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文化自信(二)|文化旅遊演藝之路需突破困境,創新發展!

隨著我國旅遊產業的升級和十九大中關於文化自信的闡述, “文化旅遊”已經成為旅遊規劃中十分注重的產業形態, 各地文化旅遊項目方興未艾。 文化旅遊作為一種具有深度體驗性的旅遊方式, 恰好的契合了現階段我國旅遊方式由觀光型轉化為度假型、參與型。 文化旅遊也將有力的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儘早實現, 對於社會整體的文化素質提升與民族的修養起到至關重要作用!

文化是一個非常廣泛的概念, 泛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

文化旅遊是指以文化為核心吸引力和內在價值依託, 在食、住、行、遊、購、娛等旅遊要素中貫穿文化內在價值體驗的旅遊活動。 從旅遊開發的角度出發, 凡是依託文化作為核心資源進行打造的旅遊項目都屬於文化旅遊項目;從旅遊者的角度出發, 文化旅遊給遊客帶來特定文化和文化環境氛圍的觀賞、感受及生活方式體驗的旅遊經歷, 文化旅遊是一種富有文化內涵和深度參與體驗屬性的旅遊活動。

文化旅遊資源形式分類

顯性的文化遺址類旅遊專案

指依託有形的文化旅遊資源進行開發的文化旅遊項目, 這類文化旅遊專案的特徵是, 所依託資源看得見、摸得著, 通常以遺址的形態存在,

旅遊者很容易通過遺址對文化產生直觀印象, 因此稱為顯性文化旅遊項目。 其資源包括具有歷史價值、藝術價值、觀賞價值、文化價值、紀念價值的建築、景觀、設施等。

無形的隱性文化旅遊項目

即依託無形的文化旅遊資源進行開發的文化旅遊項目。 這類文化旅遊資源沒有可憑藉的遺址外殼, 很難直觀感受, 文化通常以人物、事件、民族和民俗、文學藝術、事物、故事等類型隱藏在歷史和生活背後, 必須要經過深入挖掘才能凸顯出其價值。

文旅演藝之路

時下最具特徵與可持續性發展的文化旅遊資源當屬文旅演藝。 文旅演藝概念是互聯網思維下的產物, “延展、融合、跨界”是其核心思維模式。 這一體系以文化為核心確立主題, 外延主題, 變化手段, 強化主題的思維邏輯, 由此衍生出多元的產品(文化+演藝+博物館+互動+裝置+……)。 最終產生的效應是強文化, 樹品牌, 聚遊客, 增效益。

文化旅遊演藝發展現狀

從2004年中國實景演出創始人梅帥元策劃的《印象·劉三姐》開始,

文化旅遊演藝市場至今已經進入第12年, 不僅包括山水盛典、宋城演藝等在內的多家公司不斷佈局, 市場上也已形成了以《印象·劉三姐》為代表的“印象系列”;以《宋城千古情》為代表的“千古情系列”;以《又見平遙》為代表的“又見系列”等知名旅遊演出品牌。 值得注意的是, 在眾多佈局文化旅遊演藝的公司中, 多彩貴州並不是惟一登陸資本市場的文化旅遊演藝公司。

公開資料顯示, 2015年全國文化旅遊演藝實收票房為35.7億元, 較上年同比增長31.7%, 全國觀眾則達到4713萬人次, 同比增長31.2%。 有消息顯示, 僅《宋城千古情》一台演出, 所帶來的票房總收入就已經破百億元。 在業內看來, 文化旅遊演藝均是具有較大發展空間的產業, 消費者對於這兩類產品的需求不斷擴大, 通過將二者融合, 相互促進, 協同發展, 能激發更大的潛在價值。

儘管市場整體發展處於增長趨勢, 但對於企業而言, 如何獲得收入則是決定公司能否長久運營的關鍵。 對於文化旅遊演藝公司而言, 票房是主要的收入來源之一, 而基於文化旅遊演藝的融合,該部分收入與旅遊市場的發展情況存在一定關聯性。其中多彩貴州在公開轉讓說明書中表示,由於《多彩貴州風》演出場所在貴陽,演出歷史悠久,部分內容具有重複性,本地觀眾容易產生審視疲勞,故客戶群體主要為旅行社、導遊帶來的旅遊團、酒店訂票以及旅遊散客為主。

據調查發現,現有國內旅遊產品中,相當一部分旅遊產品都包含了演藝專案,尤其是雲南、麗江、宋城、海南等旅遊資源相對更為豐富的地區,演藝專案發展得如火如荼。比如桂林山水實景演出《印象·劉三姐》、《印象麗江》,杭州的《宋城千古情》、海南的《三亞千古情》等等均是國內較為出名的旅遊演藝項目。

雖然有觀點指出,旅行社可以通過打包文化旅遊演藝的產品提高對遊客的吸引力,但擺在面前最為實際的問題是,旅行社等可通過演藝事業獲得相當一筆收入。一位從業者表示,市場上文化旅遊演藝產品的票價一般為二三百元,但出售給旅行社卻只收幾十元,其餘的差價都成為旅行社的利潤。對旅行社來說,導遊的返點、旅遊產品的利潤等也都寄望於這一環節。如此,文化旅遊演藝才有人欣賞,旅行社才能維持低價售賣旅遊產品下的利潤。

