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2017年最受關注的九大農作物,全程機械化全景掃描,還有薄弱環節

水稻機械種植比例繼續提高

2017年, 隨著國家科研計畫的實施, 新型水稻機直播技術裝備逐步成熟, 在南方水稻主產區布點試驗和推廣示範,

輕簡化的直播方式將逐步為稻農認知和接受。 隨著直播輿論環境的鬆動和基層的示範推動, 2017年機直播將呈現一個較大幅度的增量, 推動南方稻區機械種植模式的分流和部分轉向, 相應的機直播技術裝備也會出現一個較大的需求和增長。 預計增幅將高於去年。

預計2017年水稻機耕率將繼續高位運行, 同比緩慢上升, 預計上升0.2個百分點, 達到99.5%左右;全年預計新增水稻機械種植面積1000萬畝左右, 機械種植率上升約2.5個百分點, 接近47%;隨著收穫機械市場逐步飽和, 保有量增速下滑, 機收率增速預計與2016年持平, 上升約1個百分點, 達到88%左右;綜合機械化率預計上升1個百分點左右, 達到80.3%。

目前, 雙季晚稻種植環節機插秧比例仍然較低;缽苗移栽機插秧技術仍然處於試驗示範階段,

受技術成本的影響, 成套技術裝備一次性投入高, 投資回報期長, 如果技術上缺乏有效突破, 未能大幅降低成本, 在生產上大面積推廣應用難度較大。

玉米籽粒收穫備受關注

《農機裝備發展行動方案(2016~2025)》,

將玉米精量播種、籽粒直收和莖穗兼收玉米聯合收割機的研發製造列為重點任務, 玉米生產全程機械化中高端機具供給能力將進一步得到加強, 尤其是玉米籽粒收穫引起社會關注, 農機生產企業研發製造玉米籽粒收穫機具的力度加強。 具有生長期短、脫水快等特點的適宜籽粒收穫的新品種培育加快, 玉米收穫機械化將從量的突破向質的提升轉變, 由摘穗收穫向籽粒收穫推進。

隨著滅茬旋耕起壟、免耕深松施肥精量播種等大型高效複式作業機械化技術的推廣應用, 預計2017年玉米機耕率將達到97%以上, 比2016年增長2個百分點以上, 耕整地環節基本實現機械化;機播率達到87%左右, 恢復或超過2015年的水準;玉米收穫機保有量增速下滑,

機收率將繼續增長但增幅回落, 預計提高約2個百分點, 達到69%左右;綜合機械化水準增幅與2016年相當, 預計超過85%。

目前, 推進玉米生產全程機械化的不利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種植模式多樣, 行距差異較大, 造成機收時對行困難、損失率較高;二是籽粒收穫作業時破碎率仍然較高, 超過國家標準規定的數值, 此外, 推進籽粒收穫必須配套的烘乾設備保有量不足;三是在秸稈處理環節一些地區還存在秸稈還田“還多少、多久還、怎麼還”等技術標準和規範不明確的問題, 同時離田所需的撿拾打捆機缺口較大。

小麥生產全程機械化更加注重提質增效

在九大作物中機械化水準最高, 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

2017年, 小麥(麥-稻、麥-玉)生產全程機械化示範專案在8個省份、13個專案縣實施, 在黃淮海冬小麥區大力示範推廣機械化種肥一體寬幅精播、深松少免耕鎮壓複式作業等技術;在長江中下游冬小麥區大面積推廣稻茬麥免(少)耕機械播種技術;開展了犁耕翻後耕施肥播種與深松免耕施肥播種、撒播與機條播等推廣, 自動導航、變數噴藥等智慧精准作業技術的示範。當前,小麥生產機械化技術推廣更加注重技術集成配套,注重節本增效技術普及應用,小麥秸稈還田技術進一步成熟,與下茬作物種植環節的銜接更加緊密。

2017年,小麥生產全程機械化將繼續高位運行,預計機耕率將達到99.5%,機播率接近或超過90%,機收率超過95%,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5%。

馬鈴薯機械化發展空間大

北方一季作區、中原二季作區以及西南一二季混作區等占全國種植面積90%以上的主產區都有代表,重點開展了單壟單行和單壟雙行等不同播種方式、機械化聯合收穫與分段收穫等不同收穫方式的推廣。經瞭解,2017年馬鈴薯播種機具和收穫機具銷售與去年基本持平,隨著農村土地確權工作的開展,馬鈴薯主產區土地流轉加快、機械化生產進步加快。預計2017年馬鈴薯機耕率、機播率、機收率和綜合機械化率分別達到65%、28%、27%和42.5%。

