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高齡孝子”贍養106歲老母親

母子情深, 總有說不完的話。

老人在看幼兒書。

李肖霞與兒子、大女兒在一起。

系列報導開篇語:

生活好了, 壽命更長了, 老人、高齡老人在迅速增加。

廣州人在怎麼養老?他們有什麼樣的養老故事?給將來更猛的銀髮潮社會提出什麼思考?

廣州日報今起推出系列報導。

大洋網訊 太陽已經下去了。 黃昏, 亮燈時候, 106歲的李肖霞坐在自家客廳的籐椅上, 76歲多的兒子譚耀明把臉湊到母親跟前, 母親雙手捧起他的臉, 親了又親。

76年前, 他是她的嬰兒, 她就是這樣捧著兒子的臉親。

如今, 兒子已滿臉皺紋, 她的手也早已不再豐腴, 乾枯的手猶如一層揉皺了的紙皮包在骨頭上, 她的嘴唇也早已乾癟, 她要努力伸長脖子, 抬起下巴, 撅起嘴唇, 才能好好地親她的兒子。

她像在用畢生的力氣在親她的兒子。

19歲那年, 他師範畢業在執信中學當老師後, 每週回家一次, 她第一眼看到他, 捧起他的臉, 就這樣親他。 57年來, 她習慣了每次見面就這樣親他, 除了重病時。

“我這麼老了, 還有媽媽疼, 我比誰都幸福”, 從青年、少壯到年過七旬, 母親也在變得更衰老, 他說:“世上有幾個106歲的人, 我媽媽比什麼都珍貴。 ”

他還有一個姐姐、三個妹妹一起贍養老母親。

今年3月起, 他們經歷了一段特別的日子。

摔倒

廣州, 五仙觀旁, 甜水巷11號, 106歲的李肖霞在這裡住了半個多世紀。

很多年來, 兒女們輪流陪護她, 除了知青留在鄉下的三女兒, 一人一周, 從廣州各自的家裡趕回老母親的家, 輪值的管一天三餐和所有開銷,

晚上陪她睡在一張大床上, 那還是她結婚時的床。

滿了100歲後, 她仍然每天上下五樓兩次, 早上在廣場上做運動, 下午在五仙觀裡溜達。 她的人緣好, 街坊都愛跟她說話。 整條光塔街, 她年紀最大。

歲月靜好。

去年5月, 她摔倒了。 起夜後再上床, 轉身時, 腳滑了一下, 左胳膊斷了。 醫生幫她正好骨, 打好繃帶, 叮囑回家靜養。 這麼大歲數, 能不能癒合, 誰都心裡沒底。 幸運的是, 一個月不到, 她就吵著兒子帶她到五仙觀走走, 再過了些天, 拆了繃帶, 骨頭居然癒合了。

今年3月, 她第二次摔倒。

大約淩晨一點, 她起夜, 睡在同一張床上的大女兒不知道, 沒開燈, 她一頭撞在門上。 大女兒開燈一看, 老母親頭撞破了, 血已經流了一地。 送到醫院,

三天後進了ICU。

“她身上插滿了管子, 吊針管、鼻管、尿管、吸氧管, 在ICU住了11天, 出院時, 就像一團肉, 沒有力氣, 大腦也不是很清醒”, 譚耀明說, 用輪椅抬回家後, 老母親基本上是癱瘓狀態, 兩個人拉不起來, 扶也扶不了, 喂她吃東西, 不會動, 拉尿依賴尿管。

生活從此改變。

像照顧“嬰兒”一樣

孫輩買來多功能醫用床, 可以搖高、放低, 中間可以打開, 下面是便盆。

譚耀明用筆記下老母親每次的排尿量, 喝水的情況。 就像當年在黑板上寫函數、方程和各種數位, 他的字寫得很工整。

剛開始喂湯水、牛奶, 慢慢地, 能喝一點麥片。 當她能吃糊狀食物時, 他們用高速攪拌器把加水的食物打爛, 過濾後喂給她吃。 糊糊不能太稀, 太稀了營養不夠, 也不能太稠, 太稠了水分不夠, 他說。

他們把紅的、紫的、黃的番薯加上肉汁,放進攪拌器。

他們把時鮮的水果加上蔬菜,也在攪拌器裡攪。

廣州哪裡有食品展,譚耀明必去,各地能攪成糊糊的特產、營養品,他必買。

要注意口感、營養,更要注意排便。還是有大便不暢的時候。譚耀明很少給老母親用開塞露。他擔心用了多會破壞自主排便功能。就像尿管,回家後一直插著,不敢拿掉。

便秘嚴重時,他抱著老母親,小妹妹蹲下身子,戴著橡膠手套,一點一點地摳。

他哄老母親:“媽媽,打開眼睛,你睇我是邊個?”

