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好文共賞」掰玉米·文化村紀事

掰玉米

■文武 文

關中地區風調雨順, 一年收兩料莊稼, 夏收冬小麥, 叫夏收, 是龍口奪食, 講究搶收, 是一年最忙的時節。 收完小麥,

馬上點種玉米, 剛好到國慶日前後收穫, 就是收秋了。 這樣耕種不誤農時, 還能保證收成, 真是天佑關中。 一般來說, 關中地區的夏收, 就是指收麥。 收秋意思是秋天收穫的季節, 應該叫秋收才對, 除了收玉米, 還要收高粱、紅苕等秋熟農作物, 是關中地區第二個農忙。

到了國慶日前, 早晚明顯的感覺涼了, 樹葉也開始變黃, 掰玉米正式開始。 原先, 隊裡掰玉米, 採取人海戰術, 統一行動, 男女勞力齊上陣, 場面浩大。 男人人手一把小挖钁, 負責把玉米杆挖倒, 擺放成整齊的一排。 女人們全部長袖長褲, 戴著白線手套, 負責把玉米穗從挖倒的玉米杆上掰下來。 收玉米從早上開始, 天剛一放亮, 村裡的男女勞力已經收拾完畢, 陸續來到地邊。

在隊長的指揮下, 青壯男勞力率先進場, 開闢一條通道, 其餘男勞力馬上跟進, 一排排的玉米瞬間被放倒在地裡, 後面的女勞力半蹲在玉米杆上, 一穗一穗把玉米從玉米杆上掰下來, 空氣中彌漫著新鮮的草腥味。

後來, 包產到戶後, 這種掰玉米模式被改變, 改成先掰後挖, 便於看管方便運送了。 到了收穫季節, 天剛濛濛亮, 一家人就拉著架子車, 踏著露水下了地, 收玉米跟比賽一樣, 掰玉米的積極性空前高漲。 玉米鬍子已經幹結, 玉米穗飽滿粗壯, 玉米粒像是要從黃綠的皮中掙脫出來, 隔著皮都能看出一排排整齊的玉米棱子, 個別的玉米粒已經頂出來, 外面露出稀疏的幾粒。 玉米杆的頂花失去水色, 幹把把的枯立著, 唯有玉米穗以上的幾片葉子仍然掙扎著挺立。

聽著地裡其他早來的村民哢嚓哢嚓的掰玉米聲, 真是受到了巨大鼓舞。

“噗, 噗”兩口, 兩手搓一下, 右手拿起了小挖钁先開道, 在地頭把一棵棵的玉米杆先放倒, 開一條道出來, 把放倒的玉米先掰下來, 放到地裡。 開完道, 全家人提著籠進地, 把籠放到地裡, 開始動手掰, 掰下來的玉米放到籠裡, 籠裝滿了倒在架子車裡, 裝夠一車就往家里拉, 其餘的人繼續在地裡掰。

到了中午, 拉完掰好的玉米回家吃飯, 不窩工不費時, 不用留人照看, 就是下雨了也不害怕。 裝架子車是個技術活, 裝好了裝得多, 拉起來也方便, 路上還不撒。 架子車後面插上羊角, 羊角前擋一個大老籠, 先給老籠裝滿, 接著把另一個同樣大的老籠在地上裝滿,

兩人抬上架子車放到前轅靠前, 再給中間車廂填滿, 最後把車上最上層的玉米豎起來插緊, 一車就裝成了, 即使在土路上顛簸, 車上的玉米穗也不會掉下來。

吃罷晚飯, 前院子接了燈, 一家人在燈下開始剝玉米, 剝玉米不需要費太大力氣, 就是把玉米穗上的皮撕開, 讓玉米粒露出來, 把多餘的皮撕掉, 剩下的皮可以捋成辮子編到一起, 結成一把, 放到院子。 一家人一直幹到晚上11點多, 把一天掰的玉米全部剝完, 把玉米皮堆放到院牆下, 把編好的玉米辮放到房前, 一家人開始關門睡覺。

