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香港的古玩街——荷裡活道

從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 數以百萬計的珍貴文物流失到歐美、日本、我國港澳臺和東南亞等國家及地區, 其中國家一二級文物一百余萬件,

精品幾十萬件——而這僅僅是滄海一粟。 清末、民國亂世之時通過走私流出海外的文物更是難以計數。 而自陸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等貿易通道流出的中國藝術品, 比如外銷瓷, 也成了收藏家的目標。 20世紀40年代起, 香港就成了內地古董流失的轉運站。 據《誰在收藏中國》的作者調查, 中國流向海外的古董文物有一半以上是經過香港分流到世界各地的。 每年由香港批發到海外的中國古董至少十萬件以上, 其中大多是出土文物。 內地盜墓猖獗, 古墓挖出的彩陶、青銅器、漢唐俑馬陸續到了香港, 1997年, 邯鄲戰國時期的趙國王陵2號陵被盜的中國年代最早的銅馬就是先偷運到香港再流轉到英國。 1997年之前, 香港古董店裡滿山滿穀的彩陶。
香港回歸之後, 大陸的文物保護法也不在香港實施, 香港的古董市場繁榮更勝於前。

香港實行藝術品免稅政策, 且無進出口管制, 是中國藝術品交易最活躍的地方, 和紐約、倫敦並稱三大中國文物藝術品市場。 香港古董商務非常發達,

有專業的古董運輸包裝技術, 脆弱的古代陶瓷或大件的古董傢俱都可以安全快遞到家。 種種因素讓香港成了全球中國古董的交易中心, 也是中國古董的集散地。

香港的古玩街位於荷裡活道, 沿著山勢和舊街, 大大小小百餘間古董店, 由中環伸展至上環、西環。 荷裡活道是香港開埠以來最早辟建的街道, 因當年長滿冬青樹而得名, 這裡算是香港的老城區了, 從前住在附近的街坊, 大多是貧苦的草根階層。

古董店店面小的, 不過十來平方米, 有些迷你店, 只有一個一米見方的櫃檯, 只能算是個攤位;店面大的, 從一層到三層, 宛如一座小型博物館。 經營中國古董和工藝品的商店, 琳琅滿目, 從中式酸枝傢俱、字畫條幅、掛牆捲簾、陶瓷、石雕、珠寶玉器,

到各類小古玩應有盡有, 還有來自西洋的古舊的電風扇、留聲機、鐘錶、鋼筆、打火機等, 以及來自日本、泰國等國的金銀珠寶、漆器和其他古玩。

荷裡活大道盡頭是樂古道, 從名字可知也是古董區, 街上的大樓是古董商場,

賣的幾乎都是古代的出土文物。 樂古道銜接著荷裡活大道和摩羅街, 摩羅街分上下兩段, 上街狹窄的街巷開設了三十多家古董店。 這裡的古董店主要以攤檔為主, 和內地的舊貨地攤相似。 紙張、陶瓷、銅器、玉器、石器等各種材質, 舊鐘錶、舊皮包、鳥籠、瓦當、錢幣、舊鋼筆、舊電話、米老鼠、芭比娃娃等各種小玩意, 沾上點舊的邊的物品都可找到。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