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熊貓便便紙”是環保路上的有益創新

——本文系紅網第三屆全國大學生“評論之星”選拔賽參賽作品

12月18日, 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正式與四川犍為鳳生紙業有限責任公司簽訂合作協定, 今後, 研究中心將固定把大熊貓糞便和食物殘渣供給該企業, 用來生產生活用紙。 目前, 這種“熊貓便便紙”已經上市, 售價每盒43元。 (12月19日《成都商報》)

熊貓便便紙問世, 媒體相繼報導, 網友也廣泛關注。 有人認為該紙“比起環保, 更像噱頭”, 過高的售價也無法實現普及。 筆者認為, 看待“熊貓便便紙”不能目光短淺, “熊貓便便紙”的嘗試值得肯定, 是我國環保創新的又一步。

大家質疑便便紙, 很大原因在於這在中國還是首創, 以前從來沒見過, 所以人們心裡多少有個坎兒, 看到產品目前較高的價格更是望而卻步。 但事實上, 便便紙在其他許多國家得到應用, 比如在斯里蘭卡, 大象糞便紙甚至成為斯里蘭卡的國禮, 受到多國政要的追捧。 而在泰國湄林的“大象噗噗紙園”, 大象的糞便被製作成紙張、扇面、噗噗球等紀念品, 也深受遊客喜愛。

也許有人會說, 國情不同, 泰國的大象多少, 中國的熊貓才幾隻, 達不到規模效益, 註定無法實現市場成功。 對這種觀點, 筆者想說, 新事物剛剛萌芽, 現在判斷結局或許為時過早。

據報導, 一隻成年大熊貓, 每天食用12~15公斤竹子。 經過熊貓消化後, 這些食物會變成超過10公斤的糞便。

同時, 投食的竹子並不會被完全食用, 甚至絕大部分成為殘渣。 每只大熊貓每天會產生50公斤左右的竹子殘渣。 也許50公斤殘渣是個小數字, 但若長期來看, 一隻大熊貓一年就能產生18250公斤殘渣, 更不要說大熊貓不止一隻。 據統計, 我國大熊貓數量超過兩千隻, 飼養的大熊貓也超千隻。 這些熊貓能帶來的效益, 或許遠比我們想像的多。 況且, 環保本就應該從小事著手, 將邊緣廢料變廢為寶, 難道不是一件好事?

《2017年中國造紙行業研究報告》顯示, 造紙行業是我國重要的基礎原材料行業,屬於資本密集型和資源依賴型產業, 具有規模效益顯著和污染程度高等特點。 由於我國林木資源短缺, 造紙行業的原材料大部分依賴於進口, 造紙行業屬於資源依賴型較強的行業。

目前我國造紙原材料主要是紙漿和廢紙, 而這兩種材料也隨著我國環保政策的趨緊以及貨源短缺, 價格不斷上漲。 長遠來看, 合適的替代品有望緩解我國紙價上漲的局面, 而便便紙的出世恰好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未來造紙可能的方向。

進一步講, “熊貓便便紙”重點不應該放在熊貓身上, 而應放在提取技術的進步上。 熊貓入食後四小時能完成消化, 消化過程中吸收竹子中的果糖等成分, 造紙企業將熊貓糞便中的竹纖維提取出來, 使之成為造紙的原料。 因此, 在“熊貓便便紙”的生產中, 最重要的是提取竹纖維的技術。 當然, 熊貓以竹子為主要食物來源, 目前來說,

熊貓糞便是造紙的優質選擇。 但草食動物不止熊貓一種, 隨著技術的進步和工藝的完善, 我們是不是有可能發掘出更多造紙原料的來源?如果我們能從“熊貓便便紙”開始, 不斷嘗試突破, 發展技術, 生產成本也一定會逐漸降低, 不會一直居高不下。

因此, “熊貓便便紙”的意義決不能立刻下判決, 我們的眼光應該再長遠些, 看到這是我國環保路上的有益嘗試。

文/何宇(中山大學)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