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中藥中也有這些“模範夫妻”

《本經》雲:“藥有君臣佐使, 以相宣攝合和”, 又雲:“有單行者, 有相須者, 有相使者, 有相畏者, 有相惡者, 有相反者, 有相殺者, 凡此七情, 合和而視之。 ”

此皆古人遣藥配方之大法, 幾千年來為醫家之所重視。

蓋藥各有其特殊性能, 如何發揮其性能, 使其有利於病情, 除選擇適當之單味藥物外, 還必須配偶相關作用之藥物, 使其相互制約, 相輔相成, 適應病情, 提高療效, 此乃醫師之良者。

餘在數十年臨床摸索中, 結合前人固有經驗, 提出以下藥物配偶運用心得, 分別論述於下。

1、人參配蘇木

人參補氣, 眾所周知。 凡一切氣虛、陽氣虛脫為必不可少之要藥。 然臨床常見氣虛而兼有血瘀證者不少, 蓋氣為血帥, 氣虛則血液迴圈不暢, 形成血液瘀滯之候, 此乃虛中挾實之證。

當此之時, 徒補其氣而不顧其瘀, 非其治也。 如產後氣虛, 喘息而面青黑者, 為氣虛血瘀之危候, 前人用參蘇飲(即人參與蘇木二味)為急救之劑。

餘承此法, 用於冠心病之氣虛血瘀者往往可生良效, 久久已成必用配偶之劑。

蓋冠心病患者, 多為年老氣虛之體, 而出現胸悶、胸痛、舌質瘀紫等症。 用人參配偶蘇木益氣行瘀, 雙管齊下, 乃為對證之治。 如無人參, 用太子參加大劑量亦可生效。

2、蘇木配降香

蘇木出自古蘇方國, 故亦名蘇方木;降香主產於印度, 均為晉唐以後南方進口藥材。 二者均為木類, 色赤微有香氣, 能入血分, 行氣活血, 祛瘀定痛。

今人研究得知降香含有黃檀素等成分, 有抗血凝作用, 能使冠脈血流量、心跳振幅顯著增加。

因此, 二者配偶合用, 對冠心病、心血管疾病有一定療效。 對肝鬱血滯、胃痛挾瘀, 以及婦科血瘀氣滯諸疾、亦有良效, 不可忽之。

3、香附配郁金

香附性味辛香, 能通十二經, 行血中之氣, 為調氣解鬱之要藥。 然香附行氣有餘, 而活血之力不足, 必得郁金之性味辛香能活血祛瘀, 行氣開鬱以為助, 則作用更為顯著。

蓋香附行氣以活血, 郁金則活血以行氣, 二者合用, 相輔相成,

大能舒肝解鬱, 活血理氣。

余常用於肝病、胃病、脅痛、心下痞痛、少腹疼痛, 以及婦科血氣諸病, 均有良效。

4、烏藥配白芍

李時珍曰:“烏藥辛溫香竄, 能散諸氣, 故《惠民和劑局方》治中風中氣諸證用烏藥順氣散者, 先疏其氣, 氣順則風散也。 ”由此可知, 烏藥辛溫散氣行氣, 為氣鬱結滯者必不可之品。

然辛溫香竄, 多用久用則易耗真氣, 必得白芍之苦平酸涼以制之, 使其辛而不溫, 香而不竄, 物盡其利。

且白芍能入血分, 通順血脈, 平肝緩中, 與烏藥之走氣分達到相輔相成之作用。

余常將二味同用治療脅痛、胃脘疼痛, 屢建良效, 幾為胃病必用之配偶良劑。

5、澤瀉配澤蘭

澤瀉性味甘平, 張元素謂其“入腎經, 去陽水, 養新水, 利小便, 消腫脹, 滲泄止渴。

”本品總以淡滲利水, 專走氣分以為功。

澤蘭氣香而溫, 李時珍謂其“專走血分, 故能治水腫, 消癰毒, 破瘀血, 消癥瘕, 而為婦人要藥”。 可見《本經》謂澤蘭能治“大腹水腫, 身面四肢浮腫, 骨節間水”者, 主要是以血瘀停滯, 阻礙氣化而為水腫臌脹。

