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鄭惠強:振興實體經濟 打造製造強國

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於3月9日下午3時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第二次全體會議, 多名政協委員就有關議題作大會發言。

[全國政協委員、民盟中央副主席、上海市主委、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鄭惠強]製造業的盛衰關乎國強民安, 製造強國的建設刻不容緩。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是中共中央、國務院綜合研判國內外經濟形勢和經濟新常態作出的重大決策。 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領域, 製造業是實體經濟的主戰場、各類資源要素的集中地。 目前我國已成為具備製造全體系的製造大國,

但要成為製造強國還任重道遠, 急需解決結構性失衡、供需關係失衡、供給效率失衡等問題。

結構性失衡:基礎性產品供給不足、中低端產品出現過剩、高端技術產品相當匱乏等問題突出。 如我國高鐵裝備所需的軸承、制動系統、高強度螺栓等核心零部件、元器件, 自主生產比例僅約20%;粗鋼、水泥、電解鋁等產能利用率為70%左右;中高端新興產品生產滯後于國民大眾消費需求, 無法啟動消費“熱點”。

供需關係失衡:資源不均衡、資本匹配難、創新受局限等問題亟待解決。 我國中小企業“投資難、融資難”並存, 舉步維艱;部分國企主體活力不足, 生產滯後需求, 利潤增幅下降, 困難重重;“僵屍企業”僵而不死, 令人糾結, 成為新舊動能轉換、浴火重生的攔路之虎。

供給效率失衡:發展方式粗放、投入產出效率不高、產品附加值較低。 我國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高於發達國家, 能源利用率僅為33%左右, 比發達國家低約10個百分點。 勞動生產率普遍較低, 研發和行銷產品附加值不高。

為此, 民盟建議:一、重點突破, 優化佈局。 圍繞《中國製造2025》“五大工程”實施指南, 聚力重大工程實施和重點領域創新, 補齊製造業短板。 充分發揮國家製造強國建設領導小組的統籌協調作用, 加強部門和政策間的協調配合, 完善供需傳導機制, 通過試點示範和效果評估, 探索不同類型區域和城市推進製造業轉型升級的模式和路徑。

二、深化改革, 集聚要素。 發揮政府採購對自主創新的扶持作用,

實行結構性減稅, 把高新技術企業稅收減免、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等優惠政策落實到位。 深化國企改革, 形成出資人、決策人和管理人各負其責、有效制衡的治理結構。 推進資源要素價格改革, 促進生產要素重組, 引導人才、資本、土地等要素流動, 提高生產活力。 探索設立製造強國建設投資基金, 引導社會資本向戰略制高點領域集聚。 充分發揮國家先進製造業投資、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和中小企業發展等基金的作用, 確保工業投資穩定增長。 研究建立產融對接新模式, 引導和推動金融機構信貸資金按“用好增量、盤活存量、擴大流量、改善品質”的要求, 大力支持製造業創新發展。

三、加速技改, 提質升級。 加大財政的引導性支援力度,

將技術改造與智慧製造、綠色改造等相結合, 促進傳統產業提質增效升級。 完善技術改造配套政策支援體系, 使固定資產加速折舊、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政策落地生根, 同時研究推廣“零土地”技改項目承諾備案制審批等新政策。 完善技術改造投資統計制度, 將科技成果、品牌專利、行銷管道等無形資產投資納入工業投資統計範圍。

四、強化保障, 持續發力。 推進製造領域法制化建設, 完善科技創新、節能減排、兼併重組、品質安全、軍民融合發展等重點領域的法律法規, 形成有利於製造業增長和國際競爭的保障機制。 加快制定《製造業促進法》《技術改造促進條例》和《境外投資法》, 確保民用飛機、軟體、積體電路、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新材料等戰略性、基礎性產業發展和製造業企業“走出去”有法可依,

促進我國製造業走出困境, 轉型升級, 堅定地從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邁進。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