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大爺晨練發病進醫院,高三學生患胃癌,不吃早飯有這麼多危害

晚上熬夜, 早上起不來, 自己做早餐已經成了“千年等一回”的奇觀。

到樓下買一個手抓餅, 迎著汽車尾氣和城市的風, 邊走邊吃,

已經成為很多白領的早餐現狀。

大城市的公交和地鐵上永遠不缺“回味無窮”的包子香, 聞著味道就吃飽了。

有些人根本不吃早餐, 專業扛餓一百年, 憑藉著毅力也能撐到午飯。

據2016年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發佈的中國居民早餐狀況調查資料顯示, 早餐營養不充足的比例在80%以上, 不吃早餐, 隨意吃早餐的情況司空見慣。

在不吃早餐的人中, 有超過一半是因為沒時間吃早餐, 另外有超過四分之一是因為沒有食欲而放棄了早餐。

不吃早飯反而增肥

許多人的節食減肥, 就是從不吃早餐開始的。

俗話說“人是鐵, 飯是鋼, 一頓不吃餓得慌。 ”不吃早餐, 會餓啊!

頂著沒力氣的狀態勉強工作, 餓到中午兩眼發慌時, 稍不注意午餐又多吃了兩碗。

另一種現象在白領一族裡也相當普遍。

為了多睡幾分鐘, 白領們常略過早餐這一步驟, 緊接著到了辦公室互相分享甜點。

“沒吃早餐吧?吃點巧克力墊墊肚子。 ”

辦公室常備各種小零食, 這樣變相的“早餐”, 不僅失去了早餐的意義, 對身體也可能造成損害。

維密模特Lima曬出的早餐

火腿+吐司+優酪乳+雞蛋+水果, 種類非常豐富。 好身材和豐盛早餐並不衝突。

據能量平衡理論解釋, 能量長期攝入過多或消耗較少會導致體脂堆積, 從而引發肥胖。

一塊巧克力的熱量高達500卡, 而一碗300g小米粥的熱量, 僅僅138大卡。

一上午坐在椅子上工作, 熱量難以消耗, 自然就增加了肥胖的危險性。

與之相對的, 進食含有充足蛋白質的早餐, 能夠降低人的食欲, 平衡一天內的能量攝入, 説明形成合理的膳食結構, 從而更好地避免肥胖。

變醜、變老可能找上門來

波蘭美容專家曾在研究中指出, 不吃早餐對女性容貌的影響, 和酗酒、吸煙等惡習的相似。

從夜晚到一整個上午, 腹中一直處於空蕩蕩的狀態,

人體只好動用儲存的糖原和蛋白質提供能量。 這樣的消耗方式, 會引得貧血、營養不良等病症出現。

長此以往, 皮膚乾燥、蠟黃、起斑等便成為機體抗議的信號。

《中國人早餐情況白皮書》

德國埃朗根大學在對7000名男女長期跟蹤調查後發現, 40%的男女沒有吃早餐的習慣,

而他們比其餘60%的人的壽命平均減少了2.5歲。

當然, 變醜和折壽不能與“不吃早飯”形成必然的因果關係, 每一個疾病都是各種不良習慣和生活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

可一想著要冒著自己變醜、折壽的風險去證明“早飯無用論”, 豈不是自討沒趣。

不吃早餐可能引起胃病

年僅17歲的李冰, 被診斷為胃癌晚期, 已經無法通過手術治療。

“平常症狀不以為然, 一被發現就是中晚期”的胃癌, 比我們想像中來得更措手不及。

面對緊張的學習生活和巨大的壓力, 為了節省時間, 李冰養成了不吃早餐的習慣。

加之長期熬夜等不良生活習慣, 他的胃黏膜不斷遭受刺激, 造成慢性胃炎、胃潰瘍, 最終發展成胃癌。

不良飲食習慣, 是傷胃的頭號殺手。

而中國人飲食中最普遍又最容易被忽略的一項壞習慣,非“不吃早餐”莫屬。

“我們科室80%以上的病人都是慢性胃病,不吃早餐就是'元兇’之一。”中山醫院消化內科的胡醫生指出,人們不規律的早餐飲食習慣,很大程度上導致了消化系統發病率的逐年增長。

