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一個北漂女孩的軍旅幸運奇緣:左手挽著軍嫂媽,右手牽著軍娃娘

作者(中)與軍嫂媽孔昭鳳(右)、軍娃娘何曉

作者:妮兒乖

導讀:三個女人, 都非軍人, 但都與軍人有著不解之緣。 女孩是北京某軍旅雜誌的一名編輯;另兩個都已年過半百,

一個是軍嫂, 一個是老軍人的孩子。 她們仨, 因為文字而結緣, 並且女孩管一個叫“媽”, 一個叫“娘”, 親如一家人。

《戴哥說事》發了我《後厚的軍緣純淳暖》一文的第二天一早, 我就收到讀者、陸軍某部邢幹事的一條微信, 他說每次我發文孔昭鳳和何曉都會轉, 看她們二人都說我是女兒, 和我關係親密, 他一直很好奇究竟哪個是我的親媽。

沒幾天, 我又加了讀者、海軍某部李班長, 他說認識我們雜誌社的編輯部老主任何曉, “哦, 我娘”, 我不假思索。 沒多大工夫, 他又跟發現了寶似的, 說沒想到我就是《後厚的軍緣純淳暖》的作者, 看完稿子他就想問問戴哥我是否是何曉老師的女兒, 他感覺我倆的眼睛特別像。

關於我們仨的緣分故事, 兩位讀者聽完都一個勁兒地“哇、哇”, 並鼓勵我寫下來投給《戴哥說事》。 就在我剛開完這個頭, 點開微信, 發現《戴哥說事》於3小時前更名為了《掌閱人生》。

早在念大學的時候, 軍嫂楓葉阿姨就說我身上有她年輕時候的影子,
大學畢業的第二年我真就成了她

大學時代, 一本本校級徵文獲獎證書拼接起我的寫作時光片段, 也築起了我嘗試全國性徵文賽事的勇氣。 在與各地的文哢大PK中, 文筆稚嫩的我獲得的獎項並不多, 但其中一項卻極有力道地改變了我後來的人生走向。

那時候, 我還沒有聽說過“國學”, 一手拿著列印的資料, 一手書寫結合自身親歷的心得, 一筆一劃, 寫完了由國學網(北京)主辦的《弟子規》徵文大賽參賽作品。 幾個小時的書寫, 凝神聚氣, 也聚住了我靜候佳音的底氣。

沒有惶恐, 毫無懸念, 我的文章一舉奪魁, 得知喜訊後, 我的內心甚至沒有泛起一絲漣漪, 走起路來一腳一腳的更加穩健厚實了, 因為我隱隱覺得“這事兒還沒完”,

不能欣喜若狂亂了陣腳。

果不其然, 不久, 國學網主編就問我大學畢業後是否有意向去網站做編輯。 能去北京, 給媽打通電話, 我抓狂的陣腳、語無倫次的欣喜, 仿佛還在昨天, 那年, 我剛上大三。

很快, 我就以兼職、實習的形式擔任起國學網的遠程編輯。 我與在原創文學論壇版塊發稿最多的軍嫂“楓葉紅”逐漸熟絡起來, 給她說起自己的寫作經歷, 她說我對寫作的那種摯愛, 純粹、勤奮裡滿是她年輕時候的影子, 這位兒子和我同歲的母親還和她愛人大樹開玩笑, 說當年是不是抱錯孩子了, 我就是她丟失在遠方的女兒。

楓葉阿姨發在論壇裡的每篇稿子我都會看, 漸漸地, 我也發現我倆真的“形同一路”, 年齡、距離、虛擬網路的阻隔絲毫不影響我從她身上看到更好的自己。

我和楓葉阿姨一樣, 我們都能盡自己已擁有的知識底蘊去感知周遭世界裡的真、善、美, 在再單調的環境裡我們也能夠用靜思驅散孤獨, 一逮空我們就會將這些感知、思考外化為文字作品, 但楓葉阿姨的感思能力比我的更有韌性, 那是閱歷的積澱。