今以澤蘭專入血分, 化瘀以行水, 配合澤瀉之專入氣分, 滲濕以行水, 二者一氣一血, 相輔相成, 共奏化瘀行水之功。

余每於肝硬化之腹脹, 或腎病綜合征之腹脹而兼浮腫者, 往往用澤瀉配偶澤蘭投服, 收到良效。

6、防己配牛膝

防己辛苦大寒, 善走下行, 長於除濕通竅, 通利二便, 為治下焦濕熱要藥。

牛膝苦酸性平, 為足厥陰、少陰之藥, 性亦善下行。 《本經》謂其“主治寒濕痿痹, 四肢拘攣, 膝痛不可屈伸, 五淋, 墮胎”,不外取其下行通補肝腎,和脈絡,強筋骨之功效。

因此,本品與防己配偶,大能清理下焦濕熱,通利筋骨痹痛。凡一切下肢因濕熱血瘀氣滯而致之關節不利,拘攣痹痛等證,均為必用之品。

且由其二者性兼苦寒,善於下行,凡高血壓所致之肝火上炎,頭暈頭痛目眩等症,每予重用,可收良效。

7、當歸配茴香

當歸辛甘而溫,養血活血,為婦科要藥,凡胎產經帶門中多有用之。

茴香辛香而溫,暖丹田,補命門,開胃調中。

余用二味配偶治療下焦虛寒而引起之少腹疼痛,經帶而見少腹隱痛,以及小腸疝氣,久瀉腹痛諸證,屢見良效。

茴香有大小之分,大茴如麥粒,小茴如粟米,亦名蒔蘿,性與大茴相仿,但不堪久用。八角茴香為茴香之另一種,今人稱八角茴為大茴香者非也。

8、杏仁配桃仁

杏仁甘溫,專入肺經氣分,功能散寒治咳除喘。桃仁甘平,專走血分,功能活血祛瘀,泄熱潤燥。

故李杲雲:“杏仁下喘,治氣也;桃仁療狂,治血也。”二者配用一氣一血,相輔相成,合奏利氣治血之功。

余每於肺經痰瘀阻滯之支氣管擴張、肺部感染、大葉性肺炎、肺膿瘍等證,取其二者兼用,達到氣血兩利之作用。且桃仁具有生髮之氣,祛瘀而能生新,為祛瘀中之良藥,對肺經之血瘀氣阻者可以常服而不為害。

9、瓜萎配貝母

瓜蔞苦寒,功能潤肺降火,治咳嗽,滌痰結,消癰腫瘡毒。貝母亦苦甘微寒,潤肺治咳,清熱化痰,開鬱散結,消癰腫瘡毒之功效。

二者合用,相輔相成,對肺經痰瘀阻滯、咳唾黃痰膿痰、胸痞胸痛等症均有良效。

餘每用於肺部感染、大葉性肺炎、支氣管擴張、肺膿瘍、以及冠心病之胸痹胸痛而見黃厚苔者,取其滌痰散結、清熱開痞之功效。且二者具消癰解毒之作用,對一切熱毒壅結者亦為必用之劑。

