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家庭醫生:解決行不行,再考慮做不做

——本文系紅網第三屆全國大學生“評論之星”選拔賽參賽作品

昨日, 衛生計生委新聞發言人宋樹立回應日前熱炒的“家庭醫生”事件, 表示這是分級診療制度的必要組成部分, “要先解決有沒有的問題, 再解決好不好的問題”, 目前因全科醫生人數不夠, 主要採取有側重點的團隊式服務。 (12月22日《科技日報》)

家庭醫生的出發點是好的。 如國家衛計委所說, “當前我國醫藥衛生事業面臨人口老齡化、城鎮化和慢性病高發等諸多挑戰, 以醫院和疾病為中心的醫療衛生服務模式難以滿足群眾對長期、連續健康照顧的需求。

”而家庭醫生正是為改變這樣的現狀、在參考國外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的探索。 家庭醫生初步預判病症的輕重, 若是小病則進行治療, 若是大病則推薦能夠治療的醫院, 從而改善病人的就醫環境、緩解看病難的壓力、均衡醫療資源、合理控制醫療費用。

但是, 現階段離家庭醫生切實服務于5億甚至更多人群是極端困難、行不通的。

目前, 醫療行業的整體人才資源都很短缺, 而家庭醫生(大部分是全科醫生)更是嚴重不足。 儘管醫療改革中落實了農村定向醫學生免費培養工作, 重點為鄉鎮衛生院及以下的醫療衛生機構培養從事全科醫療的衛生人才, 為擴大家庭醫生數量做了很多努力, 但是, 家庭醫生負責診療篩查的第一環,

必定是最具經驗和學識的全科專家, 只有高端、精湛、經驗豐富的醫務群體才能勝任, 而剛畢業的醫生很難有豐富的經驗應對80%~90%的常見病, 一旦家庭醫生犯錯, 就會引起諸多的後續問題甚至危及病人的生命。

國家也曾經嘗試讓有經驗的專家來成為家庭醫生。 而這就出現了第二個難點, 錢不夠。 專家不願意放棄之前的工作崗位和待遇投向家庭醫生領域, 國家需要對他們給予更多的補貼。 而且, 醫院流失有經驗的骨幹醫生, 同時需要大量的資金引進更多的優質人才。 而眼下家庭醫生和專科醫生的收入極不均衡, 如果要提高家庭醫生的收入和待遇, 提升到何種程度也需要斟酌深思, 不然可能引發整個醫療行業的不滿。

信任的稀缺, 突出表現為患者及家屬不願意相信全科醫生, 不認為家門口的社區服務中心就能把俺的毛病治好。 患者對三甲醫院的過度信賴, 演化成了過度依賴、過度崇拜, 進而固化了“大醫院病皆可醫、病皆可愈”的非理性期待, 最終導致中央財政支援建設的家庭醫生服務中心鮮有病人光顧, 而大醫院依舊人滿為患, 專科醫生依舊工作繁重。

只有花大力氣解決了上述的三個問題, 才算是過了“可行性”的關卡, 才能進入具體的實施與推進。 如果只是追求廣覆蓋而不深思其中的人才、資金、信任短缺, 那麼家庭醫生只能停留在“簽約”醫生, 成為流於表面的形式, 完全無法起到實質的效果, 無法真正惠及5億甚至更多的百姓。

文/茅羽瑤(重慶大學)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