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萬達雲與IBM或談崩裁員,王健林還有勇氣懟二馬?

最近有消息人士爆料稱, 萬達雲員工收到公司通知:銷售、市場、解決方案等部門解散。

目前還只是HR口頭通知, 最初要求員工自己寫離職申請, 算作主動離職, 沒有任何賠償。 經過幾番溝通後, 確認為工資發放至本週五, 補償半個月的薪水。

據稱上海銷售總監、部分員工已經簽署離職協定, 目前萬達雲員工僅有200人左右。 至於解散理由, 推測可能萬達網路科技集團與IBM的合作告吹。

今年3月19日, 萬達與IBM簽署了一份合作協定, 計畫是幫助IBM Cloud落地中國, 然後和IBM共同負責銷售。

當時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IBM董事長、總裁、首席執行官羅睿蘭當時出席了簽約儀式。

不過半個月前萬達網路科技集團的CEO劉克鴻去美國和IBM協商具體合作內容, 估計是沒能如願簽約, 才有今日的大裁員。

與此前光鮮的發佈會相對比的是, 上個月萬達雲與神州雲動CloudCC CRM專案啟動會召開, 地點則是在萬達雲的會議室...

早些之後, 還有報導稱與萬達雲同屬萬達網路科技集團的飛凡電商平臺裁員70%。 萬達回應稱, 此舉系正常員工優化調整,

70%的數字無從核實。

據瞭解, 整個萬達網路科技集團目前任職員工在6000人左右, 會裁員至800人, 裁員比例接近90%。

老王劍指二馬

在19日召開的“智慧零售大開發戰略暨合作夥伴簽約大會”上, 王健林間接回應了裁員傳聞:“萬達這些年受電商衝擊很小,

影響微乎其微。 ”

有網友評論稱“萬達電商做得不行, 市場份額可忽略不計, 自然是影響微乎其微的。 ”

王健林在為張近東月臺的同時還宣佈了新的“小目標”:“我們還有一個比較宏偉的計畫, 即從明年開始, 力爭用10年左右的時間, 即到2028年, 把萬達廣場發展到1000個左右。 ”

“近年來中國零售業提出了許多新名詞, 比如張近東提出‘智慧零售’, 馬雲提出了‘新零售’, 劉強東提出‘無界零售’, 現在就等馬化騰再提個什麼了……但最終的本質還是零售, 無論前面加什麼(定語), 而網購永遠無法代替體驗式消費。 ”

根據早些時候萬達公佈的資料顯示, 目前已建成的萬達廣場有233個, 這意味著未來10年將新建770個左右萬達廣場, 平均每年建70多個, 並不是很難完成的樣子。

當然王健林也承認萬達做了兩年多探索,線上線下的融合不太成功。至於之後怎麼做,老王也選擇人工智慧這個風口,他說:

“萬達廣場的線上線下融合往哪個方向走?今天可以給大家透露下我們的想法和秘密,主要是往人工智慧上走。”

不過對於AI人工智慧這件事情,BAT的大佬在半年前舉行的貴州數博會上就發表了不同的看法。

馬雲認為資料很重要,是原料,沒有資料什麼都不行;李彥巨集則強調,人工智慧資料重要,但改變世界的是演算法。

馬化騰則表示:“我就大膽點評一下,我相信李彥宏談的是從0到1,需要由創新技術驅動;馬雲講的是從1到N,這個過程需要持續不斷的資料驅動。所以,他們談的是不同階段。都對,也都不對,他們談不到一起,因為這是不懂技術的文科生和太懂技術的理科生的爭辯。我想講另外一個觀點:未來互聯網發展,更重要的一個要素是場景,或者我們稱之為戰場,再通俗一點就是市場,我覺得這是最關鍵的。有了應用場景,有了市場,資料自然會產生,也會驅動技術發展,人才也會隨之而來。”

小馬哥之前還曾提出過,人工智慧的四要素是:人才、演算法、資料和應用場景。

那麼萬達的雲計算、人工智慧,和BAT的有什麼不同呢,經過幾番裁員之後還能成功嗎?

萬達AI夢碎?

