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遇見古韻澤州:星軺懷古

在澤州工作的三十多年時間裡, 我曾多次到過晉廟鋪鎮攔車村, 最初的印象, 這裡僅僅是晉豫交通動脈上的一個運輸大村,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 對攔車的認識也在不斷地深化。 尤其是隨著對攔車村歷史文化的考察, 透過千百年的層層迷霧, 觸摸到了一個有著厚重文化底蘊的攔車——古星軺鎮。

現在, 就讓我們穿越歷史時空, 回溯千年古鎮的變遷, 講述你所不知道的古鎮故事。

(一)

攔車村在上千年的歷史中, 因時代的變遷而有著多個不同的名字。 或琅車, 或狼車, 或星軺, 或攔車。 而我更喜歡星軺鎮這個名字。 之所以叫星軺鎮, 因為在唐代這裡就設有星軺驛, 是澤州境內僅有的兩個驛站之一。 另一個驛站為設在澤州城南的太行驛, 而在唐宋之際則稱為高都驛。 “星軺”是指使者所乘的車子, 亦借指使者, 用它作驛站的名字真是再恰當不過了。

星軺驛從大唐盛世一直延續到清末, 是在攔車設置歷史最長的官辦機構。 在千百年的歷史長河中, 星軺驛的過客不計其數, 文人墨客們留下了無數關於星軺驛的詩篇。 其中最早的當數北宋時期河東轉運使王達上的《宿琅車寄一二知己》。 詩雲:“東南重疊憩星軺, 霜雪隨年入鬢毛。 去日不知三路重, 回時便覺太行高。 登山臨水離魂斷, 鑠石流金暑氣豪。 滿眼風波君莫問, 一齊分付與香醪。 ” 詩題中的“琅車”即為攔車村早先的地名。 詩中的“星軺”即是驛站的名稱。

宋熙寧五年(1072), 一個叫成尋的日本僧人, 來到中國參拜五臺山, 路過澤州, 夜宿於星軺驛。 他在這裡第一次見駱駝, 感到非常驚奇:“此驛店家見駱駝六匹, 背上有鞍肉, 前後二, 各高一尺, 皆有長毛。 足如牛, 頸如鹿, 頭似馬, 鼻如牛付繩, 尾如豬似馬。 高六七尺, 長七八尺或一丈。 六頭大小不同。 ”從成尋的記述中, 我們可以得知,

當時的星軺驛, 不僅有馬作為交通工具, 而且還有被稱作沙漠之舟的駱駝。

驛站設有公館, 專門接待往來的官員, 本州、府、縣長官巡行至此, 也在此歇息。 同時, 星軺驛也成為古人送別之地。 親朋遠行之時, 往往要一直送到星軺驛, 在此話別。

驛站的主官是驛丞。 歷史久遠的唐宋金元,無數的驛丞如匆匆過客,連姓名都沒有留下。在《鳳台縣誌》和《鳳台縣續志》中記載有從清雍正六年(1728)開始到清同治七年(1868),140年間歷任星軺驛驛丞35人。清代陽城詩人王丙照寫有《贈攔車鎮伍丞》:“天半星軺驛,中原此置郵。一官當碧落,萬里看黃流。月冷關門路,雲飛古戍樓。憑高堪望氣,見否客騎中。”這位姓伍的驛丞當是幸運的,我在清代星軺驛驛丞的名單中找到了這位驛丞,他的名字叫伍鑒,是順天大興人,清乾隆五十年(1785)任該職。

星軺驛最後的驛丞,是清末浙江烏程縣人陸建功。民國元年(1912)5月,北洋政府宣佈將驛站全部裁撤,至此星軺驛結束了其歷時千載的使命。

徘徊在攔車街頭,星軺驛的蹤影已經無可尋覓,千年古驛只是心中的一點念想。

(二)

攔車地處太行絕頂,為晉豫交通要衝,有“太行軍事重鎮”“晉南屏翰”之稱。特殊的地理區位,決定了它不同於一般的村鎮。歷史上官方先後在此設置的機構,除了人們常說的星軺驛以外,尚有星軺遞運所、把總署、守備署、同知署、巡檢司、厘局、縣佐衙門等,可謂是“晉豫要衝地,鎮小官衙多”。

