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甯安農場:解碼“北大荒精神”基因

黑土地第一把荒火在這裡點燃, 北大荒第一粒種子在這裡萌發, 北大倉“國墾第一場”在這裡振翅——

劉曉紅 首席記者 張明宇

1947年,

原松江省營第一農場舊址——尚志縣亞布力站前糧庫。

“過去種地是‘小四輪’, 收割是小鐮刀, 現在種管收一色大農機, 以前十幾天的活, 現在幾個小時就幹完了。 ”12月份的一個午後, 在甯安農場的一處活動室, 年近九旬的老農場人高信聊起這些年身邊的變化, 言語中充滿自豪與喜悅。

今年是黑龍江墾區開發建設70周年。 1947年, 按照黨中央和毛主席“關於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培養幹部, 積累經驗, 創造典型, 示範農民”的重要指示, 一批榮複軍人來到北大荒, 創建了甯安、趙光等第一批國營農場。 其中, 高信工作了半個多世紀的甯安農場, 有著“國墾第一場”的美譽。

70年來, 背負著“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這一歷史責任和重大使命, 甯安農場人不負重托,

耗盡青春, 揮灑血汗, 將希望轉化為現實, 創造、傳承了“艱苦奮鬥、勇於開拓、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為主要內涵的北大荒精神。

黨的十五大代表孫俊福

在北滿建立一個糧食工廠

仲秋時節, 麥浪滾滾, 一望無際, 平整、密實如金色的地毯, 大馬力收割機組轟鳴而過。

人們常說, 來到甯安農場, 才感受到什麼叫“手中有糧, 心中不慌”。

“國墾第一場”——甯安農場的成立, 最早上溯到1947年6月13日。 這個紀錄的創立者就是李在人。 1947年, 人民解放戰爭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反攻, 東北部分解放區正在轟轟烈烈地開展土地改革運動。 根據黨中央《關於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的指示精神, 中央東北局財經委員會召開會議, 在分析了當時的形勢之後, 會議領導一再強調, “東北行政委員會和各省都要在國民黨難以插足的地方, 試辦國營農場, 進行機械化試驗, 以迎接解放後的農村建設”, “為迎接全國解放, 組織億萬農民走集體化、機械化生產道路”, “在北滿建立一個糧食工廠, 培養幹部, 積累經驗, 創造典型,

示範農民”。

今天的黑龍江省, 在當時劃分為五省一市, 黑龍江省在北安縣, 嫩江省在齊齊哈爾市, 松江省在哈爾濱市, 合江省在佳木斯市, 牡丹江省在牡丹江市, 一市即哈爾濱市。 1947年6月初, 松江省政府主席馮仲雲根據東北財經委員會會議精神著手籌建農場, 委任省政府主任秘書李在人為場長, 農業科長劉岑為副場長, 派了兩名通信員, 兩名幹部和一名木工, 開始了建場的籌備工作。 其間, 在哈爾濱市汽船廠、汽車廠等單位招收了11名不同工種的技術人員。 其中, 有看守汽船座機的工人5名, 汽車司機3名, 看守電影機的技術工人3名, 算是建場的技術力量。

1950年8月, 甯安農場接收第一批進口拖拉機“法爾毛”在田間作業。

黑土地第一把荒火從這裡點燃

“黑土地第一把荒火從這裡點燃, 北大荒第一粒種子在這裡萌發。 ”在甯安農場的場史館內, 原農業部副部長劉成果的題詞墨香仿佛還未散盡。

大荒初拓, 何等險惡。 沒有機械設備, 就在一個俄羅斯人開設的小工廠裡買了偽滿遺留下來的兩台四鏵沙克犁、兩台圓盤耙及割草機、摟草機等十幾件農機具, 又從外縣調來了日本開拓團遺留下來的“哈拉馬苦”、“卡大比魯”、“苦麻斯”三台舊“火犁”。從阿城糖廠買來了11匹役馬,三台膠輪車,省政府還給了兩台燒木炭的汽車。1947年6月上旬,李在人等人從哈爾濱出發,來到珠河縣(今尚志市)一面坡太平溝小山子,當天搭起鍋灶,接著就“招兵買馬”。小山子一帶有很多荒地可以開墾,先遣隊即派人前去勘查。當時沒有經過技術人員勘測,也不懂得搞建場規劃,就決定在此開荒建場。場部設在小太平溝,並在一面坡車站設立了交通站,又從當地招收了14名農業工人,于6月13日投入了開荒生產,宣告農場正式成立,省政府決定命名為松江省營第一農場。

