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沒竹子沒棉紙,憑藉一股執念怎麼做風箏?

梁永剛丨文

一個陽光明媚的周日上午, 我和妻子帶著兒子去生態園放風箏。 偌大的廣場上遊人如織, 如洗的碧空中花花綠綠,

各式各樣的風箏自由飛翔。 有一個蛇形風箏足足有十幾米長, 看上去霸氣十足。

再看地面上放風箏的人, 有八九十歲的耄耋老人, 有形影不離的年輕情侶, 還有不少和兒子年齡相仿的孩童, 在父母的帶領下, 在草坪上歡跑著放風箏, 如花的笑臉洋溢著無盡的幸福。

不由得讓我想起小時侯放風箏的場景, 還有那首承載了滿滿童年回憶的歌謠, “又是一年三月三, 風箏飛滿天……”

準確來說, 我第一次做風箏、放風箏是在八歲那年。

豫中平原的農村沒有春日放風箏的習俗, 因此風箏對於我們這些鄉下孩子來說是難得一見。 記得我在老家小學上二年級, 從一本借來的小人書上第一次看到關於風箏的描述, 加之當時老師剛剛教過“兒童放學歸來早, 忙趁東風放紙鳶”那首詩。 於是, 自己親手做一個風箏, 讓它在天空中自由翱翔, 成為那段時間我朝思暮想的最大願望。

我記不清多少次幻想過這樣的場景, 暖暖的春風中, 我用長線牽著那個威風凜凜的風箏, 在門前一望無垠的碧綠麥田裡瘋跑,

後面跟著一群對我羡慕不已的小夥伴, 追逐打鬧著, 放飛著我們對藍天的嚮往和夢想。

人一旦有了想做一件事的強烈願望, 那種欲罷不能的想法便會讓人備受煎熬。 我一遍遍在腦海中回想著書中製作風箏的具體步驟, 偷偷準備所需的原材料。

我知道風箏的骨架必須用竹篾, 可竹子在我們這個北方鄉村是不種植的, 與竹子有關的生產生活用具更是寥寥無幾。 挖空心思一番搜索, 我猛然想起家裡唯一的一件竹製品就是竹筢子。 趁爺爺奶奶不在家, 我偷偷將竹筢子手柄上的竹子截了一段, 然後翻找出爺爺平時用來劈柴的斧子, 盤算著將其劈成幾根又細又薄的竹篾。

可能是過於專注的緣故吧, 以至於爺爺從外面回來進到院子裡我都沒有察覺。 當爺爺哐當一聲推開堂屋的木門, 我一下子傻了眼。 出乎我的意料, 爺爺並沒有大聲斥責我, 只是關心地問我想弄啥, 我只好低著頭眼淚汪汪地把我的想法如實相告。

爺爺撫摸著我的頭說, 我也沒做過風箏, 不過以前我在外面幹活時見過人家做風箏, 多少還能記住一些, 咱們試著做一個老鷹風箏吧。

我喜出望外,用黑黢黢的衣袖使勁抹了抹淚。爺爺拿著斧子熟練地將那截竹子劈成了幾根竹篾,然後用小刀將其削得光溜溜的。按照爺爺的吩咐,我打了一盆水,把竹篾放到水裡泡著。

爺爺在院子裡生起了一堆火,從水盆裡撈出竹篾一邊烤一邊用手折成V字型,這是老鷹的身子。接著,爺爺又用竹篾折了老鷹的兩個翅膀,用奶奶平時納鞋底的線將翅膀固定在老鷹的身子上。可能是當了大半輩子牛把式的爺爺第一次幹這樣的細活,一副風箏的骨架做下來累得爺爺滿頭大汗。

該給骨架糊紙了,爺爺跑出去轉了一圈也沒找到現成的紙張,只好把糊在堂屋土牆上的幾張報紙扯下來。給風箏的骨架糊紙看似簡單,其實也是個技術活。紙糊的太厚,增加風箏的重量,不容易起風;紙糊的太薄,大風一下子就把風箏吹散了。

等奶奶在灶房打好了漿糊,我和爺爺把報紙裁成骨架大小,粘上漿糊,把骨架正反面都糊上。為了讓這只“雄鷹”顯得更加威風,我用掉了半瓶墨水將其全部染成黑色。院落裡的陽光充足,我小心翼翼地雙手捧著風箏放到東屋的窗臺上晾曬,爺爺長長地歎了一口氣,點上一袋煙蹲在堂屋門口大口吸著。

到了第二天,糊好紙的風箏完全晾乾了。風箏線應該系在什麼位置呢?我和爺爺犯了愁。年邁的爺爺一遍遍回憶著當年他看人家製作風箏的細節,畢竟事情過去了幾十年,記憶力再好的人對一些細節也會遺忘,何況是一位年歲已高的老人。

終於,爺爺緊皺的眉頭舒展開來,大聲說道,我想起來了。很快,爺爺在橫篾的兩側選了對稱的兩點,又在豎篾的底部選中一點,用線慢慢穿過,一一系緊,形成一個三角錐形,然後接過奶奶遞過來的纏滿棉線的玉米芯,接上了長長的風箏線,一個雖然簡單卻像模像樣的風箏就這樣在歷經重重艱難後總算大功告成了。那一刻,我激動的心簡直就要蹦出來。

雖然事情已經過去三十年,但至今我還清晰地記得,這個老鷹風箏第一次試飛的時間是在一天下午放學後,地點就在村前的麥地裡。

我雙手托著心愛的老鷹風箏,爺爺奶奶在後面緊跟著,一路上不時有看熱鬧的小夥伴們加入隊伍,嘰嘰喳喳議論著,前呼後擁嬉戲著,如同去參加一場盛大的活動。

到了麥地,奶奶坐在田埂上笑吟吟地看著我。田野裡的風很大,爺爺在孩子們的簇擁下將風箏舉過頭頂,隨著我大喊一聲:“放!”,爺爺將風箏往前一送,我牽著線邁開腿一路小跑,誰料風箏沒有飛起多高就一頭栽了下來,惹得四周哄堂大笑。我紅著臉又接連試了好幾次,可每次都以失敗告終。

