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高情商的孩子,都有一個善於做情緒管理的父母!你是哪種類型父母

情緒需要學習嗎?當然需要!特別是做父母的, 我們不僅要審視自己的情緒, 更要看到孩子的情緒, 幫孩子做好情緒認知和管理。

可惜的是, 很多父母在這方面是不成功的。 下面我們來做個小投票, 看看你是哪種父母?請選出最貼近你真實感受的選項。

孩子表達負面情緒, 你的反應是? (單選) 0人 0% 1.孩子發脾氣, 我該打他屁股了 0人 0% 2.孩子難過時, 告訴他我很愛他 0人 0% 3.孩子憤怒時, 我不太當回事 0人 0% 4.希望孩子能表達憤怒說出感受 投票

第一反應往往能說明你是什麼樣的父母。

選一的父母大都是壓抑型父母, 認為悲傷等負面情緒是不好的,

需要被克制的;選二的父母是放任型父母, 好好先生, 但界限不明;選三的父母是忽視型父母, 對孩子情緒不夠重視;選是的父母是情感管理訓練型父母, 尊重孩子的情緒, 也會引導孩子去正視自己的情緒。

你是哪種父母呢?

說到這, 大家還記不記得北京野生動物園老虎傷人事件?

事件梗概是:女子埋怨老公開車肉, 吵著吵著甚至自己從副駕駛下車, 繞到駕駛位想要替換老公, 悲劇就此產生, 整車受到了老虎的攻擊, 造成女子和她的母親一傷一死。

有的人認為是不遵守規則所致(園區內隨處可見的醒目標識並未引起當事人的重視);

也有的認為是對方的情緒管理出了問題, 再生氣也不能罔顧自身的安危啊;

有人甚至建議, 直接把這種控制不了自己情緒的人, 從擇友或擇偶名單當中剔除。

在我看來, 夫妻之間爭吵鬧脾氣, 在生活中很常見, 只是這次老虎事件將它無限放大呈現了世人面前。

若按照當下的媒體導向, 一味去指責“情緒化”是個壞東西, 那麼可以想到, 以後人們對“情緒化”這東西, 態度將會更加嚴厲。 做父母的面對孩子鬧脾氣, 也可能會更加焦慮和苛刻。

這樣做的後果, 其實比老虎傷人更可怕。

把“情緒化”推到被批鬥的舞臺上, 有用嗎?

很多人被教育了多少遍“有話好好說”, 到了關鍵時刻還不是一言不合就開撕。

誰都知道一味情緒化, 會造成很多不良後果。 可是, 知易行難啊!

管控情緒, 對任何人從來都不是件容易的事。

研究表明, 大腦中負責情緒控制和自我平靜下來的前額皮質部分, 在一個人長到20~25歲之前尚未完全發育成熟。

大人管理自己的發脾氣行為尚且如何難, 孩子更甚。

管理自己的情緒, 對任何人都不容易。

一位媽媽抱怨:

我兒子一遇到問題就只知道哭鬧。 跟他說了有話好好說, 可還是沒用。 遇到事情還是只會哭鬧。 頭大!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在孩子身上, 我們經常能看到反復的發脾氣行為。 有朝向外部的哭鬧、打砸東西, 或者語言不滿, 也有朝向內部的自傷, 甚至自殺行為。

這些鬧脾氣的行為,

首先是一種表達攻擊的方式。

當一個孩子渴望被愛、被看見、被理解而不得, 甚至當他們的合理需求都會被打壓時, 就容易採取這種攻擊性的表達。

一個孩子敢在父母面前哭鬧撒潑, 起碼說明一件事:他認為在父母面前發洩情緒是安全的。 這也說明, 你們的親子關係, 基礎還是不錯的。

若孩子知曉自己的情緒、自己的憤怒是不會被父母允許的, 是可能遭到嚴厲打壓的, 那麼他很可能會被迫將憤怒轉向自身。 於是也就會出現上面媽媽提到的孩子“自虐”。

鬧脾氣行為,是個體表達攻擊的一種方式。

在心理學上,攻擊性/發脾氣等,其實都是中性詞,不帶褒貶含義。而且,它們在個體的成長過程中作用重大,因為它是個人核心人格構建的基礎,由此人們獲得了愛、自尊的能力,以及獲得自我的價值感。

可以說,從情緒喚起,情緒失控,到情緒管控,這是一個人走向成熟的必經過程。每次人們在發脾氣的時候,都會經歷一次對自身的失望和要崩潰的感覺。而每一次縫合起這些破碎感,重新體驗到控制感以後,個體的安全感、自信自尊都會得到加固、升級。

所以,必須允許孩子體驗到這樣一個完整過程。

如果你試圖去阻止一個發脾氣的孩子,其實不僅幫不上忙,反而會雪上加霜。孩子的情緒得不到紓解,積壓在那裡,他也就很難真正有心理空間去學會“有話好好說”。

而且,你的不理解和阻攔,還會成為孩子額外的打擊。孩子的情緒不被父母看見,委屈和憤怒都會翻倍。

情緒長期不被看見,甚至被打壓、被否認的孩子,長大後遇到問題,還可能重回早年的情境中,習慣用哭鬧、撒潑、蠻橫不講理,甚至打砸東西等訴諸行動的方式去應對。

就像老虎傷人事件的女主角所做的。

孩子的情緒不被看見,他的憤怒會翻倍。

我們真正能做的是什麼呢?