目前,北方和中原主產區各單項環節機械化作業已經達到較高水準,初步具備了推進全程機械化的條件,但西南主產區受地形地貌、生產規模、種植模式及機具機型的約束,機械化作業水準仍然較低。

棉花機收水準加快

在播種環節,新疆地區大型、高效膜上打孔精密播種機械得到大面積推廣應用,播種品質好,能有效保證機采作業效果;黃河流域棉區引進了4行和6行棉花播種機,勺輪式、指夾式排種器得到了應用,提高了播種品質和作業效率。在收穫環節,示範推廣了水準摘錠式采棉機采棉技術、指杆式采棉機采棉技術,同時,化控水肥調節技術水準得到提高,為機采棉創造了有利條件。

2017年,棉花種植的耕整地環節和播種環節機械化率將繼續有所提高,預計機耕率將達到96%,機播率達到88%;同時采棉機保有量預計增加80台左右,機收率有望較大幅度提高到28%,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3%左右。

目前,長江流域棉區專用的棉花播種機較少,大多由玉米播種機改制或替代,作業品質不能保證。同時,黃河流域棉區和長江流域棉區尚未應用衛星導航技術,導致播行不端直,鄰接行距不均勻,給機械采棉對行作業造成困難。在采棉環節,進口采棉機價格昂貴,自主研發的采棉機可靠性還有待提高。

油菜生產機械化仍存薄弱環節

目前,我國油菜機械化生產已經形成了“直播為主,移栽為輔;聯合收穫為主,分段收穫為輔”的基本思路,得到了大面積推廣應用。機械直播方面,針對稻茬粘重土壤條件下的防堵防纏高通過性問題和落種控制及適宜種床創建問題取得突破,提高了作業品質和效率;機械移栽方面,在油菜毯狀苗機械移栽前期研究的基礎上,攻克稻茬免耕移栽的機具對土壤適應性問題,提高栽植品質和效率;人工撒播—機械開溝覆土輕簡化栽培技術因具有省工、省時、高效的特點,不僅能滿足農藝要求、降低生產成本,在丘陵山區推廣應用範圍較廣;機械收穫方面,進一步提高聯合收穫機對作物的適應性,降低了割台和脫粒清選損失。此外,適宜機械化作業的品種選育和栽培技術改進取得進步,一批抗倒伏、抗裂角、株型緊湊的油菜品種以及以密植為核心的宜機栽培技術得到推廣。

2017年,預計油菜機耕率將達到80 %左右,機播率和機收率將繼續快速增長,分別達到28%和38%,綜合機械化率達到52%左右。

油菜生產全程機械化發展方面也存在不利因素,主要是近兩年長江中下游主產區在水稻收穫、冬油菜種植的關鍵時期降水量較大,一方面,影響了水稻適時收穫,油菜種植延遲,造成輪作茬口緊張;另一方面,耕地土壤粘重給機械化耕整地和播種(移栽)帶來了不利影響,甚至機具無法進地作業。在此情況下,油菜精量播種和移栽設備無法得到更廣泛的推廣,農戶種植油菜普遍採用人工撒播、機械開溝覆土的輕簡化機械作業,不利於形成標準化種植,對隨後田間管理和收穫等環節的機械化作業也帶來難度。尤其在收穫環節,採用撒播方式種植的油菜機收損失率偏高,又影響了油菜種植農戶開展機械化作業的積極性。

花生播種、收穫兩個薄弱環節機械化加快發展

2017年,重點開展了大壟雙行覆膜播種和常規播種對比試驗、分段收穫與聯合收穫推廣。在黃淮海產區,示範推廣了旱田全量秸稈覆蓋地花生免耕潔區播種和花生撿拾聯合收穫、半喂入聯合收穫技術及殘膜回收等技術;在東北及新疆產區,示範推廣了起壟覆膜直播、全喂入撿拾聯合收穫、半喂入聯合收穫技術以及殘膜回收等技術。

據瞭解,2017年花生播種和收穫機械銷售市場火爆,出現脫銷,預計花生播種和收穫環節機械化率將繼續快速提升。預計機耕率將達到75%左右,機播率和機收率繼續快速提高到46%和37%左右,綜合機械化率達到55%左右。

推進花生生產全程機械化下一步需要著力提高播種機的性能和播種品質;在收穫環節探索分段和聯合收穫方式的選擇,以及探索覆膜播種模式下如何實現花生果、花生秧與殘膜的收集與分離,便於花生秧收集利用和殘膜回收;同時,適應沙土、沙壤土、壤土或粘土等不同土壤條件的收穫機械也是重點研發方向。

