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美麗的梵蒂岡,偉大的教皇之國。

作者:夏寧葆

今天我們將要啟程, 去一個偉大的教皇之國—梵蒂岡。 旅遊車剛剛走上高速公路, 就看見一片白霧迷茫。 梵蒂岡是世界上最小的國家, 擁有自己的廣播媒體, 可以發行郵票, 貨幣和報紙。 是個政權獨立的國家。 也是全世界天主教教徒的聖地。

但是看到太陽出來了, 我知道今天一定是個好天氣。 因為有一句老話:太陽一出雲開霧散。 很高興。

到了停車場, 遠遠地看到漂亮的聖彼得大教堂。

這裡是世界上最小的國家, 也是羅馬文明的聚集地, 這裡因歷史而獨一無二。

這裡是聖彼得廣場。 這一座方尖碑是中世紀由羅馬皇帝從埃及帶回來的。

聖彼得廣場位於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前, 建於17世紀, 是基督教的聚集場所。 站在這樣一個恢弘的廣場上, 即使你不是教徒, 你也會為它的氣勢所震撼。 許多遊客都為聖彼得大教堂而來, 一年四季, 從早到晚這裡幾乎都是人流不斷, 排著長隊等待進入教堂的遊客摩肩接踵。

聖彼得廣場位於梵蒂岡的最東面, 集中各個時代的建築精華, 如果搭乘教堂的電梯來到頂部, 俯瞰羅馬全城, 整個廣場就如一枚鑰匙, 分別由四排多立克式圓柱形成的兩個半圓形的柱廊組成一個巨大的橢圓, 弧形地包圍住整個廣場而後延伸向大教堂, 在貝尼尼看來, 這樣的設計代表教堂的雙臂張開,

擁抱整個世界。

梵蒂岡城位於羅馬城內, 是一個“國中之國”, 應該算是世界上最小的旅遊勝地, 僅0.44平方公里, 其面積僅相當於北京故宮五分之三大, 卻每天接待著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與朝聖者, 梵蒂岡博物館的門口永遠人滿為患, 即使烈日炎炎, 聖彼得廣場也還是有成排的遊客等著進入聖彼得教堂一睹其風采, 等待著登頂俯瞰羅馬全景。

聖彼得廣場集中了各個時代的建築精華。 我們到了義大利以後, 導遊一再告訴我們, 這裡小偷很多。 一定要把背包放在前面。 否則一定會招來小偷。

梵蒂岡已經在1929年重新獲得了獨立, 作為世界天主教的中心, 遊客可以進入屬於梵蒂岡的聖彼得大教堂和梵蒂岡博物館。 198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梵蒂岡城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保護名錄。

廣場的柱廊上有140多座雕塑, 都是由貝尼尼和他的學生一起完成的, 雕塑全部都是宗教人士。 廣場的中央是卡裡古拉從古希臘赫利奧波利斯帶回羅馬的方尖碑, 有說法稱這座方尖碑的頂部銅球中是凱撒的骨灰。

教堂正面及廣場一圈佇立著多根石柱, 每根頂上都有一尊雕像。 教堂入口處有五扇大門, 從右至左分別為聖門、聖事門、中門、善惡門、死門, 每扇大門上都刻有聖經人物或故事的浮雕畫。 聖門每隔25年的聖誕之夜才會打開, 上一次還是2000年。 而遊客一般從中門進入, 幸運的話在周日可以見到為大眾祈福的教皇。

