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他是章太炎口中的“千里駒”,也是最懂國學的大師,一生窮困

說他是大師, 但應該沒有哪位大師,

寂寂無聞、窮困潦倒如他一般。

陋室修學六十餘載, 每月以400元為生,

吃穿都靠接濟, 人們稱他為“三無人士”:

無工作, 無錢財, 無勞保。

唯一的財產是一棟名曰“初照”的小樓,

位於蘇州觀前街。

“初照、初照”, 多麼唯美浪漫的名字,

可這樓早已沒有先前的模樣,

外看平平無奇, 內裡雜亂無章。

不說, 沒人知道這裡住著一位國學大師。

年輕時, 他曾有過幾次“出仕”的機會,

但因難忍世俗雜事、性格乖戾而放棄了。

如果追逐世俗成功, 如今他早已是知名教授、博導, 桃李滿天下。

年紀大了之後,

他每天的生活就是帶著玻璃茶杯,

穿著破舊的衣衫, 到離家二裡地的雙塔公園讀書、思考、曬太陽、補覺。

這幾十年, 他一直都活得像個隱士。

他說:“我最缺的是時間。 ”

治學, 是他這輩子唯一的追求。

其他的, 都不在他眼裡, 更到不了他心上。

1984年, 饒宗頤與他在武漢會面,

二人相談甚歡, 饒宗頤稱他為最懂國學的“國學大師”。

後來, 國學掀起熱潮,

饒宗頤、季羨林、任繼愈等皆享譽學林,

他卻依舊寂寂, 直到去世。

他便是朱季海, 章太炎的入室弟子,

他的著作被稱為“學界天書”,

而他這一生, 更像天書一般讓人看不透。

初照樓

朱季海的父親朱孔文, 青年時代曾遊學日本,

就讀過弘文、早稻田等法政諸校,

與民國奇人楊度有過一段同學緣,

後加入同盟會, 與黃興成為摯友。

朱孔文回國之後, 做過廣東、江西兩省的法官。

如斯家庭背景, 為朱季海之後踐行國學打下了基礎。

1916年, 朱季海出生, 承繼家學, 熟習國故,

1932年, 章太炎到蘇州講學, 16歲的朱季海前去聽課,

由此成為章門弟子, 與黃侃、魯迅、曹聚仁等同門。

青年朱季海

他是章太炎一眾弟子中年齡最小的,

卻最為聰明伶俐。

章太炎講學時, 需要人在黑板上做記錄,

旁人做記錄, 不是錯這, 便是錯那,

只有朱季海, 章太炎講畢, 他便擱筆,

稍加標點, 即成文章, 一字不錯。

章太炎因此極愛這個小弟子,

許他侍奉起居、從旁問學,

“季海”二字也是章太炎為他取的名字。

又因朱季海悟性高、興趣廣,

章太炎稱他為“千里駒”。

可惜章太炎心中的“千里駒”, 最後卻沒能名滿天下。

朱季海學識匪淺, 乾嘉、章黃之學術素養純熟,

經史子互通, 他所寫的《楚辭解故》被稱為學界天書;

在書畫研究領域也造詣精深,

曾寫過《海粟黃山談藝錄序》《朗潤園讀畫記》

《南田畫學》等多種論文著作。

他還精通英、德、日、法等多國語言,

通曉梵文、藏文。

若以學識論, 他的確是個中佼佼者,

壞只壞在, 他是個“怪人”。

除了在蘇州第三中學教過一段時間書,

沒有哪一份工作是朱季海幹得長的。

1946年, 在師母的力薦下,

朱季海在南京參加組建“國史館”籌備工作,

本是創始人之一, 地位不低,

可誰知, “國史館”正式成立後,

他因看不慣一位善於鑽營的副館長,

落了個目無官長的名聲。

他也不在意, 還擊說“長官無目”,

兩年後“南京國史館”遷往臺灣, 他也沒有隨同去。

他父親朱孔文也曾因秉性耿直,

不能曲事上官, 辭官歸野過,

想來這大約是“家族遺傳”。

第二次“得罪”人,是在上世紀90年代。

時任南京大學校長匡亞明請他出山,

他古怪得很,提了3個條件:

第一,每月薪水由他定,“不能少也不能多”;

