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在木蘭圍場,吳彥祖與明星團隊為孩子們造了座星空圖書館

閱讀福利 >>> 點擊領取支付寶紅包

漂亮的房子:木蘭站

先說下故事:吳彥祖陪你聆聽牧歌

在漂亮的房子最後一站, 吳彥祖帶著築夢小隊來到草原,

放棄城市生活、回歸田野。

吳工和他的小夥伴來到了木蘭圍場, 天蒼蒼、野茫茫、一起放馬、喂羊、建房子啦~~~

想在中國最美的草原上有一個漂亮的房子,

這裡發生了哪些有趣的事呢?

吳工對這次的建築表示“壓力山大”, 為什麼呢?這是本季節目收關之作, 也是唯一一個新建建築。

這個草圖不滿意——撕!下一張——撕!是誰半夜三更畫方案——吳工!

助力建築師張海翱與明星團隊交流創意

建築師張海翱

小夥伴們也都很著急, 大家和設計師一起想辦法, 花了很長時間確定了方案。 吳工:我有非常多的方案, 但是思來想去,最能代表草原的是蒙古包。

張工說“我們可以採用蒙古包來演繹,但是又不是單一的一個蒙古包,而是兩個相交的圓,這也是我們希望它看上去是一個現代的建築,而不是簡單的對蒙古包的模仿。”

思維導圖:建築作為文化載體

設計草圖:大場所和小建築

吳工是個很認真的人,組織大家建造,看到有人偷懶,苦口婆心的解釋建築是個認真的事,展現專業精神。

掄起大錘的樣子,好棒!(我是建築工人我自豪)

這個房子最大的亮點是,在房子功能上昇華,開始大家還是在做一個民宿。

吳工在體會當地生活後,感覺到不對,因為當地的經濟條件不是很好,這裡是去往壩上草原的必經之地,這裡應該是公共的。他提出了“大家”的概念,把房子作為一種中途休息的地方也是極好的。

而周圍的小朋友們可以來這裡看書玩耍,就是這個房子不僅僅是一個小家,而應該是一個大家,一個所有人可以一起交流,分享快樂的地方。

草原的壯闊,草原人的熱情、豪邁,都深深感染著吳工。

房子建好後,築夢小隊邀請周邊牧民,在房子一起篝火晚會。吃烤全羊,看了蒙古摔跤,參加蒙古歌曲表演。

這真是個好地方!吳工——麼麼噠!!!

專案背景:草原的世界

這是一個草原,牧民,動物,騰格裡的世界。人類對於草原充滿與生俱來的好奇與想像,草原的精神屬性與中國傳統文化屬性相互融合打通,成為了無數文人創作的沃土。

設計思路:建築為文化載體

思維導圖:建築作為文化載體

作為最天然的建築原型之一,牧民們建立的一個個圓圓蒙古包,散落在草甸子上,如同被歲月的流水打磨的卵石,千年如斯。雙環圓則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代表了吉祥如意。

散落草原的蒙古包

與草原環境的相生性

同時蒙古包代表性的尖頂造型,與中國傳統的攢尖頂有共同的形式語言。因此建築立面上與中國建築史上獨一無二的雙環萬壽亭結合,形成了草原與中原的混血兒,也代表了滿蒙漢三族的融合。突出的石頭體塊成為遠眺景觀的遠望鏡。

原址中南海的雙環萬壽亭(現遷至天壇公園)

本方案的雙環造型

傳統的蒙古建築體現的是對騰格裡絕對的崇敬,雙環萬壽亭則代表長長久久世俗主義的入世思想。出世與入世的結合,代表中國的民族大家庭的互相融合,而恰恰也與本案的設計初衷所契合:成為社區活動中心,也成為民族大家庭的客廳。

騰格裡(長生天)精神:最早的大地倫理學

建築與天地的關係

符號學:傳統精神

本案建造場所是一片大草原,如何的建築才能不違和的融入場所呢?我們試圖從蒙古包中尋求靈感,其作為一種獨特的建築形式卻是草原的圖騰。我們以傳統的蒙古包為母題,從平面,立面到裝飾紋樣,向傳統精神致敬。

前期體塊模型研究

最終設計模型

平面上通過雙環相扣的2個圓形共同形成公共活動區域,有效拓展了原有蒙古包的平面佈局,同時通過突出的方體形成擴展的半私密空間。這種平面佈局形式來源於傳統的蒙古包,同時使得功能符合現代生活。