走進教堂先經過一個走廊, 走廊裡帶淺色花紋的白色大理石柱子上雕有精美的花紋,

從左到右長長的走廊的拱頂上有很多人物雕像, 整個黃褐色的頂面佈滿立體花紋和圖案。 再通過一道門, 才進入教堂的大殿堂, 殿堂之宏偉令所有的參觀者驚歎, 殿堂長186米, 總面積15000平方米, 能容納6萬人。 高大的石柱和牆壁、拱形的殿頂、到處是色彩豔麗的圖案、栩栩如生的塑像、精美細緻的浮雕, 彩色大理石鋪成的地面光亮照人。 聖彼得大教堂是一座長方形的教堂, 整棟建築呈現出一個十字架的結構, 造型是非常傳統而神聖的, 這同時也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一座教堂。 教堂最早是建於西元324年, 原始的構想只是一座小會堂, 建於聖彼得墓穴的正上方, 在十五世紀時開始改建,
其中歷經不少位頂尖的建築師和藝術家參與修改, 終於在1626年完成了的模樣。 聖彼得教堂不僅是一座富麗堂皇值得參觀的建築聖殿, 它所擁有多達百件的藝術瑰寶, 更被視為無價的資產。 參觀這座教堂的幾個重要特色一定要把握, 因其占地廣闊, 進入之後會不知從何看起。

正殿被6根石柱分成了3條通道, 非常寬闊, 巨柱之間的圓拱佈滿了各種雕塑和裝飾物, 極其華麗。

聖彼得大教堂, 其標準名為聖伯多祿大教堂。 聖彼得為英語的俗譯。 由米開朗基羅設計, 是基督教大公教會(天主教會)的教堂, 大公教會教徒的朝聖地與梵蒂岡羅馬教宗的教廷, 是世界五大教堂之首。

大教堂不僅宏偉巨大, 而且是見證著名的建築和雕塑大師貝尼尼藝術天賦的紀念碑。 教堂內部宏偉、幽深,正中是貝尼尼設計的高達29米的巴羅克式華蓋。教皇祭壇往上119米高處是米開朗基羅的設計代表作:中央圓頂。搭乘電梯後,還需要爬一段,才能到達頂部,俯瞰鑰匙形狀的聖彼得廣場和羅馬全城。

整個殿堂的內部呈十字架的形狀,在十字架交叉點處是教堂的中心,中心點的地下是聖彼得的陵墓,地上是教皇的祭壇,祭壇上方是金碧輝煌的華蓋,華蓋的上方是教堂頂部的圓穹,其直徑42米,離地面120米,圓穹的周圍及整個殿堂的頂部佈滿美麗的圖案和浮雕。一束陽光從圓穹照進殿堂,給肅穆、幽暗的教堂增添了一種神秘的色彩,那圓穹仿佛是通向天堂的大門。

進大門右手邊的小廳裡就是《哀悼基督》(Pietà,也叫“聖殤”、“聖母憐子”),刻畫著聖母瑪利亞懷抱死去的兒子耶穌基督,悲痛而莊嚴。遊客只能隔著欄杆和玻璃罩來觀賞。

聖彼得大教堂是世界上最宏大、最壯麗的天主教堂,建於16世紀,可容納六萬人以上。這座教堂由文藝復興時期眾多知名的建築師、藝術家參與設計,包括米開朗基羅、拉斐爾、布拉曼特等。教堂中央是直徑42米、高約138米的穹頂,壯觀無比,而前方則是由貝爾尼尼設計的聖彼得廣場。

教堂內部簡直是一座藝術寶庫,保存著米開朗基羅、拉斐爾等諸多藝術家的壁畫與雕刻。其中最不可錯過的是三大珍品:米開朗基羅的雕塑作品《哀悼基督》、貝爾尼尼雕制的青銅華蓋及其設計的聖彼得寶座。

這是 羅馬天主教的中心教堂,歐洲天主教徒的朝聖地與梵蒂岡羅馬教宗的教廷,是全世界第一大圓頂教堂。在圓穹內的環形平臺上,可俯視教堂內部,欣賞圓穹內壁的大型鑲嵌畫,雕像。

中央的圓頂是由米開朗基羅設計的,兩重結構,內部很明亮。圓頂下是教皇的祭壇,用貝尼尼創作的青銅華蓋覆蓋著。那扭曲的粗圓柱似的獨特形狀很引人注目。下麵的禮拜堂裡有聖伯多祿墓。墓前跪著的是由新古典主義雕刻家卡諾巴作的教皇庀奧六世像。裡面上部有彩色玻璃作的鴿子,下面裝飾著貝尼尼作的巨大的“聖伯多祿的椅子”,面前的左邊有珍寶館的入口,那些豪華的聖器皿類顯示著梵蒂岡的力量。