觀演方式新趨勢

《2016年中國旅遊演出市場報告》顯示,2016年,中國旅遊演出票房維持較快增長,實際票房收入為43.03億元,同比增長20%。但是全國實景類旅遊演出票房增長趨緩,單台劇碼平均票房2000萬元。業內專家分析稱,實景類旅遊演藝產品已經從“餵食者”向“捕食者”轉型,存在舞美設計上同質化現象嚴重、當地文化元素挖掘不深等問題,需要演藝產品內容和形式的創新,才能實現旅遊資源經濟最大化,破解旅遊演藝與旅行社之間的捆綁關係。

報告顯示,近幾年,全國實景類旅遊演出票房增長趨緩,2016年同比增長0.1%,票房收入達12.5億元,演出16015場,接待觀眾1457萬人次。2016年全國實景類旅遊演出劇碼共62台,代表演出劇碼主要有《印象·麗江》、《印象·大紅袍》、《文成公主》、《天門狐仙·新劉海砍樵》、《長恨歌》等,單台劇碼的平均票房約為2000萬元,其中,76%的劇碼票房低於平均票房,55%的劇碼票房收入在1000萬元以下。

投影、LED、VR、增強現實、混合現實技術的這些應用,這都是一些新的技術,是旅遊演藝的一個呈現。旅遊演出這個環節,無論使用什麼是技術,無非都是增加視覺的表現力和視覺的震撼性,營造體驗感。所有技術的終極目標就是增加體驗感,為觀眾製造更好的視覺呈現,得到更好的視覺體驗。更多的互動,感受代入感,是現代技術的一個應用方向。

最早的演出都是鏡框式的演出,那就是前面是表演,後面是觀眾對他欣賞。這種方式是非常傳統的,最早的時候中國的演出也基本都是這種方式存在。但是有了實景演出後,就把這種方式打破了。前面不再是鏡框,一個舞臺,他開始呈現出一個真山真水的實景。同樣,觀眾的也不是坐在觀眾席上看,是讓觀眾置身于一個大的空間,在真實的場景去體驗真山真水的魅力,同時增加燈光、影效,再現美輪美奐的景色,這就是實景演出的一個大致的方向。以實景演出為起點,中國就開始了演藝方面的創新,就是增加體驗感,將沉浸式的概念帶入了旅遊演藝行業。直接的影響就是大家開始非常關注觀演方式的突破。

方式的變化直接打破了原來看演出的體驗,不再是在一個固定的角度、路線上看了,可以在變化的角度,在一個空間裡面走動,或者是遊覽的方式去看演出。這樣跟我們平時的體驗感完全不一樣,就像VR跟看電影最大的一個不一樣,就是我們可以自己選擇不同的角度觀看我想看到的東西。我們看電影沒有辦法選擇觀看視角,但是如果在虛擬實境裡面,可以選擇不同的觀看視角。其實觀演方式的變化,也是一個道理,讓觀演方式有多樣性,這也增強了文化旅遊的體驗性,更深層次的將文化以多元化形式展現出來,滲入到觀者的腦中。

技術設備與體驗方式的提升不是文化旅遊演藝之路的唯一出路,需要從文化出發,用最貼近生活、具有親和力的方式展現出來,還要與時俱進,利用網路的優勢,重塑文化的生命力。

文旅演藝彰顯城市文化

演藝與城市的對接融合,是將演藝作為城市故事的演繹者,作為構建文化品牌的載體。具有“城市記憶”的故事就是城市的文化品牌;在保持文化演藝的相對獨立性與專業性的基礎上,去強調城市整體文化氛圍,強調地域文化品牌的概念,強調更廣角的市場潛力與輻射力。

將演藝作為城市故事的演繹者,那文化演藝者就是那個“編故事的人”。作為地域文化的翻譯者,打造城市靈魂的工程師,就是他們的文化使命。而通往這一理想目的地的路徑是要接地氣、順天時、合人脈、拓市場。

不論是文化演藝的產品,還是未來的文化產業,我們要想辦法改變的是思維,要讓社會需要我們,讓城市需要我們,讓人們的生活需要我們。這才是文化演藝與城市對接的涵義所在——他們的需求就是我們的追求,就是未來我們的市場。讓需求代表城市的文化品牌,彰顯文化的魅力。

旅遊規劃

http://www.laiyelvyou.com/

而基於文化旅遊演藝的融合,該部分收入與旅遊市場的發展情況存在一定關聯性。其中多彩貴州在公開轉讓說明書中表示,由於《多彩貴州風》演出場所在貴陽,演出歷史悠久,部分內容具有重複性,本地觀眾容易產生審視疲勞,故客戶群體主要為旅行社、導遊帶來的旅遊團、酒店訂票以及旅遊散客為主。