當時,省內多處設有機關、部隊、學校開闢的生產基地和各縣辦的農場牧場,後來都建成了公營農場,當時尚未建國,所以這些農場都叫公營農場,統歸東北行政委員會公營農場管理局管理。

1948年8月,墾荒隊進駐甯安縣,借住大廟,做為臨時宿舍和食堂。

三次開荒,兩次遷場,三易場名

滄海桑田,大荒大倉!70年崢嶸歲月,始于先驅者的第一行腳印,甯安農場先後榮獲國務院“農業社會主義建設先進單位”、農墾部“紅旗單位” 、省級“文明單位標兵”等光榮稱號。

讓我們回到70年前的荒原。李在人和劉岑帶領工作人員翻山越嶺,考察地勢和荒原。在小太平溝,他們就近選了一片荒地作為基地,荒原坑坑窪窪,拖拉機一開進去,便開始“畫龍”。有的掛上犁,東顛西歪,犁鏵進不了土。有的犁口入土太深,負荷過大,一下就憋滅了火。有的勉強翻了一圈,不是立垡,就是回垡。一遇上堵犁誤車,更是手忙腳亂,沒了主意。進入8月份,雨季來臨,山水順坡而下,低谷處成了水塘,高崗地也地表飽和土質更加粘重,機車無法作業。經過40多天的艱苦奮鬥,開墾出了93公頃土地,再沒有荒地可開了。

通過幾個月的實踐,李在人發現該地雖然交通方便,但墾荒點土地零散,難以形成規模,不利於機械耕作,遂於1948年3月全部搬遷到延壽縣中和鎮一帶開荒。同時,松江省人民政府撥給從蘇聯進口的納齊拖拉機8台,人員也增至100餘名。這裡有偽滿開拓團的撂荒地,原始荒原一眼望不到邊。場址選定了18馬架,但該處地勢低窪,不適合機械作業,完成播種面積7950畝後,經省政府同意,又于當年向牡丹江地區轉移,場部暫住牡丹江市內,場名改為松江省機械農場,主力墾荒隊進駐甯安縣蘭崗、石頭一帶,當年開荒20000多畝,同時接收了原縣大隊畜牧場和護路員警隊墾荒點,併入耕地萬餘畝,牲畜近萬頭,初步形成一定規模。1948年底,全場幹部集中在牡丹江冬訓,這時感到農場戰線太長,指揮不便,經報省廳批准,做了適當調整,把原來留在延壽的留守人員與當地農場合併,後來改稱慶陽農場。其餘全部人馬集中到甯安縣境內,場名又因地得名,1952年定名為松江省國營甯安農場。

上世紀50年代農場進行脫穀生產。

大場學九三,小場學甯安

“夏天沼澤遍佈,蚊蟲成群,冬天凜冽的寒風不停地刮,艱苦的環境讓人恐懼。”上世紀50年代,老農場人高信曾是甯安農場的一名拖拉機手。

老人回憶起當年激情燃燒的歲月,臉龐上仍舊帶著堅毅和自豪。北大荒的冬天冷得出奇,最冷的時候零下40多攝氏度。晚間睡覺棉衣棉褲都不能脫,戴著狗皮帽子,穿著棉靰鞡,把棉被一蒙,用自己喘出來的熱氣取暖,早上起來棉被凍成個硬蓋子。夏天蚊子、瞎蠓像瘋了一樣輪番進攻,一巴掌可以拍死七八個,滿手是血。女隊員把衣服改成面罩,男隊員把稀泥一遍一遍塗抹在頭上臉上。

像高信一樣的拖拉機手,甯安農場培養了400多名。1947年的11月,剛成立不久的甯安農場,辦起了黑龍江墾區第一個拖拉機手培訓班,先後共舉辦了三期,後來都成為了開發建設北大荒的主力軍。上世紀八十年代,墾區提出的“大場學九三,小場學甯安”的口號,使甯安農場聲名遠揚;上世紀九十年代,還湧現出以全國勞模、全國優秀工人、全國十大傑出青年、党的十五大代表孫俊福為代表的英雄集體,進一步擴大了甯安農場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如今的甯安農場。

“北大荒精神”創造“北大荒奇跡”