在大圓頂下方的祭臺上便是青銅華蓋,由四根近20米高的螺旋形銅柱撐起,有5層樓那麼高。華蓋正中鑲著白鴿,四角雕刻著守護天使。華蓋上面又有四根鳳尾狀的銅柱,柱頭合攏,頂端支撐著一個鍍金青銅球體和十字架。祭台四周圍著99盞長明燈,只有教皇才能在祭壇上舉行彌撒。

教堂內部裝飾華麗,我們見到的教堂中央著名大拱形屋頂是米開朗基羅的傑作,雙重構造,外暗內明。對於這個大圓頂,曾有過百年的波折,最先是布拉曼特於1506年設計,1514年他去世後拉斐爾接替了他。六年後,拉斐爾也去世了,教會對教堂頂部借鑒哥德式的設計,強調黑暗與光明的對比,採用了玫瑰花窗,於是出於對教堂入口處的光線對比效應的考慮,圓頂被取消。後來米開朗基羅在71歲高齡時接替了這項工作,以“對上帝、對聖母、對聖彼得的愛”的名義,恢復了圓頂。圓頂廊簷上有十一個雕像,耶穌基督的雕像位於中間,廊簷兩側各有一座鐘,右邊的是格林威治時間,左邊的是羅馬時間。

正殿的最裡邊則是聖彼得寶座,由一把寬大的鍍銅木椅和金光四射的巨大青銅雕塑群組成。椅背上是兩個小天使,手持開啟天國的鑰匙和教皇三重冠。而寶座上方有許多小天使圍繞著光芒四射的太陽圖案,這是一塊鑲著鴿子的圓形彩色玻璃,透射著陽光。

聖彼得寶座,也是貝爾尼尼設計的一件鍍金的青銅寶座。寶座上方是於光芒四射的榮耀龕及象牙飾物的木椅,椅背上有兩個小天使,手持開啟天國的鑰匙和教皇三重冠。傳說這把木椅是聖彼得的真正御座,後經考證為加洛林國王泰查二世所贈送。

教堂共有13個圓頂,包括1個大圓頂和2個中型圓頂,中央最大的由米開朗基羅設計。登頂的入口在教堂大殿外的北側(有寫著“Cupola”的指示牌),和進入教堂內部不是同一入口。購票後可以通過狹長的環形樓梯抵達大教堂的頂端,需要爬551級臺階,你也可以買電梯票,上到一半左右再爬320級臺階。

貝爾尼尼的雕制的青銅華蓋。它由4根螺旋形銅柱支撐,足有5層樓房高那麼高。華蓋前面的半圓形欄杆上永遠點燃著99盞長明燈,而下方則是宗座祭壇和聖彼得的墳墓,只有教皇才可以在這座祭壇上,面對東升的旭日,當著朝聖者舉行彌撒;

聖彼得大教堂主體工程完工後,貝爾尼尼又花了二十多年時間進行內外裝飾。貝爾尼尼是巴羅克藝術風格的主要推動者,他所主持的裝飾工程自然給教堂增添濃厚的巴羅克藝術色彩,使其顯得更為奢華、壯麗。

矗立在我們面前的聖彼得大教堂從1506年開始到1626年才得以最後完工。這一工程凝聚了布拉曼特、拉斐爾、米開朗基羅、貝爾尼尼等眾多頂級建築大師的智慧。先是布拉曼特,他受朱裡奧二世之邀設計了最初的建築方案,但他主持施工剛8年,他和朱裡奧二世教皇相繼去世。新任教皇請來了拉斐爾繼續修建,然而,這位年輕的藝術天才在任教堂總建築師6年後便英年早逝。之後,教堂工程又相繼由帕魯齊和小桑加洛主持過十餘年,但工程沒有取得大的進展。1547年,已過了古稀之年的米開朗基羅欣然受命,他對原來的設計進行了局部調整,將教堂的羅馬式的半圓形拱頂改成了拱肋式的大穹窿,使教堂的視覺效果更加宏偉。由於工程的浩大,米開朗基羅最終沒有看到他設計出的聖彼得大教堂建成後的樣子,17年後,89歲的他被上帝叫走了。不過令人欣慰的是,後來接任他的建築師都忠實地執行他的設計方案,人們看到的聖彼得大教堂正是米開朗基羅所希望看到的樣子。