元代中後期,由於貴族階層的肆意妄為,全國驛站普遍癱瘓,澤州星軺驛也概莫能外。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即下令在全國建置水馬驛、遞運所、急遞鋪。澤州本州在恢復重建太行驛和星軺驛的同時,又分別設立了太行和星軺兩個遞運所。星軺遞運所與星軺驛緊鄰,建于其南側,相鄰而建,以便人貨運輸的配合。其後,由於遞運所與驛站遞運職能有所混同,太行和星軺兩個遞運所均在萬曆年間被精簡。也就是說,星軺遞運所前後存在了大約二百多年的時間。

清代中期在星軺驛的對面還設有把總署。之所以在攔車設把總署,是有其原因的。清雍正五年(1727),澤州發生了一起大案。因一個秘密教會頭目的蠱惑,在大箕一帶聚集起一百多人,欲搶劫王泰來家、陳廷敬家,成功後還要搶劫澤州府。但因事機不密,被官府知道,隨即對涉案人員進行追捕。其中一部分人逃進晉普山中,隨後又越過太行山攔車鎮逃往河南。這個案件成為雍正朝與秘密結社有關的重要案件之一,而攔車咽喉要地的位置卻進一步受到重視。清嘉慶元年(1796)開始的反清農民武裝——撚軍,不斷向北發展,直接威脅澤州府安全,清政府除組織民團和清軍圍堵之外,進一步加強攔車鎮駐軍力量。在清同治元年(1862),駐攔車鎮把總署又改建為守備署。

在攔車鎮還曾設過同知衙門。清雍正六年(1728)澤州升州為府。按照規定,作為知府的副職,同知必須與知府異地辦公。而同知衙門又選擇在攔車鎮。明清時期的同知,因各地情況不同各有專責,分掌鹽糧、捕盜、水利等事務。澤州駐攔車鎮同知,因其專司緝捕,其衙門也稱為“清軍廳”。

同知署建在把總署的南側,其建築雖然沒有澤州府公署的氣勢和壯觀,但畢竟是全澤州府第二大衙門,而且在攔車這樣的小鎮上來說,更是顯得十分氣派。它坐北朝南,中軸線上大門、儀門、大堂、二堂、內宅依次排開。大門的正對面有影壁,西面不遠處有鼓樓。儀門兩側雕有石獅,植有松樹。大堂兩側是衙役用房。穿過大堂院內有東西廂房,再經過一道屏門才到二堂。二堂院內東西兩側門外都有書房。從二堂後的宅門進入後院,內有內宅正房、東西廂房、廚房。除了中軸線上的建築,東西兩側還分別建有配套房舍。西側有馬廠,建有馬王廟和馬棚。所養馬匹供同知和隨行人員出行之用。東側有後院,院內有內堂房、東廂房。

到了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同知署又移駐陽城縣東冶鎮。而將負責社會治安事務的巡檢司,由東冶鎮遷到攔車鎮,同知署也隨即改為了巡檢署。但僅僅三年時間,又將攔車鎮巡檢裁汰,將巡檢事務歸星軺驛丞兼管。

清咸豐初年太平天國起義爆發,短時期內攻克了600餘座城市。清政府為“籌款”“籌餉”鎮壓起義,于清咸豐三年(1853)開始實行厘金制度。山西從咸豐九年開始實施。除在省城太原設立籌餉局外,共設總卡七處,其中攔車鎮即為其中之一處。主要辦理商藥稅及百貨厘捐。所設關卡即為厘卡。

到民國初期,民國政府又在攔車鎮設縣佐衙門。縣佐為縣知事的佐理官,掌理縣知事委辦的各項事務。

(三)

曾經熱鬧繁華的古鎮,也曾有幾多風流人物。明正德年間星軺驛驛丞任源、孫達,因參與重建月山普照禪院(小月寺)而勒石流芳。明永樂年間星軺遞運所大使羅榮,重修天井關宣聖廟而留名史冊。