大豆生產機械化水準快速恢復增長

得益於國家種植業結構調整,2017年,大豆生產全程機械化示範專案分別在黑龍江、內蒙古和安徽三個省份實施。在北方產區,集成推廣以大型機械化耕整地、播種、收穫作業為主的技術模式,示範推廣了機械化深松、整地起壟技術,機械化中耕、除草、追肥技術,大型機械化高效病蟲害防治技術,以及機械化聯合收穫及秸稈處理技術;在黃淮流域產區以機械化保護性耕作、秸稈覆蓋免耕播種、聯合收穫作業模式為主,重點推廣了全秸稈還田條件下大豆機械化免耕精播根瘤菌同步噴施技術。

受國家政策拉動,2017年大豆面積進一步增長,大豆增加的面積主要在我國北方春大豆區和黃淮海夏大豆區,而機械化基礎薄弱的南方大豆區種植面積增長不明顯,對於全國大豆生產機械化水準的提高是利好消息。今年,適合於黃淮海地區的大豆免耕覆秸播種機銷售上升,適合於大豆收穫作業的縱軸流收穫機銷售上升,預計2017年大豆種植機耕率將達到80%左右,機播率和機收率提高到75%和70%左右,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5%左右。

目前,北方大豆區代表了我國大豆生產機械化最高水準,在黑龍江墾區種植標準化程度較高,平均畝產200公斤左右;在黑龍江省地方以及內蒙古雖然也基本上實現了全程機械化生產,但種植標準化程度較低,平均畝產150公斤左右,仍有較大提高空間,下一步應通過加大機械化標準種植力度實現提高單產和種植效益。在安徽、河南、江蘇等黃淮海大豆產區,機械化薄弱環節體現在播種上,如何與上茬作物秸稈處理做好銜接、提高播種品質是努力方向。南方大豆產區受地形地貌、種植模式、機械化發展基礎等多個因素限制,大豆生產機械化沒有大的突破,因地制宜發展輕簡化機械種植是發力方向。

甘蔗機械化生產有所突破

我國甘蔗生產機械化得到各方的關注和重視,土地耕整環節機械化程度較高,但機播和機收水準還很低。2014/2015榨季,全國甘蔗生產綜合機械化水準為48.7%,耕整地基本實現機械化;2015/2016榨季,廣西甘蔗生產綜合機械化率達到54.98%左右,機播率42%,機收率8%。

2017年,廣西、廣東、雲南、海南等四省甘蔗產區已初步形成以機械化切段式收穫為主、整杆式收穫為輔的機械化收穫模式。美國凱斯甘蔗收穫機開始大範圍成功應用,約翰迪爾推出了專門針對中國市場CH570新型收穫機,且兩家國際巨頭企業都找到了相對滿意的全程合作夥伴,較好的解決了糖廠、種植戶和機具組合以及農藝模式之間的解決方案,取得了相對較快的進展。雖然以凱斯、約翰迪爾為代表的國外甘蔗收穫機仍佔據市場主導,但國產甘蔗收穫機在適用性、可靠性、作業效率方面正在提高,中聯重科、柳工漢森、洛陽辰漢等企業產品已經開始示範推廣,中首信、貴州益眾、湖北神譽等企業研製的收穫機也已基本具備推廣條件。目前,廣西聯合收穫機擁有量達到了420台,同比增長26台;各種小型割鋪機、分段式收穫機械800多台套;一體式聯合種植機2000多台,同比都有大幅增加。同時,品種、栽培、農機裝備技術加快集成應用,精准作業衛星導航自動駕駛系統推廣150套,較上個榨季增加50套。

預計2016/2017榨季,甘蔗種植的機耕率仍保持高位運行,機播率達到45%以上,機收率達到10%左右,綜合機械化率達到56.5%。

目前,我國甘蔗生產種植仍然存在甘蔗切段式收穫機械價格普遍較高且適用性不強、農機與農藝相融合度不夠、地理條件和生產體制限制、機械收穫與制糖企業現行收購甘蔗品質標準和砍收制度之間不協調等問題,機械化收穫發展仍然緩慢。

喜歡就收藏關注轉發評論吧☝☝

自動導航、變數噴藥等智慧精准作業技術的示範。當前,小麥生產機械化技術推廣更加注重技術集成配套,注重節本增效技術普及應用,小麥秸稈還田技術進一步成熟,與下茬作物種植環節的銜接更加緊密。

2017年,小麥生產全程機械化將繼續高位運行,預計機耕率將達到99.5%,機播率接近或超過90%,機收率超過95%,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5%。