大殿內有很多巨大的雕像和浮雕,大殿的左右兩邊是一個接一個的小的殿堂,每個小殿內都裝飾著壁畫、浮雕和雕像,最著名的是米開朗琪羅的聖母哀痛雕像和一座聖彼得的青銅塑像。我最喜歡的是剛走進大門處的兩個小天使捧聖水缸的雕塑,從形象上看小天使只有一歲的樣子,然而雕像的實際高度有2.5米。眾多的統治者、勇士、殉難者的雕像給人們留下了太多的威嚴、冷峻和痛苦的記憶後,再看到這天真可愛的小天使時,一種安慰、一種美好的感覺油然而生。藝術家把小天使和聖水放在一起,是因為那時的人們視水為上帝賜予人的聖潔之物,水是生命之源。

米開朗基羅24歲時雕塑作品《聖母哀痛》。聖母懷抱死去的兒子的悲痛感和對上帝意旨的順從感在作品中刻畫得淋漓盡手。這裡所表現的聖母痛苦狀與米開朗基羅以後的作品迥然不同;

大教堂不愧為是一座偉大的藝術殿堂,是人類歷史上不朽的建築藝術瑰寶,由文藝復興時代的建築名師布拉曼特設計,由拉斐爾和米開朗琪羅主持工程,修建這座大教堂用了120年的時間,許多藝術家貢獻了畢生的心血。

巨大的穹頂內壁被圖案分為16瓣,每瓣又各有6層細石鑲嵌畫,極其精緻。而穹頂下面的一圈走道牆上也都是細緻的馬賽克拼貼。站在這裡的環形平臺上能俯視壯觀的教堂內部,下面的遊客顯得十分渺小。

教堂下面的廊簷上方有11尊雕像,中間是耶穌基督;兩側各有一座鐘,右邊是格林威治標準時間,左邊是羅馬時間。大殿下面有5扇門,平常一般遊客都入中門。如果遇上機會,教徒們就可從右邊的聖門進入大殿,不過這需25年才有一次。按規定,每時25年的聖誕之夜,聖門打開後由教皇領頭走入聖堂,意為走入天堂。其他三門分別是"聖事門"、"善惡門"和"死門"。通過中門進入能容納5萬人的聖彼得教堂內部,呈現在眼前的簡直是一座藝術寶庫。屋頂和四壁都飾有以《聖經》為題材的繪畫,不少是名家作品。

從穹頂的小門出來繼續爬上狹窄的樓梯,能到達大教堂正殿圓頂外的瞭望台,是俯瞰梵蒂岡、眺望羅馬全景最好的地方。在這裡還可以看到大教堂頂上的13尊雕像,中間是手持十字架的耶穌基督。

聖彼得教堂從興建、到經歷多次的擴建和改建、再到最後裝飾完畢,總共經歷了1300多年的歷史,而這一個過程正好是基督教在羅馬帝國發展壯大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說,聖彼得教堂建築史也就是基督教發展史的一部分。

梵蒂岡瑞士衛隊是梵蒂岡的國防力量,英俊瀟灑的衛兵們每天身著橙藍相間的制服,在聖彼得教堂旁站崗,也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廣場兩側有兩座噴泉,右邊是瑪德爾諾17世紀時修的,左側的是貝爾尼尼設計、後來修的複製品。站在圓柱與噴泉之間的白色大理石上看長廊裡的圓柱,最不可思議的是4根圓柱看上去好像只有1根,貝尼尼的偉大造詣從這裡也可見一斑!