模型照片

雙環的造型

在立面的裝飾紋樣上,結合了傳統蒙古包的紋飾特點,通過粗細不一的木杆件組合,形成了充滿特色的花瓣造型屋頂。

紋飾上:原始蒙古包的紋飾 vs 杆件變化的圖樣

模型照片

室內空間則採用傳統蒙古大帳的空間感受為靈感,通過縱橫交錯的木杆件重塑蒙古大帳室內同時體現出公共空間的圍合性感受。

傳統蒙古大帳和本方案內部空間

室內實體模型

實景照片

場所精神:在地屬性

在如此這樣一個場地精神佔據主導地位的建設地點,場地的屬性遠遠大於建築本身。建築如何謙虛而有姿態的介入場地是最為重要的問題。

木蘭圍場,位於河北省東北部,與內蒙古草原接壤,這裡自古以來就是一處水草豐美、動物繁衍的草原,是皇帝舉行“木蘭秋獮”之所。動物,植物和風土佔據著主導地位,成群的馬羊隨處可見。不同於城市中的建築,這裡的建築有機的生長於場地上,同自然界的其他物體平等的生長。

設計草圖:大場所和小建築

基地位置

設計中主要採用3種方式將建築消解與場地中。其一是通過地域性的傳統建築將其現代化的演繹,形成和諧而又有特色的造型,融入當地環境。其次是使用當地的材料構建,特地從當地找來了老木梁,老藤條和毛石塊形成主要的建築立面。最後通過周邊環境的構造,在大環境中形成微地形,將建築錨固入場地中去。

大場景與小建築

功能佈局:由外到內

建築的主要由中間的雙環大廳為核心,放射式連接周邊的幾個方體空間共同組成。中間的蒙古大帳主要是建築的公共客廳,同時也提供了社區公共圖書館的作用。二層為孩子提供了活動的空間。向外突出的幾個方體形成了觀景視窗,提供了次要的休息空間與場所。

各部分功能分區

主廳是整個建築中最為重要的空間,其設計靈感來源於傳統的蒙古大帳,通過內部書架結構的縱橫交錯,形成了具有符號意義的經緯線,重塑了現代意義的蒙古大帳空間。同時這也將成為未來的社區圖書中心,當地的孩子可以到這裡來看書和活動。

立面上:原有蒙古包結構立面 vs 本方案結構立面(經度緯度的設計)

室內空間手繪效果

公共空間形成蒙古大帳效果

從雙環蒙古包主體中探出的各個景觀視口指向了大場地中各個風景和小場景中的各種重要節點,比如山谷,森林,河流,羊圈和篝火坑等。依據視線方向決定室內的功能這種手法,有別于傳統建築的手法,這是一種有外到內的設計手法,使得每一個室內空間都可以充分享受到場地的優勢。

大場景中對應的景觀

各個視窗可對應的景觀

草模中對各個視窗的研究

玻璃盒子早期概念:天地之間的舞蹈

玻璃盒子最終效果

正對景觀的床

在草原上洗澡的感覺

廚房設計為開放式的空間,通過一圈環狀的灶台組織空間。其正上方為一個圓形的拉膜發光吊頂。通過開放的姿態邀請使用者共同參與廚藝活動。餐廳則佔據了一個外凸的方體空間,正對著場地中的土豆田。內置一張可供8人共同使用的大餐桌。

開放式廚房

餐廳正對土豆田

建造技藝:傳統與現代的混合體

其中雙環大廳的內部由鋼結構組成,圍護結構為三層low-e中空玻璃。外加的木杆件搭接於主體結構之上,形成了外遮陽的同時也是建築的重要造型組成。

建築結構分解示意

建築生成示意圖

木杆件與杆件之間採用鋼螺栓固定連接,形成了雙木柱的效果。建築屋面的外遮陽的造型通過不同粗細的木杆件結合共同組成。室內的通高書架結合主體鋼結構一體化設計建造。形成了由內而外的統一的有機整體。

節點的手繪研究草圖

有機統一的節點構造

剖面模型示意

建築中採用的毛石,老木梁和藤條均取自於當地。毛石來源於距離場地10公里的一個廢棄的採石場,老木頭是從周邊鄉村的正在拆除的老民居中收購而來。手工編織的藤條吊頂則是住在我們場地邊的生產隊李隊長親自編織而成。這些當地材料的選用不僅確保了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同時也將當地靈魂注入了建築。

現場尋找當地的石頭,藤條和老木頭

與村民討論時的手工編織藤條小樣

最終效果:吊頂採用老木頭與藤條的組合

外立面毛石與木杆的結合

由於遊牧民族的特性,傳統的蒙古包有馬車或者牛車運輸預製的杆件到現場通過人力組裝。建築的主要構件均由工廠預製好的元件到現場拼裝組裝完成,儘量減少了現場濕作業保護了草原。

