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冬至到底是個什麼樣的節氣?南北方冬至都吃什麼?你知道嗎?

冬至又名‘一陽生’, 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重要的節氣 , 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 冬至俗稱“數九、冬節”、“長至節”、“亞歲”等,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 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 測定出了冬至, 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 時間在每年的西曆12月21~23日。

冬至這天, 太陽運行至黃經270°(冬至點), 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南端, 太陽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又稱為冬至線), 陽光對北半球最為傾斜。 因此, 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 並且越往北白晝越短。

冬至日是“數九”的第一天。 關於“數九”, 民間流傳著的歌謠是這樣說的,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開, 八九燕來,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

冬至的起源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 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 測定出了冬至, 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 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 殷周時期, 規定冬至前一天為歲終之日, 冬至節相當於春節。 後來實施夏曆。 但冬至一直排在24個節氣的首位, 稱之為“亞歲”。

人們最初過冬至節是為了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 古人認為自冬至起,

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 代表下一個迴圈開始, 是大吉之日。 因此, 後來一般春節期間的祭祖、家庭聚餐等習俗, 也往往出現在冬至。 把冬至作為節日來過源於漢代, 盛于唐宋, 相沿至今。

冬至三候

一候蚯蚓結;

傳說蚯蚓是陰曲陽伸的生物, 此時陽氣雖已生長, 但陰氣仍然十分強盛, 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縮著身體;

二候麋角解;

麋與鹿同科, 卻陰陽不同, 古人認為麋的角朝後生, 所以為陰, 而冬至一陽生, 麋感陰氣漸退而解角;

三候水泉動。

由於陽氣初生, 所以此時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動並且溫熱。

祈福

《周禮春官·神仕》:“以冬日至, 致天神人鬼。 ”目的在於祈求與消除國中的疫疾, 減少荒年與人民的饑餓與死亡

賀冬

《後漢書禮儀》:“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還要挑選“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黃鐘之律”,以示慶賀。所以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祭祀

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明、清兩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謂之“冬至郊天”。宮內有百官向皇帝呈遞賀表的儀式,而且還要互相投刺祝賀,就像元旦一樣。

冬至飲食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時光匆匆,冬至不吃,更待何時?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這裡是否有你家鄉的味道?

餛飩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吃羊肉

冬至吃羊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羊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讚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習俗。現在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湯圓

湯圓是冬至的必備食品。這是一種用糯米粉製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 著團圓、圓滿,冬至吃的湯圓又叫“冬至團”。古人有詩雲:“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

南方地區民諺雲:“冬節大如年”、“冬節沒返沒祖宗”。意思是外出的人,到冬至這一天無論如何要趕回家敬拜祖宗,否則就是沒有祖家觀念。海峽兩岸的同胞,都很看重冬至,把冬至當作團圓節。

江南米飯

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蘇州釀酒

姑蘇地區有俗語雲:“冬至如大年”。傳統的姑蘇人家,會在冬至夜喝冬釀酒,冬釀酒是一種米酒,加入桂花釀造,香氣宜人。姑蘇百姓在冬至夜暢飲冬釀酒的同時,還會配以鹵牛肉、鹵羊肉等各式各樣的鹵菜。在寒冷的冬天,冬釀酒不僅能夠驅寒,更是寄託了姑蘇人對生活的一種美好的祈願。

江西麻糍

麻糍,是浙江、江西的特產,也是福建人的傳統小吃、福建人祭祀時的供品。麻滋陰乾後蒸、煎、火烤、砂炒皆宜。麻糍香甜可口,食後耐餓,有著甜、滑的口感,且軟韌、微冰。成品色澤鮮白,滑韌透明。

臺灣糯糕

在我國臺灣還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徵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後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

冬至節氣,意味著進入數九天,迎來最寒冷的天氣,《易經》中有“冬至陽生”的說法。這是因為節氣運行到冬至這一天,陰極陽生,此時人體內陽氣蓬勃生髮,最易吸收外來的營養,而發揮其滋補功效。可見,冬至前後人們開始進補是最好時間。

賀冬

《後漢書禮儀》:“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還要挑選“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黃鐘之律”,以示慶賀。所以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祭祀

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明、清兩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謂之“冬至郊天”。宮內有百官向皇帝呈遞賀表的儀式,而且還要互相投刺祝賀,就像元旦一樣。

冬至飲食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時光匆匆,冬至不吃,更待何時?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這裡是否有你家鄉的味道?

餛飩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吃羊肉

冬至吃羊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羊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讚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習俗。現在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湯圓

湯圓是冬至的必備食品。這是一種用糯米粉製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 著團圓、圓滿,冬至吃的湯圓又叫“冬至團”。古人有詩雲:“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

南方地區民諺雲:“冬節大如年”、“冬節沒返沒祖宗”。意思是外出的人,到冬至這一天無論如何要趕回家敬拜祖宗,否則就是沒有祖家觀念。海峽兩岸的同胞,都很看重冬至,把冬至當作團圓節。

江南米飯

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蘇州釀酒

姑蘇地區有俗語雲:“冬至如大年”。傳統的姑蘇人家,會在冬至夜喝冬釀酒,冬釀酒是一種米酒,加入桂花釀造,香氣宜人。姑蘇百姓在冬至夜暢飲冬釀酒的同時,還會配以鹵牛肉、鹵羊肉等各式各樣的鹵菜。在寒冷的冬天,冬釀酒不僅能夠驅寒,更是寄託了姑蘇人對生活的一種美好的祈願。

江西麻糍

麻糍,是浙江、江西的特產,也是福建人的傳統小吃、福建人祭祀時的供品。麻滋陰乾後蒸、煎、火烤、砂炒皆宜。麻糍香甜可口,食後耐餓,有著甜、滑的口感,且軟韌、微冰。成品色澤鮮白,滑韌透明。

臺灣糯糕

在我國臺灣還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徵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後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

冬至節氣,意味著進入數九天,迎來最寒冷的天氣,《易經》中有“冬至陽生”的說法。這是因為節氣運行到冬至這一天,陰極陽生,此時人體內陽氣蓬勃生髮,最易吸收外來的營養,而發揮其滋補功效。可見,冬至前後人們開始進補是最好時間。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