然瓜蔞用仁,必須打碎方能取效。貝母有川貝與大貝之分,功效大致相同。但化痰之功川貝較強,而大貝解毒之力較強,不可不知。

10、半夏配貝母

半夏味辛性溫而有毒,貝母味辛平而無毒;半夏性燥而去濕痰,貝母性潤而化燥痰;半夏入太陰脾經,燥濕化痰以止咳,貝母入太陰肺經,潤燥化痰以止咳。

蓋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二者一燥一潤,治標治本,相反相成,共奏止咳化痰之功。

余於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支氣管擴張等病之見咳嗽者,多予配偶合用,每收良效。

11、蒼術配黃柏

蒼術苦溫,性辛香而燥烈;黃柏苦寒,行隆冬肅殺之令,而《丹溪心法》用之治下焦濕熱之證,名為二妙散。

蓋二藥性味相反,正取其相反相成之作用,治一切濕熱之證多能生效。

餘數十年來,對濕熱所致之關節痹痛之症,特別對急性風濕熱合而為痹之證,用之多建良效。

在劑量方面,對急性關節紅腫灼痛場合,蒼術可達30克至50克、黃柏可達20克至30克,少則藥力不到,療效不顯。此餘數十年之經經驗所得。

12、乾薑炭配黃芩炭

乾薑辛溫,黃芩苦寒,性味雖然相反,但合用則有相反相成,辛開苦降之功,對中焦寒熱錯雜之證有良效。

二味炒炭存性,變為黑色,以血見黑則止,又為中焦止血聖劑。

凡吐血、便血、尿血、崩漏下血諸種血證,不論其寒熱虛實,於處方中配用二味,均可收到止血之效。

13、黃連配乾薑

黃連性味大苦大寒,乾薑性味大辛大熱,古方姜連散二味合用為方,正取其辛開苦降,相反相成,互相制約,達到寒因熱用,熱因寒用、君臣相佐、陰陽相濟、有成功而無偏勝之害。

余嘗于一切胃腸諸證,取二味君臣相濟取得良效。若寒多熱少者,則乾薑用量加大,黃連用量極少以濟之;若熱多寒少者,則黃連劑量加大,乾薑用量減少以濟之,往往藥後無不良反應,而療效卓著。

14、黃芩配生薑

黃芩與黃連均屬苦寒之劑,能瀉諸火,然嚴格區分,黃連究以清中下焦之火為其所長,黃芩究以清中上二焦之火為其所長。

李時珍謂一味黃芩湯專清肺熱,故肺熱者多用之。本品清中有透,故凡上焦風熱者亦用之,不似黃連之大苦大寒專事苦降者比,多用乾薑之辛溫而守者佐之。然黃芩究屬苦寒之劑,必配以生薑之辛溫散發以佐之。

余常於肺經風熱,或胃病之應用黃芩苦寒者多與生薑配偶為用,清熱而能宣透,苦寒而不傷胃。其間劑量之多少,運用之精妙,存乎其人。

15、丹皮配赤芍

丹皮氣辛而香,味苦而涼,專入血分,辛香能行血中瘀滯,苦涼能清血中伏火。凡血瘀,血熱者皆能治之。

然丹皮必得赤芍苦涼之助而功力更勝。蓋赤芍亦入血分,功專清熱涼血,活血祛瘀,與丹皮配用,正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余每於一切火熱迫血妄行或時行熱毒、風火相煽之斑疹等證以及皮膚科之風火搔癢諸證,二者兼用均有良效。

中醫診治血液病有良效,運用得當可取得不錯的標本兼治的效果,臨床上血液病專家提倡中西醫結合診治,是最科學有效的治療方案,如果你需要詳細瞭解血液病的科學中西醫結合診治方案,不妨直接關注微信公眾號:北京血液病研究院

墮胎”,不外取其下行通補肝腎,和脈絡,強筋骨之功效。

因此,本品與防己配偶,大能清理下焦濕熱,通利筋骨痹痛。凡一切下肢因濕熱血瘀氣滯而致之關節不利,拘攣痹痛等證,均為必用之品。

且由其二者性兼苦寒,善於下行,凡高血壓所致之肝火上炎,頭暈頭痛目眩等症,每予重用,可收良效。

7、當歸配茴香

當歸辛甘而溫,養血活血,為婦科要藥,凡胎產經帶門中多有用之。

茴香辛香而溫,暖丹田,補命門,開胃調中。

余用二味配偶治療下焦虛寒而引起之少腹疼痛,經帶而見少腹隱痛,以及小腸疝氣,久瀉腹痛諸證,屢見良效。

茴香有大小之分,大茴如麥粒,小茴如粟米,亦名蒔蘿,性與大茴相仿,但不堪久用。八角茴香為茴香之另一種,今人稱八角茴為大茴香者非也。

8、杏仁配桃仁

杏仁甘溫,專入肺經氣分,功能散寒治咳除喘。桃仁甘平,專走血分,功能活血祛瘀,泄熱潤燥。

故李杲雲:“杏仁下喘,治氣也;桃仁療狂,治血也。”二者配用一氣一血,相輔相成,合奏利氣治血之功。

余每於肺經痰瘀阻滯之支氣管擴張、肺部感染、大葉性肺炎、肺膿瘍等證,取其二者兼用,達到氣血兩利之作用。且桃仁具有生髮之氣,祛瘀而能生新,為祛瘀中之良藥,對肺經之血瘀氣阻者可以常服而不為害。

