注意的就是避寒邪,此時陰寒之氣最重,要多著衣、注意防寒保暖,儘量減少不必要的戶外活動。如果外出,應特別注意頭部和足部的保暖,最好戴上帽子、口罩、手套避免寒氣入侵,以防發生凍瘡。

來源/人民網

組稿/萊易 校對/崔恩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