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深刻把握新時代新使命 切實推進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

摘要:黨的十九大明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教育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基礎性作用更加凸顯。 要立足國內國際兩個大局, 全面審視新時代高等教育的新使命, 探索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背景下高校內涵式發展的著力點, 並借助大資料的説明, 全面提升高校治理現代化水準。

關鍵字:新時代;高校;新使命;內涵式發展;大資料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新變化, 黨和國家踏上了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

面對新時代新矛盾新征程, 高等教育要牢固樹立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辦學意識, 以立德樹人為核心任務, 以內涵式發展為基本路徑, 以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基礎性支撐為根本任務。

從服務偉大鬥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的戰略高度, 來審視高等教育的新使命

改革開放以來, 我國社會生產力水準總體上顯著提高,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 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這一矛盾變化是關係全域的歷史性變化,

對高等教育提出了許多新要求。

一是全面提升教育品質, 為實現偉大夢想提供更好的基礎支撐。 一方面,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高等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 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短缺已經成為現階段高等教育發展的主要矛盾, 並由此引發了高等教育公平、人才培養品質、大學生就業、高校自主辦學等一系列社會廣泛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1]。 2015年10月開始, 國務院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世界一流學科建設, 我國高等教育發展進入了以“雙一流”建設為鮮明特徵、以提升我國高等教育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為目標、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支撐的新階段。

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對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的需求, 成為高等教育新使命。 另一方面, 黨的十九大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 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四個全面”戰略佈局, 對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 對科學知識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強烈。 高等教育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符合時代要求的高素質人才、先進科技和新思想新文化, 成為當務之急。

二是推進全面從嚴治黨, 為實施新時代党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貢獻力量。 黨政軍民學, 東西南北中, 党是領導一切的。 堅持党的領導, 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本質特徵和必然要求;加強党的建設,

是保證高等教育沿著正確的辦學方向前進的堅強組織保障。 實踐證明, 黨和人民事業發展到什麼階段, 党的建設就要推進到什麼階段, 做到齊頭並進、有效領導。 當前, 高等教育進入全面推進“雙一流”建設的新階段。 面對高校改革發展的新階段與新使命, 高校党的建設要全面落實新時代党的建設總要求, 尤其是要對照今年上半年中央對央管高校黨委進行專項巡視的回饋意見, 針對在党的領導、党的建設、全面從嚴治黨等方面存在的共性問題進行深入整改, 切實加強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鬥力, 更好地履行好高等教育“四個服務”使命, 以實際行動推動新時代党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落實、落細、落小。

三是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師生頭腦, 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 理論是對時代任務和問題的解答, 是為指導實踐服務的。 黨的十八大以來, 黨和國家改革發展之所以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巨大成就, 關鍵就在於有了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指引。 在新時代, 要繼續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宏偉藍圖, 必須用當代馬克思主義來指導實踐。 因此, 黨的十九大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確立為我們黨必須長期堅持和不斷發展的行動指南。 高校是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 需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師生頭腦, 做到統一共識、凝心聚力,共同推動偉大夢想的實現。在這個過程中,高校要充分發揮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優勢,彙聚專家力量,協同創新、聯合攻關,積極推進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系統研究,不斷強化這一當代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確保高校辦學的社會主義方向。

四是堅持立德樹人,培養堪當未來大任的高素質人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奮鬥。實現十九大規劃的2035年、2050年建設目標,所依賴的主力軍就是今天在校的大學生。所以,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這就要求高校必須深化人才培養改革,要把黨的教育方針貫徹於辦學治校全過程,立足服務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變化,全面規劃好學校的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引導學生做到“四個正確認識”,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造就能夠傳承中華優秀文化,具有家國情懷、天下意識、全球視野和創新思維的服務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而非旁觀者和反對派。

從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願景出發,豐富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內容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並將之列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十四條基本方略之一。人類命運共同體概念的提出與落實,是與中國從區域國家到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歷史發展趨勢相一致的,反映出中國共產黨的國際意識和擔當精神。無論是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論闡釋,還是為人類文明發展提供中國方案貢獻中國智慧的實踐推進,還是加強各國教育文化合作、促進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鑒,高校都責無旁貸。

一是進行制度創新,為世界高等教育發展貢獻中國智慧。近年來,隨著全面深化綜合改革的快速推進,我國高等教育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2016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42.7%,比2012年提高12.7個百分點,超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準。總體上看,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勢頭良好,人民群眾的基本教育需求得到較好滿足,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人力資源保障和智力支援[2]。這些成績,獲得國際社會的廣泛稱讚。講好中國故事,首先就要講好中國高等教育克服底子薄、人口多等困難獲得飛速發展的故事。同時,對中國高等教育發展中的經驗做法進行凝練,形成辦學治校的中國特色教育理論和現代大學制度,為世界高等教育發展提供中國方案、貢獻中國智慧。