最讓我覺得不可思議的是, 她和她愛人大樹的婚姻生活正是我所期盼中的愛情的模樣, 在柴米油鹽、鍋碗瓢盆中把一日三餐過精緻, 日常瑣事中相互扶持、包容還又能恰到好處地精神獨立。

大學畢業後, 我直奔北京, 如願入職到國學網工作, 為了使我的工作儘快入軌, 楓葉阿姨比之前在論壇上更加活躍, 還主動為網站拉贊助。 這次協商贊助事宜,我才與這位“老網友”第一次通話,她聲音甜美,周密的贊助計畫被她表達得既富熱情又不乏邏輯性。

掛斷電話,抬頭仰望辦公室的白熾燈,只感臉泛熱意。她工作的某軍事院校圖書館也一定燈光通明吧,伴著墨香,又有這樣一位知性的老師指引閱讀,學生們該是多麼幸運!

不到半年,喜愛歷史的我被推薦到北京市房山區志書編撰委員會做了村志編輯。白天到村裡聽老人們講過去的事兒,晚飯後“爬格子”,一本本勾勾畫畫的採訪筆記也記錄了我的工作常態。

在京西南的那半年多,夜深人靜時,我時常回味與國學網的點滴過往,想著想著總能想到只是還偶爾聯繫的楓葉阿姨,只覺緣分已漸遠,直把祝福化心底。

編輯完成兩本村志後,我自感文筆駕馭不了史學那種深刻的筆法,同事鼓勵我換個更適合自己的平臺去歷練。那個盛夏,我跑了很多家需要文編的工作單位,去《軍嫂》雜誌社面試前,我腦子裡也沒有“軍嫂”的概念,既然雜誌社看中了我投的簡歷,那我就去試試唄。

半小時的個人履歷瞭解後,面試官讓我們幾個來面試的姑娘寫寫對軍嫂的瞭解,正是在這一刻我才意識到楓葉阿姨是軍嫂。受過楓葉阿姨文稿薰陶的我寫起軍嫂、軍婚來洋洋灑灑,字裡行間也流淌出她的達觀。

一周後,我被《軍嫂》雜誌社正式錄用,按捺不住興奮,一走出面試的辦公樓我就給楓葉阿姨發了語音,還又和她囉嗦起之前的筆試題裡寫了她的事兒,我收到的是她的大學生兵兒子提幹成功的“喜喜相報”。

那天,恰逢建軍節,我的身上開始有了楓葉阿姨的軍嫂模樣。這位一直被我稱作阿姨的楓葉紅,就是孔昭鳳。

入職《軍嫂》後,楓葉阿姨成了我的嘛嘛,在我身邊還多了一位對我愛護有加的娘

軍旅背景、情感寫作、雜誌編輯,除了有點情感寫作功底外,勝任這份工作的其他兩項要素我是空白的。不消說,楓葉阿姨自己投稿,張羅著引薦身邊的軍人、軍嫂、軍娃寫稿支持我的工作,是我的稿源“源地”。

這份“緣傳奇”也一直是我倆為圈子裡的朋友津津樂道的事情,我這個“像女兒”成了她的平妮兒,她也成了我的“嘛嘛”。而在工作中,指引著我熟悉編務的是我們編輯部主任何曉。

和嘛嘛一樣同為60後的何老師是個老軍娃,在部隊大院長大。軍旅色空白的我得以通過面試,與我的踏實精神得到她內心的認可密不可分,面試寫作題裡我通過楓葉阿姨所受的軍嫂“啟蒙”,也讓何老師覺得和楓葉阿姨一樣善良的我能夠勝任這份工作。

初踏雜誌編輯路,我完全依附于自然來稿,而且對文稿毫無駕馭能力,處於跟著作者的情緒、文氣跑的狀態,一篇稿子用還是不用、該怎麼用、什麼時候用,我總是搖擺著,判斷力無定力。

這個階段,何老師給了我寬鬆的環境,從沒給我下過什麼時間必須交多少頁碼稿子的指令,知人善任,何老師知道我沒有偷懶,也知道我一被催促就慌了陣腳的性格。

她還常常把我叫到辦公室指點,逐漸,腦慢的我開竅了,我從文稿的主題、思想、精神內核等第一道坎兒,明白了為何選還是不選某篇稿子,這個層面的選擇既是編輯意識,也是“讀者需要”意識。

在文章的結構設計、細節表達、邏輯層次等方面,何老師也時常給予我針對性指導。此刻,我正翻看入職前兩年編輯過的稿子,放在現在看,我那時的初審稿根本是不過關的,可何老師竟然沒有批評過我一次。眼眶突然就濕潤了,這位如母親般的編輯部主任究竟給過稚氣的我多少包容!