每年,世界各地到這裡朝聖的信徒和遊客絡繹不絕。每逢1月1日、復活節、耶誕節,廣場上往往都會聚集二十萬之眾。每逢周日,也總有成千上萬的人在此聆聽教皇在陽臺上播送晨禱詞,接受教皇的祝福,不需要門票就能參加。

沿著協和大道一直走,就來到了著名的聖天使堡。這裡都是原始的建築,歷史甚至可以追溯至文藝復興時期。城堡對面就是聖天使橋,據說布拉格的查理大橋的建築就是仿照了它的設計。如今,12座天使像仍環繞在這座步行橋的兩邊。

聖天使堡,固若金湯。曾經有2萬多名新教教徒圍攻梵蒂岡。教皇逃到這裡,最後活了下來。

從梵蒂岡的地道裡面出來,外面就是羅馬了。地道口的小商店裡面都是印有梵蒂岡教皇的紀念品。

美麗而偉大的小國---梵蒂岡再見了。下面我們又要去羅馬這個義大利文藝中心城市。

教堂內部宏偉、幽深,正中是貝尼尼設計的高達29米的巴羅克式華蓋。教皇祭壇往上119米高處是米開朗基羅的設計代表作:中央圓頂。搭乘電梯後,還需要爬一段,才能到達頂部,俯瞰鑰匙形狀的聖彼得廣場和羅馬全城。

整個殿堂的內部呈十字架的形狀,在十字架交叉點處是教堂的中心,中心點的地下是聖彼得的陵墓,地上是教皇的祭壇,祭壇上方是金碧輝煌的華蓋,華蓋的上方是教堂頂部的圓穹,其直徑42米,離地面120米,圓穹的周圍及整個殿堂的頂部佈滿美麗的圖案和浮雕。一束陽光從圓穹照進殿堂,給肅穆、幽暗的教堂增添了一種神秘的色彩,那圓穹仿佛是通向天堂的大門。

進大門右手邊的小廳裡就是《哀悼基督》(Pietà,也叫“聖殤”、“聖母憐子”),刻畫著聖母瑪利亞懷抱死去的兒子耶穌基督,悲痛而莊嚴。遊客只能隔著欄杆和玻璃罩來觀賞。

聖彼得大教堂是世界上最宏大、最壯麗的天主教堂,建於16世紀,可容納六萬人以上。這座教堂由文藝復興時期眾多知名的建築師、藝術家參與設計,包括米開朗基羅、拉斐爾、布拉曼特等。教堂中央是直徑42米、高約138米的穹頂,壯觀無比,而前方則是由貝爾尼尼設計的聖彼得廣場。

教堂內部簡直是一座藝術寶庫,保存著米開朗基羅、拉斐爾等諸多藝術家的壁畫與雕刻。其中最不可錯過的是三大珍品:米開朗基羅的雕塑作品《哀悼基督》、貝爾尼尼雕制的青銅華蓋及其設計的聖彼得寶座。

這是 羅馬天主教的中心教堂,歐洲天主教徒的朝聖地與梵蒂岡羅馬教宗的教廷,是全世界第一大圓頂教堂。在圓穹內的環形平臺上,可俯視教堂內部,欣賞圓穹內壁的大型鑲嵌畫,雕像。

中央的圓頂是由米開朗基羅設計的,兩重結構,內部很明亮。圓頂下是教皇的祭壇,用貝尼尼創作的青銅華蓋覆蓋著。那扭曲的粗圓柱似的獨特形狀很引人注目。下麵的禮拜堂裡有聖伯多祿墓。墓前跪著的是由新古典主義雕刻家卡諾巴作的教皇庀奧六世像。裡面上部有彩色玻璃作的鴿子,下面裝飾著貝尼尼作的巨大的“聖伯多祿的椅子”,面前的左邊有珍寶館的入口,那些豪華的聖器皿類顯示著梵蒂岡的力量。

在大圓頂下方的祭臺上便是青銅華蓋,由四根近20米高的螺旋形銅柱撐起,有5層樓那麼高。華蓋正中鑲著白鴿,四角雕刻著守護天使。華蓋上面又有四根鳳尾狀的銅柱,柱頭合攏,頂端支撐著一個鍍金青銅球體和十字架。祭台四周圍著99盞長明燈,只有教皇才能在祭壇上舉行彌撒。