二是進行國際交流合作,推動從文化互通到民心相通。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過程中,貿易流通是前提,文化互通是關鍵,民心相通是核心。無論是促進不同國家的文化互通,還是促進不同民族的民心相通,高校都有著獨特優勢。2013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致信祝賀清華大學蘇世民學者專案啟動時指出,今天的世界是各國共同組成的命運共同體。戰勝人類發展面臨的各種挑戰,需要各國人民同舟共濟、攜手努力。教育應該順此大勢,通過更加密切的互動交流,促進對人類各種知識和文化的認知,對各民族現實奮鬥和未來願景的體認,以促進各國學生增進相互瞭解、樹立世界眼光、激發創新靈感,確立為人類和平與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的遠大志向。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教育國際合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廣闊空間和發展機遇,同時也將促進全人類和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福祉[3]。當前,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高校要主動對接國家戰略,根據新時代新使命及時調整學科和專業佈局,尤其是切實推進高水準智庫建設,積極參與國際遊戲規則的研製,發揮決策參謀作用;積極參與“一帶一路”重大專案建設,積極推動中外合作辦學,將中國的辦學理念、教育方法傳播開來;積極承擔開辦孔子學院的任務,參與豐富多彩的中外文化交流年活動,推動中國優秀文化走出去;大力開展國際項目研究,促進國際學術交流合作,提高國際學術話語權;加大學生互換力度,培養知華友華愛華的國際學生,促進民心相通。

借助資訊時代大資料的説明,全面提升高等教育治理現代化水準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們既要從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的空間角度,來分析高等教育肩負的新使命和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新內容;又要從時代發展的時間角度,來關注未來教育。近年來,互聯網技術飛速發展、大資料從無到有到日漸廣泛應用,深刻改變了人民的學習、生產和生活方式。在教育領域,以互聯網、雲計算、大資料(含教育資料採擷與學習分析)、人工智慧等為代表的資訊技術不斷成熟,將推動教育主要業務的全面數位化,所有資料可以隨業務流程無縫流轉[4]。高等教育要實現內涵式發展,就要探索利用好大資料這一技術支撐手段,來提升新時代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品質。

一是充分利用大資料,提升學校現代化治理水準。大資料時代,教育決策更多地依賴大資料的集成分析。較之經驗式的傳統管理模式,基於大資料分析帶來的決策更科學、管理更有效。借助大資料分析,可以對學校功能定位有更加客觀準確的判斷,做到辦學特色的科學聚焦。借助大資料,可以實現對學校各種辦學資源的科學調配和合理利用,提升資源利用效率。借助大資料,甚至可以做到及時分析新媒體背景下的學生思政工作實效性。總之,借助大資料,以有效地完善學校現代治理體系,不斷提升學校治理現代化水準。

二是充分利用大資料,推進學科交叉,完善人才培養評價體系。通過大資料,積極完成學校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之間的對接,推動學科交叉,促進學術創新和服務社會能力的提升。通過大資料,及時調整招生名額在專業之間分配,實現“精准供給”。通過大資料,及時對學科專業就業情況進行評估,健全完善學校人才培養方案以及相應的教育教學方法與教材,真正做到訂單式培養、科學化評價。

三是利用大資料,實現內涵式發展與虛擬外延式發展的並重。通過大資料,來分析辦學內涵式發展的不足;結合貫徹五大新發展理念,把握好現代教育開放共用的發展趨勢,利用虛擬技術,解決實驗室不足、優質師資與優質課堂不足的矛盾。(作者:劉長旭,單位:北京師範大學黨委宣傳部)

參考文獻:

[1]鐘秉林.轉變方式,推進高等教育內涵發展和品質提升[N].光明日報,2016-02-25(1).

[2]中共教育部黨組.發展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準的現代教育—黨的十八大以來教育改革發展的成就和經驗[J].求是,2017(16):47-49.

[3]周作宇,馬佳妮.以人類命運共同體引領高等教育國際合作[N].中國教育報,2017-11-09(6).

[4]餘勝泉.大資料時代的未來教育[J].中國民族教育,2017(8):8-11.

《北京教育》雜誌

做到統一共識、凝心聚力,共同推動偉大夢想的實現。在這個過程中,高校要充分發揮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優勢,彙聚專家力量,協同創新、聯合攻關,積極推進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系統研究,不斷強化這一當代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確保高校辦學的社會主義方向。

四是堅持立德樹人,培養堪當未來大任的高素質人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奮鬥。實現十九大規劃的2035年、2050年建設目標,所依賴的主力軍就是今天在校的大學生。所以,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這就要求高校必須深化人才培養改革,要把黨的教育方針貫徹於辦學治校全過程,立足服務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變化,全面規劃好學校的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引導學生做到“四個正確認識”,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造就能夠傳承中華優秀文化,具有家國情懷、天下意識、全球視野和創新思維的服務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而非旁觀者和反對派。

從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願景出發,豐富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內容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並將之列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十四條基本方略之一。人類命運共同體概念的提出與落實,是與中國從區域國家到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歷史發展趨勢相一致的,反映出中國共產黨的國際意識和擔當精神。無論是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論闡釋,還是為人類文明發展提供中國方案貢獻中國智慧的實踐推進,還是加強各國教育文化合作、促進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鑒,高校都責無旁貸。