過去提起北大荒,人們的第一印象除了塞外苦寒、野獸出沒、人跡罕至,就是“棒打麅子,瓢舀魚,野雞飛進飯鍋裡”的原始蠻荒。如今,經過幾代北大荒人的開發建設,北大荒城鎮現代、衣食富足、人民生活悠閒美好、社會保障堅實有力。

走在甯安農場小鎮的大街上,兩邊建築或古典、或現代、或歐式、或中式,已經完全無法想像幾十年前人們住在馬架子、地窨子時的情景。筆直寬闊的大街、色彩斑斕的綠化帶不亞於任何大城市,所不同的是,大街之上車流順暢,人們步履悠閒,全無大城市節奏緊張、擁擠吵鬧的煩惱。

70年來,“北大荒精神”激勵出“北大荒速度”,“北大荒速度”創造出“北大荒奇跡”。如今,甯安農場現有土地總面積15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5.8萬畝,林地面積約9.8萬畝,草地面積約2.3萬畝,打造了黑龍江省重要種子生產基地和果蔬經濟作物出口基地,11.4萬畝作物進行了無公害認證,7萬畝水稻、玉米進行了綠色認證,葡萄、香菇等果蔬產品進行了有機認證,鮮食甜玉米和水稻產品實施了農產品品質追溯系統建設,引導種植戶使用農家肥、有機肥、生物農藥或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防治農業面源污染,努力提升農產品品質安全水準,初步實現了生豬規模化養殖,鹿特色化養殖,蔬菜棚室種植,藥材林下種植以及山蔥、韭菜、鮮食玉米就地加工的種、養、加生產模式。

鬥轉星移。70年前荒原上的第一把火光,仍照亮著新時代北大荒人的光榮與夢想。如今,甯安農場確定的“農業富場、工業強場、城鎮靚場、旅遊興場”的多元化產業發展戰略,為甯安農場持續發展注滿了生命力。

又從外縣調來了日本開拓團遺留下來的“哈拉馬苦”、“卡大比魯”、“苦麻斯”三台舊“火犁”。從阿城糖廠買來了11匹役馬,三台膠輪車,省政府還給了兩台燒木炭的汽車。1947年6月上旬,李在人等人從哈爾濱出發,來到珠河縣(今尚志市)一面坡太平溝小山子,當天搭起鍋灶,接著就“招兵買馬”。小山子一帶有很多荒地可以開墾,先遣隊即派人前去勘查。當時沒有經過技術人員勘測,也不懂得搞建場規劃,就決定在此開荒建場。場部設在小太平溝,並在一面坡車站設立了交通站,又從當地招收了14名農業工人,于6月13日投入了開荒生產,宣告農場正式成立,省政府決定命名為松江省營第一農場。

當時,省內多處設有機關、部隊、學校開闢的生產基地和各縣辦的農場牧場,後來都建成了公營農場,當時尚未建國,所以這些農場都叫公營農場,統歸東北行政委員會公營農場管理局管理。

1948年8月,墾荒隊進駐甯安縣,借住大廟,做為臨時宿舍和食堂。

三次開荒,兩次遷場,三易場名

滄海桑田,大荒大倉!70年崢嶸歲月,始于先驅者的第一行腳印,甯安農場先後榮獲國務院“農業社會主義建設先進單位”、農墾部“紅旗單位” 、省級“文明單位標兵”等光榮稱號。

讓我們回到70年前的荒原。李在人和劉岑帶領工作人員翻山越嶺,考察地勢和荒原。在小太平溝,他們就近選了一片荒地作為基地,荒原坑坑窪窪,拖拉機一開進去,便開始“畫龍”。有的掛上犁,東顛西歪,犁鏵進不了土。有的犁口入土太深,負荷過大,一下就憋滅了火。有的勉強翻了一圈,不是立垡,就是回垡。一遇上堵犁誤車,更是手忙腳亂,沒了主意。進入8月份,雨季來臨,山水順坡而下,低谷處成了水塘,高崗地也地表飽和土質更加粘重,機車無法作業。經過40多天的艱苦奮鬥,開墾出了93公頃土地,再沒有荒地可開了。