清乾隆五年(1727)任澤州府同知的宋勤業,捐出自己的俸銀,修整攔車鎮道路,在攔車設立義學,延請名師講授,受到百姓擁戴。因捐俸修理位於小口村的古跡——天井,村民為其立德政碑。 尤其值得一書的,是清光緒三年(1877)任攔車鎮厘務委員的蒙古鑲藍旗人錫良。錫良是清同治十三年(1874)進士。一位進士出身的官員到攔車鎮任厘務委員,可能是獨一無二的吧。他在任厘務委員期間,在攔車興辦義學,購置學田,為當地人民辦了一件大好事。他為官三十七年,歷經同治、光緒、宣統三朝,先後任山西巡撫、湖北巡撫、河南巡撫、四川總督、雲貴總督、東三省總督。以正直清廉、勤政務實而著稱,受到百姓的愛戴。是晚清時代一位政績頗佳,貢獻較大的歷史人物。在攔車曾經有這樣一位人物,這是攔車人的驕傲。

今天,生活在星軺古鎮——攔車村的人們,仍在續寫新的輝煌。“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中國傳統村落”“萬里茶道上的古村落”等等,正在改變人們對古鎮的認識。古鎮正在將他厚重的歷史文化逐步向世人展示。

作者:劉國亮

歷史久遠的唐宋金元,無數的驛丞如匆匆過客,連姓名都沒有留下。在《鳳台縣誌》和《鳳台縣續志》中記載有從清雍正六年(1728)開始到清同治七年(1868),140年間歷任星軺驛驛丞35人。清代陽城詩人王丙照寫有《贈攔車鎮伍丞》:“天半星軺驛,中原此置郵。一官當碧落,萬里看黃流。月冷關門路,雲飛古戍樓。憑高堪望氣,見否客騎中。”這位姓伍的驛丞當是幸運的,我在清代星軺驛驛丞的名單中找到了這位驛丞,他的名字叫伍鑒,是順天大興人,清乾隆五十年(1785)任該職。

星軺驛最後的驛丞,是清末浙江烏程縣人陸建功。民國元年(1912)5月,北洋政府宣佈將驛站全部裁撤,至此星軺驛結束了其歷時千載的使命。

徘徊在攔車街頭,星軺驛的蹤影已經無可尋覓,千年古驛只是心中的一點念想。

(二)

攔車地處太行絕頂,為晉豫交通要衝,有“太行軍事重鎮”“晉南屏翰”之稱。特殊的地理區位,決定了它不同於一般的村鎮。歷史上官方先後在此設置的機構,除了人們常說的星軺驛以外,尚有星軺遞運所、把總署、守備署、同知署、巡檢司、厘局、縣佐衙門等,可謂是“晉豫要衝地,鎮小官衙多”。

元代中後期,由於貴族階層的肆意妄為,全國驛站普遍癱瘓,澤州星軺驛也概莫能外。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即下令在全國建置水馬驛、遞運所、急遞鋪。澤州本州在恢復重建太行驛和星軺驛的同時,又分別設立了太行和星軺兩個遞運所。星軺遞運所與星軺驛緊鄰,建于其南側,相鄰而建,以便人貨運輸的配合。其後,由於遞運所與驛站遞運職能有所混同,太行和星軺兩個遞運所均在萬曆年間被精簡。也就是說,星軺遞運所前後存在了大約二百多年的時間。

清代中期在星軺驛的對面還設有把總署。之所以在攔車設把總署,是有其原因的。清雍正五年(1727),澤州發生了一起大案。因一個秘密教會頭目的蠱惑,在大箕一帶聚集起一百多人,欲搶劫王泰來家、陳廷敬家,成功後還要搶劫澤州府。但因事機不密,被官府知道,隨即對涉案人員進行追捕。其中一部分人逃進晉普山中,隨後又越過太行山攔車鎮逃往河南。這個案件成為雍正朝與秘密結社有關的重要案件之一,而攔車咽喉要地的位置卻進一步受到重視。清嘉慶元年(1796)開始的反清農民武裝——撚軍,不斷向北發展,直接威脅澤州府安全,清政府除組織民團和清軍圍堵之外,進一步加強攔車鎮駐軍力量。在清同治元年(1862),駐攔車鎮把總署又改建為守備署。