馬鈴薯機械化發展空間大

北方一季作區、中原二季作區以及西南一二季混作區等占全國種植面積90%以上的主產區都有代表,重點開展了單壟單行和單壟雙行等不同播種方式、機械化聯合收穫與分段收穫等不同收穫方式的推廣。經瞭解,2017年馬鈴薯播種機具和收穫機具銷售與去年基本持平,隨著農村土地確權工作的開展,馬鈴薯主產區土地流轉加快、機械化生產進步加快。預計2017年馬鈴薯機耕率、機播率、機收率和綜合機械化率分別達到65%、28%、27%和42.5%。

目前,北方和中原主產區各單項環節機械化作業已經達到較高水準,初步具備了推進全程機械化的條件,但西南主產區受地形地貌、生產規模、種植模式及機具機型的約束,機械化作業水準仍然較低。

棉花機收水準加快

在播種環節,新疆地區大型、高效膜上打孔精密播種機械得到大面積推廣應用,播種品質好,能有效保證機采作業效果;黃河流域棉區引進了4行和6行棉花播種機,勺輪式、指夾式排種器得到了應用,提高了播種品質和作業效率。在收穫環節,示範推廣了水準摘錠式采棉機采棉技術、指杆式采棉機采棉技術,同時,化控水肥調節技術水準得到提高,為機采棉創造了有利條件。

2017年,棉花種植的耕整地環節和播種環節機械化率將繼續有所提高,預計機耕率將達到96%,機播率達到88%;同時采棉機保有量預計增加80台左右,機收率有望較大幅度提高到28%,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3%左右。

目前,長江流域棉區專用的棉花播種機較少,大多由玉米播種機改制或替代,作業品質不能保證。同時,黃河流域棉區和長江流域棉區尚未應用衛星導航技術,導致播行不端直,鄰接行距不均勻,給機械采棉對行作業造成困難。在采棉環節,進口采棉機價格昂貴,自主研發的采棉機可靠性還有待提高。

油菜生產機械化仍存薄弱環節

目前,我國油菜機械化生產已經形成了“直播為主,移栽為輔;聯合收穫為主,分段收穫為輔”的基本思路,得到了大面積推廣應用。機械直播方面,針對稻茬粘重土壤條件下的防堵防纏高通過性問題和落種控制及適宜種床創建問題取得突破,提高了作業品質和效率;機械移栽方面,在油菜毯狀苗機械移栽前期研究的基礎上,攻克稻茬免耕移栽的機具對土壤適應性問題,提高栽植品質和效率;人工撒播—機械開溝覆土輕簡化栽培技術因具有省工、省時、高效的特點,不僅能滿足農藝要求、降低生產成本,在丘陵山區推廣應用範圍較廣;機械收穫方面,進一步提高聯合收穫機對作物的適應性,降低了割台和脫粒清選損失。此外,適宜機械化作業的品種選育和栽培技術改進取得進步,一批抗倒伏、抗裂角、株型緊湊的油菜品種以及以密植為核心的宜機栽培技術得到推廣。

2017年,預計油菜機耕率將達到80 %左右,機播率和機收率將繼續快速增長,分別達到28%和38%,綜合機械化率達到52%左右。

油菜生產全程機械化發展方面也存在不利因素,主要是近兩年長江中下游主產區在水稻收穫、冬油菜種植的關鍵時期降水量較大,一方面,影響了水稻適時收穫,油菜種植延遲,造成輪作茬口緊張;另一方面,耕地土壤粘重給機械化耕整地和播種(移栽)帶來了不利影響,甚至機具無法進地作業。在此情況下,油菜精量播種和移栽設備無法得到更廣泛的推廣,農戶種植油菜普遍採用人工撒播、機械開溝覆土的輕簡化機械作業,不利於形成標準化種植,對隨後田間管理和收穫等環節的機械化作業也帶來難度。尤其在收穫環節,採用撒播方式種植的油菜機收損失率偏高,又影響了油菜種植農戶開展機械化作業的積極性。

花生播種、收穫兩個薄弱環節機械化加快發展

2017年,重點開展了大壟雙行覆膜播種和常規播種對比試驗、分段收穫與聯合收穫推廣。在黃淮海產區,示範推廣了旱田全量秸稈覆蓋地花生免耕潔區播種和花生撿拾聯合收穫、半喂入聯合收穫技術及殘膜回收等技術;在東北及新疆產區,示範推廣了起壟覆膜直播、全喂入撿拾聯合收穫、半喂入聯合收穫技術以及殘膜回收等技術。

據瞭解,2017年花生播種和收穫機械銷售市場火爆,出現脫銷,預計花生播種和收穫環節機械化率將繼續快速提升。預計機耕率將達到75%左右,機播率和機收率繼續快速提高到46%和37%左右,綜合機械化率達到55%左右。