教堂內部裝飾華麗,我們見到的教堂中央著名大拱形屋頂是米開朗基羅的傑作,雙重構造,外暗內明。對於這個大圓頂,曾有過百年的波折,最先是布拉曼特於1506年設計,1514年他去世後拉斐爾接替了他。六年後,拉斐爾也去世了,教會對教堂頂部借鑒哥德式的設計,強調黑暗與光明的對比,採用了玫瑰花窗,於是出於對教堂入口處的光線對比效應的考慮,圓頂被取消。後來米開朗基羅在71歲高齡時接替了這項工作,以“對上帝、對聖母、對聖彼得的愛”的名義,恢復了圓頂。圓頂廊簷上有十一個雕像,耶穌基督的雕像位於中間,廊簷兩側各有一座鐘,右邊的是格林威治時間,左邊的是羅馬時間。

正殿的最裡邊則是聖彼得寶座,由一把寬大的鍍銅木椅和金光四射的巨大青銅雕塑群組成。椅背上是兩個小天使,手持開啟天國的鑰匙和教皇三重冠。而寶座上方有許多小天使圍繞著光芒四射的太陽圖案,這是一塊鑲著鴿子的圓形彩色玻璃,透射著陽光。

聖彼得寶座,也是貝爾尼尼設計的一件鍍金的青銅寶座。寶座上方是於光芒四射的榮耀龕及象牙飾物的木椅,椅背上有兩個小天使,手持開啟天國的鑰匙和教皇三重冠。傳說這把木椅是聖彼得的真正御座,後經考證為加洛林國王泰查二世所贈送。

教堂共有13個圓頂,包括1個大圓頂和2個中型圓頂,中央最大的由米開朗基羅設計。登頂的入口在教堂大殿外的北側(有寫著“Cupola”的指示牌),和進入教堂內部不是同一入口。購票後可以通過狹長的環形樓梯抵達大教堂的頂端,需要爬551級臺階,你也可以買電梯票,上到一半左右再爬320級臺階。

貝爾尼尼的雕制的青銅華蓋。它由4根螺旋形銅柱支撐,足有5層樓房高那麼高。華蓋前面的半圓形欄杆上永遠點燃著99盞長明燈,而下方則是宗座祭壇和聖彼得的墳墓,只有教皇才可以在這座祭壇上,面對東升的旭日,當著朝聖者舉行彌撒;

聖彼得大教堂主體工程完工後,貝爾尼尼又花了二十多年時間進行內外裝飾。貝爾尼尼是巴羅克藝術風格的主要推動者,他所主持的裝飾工程自然給教堂增添濃厚的巴羅克藝術色彩,使其顯得更為奢華、壯麗。

矗立在我們面前的聖彼得大教堂從1506年開始到1626年才得以最後完工。這一工程凝聚了布拉曼特、拉斐爾、米開朗基羅、貝爾尼尼等眾多頂級建築大師的智慧。先是布拉曼特,他受朱裡奧二世之邀設計了最初的建築方案,但他主持施工剛8年,他和朱裡奧二世教皇相繼去世。新任教皇請來了拉斐爾繼續修建,然而,這位年輕的藝術天才在任教堂總建築師6年後便英年早逝。之後,教堂工程又相繼由帕魯齊和小桑加洛主持過十餘年,但工程沒有取得大的進展。1547年,已過了古稀之年的米開朗基羅欣然受命,他對原來的設計進行了局部調整,將教堂的羅馬式的半圓形拱頂改成了拱肋式的大穹窿,使教堂的視覺效果更加宏偉。由於工程的浩大,米開朗基羅最終沒有看到他設計出的聖彼得大教堂建成後的樣子,17年後,89歲的他被上帝叫走了。不過令人欣慰的是,後來接任他的建築師都忠實地執行他的設計方案,人們看到的聖彼得大教堂正是米開朗基羅所希望看到的樣子。

大殿內有很多巨大的雕像和浮雕,大殿的左右兩邊是一個接一個的小的殿堂,每個小殿內都裝飾著壁畫、浮雕和雕像,最著名的是米開朗琪羅的聖母哀痛雕像和一座聖彼得的青銅塑像。我最喜歡的是剛走進大門處的兩個小天使捧聖水缸的雕塑,從形象上看小天使只有一歲的樣子,然而雕像的實際高度有2.5米。眾多的統治者、勇士、殉難者的雕像給人們留下了太多的威嚴、冷峻和痛苦的記憶後,再看到這天真可愛的小天使時,一種安慰、一種美好的感覺油然而生。藝術家把小天使和聖水放在一起,是因為那時的人們視水為上帝賜予人的聖潔之物,水是生命之源。