編務上的引領與學習編織起了何老師和我的母女情,何老師知道我喊孔昭鳳嘛嘛,“認娘”那天,何老師說:“你媽也不在你身邊,你又有‘嘛嘛’,以後我就是你的‘娘’!”我也成了娘的“乖”。

和娘在一起辦公的這幾年,她接打電話時平和的語調、給予對方的溫暖關懷、周密的語言邏輯,潛移默化地也影響著我,以前遇事火急火燎的我如今淡定得多。李班長說我們娘倆的眼睛很像,大抵就是因為跟著娘上進我眼神裡有了她靜思的模樣。

《跟著信仰走》,《軍報·家庭版》頭條,《戴哥說事》、《天下爹娘》,我們仨一起“掌閱人生”

嘛嘛和娘真正“接頭”是在2016年春,雜誌社要出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的圖書《跟著信仰走》,娘是責任編輯。

約稿開始了,娘要我幫她引薦身邊有老紅軍的一些作者,我通過發朋友圈“召集”了十多人,並建了約稿群,其中就有嘛嘛。娘二審過由我初審的嘛嘛的多篇稿子,倆人也算是“老友”相逢,交流無隔閡,約稿、採訪、寫作、編輯,二人合作默契。

歷經娘半年的辛勤耕耘,這本由《軍嫂》雜誌社編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書終於趁著80載“長征路”熱問世。

作為書中作者之一的嘛嘛受邀趕來北京參加新書發佈會,“路癡”嘛嘛千里迢迢獨自進京,她愛人——我的大樹爸爸是不放心的。接站的那天下午,一進北京西站就暈頭轉向的我屏氣凝神來回“偵察”多次才算“暫不路癡”。

望眼欲穿,我終於在出站口等到了我喊了幾年的嘛嘛,她一手拽行李箱一手拉起了我的手,倆“路癡”邊嘮邊走,茫茫人海中,我感受著嘛嘛手心裡的溫度,仿佛這牽手真的是失散多年後的重逢。

正為新書發佈會忙前忙後的娘忙完當天的事兒顧不得休息,就趕往嘛嘛和我正吃飯的飯店。這老姐倆相見可大有歡欣鼓舞之勢,瞧,倆大眼睛中年美人兒連眼睛都笑成一條線了,娘變戲法似的變出一條棕色披肩,那是她親手織給嘛嘛的。笑容、造型、鏡頭準備,哢哢,我們仨的團聚被定格。

發佈會上,新書以第一人稱講述紅軍家風傳承的情感故事,質樸的內容、別具一格的形式讓諸多軍地初讀者讚歎。我讀得出歷時春秋的娘編輯完這項“大工程”後內心的安實,也讀得出嘛嘛能有幸“添磚加瓦”後的自豪,倆人臉上那淡淡的笑容正是對榮譽至美至高的詮釋。沒過多久,這份榮譽就有了新的延展。

2017年新年伊始,《天下爹娘》公號開始在娘的精心籌備下運行,筆耕不輟的嘛嘛很快就成了其“頭號鐵粉”,娘也通達,很快將嘛嘛發展為了兄弟號《戴哥說事》的讀者。

不曾想,嘛嘛也提氣,她寫婆婆的稿子經戴哥精心編輯在《戴哥說事》首推後,就入了《軍報·家庭版》編輯劉璿老師的法眼,文章於4月9日刊登於家庭版頭條——《遙望軍營,獨把思念藏心底》。

