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吃“餃子”小考

社交媒體時代, 資訊流傳太快, 人人都焦慮, 唯恐自己out了;前不久“立冬”的時候, 不知哪個造謠說立冬吃餃子, 結果我朋友圈被餃子刷了屏, 估計餃子店老闆也懵圈了……

沒文化真可怕!

今兒是冬至, 正兒八經的是要吃餃子的。 當然, 上海人不幹了, 看他們的自媒體說吃餃子不要叫我, 我們南方冬至不吃餃子!

愛吃不吃。 還 省我錢。

其實, “冬至吃餃子”也是晚近的事兒。 甚至, “餃子”之名, 也出現得特別晚。

老夏先透露一下, “餃子”應該是清代的時候才普遍叫起來的。

當然, 不是說清代才有餃子的, 以前就有, 或者更準確地說,

以前就有類似“餃子”的食物。

“餃子”的前身我認為應該是草原民族的食品, 在南北朝中期傳入中原。 唐代的時候, 段成式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到有一種叫“湯中牢丸”的食品, 這“湯中牢丸”之“牢丸”, 一般推測就是用豬牛羊肉作為餡搓成丸子狀的圓形麥粉食品;這可能就是餃子的原型。

然而北魏著名的顏之推——他寫過《顏氏家訓》——也曾把一種食物叫做“餛飩”。 他說, “今之餛飩, 形如偃月, 天下通食也”。 這個“餛飩”, 應該跟牢丸相似, 甚或說比牢丸更接近“餃子”。

或者乾脆不嚴謹地說吧, 到了唐代, “餛飩”就是“餃子”!

韋巨源給唐中宗做的“二十四氣餛飩”, 就是用二十四種餡做出的二十四種花樣兒的類似“餃子”的東西, 不是煮著吃, 也不是蒸著、煎著吃,

而是下火鍋!

知道現在去吃火鍋的時候, 為什麼也要下某種“餃”了吧?

那為什麼叫“餃子”了呢?

清代一個自稱獨逸窩退士的人在《笑笑錄》卷四中講過一個段子, 說:宋高宗時, 饔人瀹餛飩不熟, 下大理寺。 優人扮兩士人相遇, 問其年, 一曰甲子生, 一曰丙子生。 優人告曰:此二人皆合下大理。 高宗問故:優曰:餃子餅子皆生, 與餛飩不熟者同罪耳。 上大笑, 原饔人。

原來如此。

但真是這樣子的嗎?傳說而已。 就跟今天很多人說吃餃子是因為張仲景一樣, 都是傳說。

那是什麼原因呢?清初著名的孔尚任——他寫過《桃花扇》啊——在《節序同風錄》說:“早拜神畢, 即食餛飩、餃餌。 面裡裹生肉餡, 煮令暗熟, 取混沌之義。 俗曰餛飩, 又曰水角兒。 餛飩內裹以錢, 暗得者主富。

嗯嗯, 孔尚任時代就開始在餃子裡包錢了~~~哪位吃到了就有福, 就會富!!

而且“餃子”在得名之前, 也叫“餛飩”的!現在山西河南還有地方把餃子叫“餛飩”呢!

以上證據表明, 無論如何, “餃子”之名“餃子”, 應該是明代中後期的事兒了。

明末的字典《正字通》說:“今俗, 餃餌, 屑米麵和飴為之, 幹濕小大不一。 水餃餌, 即段成式《食品》湯中牢丸。 或謂之粉角, 北人讀角如矯, 因呼餃餌, 偽為餃兒。 餃非飴屬, 敎非餃音。 ”

哦, 原來有兩種“餃”, 一種是用米麵、糖和起來做成的;另一種才是我們現在見到的“水餃”哩。

別小看了前一種“餃”, 地位很高的, 是貢品, 祭祀要用的。

清人姚元之《竹葉亭雜記》卷一記載:“吉林屬每歲進貢方物”, 其中就有“炸餃子餑餑, 打糕餑餑, 撒糕餑餑”。

又, 清允祿《滿洲祭神祭天典禮》卷一:“八月, 以新稷蒸飯, 用木榔頭打熟, 作為餃子, 煠油供獻。 ”這種“餑餑”, 也叫“餃子”。 看做法和功用, 讓我想起臘月二十三吃的“糖果兒”——南方人別想了, 你們不知道的, 北方人專屬。

而另外一種“餃”, 似乎在當時也不常見的樣子。

清翁方綱《複初齋外集》詩卷第三:“京師是夕食餃子, 因命此處執爨者學為之。 ”還要專門去學, 可能還並不普遍。

清震鈞《天咫偶聞》卷十:“八月一日今亦不復為節, 而今人中秋唐人亦無之也。 北方食物有南方所未有者, 如臘八粥、水餃子之屬。 ”又說:“正月元日至五日, 俗名破五, 舊例食水餃子五日。 北方名煮餑餑。 今則或食三日二日, 或閑日一食, 然無不食者。 自巨室至閭閻皆遍待客亦如之。

可見:第一, “煮餑餑”就是“煮餃子”;第二, 北方吃餃子, 南方人不太吃;第三, 過年是要吃餃子的!

尤其是到了清代晚期以後, 吃餃子才普遍起來啦, 成為中國民俗尤其是節慶民俗中重要的內容之一。

張之洞主編的光緒《順天府志》卷五十《食貨志二》就說:“餛飩按即餃子, 有大, 有小, 有水餃, 燙麵餃, 為土人常食之物, 而逢節尤必需。 此半用羊肉作餡。 ”

張之洞說, 過節是一定要吃餃子的!

而且, 清代的小說裡面開始出現吃餃子的情形。 《兒女英雄傳》第十七回《隱名姓巧扮作西賓, 借雕弓設計賺俠女》中就有一句臺詞:“你侄女兒那裡給你包的煑餃子也得了, 咱們就趁早兒吃飯。 ”

最比如清張德彝的《航海述奇》五卷九:“其他則紅燒魚翅、燒鵝、燒豬、炒雞絲、溜鯽魚、紅燒鴨、豬肉餃子, 一切仍照。”《航海述奇》六卷二也說:“飲五加皮酒,吃西胡盧餡餃子。”

可見,在清代,吃的餃子跟現在的差別已經不大了。

而在北京城裡,也出現了著名的餃子館——沒哈爾濱餃子館什麼事~~~

據清李虹若《都市叢載》卷五記載,當時北京城裡,最著名的餃子有“羊肉餛飩”和“十錦餃子”。吃“羊肉餛飩”要去德源樓,這德源樓在前門外蔣家胡同路北;吃“十錦餃子”要去廣和居,這廣和居在宣武門外半截胡同。就跟吃烤鴨要去全聚德一個樣兒。

說到這兒,大家都明白吃餃子的歷史了吧哈哈。不過我建議,想吃就吃,哪天都一樣,不必非得冬至這一天。

一切仍照。”《航海述奇》六卷二也說:“飲五加皮酒,吃西胡盧餡餃子。”

可見,在清代,吃的餃子跟現在的差別已經不大了。

而在北京城裡,也出現了著名的餃子館——沒哈爾濱餃子館什麼事~~~

據清李虹若《都市叢載》卷五記載,當時北京城裡,最著名的餃子有“羊肉餛飩”和“十錦餃子”。吃“羊肉餛飩”要去德源樓,這德源樓在前門外蔣家胡同路北;吃“十錦餃子”要去廣和居,這廣和居在宣武門外半截胡同。就跟吃烤鴨要去全聚德一個樣兒。

說到這兒,大家都明白吃餃子的歷史了吧哈哈。不過我建議,想吃就吃,哪天都一樣,不必非得冬至這一天。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