米開朗基羅24歲時雕塑作品《聖母哀痛》。聖母懷抱死去的兒子的悲痛感和對上帝意旨的順從感在作品中刻畫得淋漓盡手。這裡所表現的聖母痛苦狀與米開朗基羅以後的作品迥然不同;

大教堂不愧為是一座偉大的藝術殿堂,是人類歷史上不朽的建築藝術瑰寶,由文藝復興時代的建築名師布拉曼特設計,由拉斐爾和米開朗琪羅主持工程,修建這座大教堂用了120年的時間,許多藝術家貢獻了畢生的心血。

巨大的穹頂內壁被圖案分為16瓣,每瓣又各有6層細石鑲嵌畫,極其精緻。而穹頂下面的一圈走道牆上也都是細緻的馬賽克拼貼。站在這裡的環形平臺上能俯視壯觀的教堂內部,下面的遊客顯得十分渺小。

教堂下面的廊簷上方有11尊雕像,中間是耶穌基督;兩側各有一座鐘,右邊是格林威治標準時間,左邊是羅馬時間。大殿下面有5扇門,平常一般遊客都入中門。如果遇上機會,教徒們就可從右邊的聖門進入大殿,不過這需25年才有一次。按規定,每時25年的聖誕之夜,聖門打開後由教皇領頭走入聖堂,意為走入天堂。其他三門分別是"聖事門"、"善惡門"和"死門"。通過中門進入能容納5萬人的聖彼得教堂內部,呈現在眼前的簡直是一座藝術寶庫。屋頂和四壁都飾有以《聖經》為題材的繪畫,不少是名家作品。

從穹頂的小門出來繼續爬上狹窄的樓梯,能到達大教堂正殿圓頂外的瞭望台,是俯瞰梵蒂岡、眺望羅馬全景最好的地方。在這裡還可以看到大教堂頂上的13尊雕像,中間是手持十字架的耶穌基督。

聖彼得教堂從興建、到經歷多次的擴建和改建、再到最後裝飾完畢,總共經歷了1300多年的歷史,而這一個過程正好是基督教在羅馬帝國發展壯大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說,聖彼得教堂建築史也就是基督教發展史的一部分。

梵蒂岡瑞士衛隊是梵蒂岡的國防力量,英俊瀟灑的衛兵們每天身著橙藍相間的制服,在聖彼得教堂旁站崗,也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廣場兩側有兩座噴泉,右邊是瑪德爾諾17世紀時修的,左側的是貝爾尼尼設計、後來修的複製品。站在圓柱與噴泉之間的白色大理石上看長廊裡的圓柱,最不可思議的是4根圓柱看上去好像只有1根,貝尼尼的偉大造詣從這裡也可見一斑!

每年,世界各地到這裡朝聖的信徒和遊客絡繹不絕。每逢1月1日、復活節、耶誕節,廣場上往往都會聚集二十萬之眾。每逢周日,也總有成千上萬的人在此聆聽教皇在陽臺上播送晨禱詞,接受教皇的祝福,不需要門票就能參加。

沿著協和大道一直走,就來到了著名的聖天使堡。這裡都是原始的建築,歷史甚至可以追溯至文藝復興時期。城堡對面就是聖天使橋,據說布拉格的查理大橋的建築就是仿照了它的設計。如今,12座天使像仍環繞在這座步行橋的兩邊。

聖天使堡,固若金湯。曾經有2萬多名新教教徒圍攻梵蒂岡。教皇逃到這裡,最後活了下來。

從梵蒂岡的地道裡面出來,外面就是羅馬了。地道口的小商店裡面都是印有梵蒂岡教皇的紀念品。

美麗而偉大的小國---梵蒂岡再見了。下面我們又要去羅馬這個義大利文藝中心城市。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