稿子刊登前我就獲取了“小道消息”,和嘛嘛微信語音唧唧喳喳個不停,說從前混國學網論壇的時候怎麼也沒想過還能這麼“高大上”一回。

嘛嘛激動卻也懊惱,說那段時間一篇寫媽媽、一篇寫婆婆,她不明白也不“服氣”媽媽為何又被婆婆“完敗”。我說是寫婆婆的這篇應了家庭版《家風》欄目的要求,從兩代兵媽媽的視角講述家風傳承,一來獨特,二來這篇稿子也會成為該欄目經典稿。

聽我這麼一“忽悠”,語音那頭的嘛嘛才釋然。稿子發出來的當天我就幫嘛嘛訂閱了五份軍報,看著報紙上被自己揣測的“家風”,我心裡那個難得的得意呀,腰杆都比平常直。

報紙被快遞員裝好了,就在我剛拿起手機要給嘛嘛打時,“咦,嘛嘛?我手機還沒解鎖呢,怎麼就給撥出去了……”我愣怔了幾秒沒反應過來,“噢,是嘛嘛打來的!”心有靈犀得“搶秒”,我的心也隨手機的震動震顫了一把。

電話裡,嘛嘛告訴我哨兵給她敬了一個軍禮,稿子的發表讓她在眾人溫暖的目光中都有些無所適從了。

而那段時間的娘也和我一樣,沾著嘛嘛發稿的光喜上眉梢,一些有趣的發稿細節、發稿原文,都被有心的她在《天下爹娘》“重磅”推出。而那時娘退休已有一段時間,雖然很長時間沒有見她了,但這並不妨礙我捕捉她和我一樣激動的笑意。

退休後的娘去了一家傳媒集團,用她的話說是繼續“發揮餘熱”,他們和掌閱有合作,於是在娘和戴哥的引領下我們這些忠實讀者才得以“掌閱人生”。

這不,嘛嘛正追憶她剛過世的舅舅呢,稿子快完成了,問我這篇的進展,嘛嘛希望投稿時間岔開些,我們都知道戴哥是利用自己寶貴的休息時間帶著我們“掌閱人生”的,嘛嘛不希望我倆同時“加壓”於他。

為了能和老軍嫂嘛嘛、老軍娃娘“齊名”,我美己名曰“老囧嫂”。把故事寫下來投給發生出彩故事的平臺,我能想像,戴哥盯著此句反應良久,然後笑了。

(圖片由作者提供,編輯:戴哥)

這次協商贊助事宜,我才與這位“老網友”第一次通話,她聲音甜美,周密的贊助計畫被她表達得既富熱情又不乏邏輯性。

掛斷電話,抬頭仰望辦公室的白熾燈,只感臉泛熱意。她工作的某軍事院校圖書館也一定燈光通明吧,伴著墨香,又有這樣一位知性的老師指引閱讀,學生們該是多麼幸運!

不到半年,喜愛歷史的我被推薦到北京市房山區志書編撰委員會做了村志編輯。白天到村裡聽老人們講過去的事兒,晚飯後“爬格子”,一本本勾勾畫畫的採訪筆記也記錄了我的工作常態。

在京西南的那半年多,夜深人靜時,我時常回味與國學網的點滴過往,想著想著總能想到只是還偶爾聯繫的楓葉阿姨,只覺緣分已漸遠,直把祝福化心底。

編輯完成兩本村志後,我自感文筆駕馭不了史學那種深刻的筆法,同事鼓勵我換個更適合自己的平臺去歷練。那個盛夏,我跑了很多家需要文編的工作單位,去《軍嫂》雜誌社面試前,我腦子裡也沒有“軍嫂”的概念,既然雜誌社看中了我投的簡歷,那我就去試試唄。

半小時的個人履歷瞭解後,面試官讓我們幾個來面試的姑娘寫寫對軍嫂的瞭解,正是在這一刻我才意識到楓葉阿姨是軍嫂。受過楓葉阿姨文稿薰陶的我寫起軍嫂、軍婚來洋洋灑灑,字裡行間也流淌出她的達觀。

一周後,我被《軍嫂》雜誌社正式錄用,按捺不住興奮,一走出面試的辦公樓我就給楓葉阿姨發了語音,還又和她囉嗦起之前的筆試題裡寫了她的事兒,我收到的是她的大學生兵兒子提幹成功的“喜喜相報”。