一是進行制度創新,為世界高等教育發展貢獻中國智慧。近年來,隨著全面深化綜合改革的快速推進,我國高等教育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2016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42.7%,比2012年提高12.7個百分點,超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準。總體上看,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勢頭良好,人民群眾的基本教育需求得到較好滿足,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人力資源保障和智力支援[2]。這些成績,獲得國際社會的廣泛稱讚。講好中國故事,首先就要講好中國高等教育克服底子薄、人口多等困難獲得飛速發展的故事。同時,對中國高等教育發展中的經驗做法進行凝練,形成辦學治校的中國特色教育理論和現代大學制度,為世界高等教育發展提供中國方案、貢獻中國智慧。

二是進行國際交流合作,推動從文化互通到民心相通。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過程中,貿易流通是前提,文化互通是關鍵,民心相通是核心。無論是促進不同國家的文化互通,還是促進不同民族的民心相通,高校都有著獨特優勢。2013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致信祝賀清華大學蘇世民學者專案啟動時指出,今天的世界是各國共同組成的命運共同體。戰勝人類發展面臨的各種挑戰,需要各國人民同舟共濟、攜手努力。教育應該順此大勢,通過更加密切的互動交流,促進對人類各種知識和文化的認知,對各民族現實奮鬥和未來願景的體認,以促進各國學生增進相互瞭解、樹立世界眼光、激發創新靈感,確立為人類和平與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的遠大志向。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教育國際合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廣闊空間和發展機遇,同時也將促進全人類和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福祉[3]。當前,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高校要主動對接國家戰略,根據新時代新使命及時調整學科和專業佈局,尤其是切實推進高水準智庫建設,積極參與國際遊戲規則的研製,發揮決策參謀作用;積極參與“一帶一路”重大專案建設,積極推動中外合作辦學,將中國的辦學理念、教育方法傳播開來;積極承擔開辦孔子學院的任務,參與豐富多彩的中外文化交流年活動,推動中國優秀文化走出去;大力開展國際項目研究,促進國際學術交流合作,提高國際學術話語權;加大學生互換力度,培養知華友華愛華的國際學生,促進民心相通。

借助資訊時代大資料的説明,全面提升高等教育治理現代化水準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們既要從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的空間角度,來分析高等教育肩負的新使命和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新內容;又要從時代發展的時間角度,來關注未來教育。近年來,互聯網技術飛速發展、大資料從無到有到日漸廣泛應用,深刻改變了人民的學習、生產和生活方式。在教育領域,以互聯網、雲計算、大資料(含教育資料採擷與學習分析)、人工智慧等為代表的資訊技術不斷成熟,將推動教育主要業務的全面數位化,所有資料可以隨業務流程無縫流轉[4]。高等教育要實現內涵式發展,就要探索利用好大資料這一技術支撐手段,來提升新時代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品質。

一是充分利用大資料,提升學校現代化治理水準。大資料時代,教育決策更多地依賴大資料的集成分析。較之經驗式的傳統管理模式,基於大資料分析帶來的決策更科學、管理更有效。借助大資料分析,可以對學校功能定位有更加客觀準確的判斷,做到辦學特色的科學聚焦。借助大資料,可以實現對學校各種辦學資源的科學調配和合理利用,提升資源利用效率。借助大資料,甚至可以做到及時分析新媒體背景下的學生思政工作實效性。總之,借助大資料,以有效地完善學校現代治理體系,不斷提升學校治理現代化水準。

二是充分利用大資料,推進學科交叉,完善人才培養評價體系。通過大資料,積極完成學校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之間的對接,推動學科交叉,促進學術創新和服務社會能力的提升。通過大資料,及時調整招生名額在專業之間分配,實現“精准供給”。通過大資料,及時對學科專業就業情況進行評估,健全完善學校人才培養方案以及相應的教育教學方法與教材,真正做到訂單式培養、科學化評價。

三是利用大資料,實現內涵式發展與虛擬外延式發展的並重。通過大資料,來分析辦學內涵式發展的不足;結合貫徹五大新發展理念,把握好現代教育開放共用的發展趨勢,利用虛擬技術,解決實驗室不足、優質師資與優質課堂不足的矛盾。(作者:劉長旭,單位:北京師範大學黨委宣傳部)

參考文獻:

[1]鐘秉林.轉變方式,推進高等教育內涵發展和品質提升[N].光明日報,2016-02-25(1).

[2]中共教育部黨組.發展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準的現代教育—黨的十八大以來教育改革發展的成就和經驗[J].求是,2017(16):47-49.

[3]周作宇,馬佳妮.以人類命運共同體引領高等教育國際合作[N].中國教育報,2017-11-09(6).

[4]餘勝泉.大資料時代的未來教育[J].中國民族教育,2017(8):8-11.

《北京教育》雜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