第二,上什麼課由他定,不聽學校的,只給正教授上課,每節課只上20分鐘,“因為我沒有水分”;

第三,不參加任何教學之外的學習與活動,不填任何表格。

這樣的要求,在當時可謂“離經叛道”,

匡亞明雖愛才,這樣苛刻的條件卻也無法滿足,

於是二次“飛黃騰達”的機會又被他推開了。

有人問他當時為何放棄這麼好的機會,

他回答說,“那時候還可以做些事情(指學術探究),

我不需要那些東西,我需要的是時間 ”。

那個時候一個星期有3次政治學習,這樣就沒有自己的時間。

朱季海說,這是一個選擇,做這個,就不能做那個,

“我那個時候不是在圖書館、博物館,就在朋友家裡看東西”。

在衣食無憂之金絲牢籠與思想自由之粗鄙陋室間,

他毅然選擇了後者。

除了治學,朱季海腦子裡什麼雜念都容不下。

1997年,蘇州市委宣傳部牽頭為朱家整修老宅,

宣傳部希望借此讓他出來露個面,也算是做個宣傳。

誰知約好採訪的那天,他竟然穿了雙拖鞋就來了,

穿的衣服也“上不得檯面”。

後來採訪只得作罷,

他這“目中無人”又“不容於世”的性格,傳得便更厲害。

上世紀90年代,傳統熱和國學熱的浪潮掀起來,

一下子蹦出不少國學大師。

朱季海卻絲毫不為所動,沒有加入這”學術熱潮“之中,

仍舊堅持著章太炎“依自不依他”的學術自主性。

面對泥沙俱下的國學熱,他頭腦清楚得很。

他說:“現在不是要返回傳統,而是要拾起失落的人文。

孔子不是一塊招牌,也不是一種魔術——

念幾聲咒語就萬事大吉。

現在所謂的紀念孔子正是一個‘文化盲點’。

就像落花流水,幾天就沒有了。”

他原本也可以各地講學,上電視論道,

若如此,以他的才華,名聲與經濟收入都不在話下。

可他不,依舊做著經濟效益低的冷門學問,

因為怕這些他不做,就沒有人去做了。

“士”的堅持與信仰,

這種上一代人的傳統價值觀,

在朱季海這裡得到了最完整、最虔誠的繼承。

可也因為過於不容于世,朱季海的生活過得很艱苦。

他沒有工作、沒有收入,沒有醫保和社保,

每月僅有蘇州宣傳部發放的400元生活補貼,

後來漲到了600元。

他的一些後輩,有時會接濟他一些衣物錢財,不過也不多。

他就這樣衣食無著地,

在自己20平方的陋室裡做了幾十年訓詁考證之學。

然而這幾十年,他所寫的《南齊書校義》,就是在這種狀態下完成的。

不過年紀再大些,腿腳不便了,

他走不了那麼遠,最多在家門前的茶館裡頭坐一坐。

他極少與人來往,除了師門弟子,

一般閒雜人等一概不見,所有時間都在悶頭做學問。

有人說要進朱先生的臥室門檻,那比登天還要難,

因為他“為人古怪”。

其實並不是。

有一次一位後輩去看他,

只說了一句“朱先生,您昨晚又沒睡好吧?”

這句問候,就足以讓朱季海打開家門,迎客而入。

在他眼裡,無論誰來,都是一樣的,

只要你是帶著誠意來的,我就歡迎你。

瞭解他的人才知道,他並不是古怪,

也不是“目中無人”,他的標準最為簡單直接,

無論是對人,還是對學問。

據說他曾為一家私塾做過顧問,

原因很簡單……

那家私塾主人找到他常去的雙塔公園的負責人,

托負責人去說情。

公園負責人常照顧他,

免收門票、免費提供開水,

他講這個情分,才答應給人家做顧問。

他的家越來越亂,乍一看,

真不像人住的地方,像是個垃圾堆。

書架上的書他幾乎全贈人了,只留了自己20歲寫成的

那本厚厚的《楚辭解故》。

曾任蘇州市政協副秘書長的魏家瓚,

見朱季海生活清苦,想要吸收他為市政協委員,

以便在經濟上稍微照顧一些。

可文化局苦勸了一個半月,

朱季海就是“不從”,他說:

自己不懂政治,去了不能發揮作用,

浪費一個名額,堅決不幹。

直到去世,朱季海都是窮困潦倒的。

他以一種對抗的姿態,

守護著自己對於學問最純粹的追求。

他傻嗎?傻。癡嗎?癡。

可正是這種純粹,讓他能夠跳脫出體制,

做一個最自由的學者。

1984年,他與饒宗頤在武漢會面,

二人談到書畫家謝稚柳的一些觀點,

他覺得有些不對,

便直言指出,饒宗頤覺得有道理,甚為佩服。

正是因為沒有身在此山中,才能如此直言不諱,

對學問,才是最有裨益的,

所謂“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這樣的自由,是什麼都換不來的。

置身世外與事外,是多少人修不來的境界。

他這輩子,就做一件事,

傳承中國傳統文化。

在一部為他拍攝的紀錄片中,

用這樣一句話來總結他的一生:

不隨時俯仰,不曲學阿世,

成為了一個與時代對視的理想主義者。

他不是一個高高在上的人,

卻是一個值得我們尊重與反思的人。

題外話:

前幾日,環環曾推過一篇關於大儒吳興華的文章,

下面有這樣一條留言▼

這位的留言,乍一看似乎有些道理。

古人有言:百無一用是書生嘛。

飯都吃不飽了,讀書有何用?

像吳興華、朱季海那般鑽那些生不出錢來的學問有何用?

但……人類應該早已過了活著就為了“活下去”的原始階段了吧?

何謂文化傳承?何謂文化自覺、自信與歸屬?

美國好萊塢頭腦清洗的時候為什麼會不爽?

韓國人搶孔子、搶端午節的時候為什麼會不爽?

到這個時候才來不爽,是不是晚了點。

不過現在看來“不爽”還算級別高的,

有的人不僅沒覺得不爽,還覺得“大師無用”。

這真是環環今年見過最驚悚的段子。

現今有多少人,

著眼于眼前營狗生活,而無遠方星辰大海。

的確,不是每個人生下來都會成為偉人,

但至少要有一個仰望的方向。

第二次“得罪”人,是在上世紀90年代。

時任南京大學校長匡亞明請他出山,

他古怪得很,提了3個條件:

第一,每月薪水由他定,“不能少也不能多”;

第二,上什麼課由他定,不聽學校的,只給正教授上課,每節課只上20分鐘,“因為我沒有水分”;

第三,不參加任何教學之外的學習與活動,不填任何表格。

這樣的要求,在當時可謂“離經叛道”,

匡亞明雖愛才,這樣苛刻的條件卻也無法滿足,

於是二次“飛黃騰達”的機會又被他推開了。

有人問他當時為何放棄這麼好的機會,

他回答說,“那時候還可以做些事情(指學術探究),

我不需要那些東西,我需要的是時間 ”。

那個時候一個星期有3次政治學習,這樣就沒有自己的時間。

朱季海說,這是一個選擇,做這個,就不能做那個,

“我那個時候不是在圖書館、博物館,就在朋友家裡看東西”。

在衣食無憂之金絲牢籠與思想自由之粗鄙陋室間,

他毅然選擇了後者。

除了治學,朱季海腦子裡什麼雜念都容不下。

1997年,蘇州市委宣傳部牽頭為朱家整修老宅,

宣傳部希望借此讓他出來露個面,也算是做個宣傳。

誰知約好採訪的那天,他竟然穿了雙拖鞋就來了,

穿的衣服也“上不得檯面”。

後來採訪只得作罷,

他這“目中無人”又“不容於世”的性格,傳得便更厲害。

上世紀90年代,傳統熱和國學熱的浪潮掀起來,

一下子蹦出不少國學大師。

朱季海卻絲毫不為所動,沒有加入這”學術熱潮“之中,

仍舊堅持著章太炎“依自不依他”的學術自主性。

面對泥沙俱下的國學熱,他頭腦清楚得很。

他說:“現在不是要返回傳統,而是要拾起失落的人文。

孔子不是一塊招牌,也不是一種魔術——

念幾聲咒語就萬事大吉。

現在所謂的紀念孔子正是一個‘文化盲點’。

就像落花流水,幾天就沒有了。”