胃病與不吃早餐之間又形成了惡性循環,因為胃病患者往往在用早餐後會比健康的人更容易出現腹部不適等反應,從而對早餐甚至日常三餐都產生更為強烈的抗拒感。

世界衛生組織報告顯示,胃病在人群中達到80%的發病率。其中,中國的胃病患者達到1.2億,消化性潰瘍發病率有10%,慢性胃炎發病率則高達三成。

截止2017年,中國幽門螺桿菌感染率已達60%。而幽門螺桿菌,會將感染者患胃癌的危險性,提升2-3倍。

“胃病大國”的稱號,可以說名不虛傳。

在三餐中,早餐與上一餐距離的時間最長,如果早餐不及時進食,胃酸分泌刺激胃粘膜,使胃腸蠕動加快引起胃腸痙攣。

不吃早飯還會導致其他慢性疾病

不少人都知道,不吃早餐容易得膽結石。

目前我國人群中膽結石的發病率可達7%-10%,其中以膽固醇性膽結石為主。

不吃早餐這樣不良飲食習慣所帶來的膽結石,幾乎都是膽固醇性膽結石。

醫院消化內科對於這種情況也屢見不鮮。

有了膽結石症狀的人到醫院,幾乎都會被問一句“早上是不是經常不吃早餐?”

去年10月,廣東的蔣女士經歷了這樣一場摘除膽囊多發性結石的手術。

蔣女士已忍受了10年的腹脹,她的身體裡竟堆積了200多顆膽結石。

這些年來,她因為工作原因很少吃早餐,不僅時間不規律,吃上的也多是剩飯菜。說是“吃出來的毛病”,一點兒也不假。

假如前一天7點結束晚餐,不吃早餐,直到第二天中午12點的午餐,腹中空空的狀態到底有多久?

整整17個小時。

過長的空腹時間,會導致膽囊中膽汁排出延緩,分泌減少。而膽汁在膽囊中濃縮的過程中,膽汁內的膽固醇析出沉積形成膽囊結石。

表面上看,也許在短期內不吃早飯並不會造成身體的不適,但久而久之,身體的抵抗力下降,一些慢性病就會在不知不覺中乘虛而入。

不要等到老了才悔恨當初的飲食習慣。

早餐作為大腦開啟一天活動的能量源泉,如果忽視掉,便開始一天高強度的工作,人體為了獲取動力,就不得不動用甲狀腺等腺體來燃燒組織,提供能量。

在這種情況下,體質酸性程度不斷增加,也就成為慢性病的導火索。

哈佛大學醫學院在期刊《Circulation》上發佈過一項研究結果:與吃早餐的人相比,不吃早餐的人患心臟病、冠心病的風險高出27%。

60多歲的張大爺空腹晨練1個多小時,突發心臟病進了醫院。

與大多數愛晨練的老人一樣,張大爺每天天不亮就出門,在公園運動一個多小時後,再回家吃早飯。

早晨起來,空腹狀態下血糖本就偏低,運動又要消耗葡萄糖,很容易出現低血糖的現象,從而引發了心臟病。

清晨不吃早餐的人血清標記蛋白-凝血球蛋白的平均濃度,可以達到其他人的7倍。在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速度減緩的情況下,不僅自己餓著肚子,還容易“喂飽”了血栓,引起疾病發作。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血壓升高是心血管疾病主要危險因素之一。2014年時,全球成年人中的血壓升高(定義為收縮壓和/或舒張壓≥140/90毫米汞柱)流行率約為22%。

人們早起時,血壓達到全天的第一個高峰,血糖則因為一夜的消耗到達較低值。

在起床一段時間過後,進食一些營養均衡的早餐,能夠減輕腸胃負擔,從而對心血管疾病起到預防的作用。

別拿自己的好運氣,當作“試病石”。

焦慮情緒也與早飯有關?

試想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如果不吃早餐,一般到了十點左右,人就會有較嚴重的饑餓感,覺得沒力氣。

“不如想想中午吃什麼吧”“好餓啊”的想法一直在腦子裡轉悠,沒心思學習,注意力也容易渙散。疲勞狀態之下,無效率也就見怪不怪了。

本該元氣滿滿的一上午,因為“饑餓感”打了折扣,可就得不償失了。

認知科學家Widenhorn等提出,在12~20歲的中學生中,進食早餐通過降低饑餓感,可以改善學生的心情,進而提高認知能力。

浙江省教育廳發佈的2016年中小學教育品質綜合評價檢測結果中,有這麼一個有趣的結論:學生參加補習班、家庭教育背景、收入等的優勢,還不如每天吃早餐對學生學習的積極影響。