據調查發現,現有國內旅遊產品中,相當一部分旅遊產品都包含了演藝專案,尤其是雲南、麗江、宋城、海南等旅遊資源相對更為豐富的地區,演藝專案發展得如火如荼。比如桂林山水實景演出《印象·劉三姐》、《印象麗江》,杭州的《宋城千古情》、海南的《三亞千古情》等等均是國內較為出名的旅遊演藝項目。

雖然有觀點指出,旅行社可以通過打包文化旅遊演藝的產品提高對遊客的吸引力,但擺在面前最為實際的問題是,旅行社等可通過演藝事業獲得相當一筆收入。一位從業者表示,市場上文化旅遊演藝產品的票價一般為二三百元,但出售給旅行社卻只收幾十元,其餘的差價都成為旅行社的利潤。對旅行社來說,導遊的返點、旅遊產品的利潤等也都寄望於這一環節。如此,文化旅遊演藝才有人欣賞,旅行社才能維持低價售賣旅遊產品下的利潤。

觀演方式新趨勢

《2016年中國旅遊演出市場報告》顯示,2016年,中國旅遊演出票房維持較快增長,實際票房收入為43.03億元,同比增長20%。但是全國實景類旅遊演出票房增長趨緩,單台劇碼平均票房2000萬元。業內專家分析稱,實景類旅遊演藝產品已經從“餵食者”向“捕食者”轉型,存在舞美設計上同質化現象嚴重、當地文化元素挖掘不深等問題,需要演藝產品內容和形式的創新,才能實現旅遊資源經濟最大化,破解旅遊演藝與旅行社之間的捆綁關係。

報告顯示,近幾年,全國實景類旅遊演出票房增長趨緩,2016年同比增長0.1%,票房收入達12.5億元,演出16015場,接待觀眾1457萬人次。2016年全國實景類旅遊演出劇碼共62台,代表演出劇碼主要有《印象·麗江》、《印象·大紅袍》、《文成公主》、《天門狐仙·新劉海砍樵》、《長恨歌》等,單台劇碼的平均票房約為2000萬元,其中,76%的劇碼票房低於平均票房,55%的劇碼票房收入在1000萬元以下。

投影、LED、VR、增強現實、混合現實技術的這些應用,這都是一些新的技術,是旅遊演藝的一個呈現。旅遊演出這個環節,無論使用什麼是技術,無非都是增加視覺的表現力和視覺的震撼性,營造體驗感。所有技術的終極目標就是增加體驗感,為觀眾製造更好的視覺呈現,得到更好的視覺體驗。更多的互動,感受代入感,是現代技術的一個應用方向。

最早的演出都是鏡框式的演出,那就是前面是表演,後面是觀眾對他欣賞。這種方式是非常傳統的,最早的時候中國的演出也基本都是這種方式存在。但是有了實景演出後,就把這種方式打破了。前面不再是鏡框,一個舞臺,他開始呈現出一個真山真水的實景。同樣,觀眾的也不是坐在觀眾席上看,是讓觀眾置身于一個大的空間,在真實的場景去體驗真山真水的魅力,同時增加燈光、影效,再現美輪美奐的景色,這就是實景演出的一個大致的方向。以實景演出為起點,中國就開始了演藝方面的創新,就是增加體驗感,將沉浸式的概念帶入了旅遊演藝行業。直接的影響就是大家開始非常關注觀演方式的突破。

方式的變化直接打破了原來看演出的體驗,不再是在一個固定的角度、路線上看了,可以在變化的角度,在一個空間裡面走動,或者是遊覽的方式去看演出。這樣跟我們平時的體驗感完全不一樣,就像VR跟看電影最大的一個不一樣,就是我們可以自己選擇不同的角度觀看我想看到的東西。我們看電影沒有辦法選擇觀看視角,但是如果在虛擬實境裡面,可以選擇不同的觀看視角。其實觀演方式的變化,也是一個道理,讓觀演方式有多樣性,這也增強了文化旅遊的體驗性,更深層次的將文化以多元化形式展現出來,滲入到觀者的腦中。

技術設備與體驗方式的提升不是文化旅遊演藝之路的唯一出路,需要從文化出發,用最貼近生活、具有親和力的方式展現出來,還要與時俱進,利用網路的優勢,重塑文化的生命力。

文旅演藝彰顯城市文化

演藝與城市的對接融合,是將演藝作為城市故事的演繹者,作為構建文化品牌的載體。具有“城市記憶”的故事就是城市的文化品牌;在保持文化演藝的相對獨立性與專業性的基礎上,去強調城市整體文化氛圍,強調地域文化品牌的概念,強調更廣角的市場潛力與輻射力。

將演藝作為城市故事的演繹者,那文化演藝者就是那個“編故事的人”。作為地域文化的翻譯者,打造城市靈魂的工程師,就是他們的文化使命。而通往這一理想目的地的路徑是要接地氣、順天時、合人脈、拓市場。

不論是文化演藝的產品,還是未來的文化產業,我們要想辦法改變的是思維,要讓社會需要我們,讓城市需要我們,讓人們的生活需要我們。這才是文化演藝與城市對接的涵義所在——他們的需求就是我們的追求,就是未來我們的市場。讓需求代表城市的文化品牌,彰顯文化的魅力。

旅遊規劃

http://www.laiyelvyou.com/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