他原本也可以各地講學,上電視論道,

若如此,以他的才華,名聲與經濟收入都不在話下。

可他不,依舊做著經濟效益低的冷門學問,

因為怕這些他不做,就沒有人去做了。

“士”的堅持與信仰,

這種上一代人的傳統價值觀,

在朱季海這裡得到了最完整、最虔誠的繼承。

可也因為過於不容于世,朱季海的生活過得很艱苦。

他沒有工作、沒有收入,沒有醫保和社保,

每月僅有蘇州宣傳部發放的400元生活補貼,

後來漲到了600元。

他的一些後輩,有時會接濟他一些衣物錢財,不過也不多。

他就這樣衣食無著地,

在自己20平方的陋室裡做了幾十年訓詁考證之學。

然而這幾十年,他所寫的《南齊書校義》,就是在這種狀態下完成的。

不過年紀再大些,腿腳不便了,

他走不了那麼遠,最多在家門前的茶館裡頭坐一坐。

他極少與人來往,除了師門弟子,

一般閒雜人等一概不見,所有時間都在悶頭做學問。

有人說要進朱先生的臥室門檻,那比登天還要難,

因為他“為人古怪”。

其實並不是。

有一次一位後輩去看他,

只說了一句“朱先生,您昨晚又沒睡好吧?”

這句問候,就足以讓朱季海打開家門,迎客而入。

在他眼裡,無論誰來,都是一樣的,

只要你是帶著誠意來的,我就歡迎你。

瞭解他的人才知道,他並不是古怪,

也不是“目中無人”,他的標準最為簡單直接,

無論是對人,還是對學問。

據說他曾為一家私塾做過顧問,

原因很簡單……

那家私塾主人找到他常去的雙塔公園的負責人,

托負責人去說情。

公園負責人常照顧他,

免收門票、免費提供開水,

他講這個情分,才答應給人家做顧問。

他的家越來越亂,乍一看,

真不像人住的地方,像是個垃圾堆。

書架上的書他幾乎全贈人了,只留了自己20歲寫成的

那本厚厚的《楚辭解故》。

曾任蘇州市政協副秘書長的魏家瓚,

見朱季海生活清苦,想要吸收他為市政協委員,

以便在經濟上稍微照顧一些。

可文化局苦勸了一個半月,

朱季海就是“不從”,他說:

自己不懂政治,去了不能發揮作用,

浪費一個名額,堅決不幹。

直到去世,朱季海都是窮困潦倒的。

他以一種對抗的姿態,

守護著自己對於學問最純粹的追求。

他傻嗎?傻。癡嗎?癡。

可正是這種純粹,讓他能夠跳脫出體制,

做一個最自由的學者。

1984年,他與饒宗頤在武漢會面,

二人談到書畫家謝稚柳的一些觀點,

他覺得有些不對,

便直言指出,饒宗頤覺得有道理,甚為佩服。

正是因為沒有身在此山中,才能如此直言不諱,

對學問,才是最有裨益的,

所謂“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這樣的自由,是什麼都換不來的。

置身世外與事外,是多少人修不來的境界。

他這輩子,就做一件事,

傳承中國傳統文化。

在一部為他拍攝的紀錄片中,

用這樣一句話來總結他的一生:

不隨時俯仰,不曲學阿世,

成為了一個與時代對視的理想主義者。

他不是一個高高在上的人,

卻是一個值得我們尊重與反思的人。

題外話:

前幾日,環環曾推過一篇關於大儒吳興華的文章,

下面有這樣一條留言▼

這位的留言,乍一看似乎有些道理。

古人有言:百無一用是書生嘛。

飯都吃不飽了,讀書有何用?

像吳興華、朱季海那般鑽那些生不出錢來的學問有何用?

但……人類應該早已過了活著就為了“活下去”的原始階段了吧?

何謂文化傳承?何謂文化自覺、自信與歸屬?

美國好萊塢頭腦清洗的時候為什麼會不爽?

韓國人搶孔子、搶端午節的時候為什麼會不爽?

到這個時候才來不爽,是不是晚了點。

不過現在看來“不爽”還算級別高的,

有的人不僅沒覺得不爽,還覺得“大師無用”。

這真是環環今年見過最驚悚的段子。

現今有多少人,

著眼于眼前營狗生活,而無遠方星辰大海。

的確,不是每個人生下來都會成為偉人,

但至少要有一個仰望的方向。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