第二天, 一切照舊, 直到掰完地裡的玉米。 精明的農人把這一把一把的玉米掛在院中的樹杆上、樹叉上, 院中沒有樹的,

還要在院裡靠牆的空地栽上幾根碗口粗的檁條, 底下搭上防潮架防雨水浸濕防家畜糟蹋, 檁條上全部掛滿玉米把。 還有省事的, 在屋前的簷下固定一根橫木, 直接把玉米把掛在橫木上。 這些掛在房前簷下樹杆樹叉上的玉米把, 不但晾曬方便, 還節約地方, 幹了在取下, 省時省力。 光禿禿沒有皮的玉米叫“葫蘆”, 放到一起, 聚集到窗臺上, 或者架起來放到房檐臺上。 那時整個村莊, 裡裡外外全是玉米, 蔚為壯觀, 一派豐收的景象。

玉米掰完, 剩下的活就是挖玉米杆了, 挖完玉米杆種上小麥才算收秋結束。 挖玉米杆是體力活, 必須由青壯勞力完成, 不是兄弟倆就是父子倆, 手持小挖钁挑戰玉米林, 幹一天不是手上起泡, 就是胳膊疼得抬不起來,這是檢驗一個農民是不是老把手的活。動作熟練的農村人,半彎著腰,左手扶著玉米杆,右手揮動小挖钁,瞄準玉米根,一下就挖斷了,左手順勢放倒在地裡,一排一排的,遠遠望去,像是給地裡鋪著一排排的綠地毯。幹到興奮處,把小挖钁斜挖在地埂上,抽一根煙,扯開喉嚨,唱兩句秦腔。“祖籍陝西韓城縣,杏花村中有家園,姐弟姻緣生了變,堂上滴血蒙冤屈”。剛喘口氣,說不定,地那頭就會傳來更加高亢的聲音:“姐入牢籠她又逃竄,不知她逃難到哪邊,為尋親哪顧得路途遙遠,登山涉水到蒲關”。

文化村紀事

■李永明 文

文化村是關廟鎮的一個大村,地理位置優越,生態環境優美,民風淳樸,文化底蘊豐富,人傑地靈。曾出過文官武將,舉人才子,名人貴仕,商場精英富豪,是值得文化人自豪的一個地方。後來,文化村生活發生了變化。一段時間以來,文化村人攀比心盛行,鋪張浪費,賭博、封建迷信等愈演愈烈,個別人等靠要思想作祟,文化村的傳統美德在缺失變味。在新民風的偉大洪流中,文化村人破陋習,樹新風,重塑文化村人的新形象,便有了下面的故事。

唐老闆是從文化村走出的一位大老闆,他初中未畢業就跟隨姓胡的師傅學習泥水匠技術,他吃苦耐勞,虛心好學。師傅安排他扛水泥、和砂漿、吊磚、背磚,他都爭著搶著幹。時間長了,胡師傅覺得他人品可靠,幹活肯出力,就放心把一些小工程交給他去獨立完成,他邊幹邊學,對工程的施工一絲不苟。別人偷工減料,想方設法降低成本,他從不投機取巧,每處工程都幹得很出色,深受師傅和同行們的稱讚。慢慢的他幹的工程越來越多,常年跟隨師傅走南闖北,一路安營紮寨,在外承攬許多房地產工程。他也組建了自己的施工隊伍,所用施工人員,都是土生土長的文化村人,每年讓本村村民在外掙回不菲的收入。全村靠勞務輸出蓋起來一棟棟高端大氣的樓房,唐老闆也靠工程建設發了家致了富,成為文化村在外創業的傑出代表。