不僅如此,當吃早餐人數增加10%後,四、八年級學生的親子關係指數也分別提升了6.16%與5.98%。

一頓小小的早餐,不僅省了補習班的錢,還改善了親子關係,何樂而不為呢。

2011年,中國健康教育中心曾對全國10個省市的大學生做過一個飲食行為的調查,研究結果發現,僅有65%的大學生能做到規律吃早餐。

2013年,江蘇大學醫學院調查本省內400名大學生的早餐狀況,結果顯示:只有37.5%的人堅持每天吃早飯。

《中國青少年健康體重調查報告》也顯示,隨著時間推移,不吃早飯的年輕人比例,越來越高。

而吃早餐,其實也是穩定情緒,降低焦慮感的有效方法之一。

吉林大學學者在對長春市某高校大學生進行抽樣調查後,發現早餐頻率是抑鬱、焦慮情緒的重要影響因素。

大腦興奮感的降低可能會直接作用於情緒,饑餓感帶來焦躁感,使得部分大學生的“脾氣越來越糟糕”。

同時,有抑鬱、焦慮情緒的大學生也很難認真吃一頓早飯。

負面情緒帶來的食欲不振進一步加重了進食量的缺失,使人更加敏感、易怒,反過來又加劇了焦慮情緒,形成惡性循環。

電影《在蒂凡尼吃早餐》中,在時尚公司上班的佐藤麻裡子不僅面對極大的工作壓力,而且還與交往七年的男友關係漸淡,沒心情也沒時間吃頓幸福的早餐。

這一天,她約上三個高中好友,一起在咖啡館享用了早餐。

朋友間大吐生活苦水,出謀劃策,讓佐藤麻裡子的心在一次次早餐中變得明朗,主動終止了與男友的戀情。

四個女孩子,都借早餐時間打開了新的人生。

麻省理工學院學者在分析營養和大腦的關係時提出,葡萄糖、維生素等營養物質,在進入人體血液後,會快速影響腦細胞和腦功能,進而產生情緒變化。

為了用良好的情緒開啟一天的生活,我們也該好好吃早餐。

早餐應該怎麼吃?

耳熟能詳的一句話:早吃好,午吃飽,晚吃少。

西方也有俗語:早餐吃得像國王,中午吃得像富翁,晚上吃得像乞丐。

如之前所說的,不吃早餐是肥胖、慢性疾病或焦慮情緒的一個誘因;而用垃圾食品、甜食等頂著早餐的名頭“隨便吃”,或是“三天打漁、兩天曬網”般的進食方式,也不利於健康。

1. 均衡營養、種類豐富

營養學界將早餐食物分為四類,一頓早餐若能全部囊括,則不失為營養豐富又健康。

這四類分別是穀類、肉蛋類/豆製品、乳及乳製品和水果蔬菜類。

如果僅僅包含了兩類及以下,則屬於品質不良。

穀物提供最主要的能量和碳水化合物;肉蛋奶類,則提供優質的高蛋白;蔬菜水果中的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等也是人體所需營養素的重要一環。

2. 不要邊走邊吃

許多上班族為了節省時間,喜歡邊走邊吃。看似提高了效率,實則不利於腸胃的消化和吸收。

走路時血液供應會從腸胃等消化系統轉移到肌肉,不能使食物很好地轉化為身體所需的營養。

且路邊攤的衛生問題難以保證,用餐環境也比較差。

3. 減少高熱量早餐

油條+豆漿是很多人早餐的標配,可是高溫油炸的食品,營養成分被破壞,不易消化,且熱量和脂肪含量較高。長期食用這類早餐,身體容易積蓄過量脂肪。

同樣蛋糕、漢堡等作為早餐,也容易導致體脂率過高。

可以適當地採用全麥麵包、果蔬汁、雞蛋等食物作為早餐,營養均衡且熱量較低。

如同“蝴蝶效應”一般,你不知道今日的哪一個壞習慣,會在將來一發不可收拾。

就算你堅信自己有一個鐵打的胃,也不要用每天的早餐來考驗它。

美好的一天,從一頓健康的早餐開始。

而中國人飲食中最普遍又最容易被忽略的一項壞習慣,非“不吃早餐”莫屬。

“我們科室80%以上的病人都是慢性胃病,不吃早餐就是'元兇’之一。”中山醫院消化內科的胡醫生指出,人們不規律的早餐飲食習慣,很大程度上導致了消化系統發病率的逐年增長。