在攔車鎮還曾設過同知衙門。清雍正六年(1728)澤州升州為府。按照規定,作為知府的副職,同知必須與知府異地辦公。而同知衙門又選擇在攔車鎮。明清時期的同知,因各地情況不同各有專責,分掌鹽糧、捕盜、水利等事務。澤州駐攔車鎮同知,因其專司緝捕,其衙門也稱為“清軍廳”。

同知署建在把總署的南側,其建築雖然沒有澤州府公署的氣勢和壯觀,但畢竟是全澤州府第二大衙門,而且在攔車這樣的小鎮上來說,更是顯得十分氣派。它坐北朝南,中軸線上大門、儀門、大堂、二堂、內宅依次排開。大門的正對面有影壁,西面不遠處有鼓樓。儀門兩側雕有石獅,植有松樹。大堂兩側是衙役用房。穿過大堂院內有東西廂房,再經過一道屏門才到二堂。二堂院內東西兩側門外都有書房。從二堂後的宅門進入後院,內有內宅正房、東西廂房、廚房。除了中軸線上的建築,東西兩側還分別建有配套房舍。西側有馬廠,建有馬王廟和馬棚。所養馬匹供同知和隨行人員出行之用。東側有後院,院內有內堂房、東廂房。

到了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同知署又移駐陽城縣東冶鎮。而將負責社會治安事務的巡檢司,由東冶鎮遷到攔車鎮,同知署也隨即改為了巡檢署。但僅僅三年時間,又將攔車鎮巡檢裁汰,將巡檢事務歸星軺驛丞兼管。

清咸豐初年太平天國起義爆發,短時期內攻克了600餘座城市。清政府為“籌款”“籌餉”鎮壓起義,于清咸豐三年(1853)開始實行厘金制度。山西從咸豐九年開始實施。除在省城太原設立籌餉局外,共設總卡七處,其中攔車鎮即為其中之一處。主要辦理商藥稅及百貨厘捐。所設關卡即為厘卡。

到民國初期,民國政府又在攔車鎮設縣佐衙門。縣佐為縣知事的佐理官,掌理縣知事委辦的各項事務。

(三)

曾經熱鬧繁華的古鎮,也曾有幾多風流人物。明正德年間星軺驛驛丞任源、孫達,因參與重建月山普照禪院(小月寺)而勒石流芳。明永樂年間星軺遞運所大使羅榮,重修天井關宣聖廟而留名史冊。

清乾隆五年(1727)任澤州府同知的宋勤業,捐出自己的俸銀,修整攔車鎮道路,在攔車設立義學,延請名師講授,受到百姓擁戴。因捐俸修理位於小口村的古跡——天井,村民為其立德政碑。 尤其值得一書的,是清光緒三年(1877)任攔車鎮厘務委員的蒙古鑲藍旗人錫良。錫良是清同治十三年(1874)進士。一位進士出身的官員到攔車鎮任厘務委員,可能是獨一無二的吧。他在任厘務委員期間,在攔車興辦義學,購置學田,為當地人民辦了一件大好事。他為官三十七年,歷經同治、光緒、宣統三朝,先後任山西巡撫、湖北巡撫、河南巡撫、四川總督、雲貴總督、東三省總督。以正直清廉、勤政務實而著稱,受到百姓的愛戴。是晚清時代一位政績頗佳,貢獻較大的歷史人物。在攔車曾經有這樣一位人物,這是攔車人的驕傲。

今天,生活在星軺古鎮——攔車村的人們,仍在續寫新的輝煌。“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中國傳統村落”“萬里茶道上的古村落”等等,正在改變人們對古鎮的認識。古鎮正在將他厚重的歷史文化逐步向世人展示。

作者:劉國亮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