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文史誤解:“勞燕”最慣是“分飛”

第一次見到“勞燕”這個詞是多年之前, 那時, 高考在即的我們是如此惴惴不安。 面對不可知的未來, 每一個人的心裡都充滿了莫名其妙的情緒。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 有一天, 教室的黑板突兀出現的“勞燕紛飛”四個字一下子就深深打動了我。 該畢業了, 我們這群“辛勞的燕子”將被高考驚起, 紛紛飛去, 落下一地羽毛。

後來我飛到了一所大學的中文系, 當讀到“東飛伯勞西飛燕, 黃姑織女時相見”的詩句時, 我才知道了自己從前的誤讀。

原來, “勞燕”代指伯勞和燕子兩種鳥類, “勞”是伯勞的簡稱, 和“辛勞”無關。 “勞”和“燕”分別朝不同的方向飛去, 因此, 它們的姿勢是“分飛”而不是“紛飛”。

伯勞俗稱胡不拉, 是食蟲鳥類, 大都棲息在丘陵開闊的林地, 為我國較為常見的鳥類。 因為較常見, 所以在古詩中出現得較多。 和伯勞一起走進詩裡的還有燕子。 譬如王實甫的《西廂記》中就有這樣的句子:“他曲未通,

我意已通, 分明伯勞飛燕各西東。 ”

當伯勞遇見了燕子, 二者就相互完成了身份的指認, 共同構成了全新的意思, 在傳統詩歌的天空下, 伯勞匆匆東去, 燕子急急西飛, 瞬息的相遇無法改變飛行的姿態, 因此, 相遇總是太晚, 離別總是太疾。 東飛的伯勞和西飛的燕子, 合在一起構成了感傷的分離, 成為了不再聚首的象徵。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