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2017-03-09 江西日報 小字

產業促脫貧 “輸血”轉“造血” 2017-03-09 江西日報 小字

我的家鄉在國家級貧困縣——撫州市廣昌縣。 春節期間,我利用回鄉走親訪友的機會進行調研,瞭解到很多有技術、有資金外出務工青年選擇回鄉創業,實現自我價值。

返鄉青年回鄉創業帶領群眾脫貧致富。 謝潤平,現任本縣最為偏遠鄉鎮——塘坊鎮橫山村村主任,是一位80後青年。 2015年在外務工賺得人生的第一桶金。 因為外出務工不穩定,他毅然回到家鄉塘坊鎮從事農業養殖產業。 在鎮政府支持下,建立了一個小型的家禽養殖基地。 由於他養殖的雞鴨都採取圈養散放的方式,以米、穀物等餵食,雖然養殖成本提高了,但因為肉質鮮美,綠色有機,價格合理,深受市場歡迎,呈現供不應求的狀態,現有基地的規模已無法滿足市場需求。

去年,作為村主任的他,把村裡17戶貧困戶的產業扶助納入他的養殖基地。 在不擴大原有基地規模的基礎上,對貧困戶以5元/只的成本價提供雞苗和鴨苗50-100只,同時對領取雞鴨苗的養殖戶進行技術指導和幫扶,一隻雞鴨的生長週期大致為6周,待生長期過後,養殖戶可自行至市場售賣,也可以以市場價略低的價格返銷至基地,並同時返還基地雞苗和鴨苗成本開支。 以去年的市場價格為例,一隻雞的售價大致在60-70元,除開人工、穀物飼養等支出,每只雞的利潤在30-40元不等。
這種產業幫扶的合作機制,既解決了基地規模小產量輸出少的問題,同時也讓養殖戶吃下了不愁銷路的定心丸。

幾點啟示:精准扶貧由“輸血型”轉入“造血型”。 精准扶貧如何“精准”?關鍵在弄清楚致貧原因,找對窮根,因戶施策,因人施策,好的扶貧方式或專案,要符合實際,是道德價值和市場價值的結合體。 許多地方依然停留在對貧困地區發放物資或走訪慰問等“授之以魚”的扶貧舉措,這種通過“基地+農戶”的模式,在充分發揮貧困戶現有技能和生活設施條件的基礎上,依託基地提供的技術指導及產、供、銷服務,達到基地和貧困戶“雙贏”局面,真正實現“授之以漁”的科學扶貧。 探索“合作社 X 農戶”的產業模式。 大多數的農村貧困戶都具備基礎農業耕作或飼養的技能,災害防禦能力弱和成品銷路風險讓貧困戶深感憂慮。

因地制宜,探索一村一產業,採取“合作社 龍頭企業+農戶”、“合作社 連鎖超市 農戶”等多種模式,實現標準化規模化的養殖水準,增加合作組織管道,打造特色品牌,進而拓寬銷路,實現增產增收的良性迴圈。 (省紅十字會 黃 娟)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