萬達雲CEO劉克鴻曾在7月底舉行“2017 IT 價值峰會暨中國企業級技術峰會”上表示:

“雲計算更多的是一個技術概念,物聯網、AI則更多代表一個業務場景,把這些融合到一起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數位化轉型。

所以,我所理解的數位化轉型其實就是三個重要要素:創新、業務場景、新技術。也就是說,利用成熟的企業級新技術,開展企業商業模式或業務場景的創新。”

包括阿裡雲、騰訊雲等多雲服務商都在著力於積累自己的資料,打造自己的生態體系。萬達雲卻是反其道而行之,目標是説明客戶去構建他們自己的生態系統,也就是所謂“三位一體、AI驅動”的服務模式。

當時他還提到,中國第一個使用包括Watson人工智慧技術在內的IBM最新一代雲計算技術的公有雲平臺,將在2017年年底提供邀請試用,2018年3月份即將對外公開發佈。

但據業內人士透露,雲計算有一定的技術門檻,需要長時間的投入,比如線下公有雲基礎設施的選址、建設、調優及對外提供服務需要2-3年的時間週期。

即便是目前中國公共雲IaaS市場排名靠前的騰訊雲,也是先與IBM softlayer合作積累經驗;去年9月與甲骨文達成戰略合作,引入後者完整的企業級雲服務解決方案後才開始起飛的。

萬達雲同IBM合作進軍公有雲業務,短時間內很難跨越技術鴻溝。而且自己只是充當代理商的角色,底層技術及服務都是由IBM提供,後者擁有絕對的話語權——就像暴雪可以踢掉九城,選擇網易作為《魔獸世界》國服的代理商一樣。

現在已經到了年底,萬達雲邀請測試的影子都沒有,難道裁員消息要坐實了?人才、演算法、資料都缺,接下來王健林還有什麼勇氣拿人工智慧說事,這下恐怕要被二馬看笑話了...

當然王健林也承認萬達做了兩年多探索,線上線下的融合不太成功。至於之後怎麼做,老王也選擇人工智慧這個風口,他說:

“萬達廣場的線上線下融合往哪個方向走?今天可以給大家透露下我們的想法和秘密,主要是往人工智慧上走。”

不過對於AI人工智慧這件事情,BAT的大佬在半年前舉行的貴州數博會上就發表了不同的看法。

馬雲認為資料很重要,是原料,沒有資料什麼都不行;李彥巨集則強調,人工智慧資料重要,但改變世界的是演算法。

馬化騰則表示:“我就大膽點評一下,我相信李彥宏談的是從0到1,需要由創新技術驅動;馬雲講的是從1到N,這個過程需要持續不斷的資料驅動。所以,他們談的是不同階段。都對,也都不對,他們談不到一起,因為這是不懂技術的文科生和太懂技術的理科生的爭辯。我想講另外一個觀點:未來互聯網發展,更重要的一個要素是場景,或者我們稱之為戰場,再通俗一點就是市場,我覺得這是最關鍵的。有了應用場景,有了市場,資料自然會產生,也會驅動技術發展,人才也會隨之而來。”

小馬哥之前還曾提出過,人工智慧的四要素是:人才、演算法、資料和應用場景。

那麼萬達的雲計算、人工智慧,和BAT的有什麼不同呢,經過幾番裁員之後還能成功嗎?

萬達AI夢碎?

萬達雲CEO劉克鴻曾在7月底舉行“2017 IT 價值峰會暨中國企業級技術峰會”上表示:

“雲計算更多的是一個技術概念,物聯網、AI則更多代表一個業務場景,把這些融合到一起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數位化轉型。

所以,我所理解的數位化轉型其實就是三個重要要素:創新、業務場景、新技術。也就是說,利用成熟的企業級新技術,開展企業商業模式或業務場景的創新。”

包括阿裡雲、騰訊雲等多雲服務商都在著力於積累自己的資料,打造自己的生態體系。萬達雲卻是反其道而行之,目標是説明客戶去構建他們自己的生態系統,也就是所謂“三位一體、AI驅動”的服務模式。

當時他還提到,中國第一個使用包括Watson人工智慧技術在內的IBM最新一代雲計算技術的公有雲平臺,將在2017年年底提供邀請試用,2018年3月份即將對外公開發佈。

但據業內人士透露,雲計算有一定的技術門檻,需要長時間的投入,比如線下公有雲基礎設施的選址、建設、調優及對外提供服務需要2-3年的時間週期。

即便是目前中國公共雲IaaS市場排名靠前的騰訊雲,也是先與IBM softlayer合作積累經驗;去年9月與甲骨文達成戰略合作,引入後者完整的企業級雲服務解決方案後才開始起飛的。

萬達雲同IBM合作進軍公有雲業務,短時間內很難跨越技術鴻溝。而且自己只是充當代理商的角色,底層技術及服務都是由IBM提供,後者擁有絕對的話語權——就像暴雪可以踢掉九城,選擇網易作為《魔獸世界》國服的代理商一樣。

現在已經到了年底,萬達雲邀請測試的影子都沒有,難道裁員消息要坐實了?人才、演算法、資料都缺,接下來王健林還有什麼勇氣拿人工智慧說事,這下恐怕要被二馬看笑話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