推進花生生產全程機械化下一步需要著力提高播種機的性能和播種品質;在收穫環節探索分段和聯合收穫方式的選擇,以及探索覆膜播種模式下如何實現花生果、花生秧與殘膜的收集與分離,便於花生秧收集利用和殘膜回收;同時,適應沙土、沙壤土、壤土或粘土等不同土壤條件的收穫機械也是重點研發方向。

大豆生產機械化水準快速恢復增長

得益於國家種植業結構調整,2017年,大豆生產全程機械化示範專案分別在黑龍江、內蒙古和安徽三個省份實施。在北方產區,集成推廣以大型機械化耕整地、播種、收穫作業為主的技術模式,示範推廣了機械化深松、整地起壟技術,機械化中耕、除草、追肥技術,大型機械化高效病蟲害防治技術,以及機械化聯合收穫及秸稈處理技術;在黃淮流域產區以機械化保護性耕作、秸稈覆蓋免耕播種、聯合收穫作業模式為主,重點推廣了全秸稈還田條件下大豆機械化免耕精播根瘤菌同步噴施技術。

受國家政策拉動,2017年大豆面積進一步增長,大豆增加的面積主要在我國北方春大豆區和黃淮海夏大豆區,而機械化基礎薄弱的南方大豆區種植面積增長不明顯,對於全國大豆生產機械化水準的提高是利好消息。今年,適合於黃淮海地區的大豆免耕覆秸播種機銷售上升,適合於大豆收穫作業的縱軸流收穫機銷售上升,預計2017年大豆種植機耕率將達到80%左右,機播率和機收率提高到75%和70%左右,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5%左右。

目前,北方大豆區代表了我國大豆生產機械化最高水準,在黑龍江墾區種植標準化程度較高,平均畝產200公斤左右;在黑龍江省地方以及內蒙古雖然也基本上實現了全程機械化生產,但種植標準化程度較低,平均畝產150公斤左右,仍有較大提高空間,下一步應通過加大機械化標準種植力度實現提高單產和種植效益。在安徽、河南、江蘇等黃淮海大豆產區,機械化薄弱環節體現在播種上,如何與上茬作物秸稈處理做好銜接、提高播種品質是努力方向。南方大豆產區受地形地貌、種植模式、機械化發展基礎等多個因素限制,大豆生產機械化沒有大的突破,因地制宜發展輕簡化機械種植是發力方向。

甘蔗機械化生產有所突破

我國甘蔗生產機械化得到各方的關注和重視,土地耕整環節機械化程度較高,但機播和機收水準還很低。2014/2015榨季,全國甘蔗生產綜合機械化水準為48.7%,耕整地基本實現機械化;2015/2016榨季,廣西甘蔗生產綜合機械化率達到54.98%左右,機播率42%,機收率8%。

2017年,廣西、廣東、雲南、海南等四省甘蔗產區已初步形成以機械化切段式收穫為主、整杆式收穫為輔的機械化收穫模式。美國凱斯甘蔗收穫機開始大範圍成功應用,約翰迪爾推出了專門針對中國市場CH570新型收穫機,且兩家國際巨頭企業都找到了相對滿意的全程合作夥伴,較好的解決了糖廠、種植戶和機具組合以及農藝模式之間的解決方案,取得了相對較快的進展。雖然以凱斯、約翰迪爾為代表的國外甘蔗收穫機仍佔據市場主導,但國產甘蔗收穫機在適用性、可靠性、作業效率方面正在提高,中聯重科、柳工漢森、洛陽辰漢等企業產品已經開始示範推廣,中首信、貴州益眾、湖北神譽等企業研製的收穫機也已基本具備推廣條件。目前,廣西聯合收穫機擁有量達到了420台,同比增長26台;各種小型割鋪機、分段式收穫機械800多台套;一體式聯合種植機2000多台,同比都有大幅增加。同時,品種、栽培、農機裝備技術加快集成應用,精准作業衛星導航自動駕駛系統推廣150套,較上個榨季增加50套。

預計2016/2017榨季,甘蔗種植的機耕率仍保持高位運行,機播率達到45%以上,機收率達到10%左右,綜合機械化率達到56.5%。

目前,我國甘蔗生產種植仍然存在甘蔗切段式收穫機械價格普遍較高且適用性不強、農機與農藝相融合度不夠、地理條件和生產體制限制、機械收穫與制糖企業現行收購甘蔗品質標準和砍收制度之間不協調等問題,機械化收穫發展仍然緩慢。

喜歡就收藏關注轉發評論吧☝☝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