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從科學種植到精細加工 比頓致力保山小粒咖啡全產業鏈轉型升級

四季草木蔥蘢的保山市隆陽區潞江壩光照充足、終年無霜, 是全國少有的典型亞熱帶幹熱河谷之一, 享譽世界的中國小粒咖啡就在這裡成長壯大。 每逢深冬時節, 漫山遍野的咖啡便掛果成熟進入採摘期, 紅紅綠綠的咖啡櫻桃載滿枝頭, 尤為喜人。 這其中, 保山比頓咖啡的萬畝咖啡園就建設在這裡。

比頓咖啡成立於2012年11月, 是一家集咖啡種植、初加工、深加工、銷售、科研和咖啡文化挖掘傳播為一體, 從事咖啡有機種植到咖啡成品銷售的專業公司。 旗下涉及咖啡莊園及線上電商等多個領域, 創立了保山天力咖啡廠、保山百花嶺咖啡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比頓電商公司三個分公司。

比頓萬畝咖啡園

實地考察多家業界名企 終建成保山特色的“咖啡王國”

2010年, 比頓咖啡創始人李麗紅第一次接觸咖啡產業, 便被其神秘的魅力所吸引。 從事商貿物流產業的她,

在學習了兩年的咖啡烘焙技術, 走訪了數十家業界名企後, 最終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做中國原磨咖啡第一品牌”。

據李麗紅回憶, 創業初期, 基於對保山咖啡優越種植環境的瞭解, 曾進行多次考察實驗, 最終將衣索比亞耶加雪啡引種至保山並獲得成功。 但是, 當面臨如何深化企業發展時, 她認為, 保山咖啡產業最大的問題就是初加工的不專業性。 對此, 為保證咖啡口感的純正, 公司率先引進的德國博百特(PROBAT)咖啡烘焙深加工設備, 並得到了國際級咖啡大師指導, 培養了自己的咖啡技術人才。

同時, 公司按國際標準化分別建設初加工工廠一個, 占地5畝的咖啡精加工工廠一個。 初加工工廠主要對咖啡原料進行加工,

採用水洗、日曬、蜜處理等多種處理方式生產出風味各異的咖啡生豆。 精加工工廠由臺灣著名食品科研人員施淑錦帶領公司團隊對咖啡生豆進行烘焙。 經過幾年努力, 生產的產品將小粒咖啡濃而不烈、氣味清新、香氣濃郁、口感醇厚的上乘品質體現的淋漓盡致。 隨後, 比頓引進咖啡買家進駐比頓莊園, 開啟咖啡認領一對一定制模式, 終建成保山特色的“咖啡王國”。

採摘咖啡鮮果

公司+農戶模式 精准扶貧本地咖農

2016年比頓咖啡公司積極回應保山市委、市政府建設10個規模農業產業基地的政策號召, 在潞江壩成功流轉農戶咖啡地1萬余畝, 作為保山咖啡農業代表成為保山10個規模農業產業基地之一。 2017年由保山政府出資1500萬元聯合成立百花嶺咖啡產業發展有限公司, 公司以萬畝國際精品咖啡基地建設為核心, 旨在通過對源頭的把控提升咖啡品質, 為保山咖啡精加工產品進入市場提供有力保障, 並示範引領作用帶動雲南咖啡基礎產業發展。

李麗紅談及對“產業扶貧”一詞的理解時說道,

她認為的咖啡產業扶貧是指以國際市場為導向, 以提升咖農經濟效益為中心, 以精品咖啡產業發展為杠杆的扶貧開發過程。 近年來, 比頓咖啡始終堅持把發展咖啡產業與地方扶貧相結合, 傾力設計研發了如“細微性”——高品質原磨即飲咖啡、斐咖——即溶咖啡等一系列咖啡副產品, 開啟了一條穩固長效的脫貧扶貧之路。

在政府大力支持保山咖啡產業的大好情勢下, 李麗紅計畫明年將組建初期為500畝的示範種植基地, 完善咖啡初加工標準化, 打造可複製的良性生產模式, 以達到提升咖啡品質、提高咖啡生豆價格, 助力咖農增收的目的。 另外, 比頓還會開辦針對咖農的咖啡培訓學校, 主要以培訓農戶如何種植、如何初加工、如何杯品為主, 統一咖農咖啡種植標準,通過“輸血”與“造血”並舉,變授人以魚為授之以漁,讓貧困戶脫貧有道,使咖啡產業鏈持續健康發展。截止2017年11月,扶貧農戶625戶2785人,其中貧困建檔立卡戶87戶232人,帶動農戶數2476余戶。