話說這一年,唐老闆已到了知天命年齡,生日這天,親戚朋友要給他大操大辦,風風光光熱熱鬧鬧地給唐老闆過一次生日。唐老闆在外創業多年,也積攢了一定的人脈資源,他想把生日宴安排在農村過。故鄉生於斯長於斯的地方,也在他心裡魂牽夢繞了多年,他帶回整箱整件的好酒好煙招待客人,並請了幾個有名的紅案師傅做菜,開過來的好車一字排開擺在家門口,村民們都從電視上見過,都跑來駐足觀看,一場風光無限的生日宴即將舉行。這時,村子裡的紅白喜事理事會成員、“五老”理事會成員主動找到唐老闆,將他走的這些年,村子裡形成的大操大辦,鋪張浪費互相攀比造成的財務浪費講給他聽。為了殺住這股不良風氣,村子裡開展了新民風建設活動,對承辦酒席都做了具體規定,並取消了滿月酒、升學宴、生日宴、喬遷宴等,讓“誠、孝、勤儉”為核心的好風氣落地生根,讓文化村回歸和諧幸福的新家園之中。唐老闆聽完很是驚喜,也很高興,他是泥腿子出身,深知在外創業的艱難,也有一種厚重的歸屬感。他帶頭遵守鄉規民約,他只辦了幾桌簡陋的生日宴酒席,低調的生日宴卻換來一股股濃濃的親情和故土情懷,一股風清氣正的新風尚。

賭博自古以來害人不淺。這不,富甲四方的文化村張三沾上賭博後輸掉了不菲的資產。逼得妻離子散,父母氣得臥床不起,親戚朋友躲瘟疫一樣回避他,由富翁變成了窮光蛋,他變得一文不值。生活的落差擊破了他的美好生活。

張三從小頭腦靈活,初中畢業後就外出創業,名聲也越來越大,成為家鄉人的驕傲。

外面的世界有時精彩有時也很無奈,張三創業的城市賭博盛行,有錢人喜歡賭博,老闆之間在節假日互相邀請賭博。張三禁不住誘惑多次參與賭博,起初玩得很小,上癮後玩得越來越大。妻子的苦口婆心,父母的多次相勸,張三入了魔似的聽不進,慢慢的輸光了家產,他才收手。

張三回到家鄉後,四門不出,整天在家睡懶覺,無聊的打發著時光。只有村裡的老村長還惦念著他,勸他浪子回頭金不換,振作起來東山再起,張三也狠下心來戒賭。他休整一段時間後,一些商界的朋友找上門來勸他入夥,他又投身到火熱的建築工地從頭再來。昔日的賭徒們隔三差五找他賭博,張三躲在工地不出門,一門心思搞工程。憑他的手藝和智慧,他很快當上了專案經理,又過上了滋潤的日子。

後來張三真的戒賭成功,又發跡了,他把重婚的妻子和勞碌了半輩子的父母接到城裡生活,並給村裡修了一條柏油路,修建了一所希望小學,他的故事還在繼續演繹著。

(注:圖文無關)

就是胳膊疼得抬不起來,這是檢驗一個農民是不是老把手的活。動作熟練的農村人,半彎著腰,左手扶著玉米杆,右手揮動小挖钁,瞄準玉米根,一下就挖斷了,左手順勢放倒在地裡,一排一排的,遠遠望去,像是給地裡鋪著一排排的綠地毯。幹到興奮處,把小挖钁斜挖在地埂上,抽一根煙,扯開喉嚨,唱兩句秦腔。“祖籍陝西韓城縣,杏花村中有家園,姐弟姻緣生了變,堂上滴血蒙冤屈”。剛喘口氣,說不定,地那頭就會傳來更加高亢的聲音:“姐入牢籠她又逃竄,不知她逃難到哪邊,為尋親哪顧得路途遙遠,登山涉水到蒲關”。

文化村紀事

■李永明 文

文化村是關廟鎮的一個大村,地理位置優越,生態環境優美,民風淳樸,文化底蘊豐富,人傑地靈。曾出過文官武將,舉人才子,名人貴仕,商場精英富豪,是值得文化人自豪的一個地方。後來,文化村生活發生了變化。一段時間以來,文化村人攀比心盛行,鋪張浪費,賭博、封建迷信等愈演愈烈,個別人等靠要思想作祟,文化村的傳統美德在缺失變味。在新民風的偉大洪流中,文化村人破陋習,樹新風,重塑文化村人的新形象,便有了下面的故事。