胃病與不吃早餐之間又形成了惡性循環,因為胃病患者往往在用早餐後會比健康的人更容易出現腹部不適等反應,從而對早餐甚至日常三餐都產生更為強烈的抗拒感。

世界衛生組織報告顯示,胃病在人群中達到80%的發病率。其中,中國的胃病患者達到1.2億,消化性潰瘍發病率有10%,慢性胃炎發病率則高達三成。

截止2017年,中國幽門螺桿菌感染率已達60%。而幽門螺桿菌,會將感染者患胃癌的危險性,提升2-3倍。

“胃病大國”的稱號,可以說名不虛傳。

在三餐中,早餐與上一餐距離的時間最長,如果早餐不及時進食,胃酸分泌刺激胃粘膜,使胃腸蠕動加快引起胃腸痙攣。

不吃早飯還會導致其他慢性疾病

不少人都知道,不吃早餐容易得膽結石。

目前我國人群中膽結石的發病率可達7%-10%,其中以膽固醇性膽結石為主。

不吃早餐這樣不良飲食習慣所帶來的膽結石,幾乎都是膽固醇性膽結石。

醫院消化內科對於這種情況也屢見不鮮。

有了膽結石症狀的人到醫院,幾乎都會被問一句“早上是不是經常不吃早餐?”

去年10月,廣東的蔣女士經歷了這樣一場摘除膽囊多發性結石的手術。

蔣女士已忍受了10年的腹脹,她的身體裡竟堆積了200多顆膽結石。

這些年來,她因為工作原因很少吃早餐,不僅時間不規律,吃上的也多是剩飯菜。說是“吃出來的毛病”,一點兒也不假。

假如前一天7點結束晚餐,不吃早餐,直到第二天中午12點的午餐,腹中空空的狀態到底有多久?

整整17個小時。

過長的空腹時間,會導致膽囊中膽汁排出延緩,分泌減少。而膽汁在膽囊中濃縮的過程中,膽汁內的膽固醇析出沉積形成膽囊結石。

表面上看,也許在短期內不吃早飯並不會造成身體的不適,但久而久之,身體的抵抗力下降,一些慢性病就會在不知不覺中乘虛而入。

不要等到老了才悔恨當初的飲食習慣。

早餐作為大腦開啟一天活動的能量源泉,如果忽視掉,便開始一天高強度的工作,人體為了獲取動力,就不得不動用甲狀腺等腺體來燃燒組織,提供能量。

在這種情況下,體質酸性程度不斷增加,也就成為慢性病的導火索。

哈佛大學醫學院在期刊《Circulation》上發佈過一項研究結果:與吃早餐的人相比,不吃早餐的人患心臟病、冠心病的風險高出27%。

60多歲的張大爺空腹晨練1個多小時,突發心臟病進了醫院。

與大多數愛晨練的老人一樣,張大爺每天天不亮就出門,在公園運動一個多小時後,再回家吃早飯。

早晨起來,空腹狀態下血糖本就偏低,運動又要消耗葡萄糖,很容易出現低血糖的現象,從而引發了心臟病。

清晨不吃早餐的人血清標記蛋白-凝血球蛋白的平均濃度,可以達到其他人的7倍。在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速度減緩的情況下,不僅自己餓著肚子,還容易“喂飽”了血栓,引起疾病發作。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血壓升高是心血管疾病主要危險因素之一。2014年時,全球成年人中的血壓升高(定義為收縮壓和/或舒張壓≥140/90毫米汞柱)流行率約為22%。

人們早起時,血壓達到全天的第一個高峰,血糖則因為一夜的消耗到達較低值。

在起床一段時間過後,進食一些營養均衡的早餐,能夠減輕腸胃負擔,從而對心血管疾病起到預防的作用。

別拿自己的好運氣,當作“試病石”。

焦慮情緒也與早飯有關?

