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全中國最孤獨的蒙古包

孤獨而溫暖 草原娃們的圖書館

河北和內蒙交界的木蘭圍場

是古代帝王們的狩獵之地

康熙爺當年在此舉行“木蘭秋獮”

開啟了大清一百四十多年的圍獵逐鹿

木蘭丘陵起伏、水草豐美

這裡獨特的地形和氣候

形成了壯闊而秀麗的草原圖景

也為野生動物們提供了天然的生存條件

攝影©蘇聖亮

滿、蒙、漢三族在這裡和睦相處

這裡也是中國唯一的一個

以滿族、蒙古族聯名命名的

少數民族自治縣

80後青年建築師張海翱

和吳彥祖的藝人團隊一起來到這裡

為草原上的孩子們建造了這個

“全中國最孤獨的蒙古包”

攝影©蘇聖亮

肥美的草原和湛藍的天空

還有牧民們的嘹亮歌聲

不禁讓我們想起那首詩

天蒼蒼, 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攝影©蘇聖亮

在夜空之下

它靜靜地佇立在那裡

顯得孤獨而又溫暖

指引著草原孩子們的回家之路

攝影©蘇聖亮

01

“現代蒙古包”

用創新傳承歷史與文化

建築的基地位於起伏的丘陵之間

幾百畝的草原上都是空曠一片

站在那裡有一種非常渺小的感覺

張海翱一直在思索究竟該如何下手

基地條件沒有想像的那麼好

雖然四面環山, 河流從一側經過

但基地的土層已經嚴重沙化

當地人希望能用設計重新喚醒這片土地

基地環境分析圖 版權©HDD

蒙古包是草原傳統的居住形式

世世代代的牧民都在這裡面生息繁衍

所以張海翱的第一直覺

就是從蒙古包的原型中去提煉元素

在與藝人設計師們充分溝通之後

張海翱提出了“現代蒙古包”的理念

他希望把蒙、滿、漢三族的傳統文化

都融入到現代的設計手法之中

與明星們溝通設計意向 攝影©漂亮的房子

設計師將蒙族典型的居住空間

蒙古包作為拓撲的原型

通過漢族“如意雙環”的模式

將形體複刻形成兩個咬合的“圓”

雙環空間的形式恰恰又與

乾隆送給母親的雙環萬壽亭

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不經意間三族的傳統文化都融入其中

拓撲分析 版權©HDD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建築師圍繞著這兩個咬合的“圓”

又設計了一系列伸出的盒體

模型推演 版權©HDD

這些盒體是內部功能的演化

同時也是對周邊自然環境的呼應

拓撲的雙“圓”與大大小小的盒體組合

形成了極具現代感的建築形式

現代感十足的整體鳥 攝影©蘇聖亮

而張海翱對於設計的創新

遠不止停留在在形式上

他把傳統蒙古包與現代設計工藝

進行了全方位的結合

功能、紋飾、採光、結構、通風

都與現代的技術進行了深度的結合

甚至在施工建造上

也實現了現代工業的模組化搭建

版權©HDD

建築師希望用這樣的創新設計

改變“傳統蒙古包”的使用模式

讓這個建築不僅是供少數人去使用

而是能夠讓更多的人去參與和玩耍

張海翱說:

“我們希望做一個草原之家。

這不是尋常意義上的小家

而是從小家到大家理念的轉變。”

手繪意向草圖 版權©HDD

02

一萬多冊藏書的家

草原娃們的公共圖書館

起初張海翱只是想單純的做一個民宿

但吳彥祖的加入帶來了不同角度

阿祖認為這裡可以變成一個

向當地孩子和牧民開放的一種空間

在吳彥祖的啟發下

建築師嘗試將室內的空間貢獻出來

把其中一個蒙古包的公共區域做成了

“公共圖書館 Public Library”

公共圖書館 攝影©蘇聖亮

圖書館穹頂的靈感

來源於原始蒙古包的日冕

設計師加入了經緯刻度的設計

顯得精緻而有儀式感

陽光通過圓形天窗灑下來

哪怕冬天整個室內都是通透明亮

草原娃們在藏書一萬多冊的圖書館裡

可以肆意地閱讀、休息和玩耍

陽光閱覽室 攝影©蘇聖亮

穿過圖書館進入另外一個“圓”

首先看到的是一個非常現代的圓形廚房

它還原了原始蒙古包中“火牆”的概念

顯得生動活潑、情趣十足

圓形“灶台”廚房 攝影©蘇聖亮

拾級而上來到二樓

則是舒適和放鬆的居住空間

而圍繞兩個圓伸出的一系列小盒子

則是餐廳、臥室和小書房

這些錯落的小盒子

每一個都像探出的取景框

在室內從落地玻璃望出去

就像自己躺在遼闊的大草原上一樣

盒體取景框 攝影©蘇聖亮

有趣的是蒙古包的餐廳正對著羊圈

牧民累了就可以把羊趕進羊圈休息一下

而餐廳裡的人則有幸可以看到

白色喜羊羊們的集體“走秀”

