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師父,你們是不是整天白吃白喝,不勞動?這些對師父的誤解

文:小僧活

某日與一人天橋偶遇, 那人看我奇裝異服, 並伴有獨特的髮型, 便要拉著與我論道。 一般這種情況我都是拒絕的, 但最終還是與他“撕”了起來, 只因他說了一句話, 令貧僧的小宇宙爆發出無限的能量, 戰鬥值瞬間暴漲。

那人說:“我覺得你們和尚不參與勞動, 整天白吃白喝, 簡直就是社會的寄生蟲。 ”

聽他說了這句話,

貧僧狂吐好幾升

~唾沫~

其實此人的這種認識也可算比較普遍的。

如果你說出家人不事勞作, 在古印度或許是這樣的。 哪怕是現在, 一些佛教國家, 如泰國, 出家人不下地幹活也很普遍。 無論是在古印度還是如今的泰國等國家, 他們整體對出家修行的人都是比較尊重的, 並且歷來都有供養出家人的傳統, 所以對於“乞士”都習以為常, 並且一般人都認為那種能舍俗出家、走向解脫道的人都是非常令人尊敬的, 那是一般人的福田處,

所以他們都願意供養他們衣食等生活資具。 所以那些地方的出家修道之人不需要為了謀生而參與社會一些具體的勞動。

但是佛法東流, 來到了咱大中國, 那情況可就不一樣了。

一方面咱大中國沒有供養修行人的普遍傳統, 另一方面咱們大中國是自給自足的農業社會,

對於“乞士”很是不適應, 所以到了唐朝就有了馬祖道一禪師確立叢林制度, 百丈懷海禪師制定叢林清規。 從那個時候起, 出家人就正式開始結合大中國的人文環境、社會形態下地幹活了。

經過出家人的苦心“經營”, 一些叢林資產越來越大, 甚至還有那麼一句話來形容廟產的豐饒——騎馬關山門, 十裡聽松濤。 當然, 這麼大的廟產一方面是當朝權貴的刺封, 另一方面也是幾代僧人的苦心經營, 那可都是一粒稻子一粒稻子積攢起來的。

當然, 寺院作為特殊的群體, 自然會令一些人動歪念頭, 所以就在歷史的不同時期出現了國家搶佔寺院廟產、驅趕僧尼的情況, 這種情況雖然令人感到悲哀, 情況也很複雜,

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 出家人絕對沒有白吃白喝, 都是自己勞動所得啊。

歷史的輪子不停轉, 轉到了新中國, 開始了一場特別的“革命”, 出現了一些小插曲, 寺院的地被收走了, 這時候沒法去自己田裡勞動了, 那也不能怪出家人, 但這個時候出家人雖然沒有了自己的地,

但是仍然在勞動, 和“很多很多人”一起, 不過那是叫“勞動改造”。

轉眼來到今天, 一般的寺院是木有大塊的田地了, 但有些寺院為了致崇古風仍然還有田地, 比如雲門山大覺寺, 嵩山少林寺等。

新中國可不比以前了, 咱也早就不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了, 除了下地幹活, 出家人還參與其它社會勞動嗎?

當然啊,一刻都沒停止過啊,不僅參與,還盡己所能的為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尤其是那些比較大的寺院,他們把信眾捐贈的錢資助貧困地區、資助學子讀書、在大災大難面前出錢、出力、出物,為了給現代人減壓,勞心勞力的開辦一些夏令營或講座,並且無論誰來都免費提供食宿。

除此之外,出家人為保存和保護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佛教文化貢獻了不可磨滅的力量,試想一下,如果沒有幾代甚至幾十代出家人對佛學的專研,對經典的傳承,對廟宇的保護,我們現代人如何能浸潤在儒釋道為主的傳統文化中?如何去領略佛法帶給我們人生的智慧啟迪,如何去欣賞那古色古香的廟堂建築與獨特風景?

更重要的一點,如果你認為只有參與社會有形物質的創造才算是勞動,那就真的是太偏頗了,社會的進步不僅僅是需要物質文明的建設,更需要精神文明的發展,而出家人在精神文明的勞動建設上是承擔了極其重要的一塊。

當然啊,一刻都沒停止過啊,不僅參與,還盡己所能的為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尤其是那些比較大的寺院,他們把信眾捐贈的錢資助貧困地區、資助學子讀書、在大災大難面前出錢、出力、出物,為了給現代人減壓,勞心勞力的開辦一些夏令營或講座,並且無論誰來都免費提供食宿。

除此之外,出家人為保存和保護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佛教文化貢獻了不可磨滅的力量,試想一下,如果沒有幾代甚至幾十代出家人對佛學的專研,對經典的傳承,對廟宇的保護,我們現代人如何能浸潤在儒釋道為主的傳統文化中?如何去領略佛法帶給我們人生的智慧啟迪,如何去欣賞那古色古香的廟堂建築與獨特風景?

更重要的一點,如果你認為只有參與社會有形物質的創造才算是勞動,那就真的是太偏頗了,社會的進步不僅僅是需要物質文明的建設,更需要精神文明的發展,而出家人在精神文明的勞動建設上是承擔了極其重要的一塊。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