建造上:原始用馬拉材料 vs 當代用汽車運送工業預製構件

傳統蒙古包建造過程vs本方案鋼結構建造過程

施工中的狀態:儘量不破壞原有草原

工人清點工廠預製花紋檁條

景觀設計:融入大地

景觀設計中採用了微地形融入大地形的特點,使得建築可以更好的融入草原環境。同時在微觀尺度中控制人的活動,引導人的方向與空間感受。

場地模型

場地鳥瞰圖

建築與周邊微地形的結合

動物,牧民和建築

一個通透的玻璃頂漂浮其上,

形成了魔幻現實主義效果。

觀星閣的玻璃頂提供了夜間草原觀星的絕佳點位,

通過其抬升的室內地面,

使用者可以躺或坐,

觀看鬥轉星移。

突出與草坡的觀星閣玻璃頂

孩子們在觀星閣中玩耍

從觀星閣內部看到主建築的雙環屋頂

技術圖紙

總平面圖

一層平面圖

二層平面圖

剖面圖

剖面圖

軸測圖

剖切圖

節點圖

跋:大家庭

這幢建築如同一對眼睛,應該將要長久的生長在這片土地上,與周邊的牧民,孩子和動物共存,關注著這片土地未來的一舉一動,關注著這片土地的孩子們。成為這個多民族的大家庭的公共客廳。希望,不同信仰的孩子們,無論是從騰格裡,還是黃河長江,都可以在這裡共同遊戲,看書和談情說愛,盯著對方唱情歌。

墨色的草原 溶化著

染黑了透明的風

月光卻乾乾淨淨

銀亮的羊群 一動不動

讓我看看你

你的眼睛

——顧城

建設單位:北京聚思傳媒文化有限公司

節目名稱:浙江衛視《漂亮的房子》木蘭圍場站

業主: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康養旅遊發展有限公司

專案地點:河北,木蘭圍場

設計單位:上海華都建築規劃設計有限公司(HDD)

主創設計師:張海翱、吳彥祖

建築設計團隊:姚奇煒、徐航、吳昊、李迪、李洪喜、王婷婷、趙雙、程子峻、劉家偉、袁胤軒、李美娜(實習)

藝人設計團隊:唐藝昕、馮德倫、潘宥誠、伊一、黃仁德

結構機電設計:汪國勳、張弋、浦譯文

施工單位:承德市嘉誠裝飾工程有限公司

施工負責人:尹宏偉

特別感謝:李慶、李光、王險峰、王曉軍、白龍

建築面積:275平米

主體結構:鋼結構

建築攝影:蘇聖亮

項目位址:河北省圍場縣哈裡哈鄉八十三號村

但是思來想去,最能代表草原的是蒙古包。

張工說“我們可以採用蒙古包來演繹,但是又不是單一的一個蒙古包,而是兩個相交的圓,這也是我們希望它看上去是一個現代的建築,而不是簡單的對蒙古包的模仿。”

思維導圖:建築作為文化載體

設計草圖:大場所和小建築

吳工是個很認真的人,組織大家建造,看到有人偷懶,苦口婆心的解釋建築是個認真的事,展現專業精神。

掄起大錘的樣子,好棒!(我是建築工人我自豪)

這個房子最大的亮點是,在房子功能上昇華,開始大家還是在做一個民宿。

吳工在體會當地生活後,感覺到不對,因為當地的經濟條件不是很好,這裡是去往壩上草原的必經之地,這裡應該是公共的。他提出了“大家”的概念,把房子作為一種中途休息的地方也是極好的。

而周圍的小朋友們可以來這裡看書玩耍,就是這個房子不僅僅是一個小家,而應該是一個大家,一個所有人可以一起交流,分享快樂的地方。

草原的壯闊,草原人的熱情、豪邁,都深深感染著吳工。

房子建好後,築夢小隊邀請周邊牧民,在房子一起篝火晚會。吃烤全羊,看了蒙古摔跤,參加蒙古歌曲表演。

這真是個好地方!吳工——麼麼噠!!!