羊圈餐廳 攝影©蘇聖亮

由於木蘭當地的氣溫溫差非常大

建築師把地面做了一些下沉和抬高

這樣孩子們從極寒的戶外回來

踩在有地暖的地板上舒服極了

在草原降臨的夜幕時點起燈火

透過天窗數一數滿天的繁星

躺在地板上讀一讀草原的歷史

再冷的冬夜也顯得溫暖無比

攝影©蘇聖亮

在主體建築的一側

建築師還做了一些好玩的小設計

比如這個“觀星閣”

它巧妙地與周圍的景觀融為一體

鏡子的反射帶來了奇妙的效果

孩子們天然地照起了“哈哈鏡”

透過頂部的透明玻璃

在夜晚可以看到滿天的繁星

隱形的蒙古包 攝影©蘇聖亮

張海翱說:

“草原上讀書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我們更希望建築能夠開放給牧民的孩子,

能讓他們有很好的讀書空間。”

03

草原的“石與木”

用材料歌頌這片土地

在遼代時

這裡是遼帝避暑狩獵之所

樹種綿延並產出豐富

早有“千里松林”之稱

康熙皇帝首次北巡塞外

更是一眼看中了這塊肥美之地

足可見這裡物產的豐饒程度

“萬里山河通遠檄,九邊形勝抱神京。”

乾隆木蘭秋獮圖

木蘭圍場的美麗和富饒

給了張海翱極大的震撼

他認為真正的好設計

應該歌頌這片腳下的土地

於是這次建造所用的材料

大部分的都是從當地取材

木蘭的一草一木一石

都在設計師手中賦予新的生命

蒙古包的外牆

採用的是木蘭最常見的“毛石”

請了當地60多歲的老師傅

用傳統工藝壘砌而成

當地毛石運用 攝影©蘇聖亮

這裡的冬天是極寒

最冷日子氣溫達到零下30度

所以採用的是三層的中空玻璃

在外面又做了木格柵

這些木格柵的材料

也是來自木蘭草原的森林樹種

將生長在當地的松樹處理之後

用在了建築的外立面上

當地木材運用 攝影©HDD

施工現場照片 攝影©HDD

這種守護傳統又充滿創新的設計

讓吳彥祖等藝人團隊備受感動

每個人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建造中

他們覺得這才是真正的建築

吳彥祖也親自上陣

幹起了拿手的木工活

瞧瞧這個認真勁

還是“吳工”的人設更帥一些有木有

吳工露一手 攝影©漂亮的房子

在大家的努力下

這個項目經歷了45天的工期就完成了

更出人意料的是

總造價只有60萬元左右

用這樣短的時間和有限的資金

能做出如此動人的建築

可以看到設計師高超的專業水準

和追求極致的匠人之心

甚至連設計模型

也做了好幾個不同材質的版本

不停地來推演和模擬

各個階段的設計要點

模型設計階段 版權©HDD

一個好的設計

不僅僅是對美和功能的追求

更是與傳統文化的呼應

與腳下土地的情感連接

用創新的精神讓傳統延續

用匠人的態度融合時代的需求

我們真心希望這樣優秀的作品

在中國大地上能夠越來越多

攝影©蘇聖亮

百度搜索匯包裝,設計、打樣、生產一站式服務平臺,給您不一樣的包裝體驗。

當地人希望能用設計重新喚醒這片土地

基地環境分析圖 版權©HDD

蒙古包是草原傳統的居住形式

世世代代的牧民都在這裡面生息繁衍

所以張海翱的第一直覺

就是從蒙古包的原型中去提煉元素

在與藝人設計師們充分溝通之後

張海翱提出了“現代蒙古包”的理念

他希望把蒙、滿、漢三族的傳統文化

都融入到現代的設計手法之中

與明星們溝通設計意向 攝影©漂亮的房子

設計師將蒙族典型的居住空間

蒙古包作為拓撲的原型

通過漢族“如意雙環”的模式

將形體複刻形成兩個咬合的“圓”

雙環空間的形式恰恰又與

乾隆送給母親的雙環萬壽亭

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不經意間三族的傳統文化都融入其中

拓撲分析 版權©HDD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建築師圍繞著這兩個咬合的“圓”

又設計了一系列伸出的盒體

模型推演 版權©HDD

這些盒體是內部功能的演化

同時也是對周邊自然環境的呼應

拓撲的雙“圓”與大大小小的盒體組合

形成了極具現代感的建築形式

現代感十足的整體鳥 攝影©蘇聖亮

而張海翱對於設計的創新

遠不止停留在在形式上

他把傳統蒙古包與現代設計工藝

進行了全方位的結合

功能、紋飾、採光、結構、通風

都與現代的技術進行了深度的結合

甚至在施工建造上

也實現了現代工業的模組化搭建

版權©HDD

建築師希望用這樣的創新設計

改變“傳統蒙古包”的使用模式

讓這個建築不僅是供少數人去使用

而是能夠讓更多的人去參與和玩耍

張海翱說:

“我們希望做一個草原之家。

這不是尋常意義上的小家

而是從小家到大家理念的轉變。”