是在我們的小孩還沒長成一個魯莽的、情緒化的動物之前,多給以他們接納和共情。

站在孩子的角度,採取共情(即無條件積極關注)的方式,反而更容易安撫對方,讓他較快地平和下來。

如,面對因肚子餓而哭鬧的小嬰兒,父母及時走近他,彎腰將他抱起,輕拍他,溫柔地看著他的眼睛,然後輕聲回應他:“哦,我們寶貝肚子餓了是不是,是在提醒媽媽給寶寶餵奶是嗎?媽媽知道了,馬上就給你準備哦。”你會注意到孩子的哭鬧聲會馬上小了下來。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雖然沒能及時得到食物,但他的情緒得到了安撫,這是因為他內心失控的感覺被父母撫平了。

越是小的孩子,越需要父母這樣做,因為孩子沒辦法自己完成這個失控體驗的控制過程,需要在父母的説明和引導下來學習。

也就是說,在這個過程中,父母所扮演的角色是,作為孩子的一個可靠的、有愛的容器而存在,這個容器可以暫且存放孩子的情緒,為孩子梳理自我提供了一個安全、可控的緩衝空間。

在這個空間裡,父母溫和且堅定的態度,父母接納孩子情緒的行為本身,孩子都會逐漸吸收,並內化為自身接納和成長的力量,並逐漸看到,所有失控行為都是紙老虎——“沒有關係,我可以控制。”或者是,“暫時的失控也沒有關係,我能儘快調整自己。”

這樣的長大的孩子,也更不容易無故發脾氣,即使發脾氣,他也能較快地處理好,而不是一言不合就下車或是跟對方爭吵起來,甚至是做出傷害自己的行為。

更多孩子情緒問題,請看:

不理解孩子情緒的父母,再怎麼安撫都不管!孩子的情緒你讀懂了嗎

鬧脾氣行為,是個體表達攻擊的一種方式。

在心理學上,攻擊性/發脾氣等,其實都是中性詞,不帶褒貶含義。而且,它們在個體的成長過程中作用重大,因為它是個人核心人格構建的基礎,由此人們獲得了愛、自尊的能力,以及獲得自我的價值感。

可以說,從情緒喚起,情緒失控,到情緒管控,這是一個人走向成熟的必經過程。每次人們在發脾氣的時候,都會經歷一次對自身的失望和要崩潰的感覺。而每一次縫合起這些破碎感,重新體驗到控制感以後,個體的安全感、自信自尊都會得到加固、升級。

所以,必須允許孩子體驗到這樣一個完整過程。

如果你試圖去阻止一個發脾氣的孩子,其實不僅幫不上忙,反而會雪上加霜。孩子的情緒得不到紓解,積壓在那裡,他也就很難真正有心理空間去學會“有話好好說”。

而且,你的不理解和阻攔,還會成為孩子額外的打擊。孩子的情緒不被父母看見,委屈和憤怒都會翻倍。

情緒長期不被看見,甚至被打壓、被否認的孩子,長大後遇到問題,還可能重回早年的情境中,習慣用哭鬧、撒潑、蠻橫不講理,甚至打砸東西等訴諸行動的方式去應對。

就像老虎傷人事件的女主角所做的。

孩子的情緒不被看見,他的憤怒會翻倍。

我們真正能做的是什麼呢?

是在我們的小孩還沒長成一個魯莽的、情緒化的動物之前,多給以他們接納和共情。

站在孩子的角度,採取共情(即無條件積極關注)的方式,反而更容易安撫對方,讓他較快地平和下來。

如,面對因肚子餓而哭鬧的小嬰兒,父母及時走近他,彎腰將他抱起,輕拍他,溫柔地看著他的眼睛,然後輕聲回應他:“哦,我們寶貝肚子餓了是不是,是在提醒媽媽給寶寶餵奶是嗎?媽媽知道了,馬上就給你準備哦。”你會注意到孩子的哭鬧聲會馬上小了下來。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雖然沒能及時得到食物,但他的情緒得到了安撫,這是因為他內心失控的感覺被父母撫平了。

越是小的孩子,越需要父母這樣做,因為孩子沒辦法自己完成這個失控體驗的控制過程,需要在父母的説明和引導下來學習。

也就是說,在這個過程中,父母所扮演的角色是,作為孩子的一個可靠的、有愛的容器而存在,這個容器可以暫且存放孩子的情緒,為孩子梳理自我提供了一個安全、可控的緩衝空間。

在這個空間裡,父母溫和且堅定的態度,父母接納孩子情緒的行為本身,孩子都會逐漸吸收,並內化為自身接納和成長的力量,並逐漸看到,所有失控行為都是紙老虎——“沒有關係,我可以控制。”或者是,“暫時的失控也沒有關係,我能儘快調整自己。”

這樣的長大的孩子,也更不容易無故發脾氣,即使發脾氣,他也能較快地處理好,而不是一言不合就下車或是跟對方爭吵起來,甚至是做出傷害自己的行為。

更多孩子情緒問題,請看:

不理解孩子情緒的父母,再怎麼安撫都不管!孩子的情緒你讀懂了嗎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