專案背景:草原的世界

這是一個草原,牧民,動物,騰格裡的世界。人類對於草原充滿與生俱來的好奇與想像,草原的精神屬性與中國傳統文化屬性相互融合打通,成為了無數文人創作的沃土。

設計思路:建築為文化載體

思維導圖:建築作為文化載體

作為最天然的建築原型之一,牧民們建立的一個個圓圓蒙古包,散落在草甸子上,如同被歲月的流水打磨的卵石,千年如斯。雙環圓則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代表了吉祥如意。

散落草原的蒙古包

與草原環境的相生性

同時蒙古包代表性的尖頂造型,與中國傳統的攢尖頂有共同的形式語言。因此建築立面上與中國建築史上獨一無二的雙環萬壽亭結合,形成了草原與中原的混血兒,也代表了滿蒙漢三族的融合。突出的石頭體塊成為遠眺景觀的遠望鏡。

原址中南海的雙環萬壽亭(現遷至天壇公園)

本方案的雙環造型

傳統的蒙古建築體現的是對騰格裡絕對的崇敬,雙環萬壽亭則代表長長久久世俗主義的入世思想。出世與入世的結合,代表中國的民族大家庭的互相融合,而恰恰也與本案的設計初衷所契合:成為社區活動中心,也成為民族大家庭的客廳。

騰格裡(長生天)精神:最早的大地倫理學

建築與天地的關係

符號學:傳統精神

本案建造場所是一片大草原,如何的建築才能不違和的融入場所呢?我們試圖從蒙古包中尋求靈感,其作為一種獨特的建築形式卻是草原的圖騰。我們以傳統的蒙古包為母題,從平面,立面到裝飾紋樣,向傳統精神致敬。

前期體塊模型研究

最終設計模型

平面上通過雙環相扣的2個圓形共同形成公共活動區域,有效拓展了原有蒙古包的平面佈局,同時通過突出的方體形成擴展的半私密空間。這種平面佈局形式來源於傳統的蒙古包,同時使得功能符合現代生活。

模型照片

雙環的造型

在立面的裝飾紋樣上,結合了傳統蒙古包的紋飾特點,通過粗細不一的木杆件組合,形成了充滿特色的花瓣造型屋頂。

紋飾上:原始蒙古包的紋飾 vs 杆件變化的圖樣

模型照片

室內空間則採用傳統蒙古大帳的空間感受為靈感,通過縱橫交錯的木杆件重塑蒙古大帳室內同時體現出公共空間的圍合性感受。

傳統蒙古大帳和本方案內部空間

室內實體模型

實景照片

場所精神:在地屬性

在如此這樣一個場地精神佔據主導地位的建設地點,場地的屬性遠遠大於建築本身。建築如何謙虛而有姿態的介入場地是最為重要的問題。

木蘭圍場,位於河北省東北部,與內蒙古草原接壤,這裡自古以來就是一處水草豐美、動物繁衍的草原,是皇帝舉行“木蘭秋獮”之所。動物,植物和風土佔據著主導地位,成群的馬羊隨處可見。不同於城市中的建築,這裡的建築有機的生長於場地上,同自然界的其他物體平等的生長。

設計草圖:大場所和小建築

基地位置

設計中主要採用3種方式將建築消解與場地中。其一是通過地域性的傳統建築將其現代化的演繹,形成和諧而又有特色的造型,融入當地環境。其次是使用當地的材料構建,特地從當地找來了老木梁,老藤條和毛石塊形成主要的建築立面。最後通過周邊環境的構造,在大環境中形成微地形,將建築錨固入場地中去。

大場景與小建築

功能佈局:由外到內

建築的主要由中間的雙環大廳為核心,放射式連接周邊的幾個方體空間共同組成。中間的蒙古大帳主要是建築的公共客廳,同時也提供了社區公共圖書館的作用。二層為孩子提供了活動的空間。向外突出的幾個方體形成了觀景視窗,提供了次要的休息空間與場所。

各部分功能分區

主廳是整個建築中最為重要的空間,其設計靈感來源於傳統的蒙古大帳,通過內部書架結構的縱橫交錯,形成了具有符號意義的經緯線,重塑了現代意義的蒙古大帳空間。同時這也將成為未來的社區圖書中心,當地的孩子可以到這裡來看書和活動。

立面上:原有蒙古包結構立面 vs 本方案結構立面(經度緯度的設計)

室內空間手繪效果

公共空間形成蒙古大帳效果

從雙環蒙古包主體中探出的各個景觀視口指向了大場地中各個風景和小場景中的各種重要節點,比如山谷,森林,河流,羊圈和篝火坑等。依據視線方向決定室內的功能這種手法,有別于傳統建築的手法,這是一種有外到內的設計手法,使得每一個室內空間都可以充分享受到場地的優勢。