手繪意向草圖 版權©HDD

02

一萬多冊藏書的家

草原娃們的公共圖書館

起初張海翱只是想單純的做一個民宿

但吳彥祖的加入帶來了不同角度

阿祖認為這裡可以變成一個

向當地孩子和牧民開放的一種空間

在吳彥祖的啟發下

建築師嘗試將室內的空間貢獻出來

把其中一個蒙古包的公共區域做成了

“公共圖書館 Public Library”

公共圖書館 攝影©蘇聖亮

圖書館穹頂的靈感

來源於原始蒙古包的日冕

設計師加入了經緯刻度的設計

顯得精緻而有儀式感

陽光通過圓形天窗灑下來

哪怕冬天整個室內都是通透明亮

草原娃們在藏書一萬多冊的圖書館裡

可以肆意地閱讀、休息和玩耍

陽光閱覽室 攝影©蘇聖亮

穿過圖書館進入另外一個“圓”

首先看到的是一個非常現代的圓形廚房

它還原了原始蒙古包中“火牆”的概念

顯得生動活潑、情趣十足

圓形“灶台”廚房 攝影©蘇聖亮

拾級而上來到二樓

則是舒適和放鬆的居住空間

而圍繞兩個圓伸出的一系列小盒子

則是餐廳、臥室和小書房

這些錯落的小盒子

每一個都像探出的取景框

在室內從落地玻璃望出去

就像自己躺在遼闊的大草原上一樣

盒體取景框 攝影©蘇聖亮

有趣的是蒙古包的餐廳正對著羊圈

牧民累了就可以把羊趕進羊圈休息一下

而餐廳裡的人則有幸可以看到

白色喜羊羊們的集體“走秀”

羊圈餐廳 攝影©蘇聖亮

由於木蘭當地的氣溫溫差非常大

建築師把地面做了一些下沉和抬高

這樣孩子們從極寒的戶外回來

踩在有地暖的地板上舒服極了

在草原降臨的夜幕時點起燈火

透過天窗數一數滿天的繁星

躺在地板上讀一讀草原的歷史

再冷的冬夜也顯得溫暖無比

攝影©蘇聖亮

在主體建築的一側

建築師還做了一些好玩的小設計

比如這個“觀星閣”

它巧妙地與周圍的景觀融為一體

鏡子的反射帶來了奇妙的效果

孩子們天然地照起了“哈哈鏡”

透過頂部的透明玻璃

在夜晚可以看到滿天的繁星

隱形的蒙古包 攝影©蘇聖亮

張海翱說:

“草原上讀書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我們更希望建築能夠開放給牧民的孩子,

能讓他們有很好的讀書空間。”

03

草原的“石與木”

用材料歌頌這片土地

在遼代時

這裡是遼帝避暑狩獵之所

樹種綿延並產出豐富

早有“千里松林”之稱

康熙皇帝首次北巡塞外

更是一眼看中了這塊肥美之地

足可見這裡物產的豐饒程度

“萬里山河通遠檄,九邊形勝抱神京。”

乾隆木蘭秋獮圖

木蘭圍場的美麗和富饒

給了張海翱極大的震撼

他認為真正的好設計

應該歌頌這片腳下的土地

於是這次建造所用的材料

大部分的都是從當地取材

木蘭的一草一木一石

都在設計師手中賦予新的生命

蒙古包的外牆

採用的是木蘭最常見的“毛石”

請了當地60多歲的老師傅

用傳統工藝壘砌而成

當地毛石運用 攝影©蘇聖亮

這裡的冬天是極寒

最冷日子氣溫達到零下30度

所以採用的是三層的中空玻璃

在外面又做了木格柵

這些木格柵的材料

也是來自木蘭草原的森林樹種

將生長在當地的松樹處理之後

用在了建築的外立面上

當地木材運用 攝影©HDD

施工現場照片 攝影©HDD

這種守護傳統又充滿創新的設計

讓吳彥祖等藝人團隊備受感動

每個人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建造中

他們覺得這才是真正的建築

吳彥祖也親自上陣

幹起了拿手的木工活

瞧瞧這個認真勁

還是“吳工”的人設更帥一些有木有

吳工露一手 攝影©漂亮的房子

在大家的努力下

這個項目經歷了45天的工期就完成了

更出人意料的是

總造價只有60萬元左右

用這樣短的時間和有限的資金

能做出如此動人的建築

可以看到設計師高超的專業水準

和追求極致的匠人之心

甚至連設計模型

也做了好幾個不同材質的版本

不停地來推演和模擬

各個階段的設計要點

模型設計階段 版權©HDD

一個好的設計

不僅僅是對美和功能的追求

更是與傳統文化的呼應

與腳下土地的情感連接

用創新的精神讓傳統延續

用匠人的態度融合時代的需求

我們真心希望這樣優秀的作品

在中國大地上能夠越來越多

攝影©蘇聖亮

百度搜索匯包裝,設計、打樣、生產一站式服務平臺,給您不一樣的包裝體驗。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