9、瓜萎配貝母

瓜蔞苦寒,功能潤肺降火,治咳嗽,滌痰結,消癰腫瘡毒。貝母亦苦甘微寒,潤肺治咳,清熱化痰,開鬱散結,消癰腫瘡毒之功效。

二者合用,相輔相成,對肺經痰瘀阻滯、咳唾黃痰膿痰、胸痞胸痛等症均有良效。

餘每用於肺部感染、大葉性肺炎、支氣管擴張、肺膿瘍、以及冠心病之胸痹胸痛而見黃厚苔者,取其滌痰散結、清熱開痞之功效。且二者具消癰解毒之作用,對一切熱毒壅結者亦為必用之劑。

然瓜蔞用仁,必須打碎方能取效。貝母有川貝與大貝之分,功效大致相同。但化痰之功川貝較強,而大貝解毒之力較強,不可不知。

10、半夏配貝母

半夏味辛性溫而有毒,貝母味辛平而無毒;半夏性燥而去濕痰,貝母性潤而化燥痰;半夏入太陰脾經,燥濕化痰以止咳,貝母入太陰肺經,潤燥化痰以止咳。

蓋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二者一燥一潤,治標治本,相反相成,共奏止咳化痰之功。

余於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支氣管擴張等病之見咳嗽者,多予配偶合用,每收良效。

11、蒼術配黃柏

蒼術苦溫,性辛香而燥烈;黃柏苦寒,行隆冬肅殺之令,而《丹溪心法》用之治下焦濕熱之證,名為二妙散。

蓋二藥性味相反,正取其相反相成之作用,治一切濕熱之證多能生效。

餘數十年來,對濕熱所致之關節痹痛之症,特別對急性風濕熱合而為痹之證,用之多建良效。

在劑量方面,對急性關節紅腫灼痛場合,蒼術可達30克至50克、黃柏可達20克至30克,少則藥力不到,療效不顯。此餘數十年之經經驗所得。

12、乾薑炭配黃芩炭

乾薑辛溫,黃芩苦寒,性味雖然相反,但合用則有相反相成,辛開苦降之功,對中焦寒熱錯雜之證有良效。

二味炒炭存性,變為黑色,以血見黑則止,又為中焦止血聖劑。

凡吐血、便血、尿血、崩漏下血諸種血證,不論其寒熱虛實,於處方中配用二味,均可收到止血之效。

13、黃連配乾薑

黃連性味大苦大寒,乾薑性味大辛大熱,古方姜連散二味合用為方,正取其辛開苦降,相反相成,互相制約,達到寒因熱用,熱因寒用、君臣相佐、陰陽相濟、有成功而無偏勝之害。

余嘗于一切胃腸諸證,取二味君臣相濟取得良效。若寒多熱少者,則乾薑用量加大,黃連用量極少以濟之;若熱多寒少者,則黃連劑量加大,乾薑用量減少以濟之,往往藥後無不良反應,而療效卓著。

14、黃芩配生薑

黃芩與黃連均屬苦寒之劑,能瀉諸火,然嚴格區分,黃連究以清中下焦之火為其所長,黃芩究以清中上二焦之火為其所長。

李時珍謂一味黃芩湯專清肺熱,故肺熱者多用之。本品清中有透,故凡上焦風熱者亦用之,不似黃連之大苦大寒專事苦降者比,多用乾薑之辛溫而守者佐之。然黃芩究屬苦寒之劑,必配以生薑之辛溫散發以佐之。

余常於肺經風熱,或胃病之應用黃芩苦寒者多與生薑配偶為用,清熱而能宣透,苦寒而不傷胃。其間劑量之多少,運用之精妙,存乎其人。

15、丹皮配赤芍

丹皮氣辛而香,味苦而涼,專入血分,辛香能行血中瘀滯,苦涼能清血中伏火。凡血瘀,血熱者皆能治之。

然丹皮必得赤芍苦涼之助而功力更勝。蓋赤芍亦入血分,功專清熱涼血,活血祛瘀,與丹皮配用,正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余每於一切火熱迫血妄行或時行熱毒、風火相煽之斑疹等證以及皮膚科之風火搔癢諸證,二者兼用均有良效。

中醫診治血液病有良效,運用得當可取得不錯的標本兼治的效果,臨床上血液病專家提倡中西醫結合診治,是最科學有效的治療方案,如果你需要詳細瞭解血液病的科學中西醫結合診治方案,不妨直接關注微信公眾號:北京血液病研究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