通過幾個月的實踐,李在人發現該地雖然交通方便,但墾荒點土地零散,難以形成規模,不利於機械耕作,遂於1948年3月全部搬遷到延壽縣中和鎮一帶開荒。同時,松江省人民政府撥給從蘇聯進口的納齊拖拉機8台,人員也增至100餘名。這裡有偽滿開拓團的撂荒地,原始荒原一眼望不到邊。場址選定了18馬架,但該處地勢低窪,不適合機械作業,完成播種面積7950畝後,經省政府同意,又于當年向牡丹江地區轉移,場部暫住牡丹江市內,場名改為松江省機械農場,主力墾荒隊進駐甯安縣蘭崗、石頭一帶,當年開荒20000多畝,同時接收了原縣大隊畜牧場和護路員警隊墾荒點,併入耕地萬餘畝,牲畜近萬頭,初步形成一定規模。1948年底,全場幹部集中在牡丹江冬訓,這時感到農場戰線太長,指揮不便,經報省廳批准,做了適當調整,把原來留在延壽的留守人員與當地農場合併,後來改稱慶陽農場。其餘全部人馬集中到甯安縣境內,場名又因地得名,1952年定名為松江省國營甯安農場。

上世紀50年代農場進行脫穀生產。

大場學九三,小場學甯安

“夏天沼澤遍佈,蚊蟲成群,冬天凜冽的寒風不停地刮,艱苦的環境讓人恐懼。”上世紀50年代,老農場人高信曾是甯安農場的一名拖拉機手。

老人回憶起當年激情燃燒的歲月,臉龐上仍舊帶著堅毅和自豪。北大荒的冬天冷得出奇,最冷的時候零下40多攝氏度。晚間睡覺棉衣棉褲都不能脫,戴著狗皮帽子,穿著棉靰鞡,把棉被一蒙,用自己喘出來的熱氣取暖,早上起來棉被凍成個硬蓋子。夏天蚊子、瞎蠓像瘋了一樣輪番進攻,一巴掌可以拍死七八個,滿手是血。女隊員把衣服改成面罩,男隊員把稀泥一遍一遍塗抹在頭上臉上。

像高信一樣的拖拉機手,甯安農場培養了400多名。1947年的11月,剛成立不久的甯安農場,辦起了黑龍江墾區第一個拖拉機手培訓班,先後共舉辦了三期,後來都成為了開發建設北大荒的主力軍。上世紀八十年代,墾區提出的“大場學九三,小場學甯安”的口號,使甯安農場聲名遠揚;上世紀九十年代,還湧現出以全國勞模、全國優秀工人、全國十大傑出青年、党的十五大代表孫俊福為代表的英雄集體,進一步擴大了甯安農場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如今的甯安農場。

“北大荒精神”創造“北大荒奇跡”

過去提起北大荒,人們的第一印象除了塞外苦寒、野獸出沒、人跡罕至,就是“棒打麅子,瓢舀魚,野雞飛進飯鍋裡”的原始蠻荒。如今,經過幾代北大荒人的開發建設,北大荒城鎮現代、衣食富足、人民生活悠閒美好、社會保障堅實有力。

走在甯安農場小鎮的大街上,兩邊建築或古典、或現代、或歐式、或中式,已經完全無法想像幾十年前人們住在馬架子、地窨子時的情景。筆直寬闊的大街、色彩斑斕的綠化帶不亞於任何大城市,所不同的是,大街之上車流順暢,人們步履悠閒,全無大城市節奏緊張、擁擠吵鬧的煩惱。

70年來,“北大荒精神”激勵出“北大荒速度”,“北大荒速度”創造出“北大荒奇跡”。如今,甯安農場現有土地總面積15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5.8萬畝,林地面積約9.8萬畝,草地面積約2.3萬畝,打造了黑龍江省重要種子生產基地和果蔬經濟作物出口基地,11.4萬畝作物進行了無公害認證,7萬畝水稻、玉米進行了綠色認證,葡萄、香菇等果蔬產品進行了有機認證,鮮食甜玉米和水稻產品實施了農產品品質追溯系統建設,引導種植戶使用農家肥、有機肥、生物農藥或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防治農業面源污染,努力提升農產品品質安全水準,初步實現了生豬規模化養殖,鹿特色化養殖,蔬菜棚室種植,藥材林下種植以及山蔥、韭菜、鮮食玉米就地加工的種、養、加生產模式。

鬥轉星移。70年前荒原上的第一把火光,仍照亮著新時代北大荒人的光榮與夢想。如今,甯安農場確定的“農業富場、工業強場、城鎮靚場、旅遊興場”的多元化產業發展戰略,為甯安農場持續發展注滿了生命力。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