試想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如果不吃早餐,一般到了十點左右,人就會有較嚴重的饑餓感,覺得沒力氣。

“不如想想中午吃什麼吧”“好餓啊”的想法一直在腦子裡轉悠,沒心思學習,注意力也容易渙散。疲勞狀態之下,無效率也就見怪不怪了。

本該元氣滿滿的一上午,因為“饑餓感”打了折扣,可就得不償失了。

認知科學家Widenhorn等提出,在12~20歲的中學生中,進食早餐通過降低饑餓感,可以改善學生的心情,進而提高認知能力。

浙江省教育廳發佈的2016年中小學教育品質綜合評價檢測結果中,有這麼一個有趣的結論:學生參加補習班、家庭教育背景、收入等的優勢,還不如每天吃早餐對學生學習的積極影響。

不僅如此,當吃早餐人數增加10%後,四、八年級學生的親子關係指數也分別提升了6.16%與5.98%。

一頓小小的早餐,不僅省了補習班的錢,還改善了親子關係,何樂而不為呢。

2011年,中國健康教育中心曾對全國10個省市的大學生做過一個飲食行為的調查,研究結果發現,僅有65%的大學生能做到規律吃早餐。

2013年,江蘇大學醫學院調查本省內400名大學生的早餐狀況,結果顯示:只有37.5%的人堅持每天吃早飯。

《中國青少年健康體重調查報告》也顯示,隨著時間推移,不吃早飯的年輕人比例,越來越高。

而吃早餐,其實也是穩定情緒,降低焦慮感的有效方法之一。

吉林大學學者在對長春市某高校大學生進行抽樣調查後,發現早餐頻率是抑鬱、焦慮情緒的重要影響因素。

大腦興奮感的降低可能會直接作用於情緒,饑餓感帶來焦躁感,使得部分大學生的“脾氣越來越糟糕”。

同時,有抑鬱、焦慮情緒的大學生也很難認真吃一頓早飯。

負面情緒帶來的食欲不振進一步加重了進食量的缺失,使人更加敏感、易怒,反過來又加劇了焦慮情緒,形成惡性循環。

電影《在蒂凡尼吃早餐》中,在時尚公司上班的佐藤麻裡子不僅面對極大的工作壓力,而且還與交往七年的男友關係漸淡,沒心情也沒時間吃頓幸福的早餐。

這一天,她約上三個高中好友,一起在咖啡館享用了早餐。

朋友間大吐生活苦水,出謀劃策,讓佐藤麻裡子的心在一次次早餐中變得明朗,主動終止了與男友的戀情。

四個女孩子,都借早餐時間打開了新的人生。

麻省理工學院學者在分析營養和大腦的關係時提出,葡萄糖、維生素等營養物質,在進入人體血液後,會快速影響腦細胞和腦功能,進而產生情緒變化。

為了用良好的情緒開啟一天的生活,我們也該好好吃早餐。

早餐應該怎麼吃?

耳熟能詳的一句話:早吃好,午吃飽,晚吃少。

西方也有俗語:早餐吃得像國王,中午吃得像富翁,晚上吃得像乞丐。

如之前所說的,不吃早餐是肥胖、慢性疾病或焦慮情緒的一個誘因;而用垃圾食品、甜食等頂著早餐的名頭“隨便吃”,或是“三天打漁、兩天曬網”般的進食方式,也不利於健康。

1. 均衡營養、種類豐富

營養學界將早餐食物分為四類,一頓早餐若能全部囊括,則不失為營養豐富又健康。

這四類分別是穀類、肉蛋類/豆製品、乳及乳製品和水果蔬菜類。

如果僅僅包含了兩類及以下,則屬於品質不良。

穀物提供最主要的能量和碳水化合物;肉蛋奶類,則提供優質的高蛋白;蔬菜水果中的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等也是人體所需營養素的重要一環。

2. 不要邊走邊吃

許多上班族為了節省時間,喜歡邊走邊吃。看似提高了效率,實則不利於腸胃的消化和吸收。

走路時血液供應會從腸胃等消化系統轉移到肌肉,不能使食物很好地轉化為身體所需的營養。

且路邊攤的衛生問題難以保證,用餐環境也比較差。

3. 減少高熱量早餐

油條+豆漿是很多人早餐的標配,可是高溫油炸的食品,營養成分被破壞,不易消化,且熱量和脂肪含量較高。長期食用這類早餐,身體容易積蓄過量脂肪。

同樣蛋糕、漢堡等作為早餐,也容易導致體脂率過高。

可以適當地採用全麥麵包、果蔬汁、雞蛋等食物作為早餐,營養均衡且熱量較低。

如同“蝴蝶效應”一般,你不知道今日的哪一個壞習慣,會在將來一發不可收拾。

就算你堅信自己有一個鐵打的胃,也不要用每天的早餐來考驗它。

美好的一天,從一頓健康的早餐開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