厚植於成熟的加工技術,完備的功能載體,最終造就了比頓咖啡的上乘品質。2015年、2016年比頓咖啡先後獲雲南省、保山市重點龍頭企業稱號,並於2017年完成了從農經創收引路人到咖啡文化傳播者角色的重要轉變。

比頓創始人李麗紅

比頓咖啡文化館 推廣保山小粒咖啡文化的先行者

近年來,保山咖啡產業發展勢頭強勁,依靠其地理位置和氣候優勢,品質提升速度也極為迅猛。但是如何向公眾推介和傳播保山咖啡之好卻成了許多本地咖企的老大難。李麗紅為了走出這種困境,投資建設了比頓咖啡文化館,希冀以此作為保山咖啡文化展示的重要視窗。

該文化館共四層,其主要功能分為:一樓的咖啡文化展示館,圍繞“薪火相傳”、“歷史的記憶”、“陽光雨露”、“咖啡科普”、“中國夢—咖啡夢”等五個主題,以雕塑、油畫、展板、電子書、實物古玩以及《保山小粒咖啡文圖書籍》等形式進行展示和傳播咖啡文化;二樓是咖啡文化體驗館,以寓教於樂的方式讓大眾親身感受咖啡從生豆—烘焙—研磨—萃取的整個過程,做到與咖啡親密接觸;三樓設計了世界名人與咖啡主題屋,以圖文掛畫、科普書籍的方式,展示一些近代世界文化名人與咖啡的深厚淵源,並加之以不同的裝修風格,營造出濃烈的異域風情;四樓又全新打造了露天原始咖啡飲用區,用於展示咖啡最原始的生產技術和烘焙技術。比頓咖啡文化館依託完備的功能設施,形成了多層次、多維度的咖啡文化展示空間,向大眾提供了一個瞭解保山小粒咖啡悠遠歷史與發展現狀的重要途徑。

為推動保山咖啡產業,提升保山小粒咖啡品質和品牌形象,李麗紅說,未來比頓仍會積極拓展全球小粒咖啡銷售市場,發揮保山作為小粒咖啡原產地的優勢,大力發展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工業化、生態化的現代農業,推動產業健康發展,促進本地咖農增收,助力區域農經建設。

統一咖農咖啡種植標準,通過“輸血”與“造血”並舉,變授人以魚為授之以漁,讓貧困戶脫貧有道,使咖啡產業鏈持續健康發展。截止2017年11月,扶貧農戶625戶2785人,其中貧困建檔立卡戶87戶232人,帶動農戶數2476余戶。

厚植於成熟的加工技術,完備的功能載體,最終造就了比頓咖啡的上乘品質。2015年、2016年比頓咖啡先後獲雲南省、保山市重點龍頭企業稱號,並於2017年完成了從農經創收引路人到咖啡文化傳播者角色的重要轉變。

比頓創始人李麗紅

比頓咖啡文化館 推廣保山小粒咖啡文化的先行者

近年來,保山咖啡產業發展勢頭強勁,依靠其地理位置和氣候優勢,品質提升速度也極為迅猛。但是如何向公眾推介和傳播保山咖啡之好卻成了許多本地咖企的老大難。李麗紅為了走出這種困境,投資建設了比頓咖啡文化館,希冀以此作為保山咖啡文化展示的重要視窗。

該文化館共四層,其主要功能分為:一樓的咖啡文化展示館,圍繞“薪火相傳”、“歷史的記憶”、“陽光雨露”、“咖啡科普”、“中國夢—咖啡夢”等五個主題,以雕塑、油畫、展板、電子書、實物古玩以及《保山小粒咖啡文圖書籍》等形式進行展示和傳播咖啡文化;二樓是咖啡文化體驗館,以寓教於樂的方式讓大眾親身感受咖啡從生豆—烘焙—研磨—萃取的整個過程,做到與咖啡親密接觸;三樓設計了世界名人與咖啡主題屋,以圖文掛畫、科普書籍的方式,展示一些近代世界文化名人與咖啡的深厚淵源,並加之以不同的裝修風格,營造出濃烈的異域風情;四樓又全新打造了露天原始咖啡飲用區,用於展示咖啡最原始的生產技術和烘焙技術。比頓咖啡文化館依託完備的功能設施,形成了多層次、多維度的咖啡文化展示空間,向大眾提供了一個瞭解保山小粒咖啡悠遠歷史與發展現狀的重要途徑。

為推動保山咖啡產業,提升保山小粒咖啡品質和品牌形象,李麗紅說,未來比頓仍會積極拓展全球小粒咖啡銷售市場,發揮保山作為小粒咖啡原產地的優勢,大力發展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工業化、生態化的現代農業,推動產業健康發展,促進本地咖農增收,助力區域農經建設。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