那天,恰逢建軍節,我的身上開始有了楓葉阿姨的軍嫂模樣。這位一直被我稱作阿姨的楓葉紅,就是孔昭鳳。

入職《軍嫂》後,楓葉阿姨成了我的嘛嘛,在我身邊還多了一位對我愛護有加的娘

軍旅背景、情感寫作、雜誌編輯,除了有點情感寫作功底外,勝任這份工作的其他兩項要素我是空白的。不消說,楓葉阿姨自己投稿,張羅著引薦身邊的軍人、軍嫂、軍娃寫稿支持我的工作,是我的稿源“源地”。

這份“緣傳奇”也一直是我倆為圈子裡的朋友津津樂道的事情,我這個“像女兒”成了她的平妮兒,她也成了我的“嘛嘛”。而在工作中,指引著我熟悉編務的是我們編輯部主任何曉。

和嘛嘛一樣同為60後的何老師是個老軍娃,在部隊大院長大。軍旅色空白的我得以通過面試,與我的踏實精神得到她內心的認可密不可分,面試寫作題裡我通過楓葉阿姨所受的軍嫂“啟蒙”,也讓何老師覺得和楓葉阿姨一樣善良的我能夠勝任這份工作。

初踏雜誌編輯路,我完全依附于自然來稿,而且對文稿毫無駕馭能力,處於跟著作者的情緒、文氣跑的狀態,一篇稿子用還是不用、該怎麼用、什麼時候用,我總是搖擺著,判斷力無定力。

這個階段,何老師給了我寬鬆的環境,從沒給我下過什麼時間必須交多少頁碼稿子的指令,知人善任,何老師知道我沒有偷懶,也知道我一被催促就慌了陣腳的性格。

她還常常把我叫到辦公室指點,逐漸,腦慢的我開竅了,我從文稿的主題、思想、精神內核等第一道坎兒,明白了為何選還是不選某篇稿子,這個層面的選擇既是編輯意識,也是“讀者需要”意識。

在文章的結構設計、細節表達、邏輯層次等方面,何老師也時常給予我針對性指導。此刻,我正翻看入職前兩年編輯過的稿子,放在現在看,我那時的初審稿根本是不過關的,可何老師竟然沒有批評過我一次。眼眶突然就濕潤了,這位如母親般的編輯部主任究竟給過稚氣的我多少包容!

編務上的引領與學習編織起了何老師和我的母女情,何老師知道我喊孔昭鳳嘛嘛,“認娘”那天,何老師說:“你媽也不在你身邊,你又有‘嘛嘛’,以後我就是你的‘娘’!”我也成了娘的“乖”。

和娘在一起辦公的這幾年,她接打電話時平和的語調、給予對方的溫暖關懷、周密的語言邏輯,潛移默化地也影響著我,以前遇事火急火燎的我如今淡定得多。李班長說我們娘倆的眼睛很像,大抵就是因為跟著娘上進我眼神裡有了她靜思的模樣。

《跟著信仰走》,《軍報·家庭版》頭條,《戴哥說事》、《天下爹娘》,我們仨一起“掌閱人生”

嘛嘛和娘真正“接頭”是在2016年春,雜誌社要出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的圖書《跟著信仰走》,娘是責任編輯。

約稿開始了,娘要我幫她引薦身邊有老紅軍的一些作者,我通過發朋友圈“召集”了十多人,並建了約稿群,其中就有嘛嘛。娘二審過由我初審的嘛嘛的多篇稿子,倆人也算是“老友”相逢,交流無隔閡,約稿、採訪、寫作、編輯,二人合作默契。

歷經娘半年的辛勤耕耘,這本由《軍嫂》雜誌社編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書終於趁著80載“長征路”熱問世。

作為書中作者之一的嘛嘛受邀趕來北京參加新書發佈會,“路癡”嘛嘛千里迢迢獨自進京,她愛人——我的大樹爸爸是不放心的。接站的那天下午,一進北京西站就暈頭轉向的我屏氣凝神來回“偵察”多次才算“暫不路癡”。

