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用自己的方式訴說麗江記憶,麗江這個“網紅”你聽說過嗎?

麗江台(點擊麗江)訊(作者 楊四娟 侯瑋 李晉江)

一段時間以來, 一個名叫“鑒雪亭”微信號發佈的幾篇關於大肉、雞豆涼粉、年夜飯的文章頻頻刷爆朋友圈, 很多人都說, 這些文章寫下的, 是最真實的麗江記憶。 文章用新穎幽默的方式重新詮釋了屬於每個人的麗江記憶, 隨著文章的爆紅, 讓很多人對文章的作者產生了好奇, 今天就讓我們走近作者塢旭, 走進他的麗江記憶。

大家好, 我是塢旭, 我在2016年7月份開通了微信公眾號, 叫鑒雪亭。 到現在已經開通了一年多了, 受到了大家的關注, 我在這裡謝謝大家, 謝謝大家一直以來的關注和鼓勵。

初見塢旭他正在為自己的文章進行配樂朗誦。 塢旭原名和旭紅, 是鑒雪亭微信公眾號的作者, 對於塢旭而言, “鑒雪亭”就是一個意外驚喜, 本想著只是記錄生活, 留下一份記憶, 現在卻越來越受歡迎。

塢旭:因為現在的微信公眾號, 成為時下很火熱自媒體的一個平臺, 在2016年的時候, 我就想, 我自己也喜歡寫一些東西, 要不然自己也開一個, 註冊的時候需要想一個名稱, 象山山頂上也有一個鑒雪亭, 所以我就這樣的想到了, 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含義和用意, 只是這樣的靈光一現。

我們半開玩笑的跟塢旭說, 人到中年突然成為麗江網紅自己有何感想, 他笑稱到沒想到自己寫的文章反響會那麼好, 看到自己的文章受到這麼多人的關注, 他也感到很開心。

塢旭的文章一發表就引起了很多麗江人的共鳴, 大家都說這才是咱們麗江人的童年記憶,

因為基本上他寫的文章都來源於生活, 他說他的文章與其說是一個人的情懷, 不如說是我們一群人的情懷。

塢旭:我寫的文章很多都是我們經歷過的, 像我寫的《似水流年》, 就像我說的宇宙中心, 就是中心完小地中那一帶, 都是我們成長的一些經歷, 像我寫的涼粉、米灌腸、大肉, 都是麗江人很愛吃的東西, 所以寫的都是身邊的事, 身邊的東西。 他是深深根植於的童年記憶, 這樣的一些人、事和食物, 可能引起了大家的共鳴。

而在寫這些文章時, 他說雖然的他的筆韻看起來詼諧、輕鬆, 但是其實在創作工程中充滿了艱辛。

塢旭:這是一個很痛苦的過程, 雖然我們看著筆調很輕鬆, 他說我時常就會沉浸在這個裡面, 因為我是每天9點半至10點才能做自己的事情, 一直到晚上12點, 就會走進腦汁的想這些東西, 我有一個本子, 就記著自己的各種想法, 就一條條的否定, 一條條的否定, 上下班回家的路上, 我都在想這些東西, 一個奇特的角度, 能夠吸引人的角度, 和別人不一樣的角度,這是一個考驗人的東西,所以我到現在也沒有一個很好的辦法,因為這個東西,像雞豆、像大肉 ,還有米灌腸,我都是用一種擬人化的方式去寫,但是這樣的方式用多了,我自己也會厭煩,受眾也會厭煩,所以要找到一個不同的角度,很多時候都是靈光一現,沒有非常好的辦法,只能是不斷的想、不斷的思考、不斷的琢磨、不斷地探索。

而在塢旭的文章中,麗江文化被體現得生動靈活,向涼粉致敬,體會大肉的寂寞,將為做年夜飯挑選食材的大媽,比作在購物街血拼的貴婦,他也在用自己別開生面的方式,訴說著自己的麗江記憶。

塢旭:我本來上大學的時候學的也是民族學,我爸爸也是從事了20多年的東巴文化研究,耳濡目染也好,從小我們就生活在麗江,從小就見到這些東西都覺得是比較熟悉的,當然是像大多數年輕人一樣,年紀小的時候就覺得他們在幹什麼?怎麼還要叩頭?怎麼那麼土?比如婚喪嫁娶的一些儀式,更多是作為一個旁觀者覺得是司空見慣。但是隨著年紀的增長,我從一個旁觀者變為一個主動的參與者,從大學學習的時候,我當然也知道,民俗文化也好,民間文化也好,或者婚喪嫁娶的這樣人生禮儀,它實際上是維繫一個社群和一個民族的非常牢固的一個紐帶,但是現在隨著年紀的增長,參與到其中以後,確實得體會到這個東西是無可或缺的,如果說這樣的民俗活動都沒有了,我們哪個群體或者這個社群就會變得毫無特色,他的文化不僅僅寫成文字的東西,它的歷史也不單單是寫成文字的東西,其實更鮮活的民族記憶是在這些民俗活動、民俗的傳統裡。我深刻地領會到它是棲息在民族傳統,所以我在想我是不是該用自己的方法,來把它呈現出來。

從旁觀者變為參與者,隨著年紀的增長,民俗活動其中的深意,他用自的方式記錄著,塢旭也說在以後的過程他想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將東巴經中的故事進行再一次的闡述,他也想用更好的方式記錄下麗江最好的歷史。

和別人不一樣的角度,這是一個考驗人的東西,所以我到現在也沒有一個很好的辦法,因為這個東西,像雞豆、像大肉 ,還有米灌腸,我都是用一種擬人化的方式去寫,但是這樣的方式用多了,我自己也會厭煩,受眾也會厭煩,所以要找到一個不同的角度,很多時候都是靈光一現,沒有非常好的辦法,只能是不斷的想、不斷的思考、不斷的琢磨、不斷地探索。

而在塢旭的文章中,麗江文化被體現得生動靈活,向涼粉致敬,體會大肉的寂寞,將為做年夜飯挑選食材的大媽,比作在購物街血拼的貴婦,他也在用自己別開生面的方式,訴說著自己的麗江記憶。

塢旭:我本來上大學的時候學的也是民族學,我爸爸也是從事了20多年的東巴文化研究,耳濡目染也好,從小我們就生活在麗江,從小就見到這些東西都覺得是比較熟悉的,當然是像大多數年輕人一樣,年紀小的時候就覺得他們在幹什麼?怎麼還要叩頭?怎麼那麼土?比如婚喪嫁娶的一些儀式,更多是作為一個旁觀者覺得是司空見慣。但是隨著年紀的增長,我從一個旁觀者變為一個主動的參與者,從大學學習的時候,我當然也知道,民俗文化也好,民間文化也好,或者婚喪嫁娶的這樣人生禮儀,它實際上是維繫一個社群和一個民族的非常牢固的一個紐帶,但是現在隨著年紀的增長,參與到其中以後,確實得體會到這個東西是無可或缺的,如果說這樣的民俗活動都沒有了,我們哪個群體或者這個社群就會變得毫無特色,他的文化不僅僅寫成文字的東西,它的歷史也不單單是寫成文字的東西,其實更鮮活的民族記憶是在這些民俗活動、民俗的傳統裡。我深刻地領會到它是棲息在民族傳統,所以我在想我是不是該用自己的方法,來把它呈現出來。

從旁觀者變為參與者,隨著年紀的增長,民俗活動其中的深意,他用自的方式記錄著,塢旭也說在以後的過程他想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將東巴經中的故事進行再一次的闡述,他也想用更好的方式記錄下麗江最好的歷史。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