唐老闆是從文化村走出的一位大老闆,他初中未畢業就跟隨姓胡的師傅學習泥水匠技術,他吃苦耐勞,虛心好學。師傅安排他扛水泥、和砂漿、吊磚、背磚,他都爭著搶著幹。時間長了,胡師傅覺得他人品可靠,幹活肯出力,就放心把一些小工程交給他去獨立完成,他邊幹邊學,對工程的施工一絲不苟。別人偷工減料,想方設法降低成本,他從不投機取巧,每處工程都幹得很出色,深受師傅和同行們的稱讚。慢慢的他幹的工程越來越多,常年跟隨師傅走南闖北,一路安營紮寨,在外承攬許多房地產工程。他也組建了自己的施工隊伍,所用施工人員,都是土生土長的文化村人,每年讓本村村民在外掙回不菲的收入。全村靠勞務輸出蓋起來一棟棟高端大氣的樓房,唐老闆也靠工程建設發了家致了富,成為文化村在外創業的傑出代表。

話說這一年,唐老闆已到了知天命年齡,生日這天,親戚朋友要給他大操大辦,風風光光熱熱鬧鬧地給唐老闆過一次生日。唐老闆在外創業多年,也積攢了一定的人脈資源,他想把生日宴安排在農村過。故鄉生於斯長於斯的地方,也在他心裡魂牽夢繞了多年,他帶回整箱整件的好酒好煙招待客人,並請了幾個有名的紅案師傅做菜,開過來的好車一字排開擺在家門口,村民們都從電視上見過,都跑來駐足觀看,一場風光無限的生日宴即將舉行。這時,村子裡的紅白喜事理事會成員、“五老”理事會成員主動找到唐老闆,將他走的這些年,村子裡形成的大操大辦,鋪張浪費互相攀比造成的財務浪費講給他聽。為了殺住這股不良風氣,村子裡開展了新民風建設活動,對承辦酒席都做了具體規定,並取消了滿月酒、升學宴、生日宴、喬遷宴等,讓“誠、孝、勤儉”為核心的好風氣落地生根,讓文化村回歸和諧幸福的新家園之中。唐老闆聽完很是驚喜,也很高興,他是泥腿子出身,深知在外創業的艱難,也有一種厚重的歸屬感。他帶頭遵守鄉規民約,他只辦了幾桌簡陋的生日宴酒席,低調的生日宴卻換來一股股濃濃的親情和故土情懷,一股風清氣正的新風尚。

賭博自古以來害人不淺。這不,富甲四方的文化村張三沾上賭博後輸掉了不菲的資產。逼得妻離子散,父母氣得臥床不起,親戚朋友躲瘟疫一樣回避他,由富翁變成了窮光蛋,他變得一文不值。生活的落差擊破了他的美好生活。

張三從小頭腦靈活,初中畢業後就外出創業,名聲也越來越大,成為家鄉人的驕傲。

外面的世界有時精彩有時也很無奈,張三創業的城市賭博盛行,有錢人喜歡賭博,老闆之間在節假日互相邀請賭博。張三禁不住誘惑多次參與賭博,起初玩得很小,上癮後玩得越來越大。妻子的苦口婆心,父母的多次相勸,張三入了魔似的聽不進,慢慢的輸光了家產,他才收手。

張三回到家鄉後,四門不出,整天在家睡懶覺,無聊的打發著時光。只有村裡的老村長還惦念著他,勸他浪子回頭金不換,振作起來東山再起,張三也狠下心來戒賭。他休整一段時間後,一些商界的朋友找上門來勸他入夥,他又投身到火熱的建築工地從頭再來。昔日的賭徒們隔三差五找他賭博,張三躲在工地不出門,一門心思搞工程。憑他的手藝和智慧,他很快當上了專案經理,又過上了滋潤的日子。

後來張三真的戒賭成功,又發跡了,他把重婚的妻子和勞碌了半輩子的父母接到城裡生活,並給村裡修了一條柏油路,修建了一所希望小學,他的故事還在繼續演繹著。

(注:圖文無關)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