望眼欲穿,我終於在出站口等到了我喊了幾年的嘛嘛,她一手拽行李箱一手拉起了我的手,倆“路癡”邊嘮邊走,茫茫人海中,我感受著嘛嘛手心裡的溫度,仿佛這牽手真的是失散多年後的重逢。

正為新書發佈會忙前忙後的娘忙完當天的事兒顧不得休息,就趕往嘛嘛和我正吃飯的飯店。這老姐倆相見可大有歡欣鼓舞之勢,瞧,倆大眼睛中年美人兒連眼睛都笑成一條線了,娘變戲法似的變出一條棕色披肩,那是她親手織給嘛嘛的。笑容、造型、鏡頭準備,哢哢,我們仨的團聚被定格。

發佈會上,新書以第一人稱講述紅軍家風傳承的情感故事,質樸的內容、別具一格的形式讓諸多軍地初讀者讚歎。我讀得出歷時春秋的娘編輯完這項“大工程”後內心的安實,也讀得出嘛嘛能有幸“添磚加瓦”後的自豪,倆人臉上那淡淡的笑容正是對榮譽至美至高的詮釋。沒過多久,這份榮譽就有了新的延展。

2017年新年伊始,《天下爹娘》公號開始在娘的精心籌備下運行,筆耕不輟的嘛嘛很快就成了其“頭號鐵粉”,娘也通達,很快將嘛嘛發展為了兄弟號《戴哥說事》的讀者。

不曾想,嘛嘛也提氣,她寫婆婆的稿子經戴哥精心編輯在《戴哥說事》首推後,就入了《軍報·家庭版》編輯劉璿老師的法眼,文章於4月9日刊登於家庭版頭條——《遙望軍營,獨把思念藏心底》。

稿子刊登前我就獲取了“小道消息”,和嘛嘛微信語音唧唧喳喳個不停,說從前混國學網論壇的時候怎麼也沒想過還能這麼“高大上”一回。

嘛嘛激動卻也懊惱,說那段時間一篇寫媽媽、一篇寫婆婆,她不明白也不“服氣”媽媽為何又被婆婆“完敗”。我說是寫婆婆的這篇應了家庭版《家風》欄目的要求,從兩代兵媽媽的視角講述家風傳承,一來獨特,二來這篇稿子也會成為該欄目經典稿。

聽我這麼一“忽悠”,語音那頭的嘛嘛才釋然。稿子發出來的當天我就幫嘛嘛訂閱了五份軍報,看著報紙上被自己揣測的“家風”,我心裡那個難得的得意呀,腰杆都比平常直。

報紙被快遞員裝好了,就在我剛拿起手機要給嘛嘛打時,“咦,嘛嘛?我手機還沒解鎖呢,怎麼就給撥出去了……”我愣怔了幾秒沒反應過來,“噢,是嘛嘛打來的!”心有靈犀得“搶秒”,我的心也隨手機的震動震顫了一把。

電話裡,嘛嘛告訴我哨兵給她敬了一個軍禮,稿子的發表讓她在眾人溫暖的目光中都有些無所適從了。

而那段時間的娘也和我一樣,沾著嘛嘛發稿的光喜上眉梢,一些有趣的發稿細節、發稿原文,都被有心的她在《天下爹娘》“重磅”推出。而那時娘退休已有一段時間,雖然很長時間沒有見她了,但這並不妨礙我捕捉她和我一樣激動的笑意。

退休後的娘去了一家傳媒集團,用她的話說是繼續“發揮餘熱”,他們和掌閱有合作,於是在娘和戴哥的引領下我們這些忠實讀者才得以“掌閱人生”。

這不,嘛嘛正追憶她剛過世的舅舅呢,稿子快完成了,問我這篇的進展,嘛嘛希望投稿時間岔開些,我們都知道戴哥是利用自己寶貴的休息時間帶著我們“掌閱人生”的,嘛嘛不希望我倆同時“加壓”於他。

為了能和老軍嫂嘛嘛、老軍娃娘“齊名”,我美己名曰“老囧嫂”。把故事寫下來投給發生出彩故事的平臺,我能想像,戴哥盯著此句反應良久,然後笑了。

(圖片由作者提供,編輯:戴哥)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