隨著放飛的一次次失利,圍觀看熱鬧的大人小孩漸漸散去了,只剩下我和爺爺奶奶。奶奶說,天色不早了,咱們回去吧,改天再放。我的脾氣很強,非要纏著爺爺再放一次。爺爺拗不過我,只好同意。

爺爺將風箏托在手中,仔細端詳著,突然興奮地說,剛啊,興許是風箏的頭太重了,咱們再改進一下。爺爺找不到現成的布條,從衣兜裡掏出平時包錢用的布袋,用牙一咬,刺啦一聲撕下一個布條,系到了風箏的尾部。我將信將疑地站起來和爺爺重新一試,風箏果然飄飄悠悠飛上了天空。

那一幕情景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在夕陽的餘暉中,當我在麥田裡瘋跑著終於將手中長長的棉線放完,躺在爺爺奶奶的懷抱中,抬頭看著那只威武的老鷹風箏在半空中來回搖擺著身子,我覺得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

作者簡介

梁永剛,河南平頂山人,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現任河南省平頂山市新華區政協秘書長。

豫記,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糧!

我喜出望外,用黑黢黢的衣袖使勁抹了抹淚。爺爺拿著斧子熟練地將那截竹子劈成了幾根竹篾,然後用小刀將其削得光溜溜的。按照爺爺的吩咐,我打了一盆水,把竹篾放到水裡泡著。

爺爺在院子裡生起了一堆火,從水盆裡撈出竹篾一邊烤一邊用手折成V字型,這是老鷹的身子。接著,爺爺又用竹篾折了老鷹的兩個翅膀,用奶奶平時納鞋底的線將翅膀固定在老鷹的身子上。可能是當了大半輩子牛把式的爺爺第一次幹這樣的細活,一副風箏的骨架做下來累得爺爺滿頭大汗。

該給骨架糊紙了,爺爺跑出去轉了一圈也沒找到現成的紙張,只好把糊在堂屋土牆上的幾張報紙扯下來。給風箏的骨架糊紙看似簡單,其實也是個技術活。紙糊的太厚,增加風箏的重量,不容易起風;紙糊的太薄,大風一下子就把風箏吹散了。

等奶奶在灶房打好了漿糊,我和爺爺把報紙裁成骨架大小,粘上漿糊,把骨架正反面都糊上。為了讓這只“雄鷹”顯得更加威風,我用掉了半瓶墨水將其全部染成黑色。院落裡的陽光充足,我小心翼翼地雙手捧著風箏放到東屋的窗臺上晾曬,爺爺長長地歎了一口氣,點上一袋煙蹲在堂屋門口大口吸著。

到了第二天,糊好紙的風箏完全晾乾了。風箏線應該系在什麼位置呢?我和爺爺犯了愁。年邁的爺爺一遍遍回憶著當年他看人家製作風箏的細節,畢竟事情過去了幾十年,記憶力再好的人對一些細節也會遺忘,何況是一位年歲已高的老人。

終於,爺爺緊皺的眉頭舒展開來,大聲說道,我想起來了。很快,爺爺在橫篾的兩側選了對稱的兩點,又在豎篾的底部選中一點,用線慢慢穿過,一一系緊,形成一個三角錐形,然後接過奶奶遞過來的纏滿棉線的玉米芯,接上了長長的風箏線,一個雖然簡單卻像模像樣的風箏就這樣在歷經重重艱難後總算大功告成了。那一刻,我激動的心簡直就要蹦出來。

雖然事情已經過去三十年,但至今我還清晰地記得,這個老鷹風箏第一次試飛的時間是在一天下午放學後,地點就在村前的麥地裡。

我雙手托著心愛的老鷹風箏,爺爺奶奶在後面緊跟著,一路上不時有看熱鬧的小夥伴們加入隊伍,嘰嘰喳喳議論著,前呼後擁嬉戲著,如同去參加一場盛大的活動。

到了麥地,奶奶坐在田埂上笑吟吟地看著我。田野裡的風很大,爺爺在孩子們的簇擁下將風箏舉過頭頂,隨著我大喊一聲:“放!”,爺爺將風箏往前一送,我牽著線邁開腿一路小跑,誰料風箏沒有飛起多高就一頭栽了下來,惹得四周哄堂大笑。我紅著臉又接連試了好幾次,可每次都以失敗告終。

隨著放飛的一次次失利,圍觀看熱鬧的大人小孩漸漸散去了,只剩下我和爺爺奶奶。奶奶說,天色不早了,咱們回去吧,改天再放。我的脾氣很強,非要纏著爺爺再放一次。爺爺拗不過我,只好同意。

爺爺將風箏托在手中,仔細端詳著,突然興奮地說,剛啊,興許是風箏的頭太重了,咱們再改進一下。爺爺找不到現成的布條,從衣兜裡掏出平時包錢用的布袋,用牙一咬,刺啦一聲撕下一個布條,系到了風箏的尾部。我將信將疑地站起來和爺爺重新一試,風箏果然飄飄悠悠飛上了天空。

那一幕情景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在夕陽的餘暉中,當我在麥田裡瘋跑著終於將手中長長的棉線放完,躺在爺爺奶奶的懷抱中,抬頭看著那只威武的老鷹風箏在半空中來回搖擺著身子,我覺得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

作者簡介

梁永剛,河南平頂山人,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現任河南省平頂山市新華區政協秘書長。

豫記,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