大場景中對應的景觀

各個視窗可對應的景觀

草模中對各個視窗的研究

玻璃盒子早期概念:天地之間的舞蹈

玻璃盒子最終效果

正對景觀的床

在草原上洗澡的感覺

廚房設計為開放式的空間,通過一圈環狀的灶台組織空間。其正上方為一個圓形的拉膜發光吊頂。通過開放的姿態邀請使用者共同參與廚藝活動。餐廳則佔據了一個外凸的方體空間,正對著場地中的土豆田。內置一張可供8人共同使用的大餐桌。

開放式廚房

餐廳正對土豆田

建造技藝:傳統與現代的混合體

其中雙環大廳的內部由鋼結構組成,圍護結構為三層low-e中空玻璃。外加的木杆件搭接於主體結構之上,形成了外遮陽的同時也是建築的重要造型組成。

建築結構分解示意

建築生成示意圖

木杆件與杆件之間採用鋼螺栓固定連接,形成了雙木柱的效果。建築屋面的外遮陽的造型通過不同粗細的木杆件結合共同組成。室內的通高書架結合主體鋼結構一體化設計建造。形成了由內而外的統一的有機整體。

節點的手繪研究草圖

有機統一的節點構造

剖面模型示意

建築中採用的毛石,老木梁和藤條均取自於當地。毛石來源於距離場地10公里的一個廢棄的採石場,老木頭是從周邊鄉村的正在拆除的老民居中收購而來。手工編織的藤條吊頂則是住在我們場地邊的生產隊李隊長親自編織而成。這些當地材料的選用不僅確保了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同時也將當地靈魂注入了建築。

現場尋找當地的石頭,藤條和老木頭

與村民討論時的手工編織藤條小樣

最終效果:吊頂採用老木頭與藤條的組合

外立面毛石與木杆的結合

由於遊牧民族的特性,傳統的蒙古包有馬車或者牛車運輸預製的杆件到現場通過人力組裝。建築的主要構件均由工廠預製好的元件到現場拼裝組裝完成,儘量減少了現場濕作業保護了草原。

建造上:原始用馬拉材料 vs 當代用汽車運送工業預製構件

傳統蒙古包建造過程vs本方案鋼結構建造過程

施工中的狀態:儘量不破壞原有草原

工人清點工廠預製花紋檁條

景觀設計:融入大地

景觀設計中採用了微地形融入大地形的特點,使得建築可以更好的融入草原環境。同時在微觀尺度中控制人的活動,引導人的方向與空間感受。

場地模型

場地鳥瞰圖

建築與周邊微地形的結合

動物,牧民和建築

一個通透的玻璃頂漂浮其上,

形成了魔幻現實主義效果。

觀星閣的玻璃頂提供了夜間草原觀星的絕佳點位,

通過其抬升的室內地面,

使用者可以躺或坐,

觀看鬥轉星移。

突出與草坡的觀星閣玻璃頂

孩子們在觀星閣中玩耍

從觀星閣內部看到主建築的雙環屋頂

技術圖紙

總平面圖

一層平面圖

二層平面圖

剖面圖

剖面圖

軸測圖

剖切圖

節點圖

跋:大家庭

這幢建築如同一對眼睛,應該將要長久的生長在這片土地上,與周邊的牧民,孩子和動物共存,關注著這片土地未來的一舉一動,關注著這片土地的孩子們。成為這個多民族的大家庭的公共客廳。希望,不同信仰的孩子們,無論是從騰格裡,還是黃河長江,都可以在這裡共同遊戲,看書和談情說愛,盯著對方唱情歌。

墨色的草原 溶化著

染黑了透明的風

月光卻乾乾淨淨

銀亮的羊群 一動不動

讓我看看你

你的眼睛

——顧城

建設單位:北京聚思傳媒文化有限公司

節目名稱:浙江衛視《漂亮的房子》木蘭圍場站

業主: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康養旅遊發展有限公司

專案地點:河北,木蘭圍場

設計單位:上海華都建築規劃設計有限公司(HDD)

主創設計師:張海翱、吳彥祖

建築設計團隊:姚奇煒、徐航、吳昊、李迪、李洪喜、王婷婷、趙雙、程子峻、劉家偉、袁胤軒、李美娜(實習)

藝人設計團隊:唐藝昕、馮德倫、潘宥誠、伊一、黃仁德

結構機電設計:汪國勳、張弋、浦譯文

施工單位:承德市嘉誠裝飾工程有限公司

施工負責人:尹宏偉

特別感謝:李慶、李光、王險峰、王曉軍、白龍

建築面積:275平米

主體結構:鋼結構

建築攝影:蘇聖亮

項目位址:河北省圍場縣哈裡哈鄉八十三號村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