老母親:“你是我崽囉。”

他逗她說話,哄老母親:“媽媽,乖!用力,用力屙出來就好了。”

小妹從來沒覺得幫老母親摳便有什麼問題,“媽媽不也是一把屎一把尿養大我們的嗎”,她說。

褥瘡

天氣變熱。

有一天,譚耀明突然發現,老母親尾椎骨旁有一塊掌心大的紅斑。紅斑迅速擴大,滲出液體。諮詢醫生,這是褥瘡。老母親癱瘓狀態,去醫院很困難,醫院也沒有醫生上門服務。

“到底是哪一天、誰沒做好”,他後悔、痛心。

褥瘡開始惡化,瘡面變大,滲液發出難聞的氣味。

譚耀明請了兩個當醫生的學生來家裡,看過後搖頭。很兇險,一時也沒有什麼好辦法,譚耀明和姐姐、妹妹們決定:買藥,自己清洗褥瘡。

包紮清洗後的褥瘡,紗布厚了,不透氣;薄了,一碰到會痛。用什麼紗布,譚耀明跑了很多醫院,看門診醫生包紮傷口。偷師學藝,他成了半個醫生。

“最嚴重的時候,褥瘡長11釐米,寬5超過釐米,爛進去有1釐米深,每一次清洗,我都怕”,他說。

保姆扶住老人,最小的妹妹幫手,他們自己當起了醫生和護士。裡面滲出來的東西,很稠,黃白色,像膏一樣。他們用棉簽伸進去,一點一點地沾出來。

老母親能忍,最痛的時候,只是哎喲哎喲哼幾聲。

“媽媽,乖”,他邊清洗邊用他的口頭禪安慰老母親。

一次清洗,要用掉三四十根棉簽。用掉的藥水,不止半杯。每天要清洗三次,一次一兩個小時。

姐弟、兄妹之間,有時候會意見不一。

“你這樣不行的,你怎麼能這樣呢?”

“我有我的辦法。”

“你不能這樣,你看,媽媽現在這情況。”

“你又不是醫生。”

“我不這樣,她能好嗎?”

有時候爭得面紅脖子粗。但最後,主意還是他來拿,他是媽媽唯一的兒子,他覺得他是主心骨。

U護

一度,他們快撐不住了。保姆換得很勤,沒有人願意照顧這麼高齡的臥病老人。

譚耀明在網上找到一條資訊,廣東省家庭醫生協會有個U護平臺,做居家專業護理,可以提供醫生、護士上門服務。4月8日,他下了第一個網路訂單。此後,他又下了4次單,做更換尿管和壓瘡護理。

“我們幾乎要舉手投降了,U護平臺的醫生護士上門幫了很大的忙”,他說。

3個月後,瘡面變小了,從巴掌大到雞蛋大,顏色由鮮紅而暗。慢慢地,表面結了一層黑痂,硬硬的。用棉簽觸碰黑痂,裡面滲出一滴白色的液體。

他又請教醫生,醫生的意見:這個很麻煩,先用藥水軟化硬痂,用手術剪剪開,把裡內的膿液清乾淨,風險大,家庭不具備這樣的條件。

他和姐姐、妹妹們商量:一定要讓媽媽好起來,回到摔倒前的樣子。就像他們的手機螢幕上的老母親:她拄著拐杖,銀髮似雪,慈祥地看著鏡頭,脖子上是女兒給她圍的小絲巾,左手腕上戴著一隻玉鐲。

譚耀明決定自己來,他用藥水軟化痂面,小妹妹用手術剪來剪。

小妹妹拿著消毒後的手術剪,不敢下手。

“不敢也是要做的”,他說,“我用藥水軟化硬痂,軟化一點,小妹剪掉一點,連續剪了6天。剪完後清洗,蓋上紗布前,再抹上促肌肉生長的藥。”

這段時間又持續了一個半月。

10月,U護的護士上門來拔掉了尿管。褥瘡面只有一顆花生那麼大了,也不再滲液。

慢慢地,她能扶著床自己坐起來。有一天,譚耀明一不留神,發現老母親扶著床頭下地了。

認字、講故事

譚耀明在屋子牆壁四周裝滿了扶手杆,地板上鋪了防滑墊。客廳裡,有站立椅。陽臺上,有學步器。

摔倒後,老人的腦子沒那麼好使了,也常常會一時糊塗,分不清白天還是晚上,也會忘了哪個女兒是老大,哪個是老三。

兒子問她:“媽媽,你今年幾多歲了?”

她回答:“我60多了吧?”

兒子指著妹妹又問她:“你看看,是她老還是你老?”

她想起什麼來了,說:“我不止60多了,應該有100多了吧?”

他買來《寶寶認知早教書》《幼兒識字書》給老母親看,教老母親看圖,認字。她拿著其中的一本,親圖片上娃娃的臉,喃喃自語在講著什麼。

他說,媽媽在編故事,他會鼓勵媽媽多說話,她喜歡怎麼講,就讓她怎麼講,她可能會突然想起一件什麼事。

家裡新請了一個保姆,姓馬,老人問兒子:“是不是一匹馬的馬?”

家裡買了很多水果,老人看到說:“這麼多水果,真是堆積如山啊。”

大女兒在屋子裡插花,老人說:“為花死,為花亡,為花跌落蓮藕塘。”

老母親說出一個詞、一個成語、一句童謠,他由衷開懷大笑,豎著兩個拇指大聲地對老母親說:“媽媽,乖!第一名!第一名!”笑的時候,76歲的他都快蹦起來了,他的眼笑成一條線,有些變白的眉毛展成一個倒八字,額頭上三道深深的皺紋。

老母親能順暢地從1數到100、數了110不再接著數120的時候,譚耀明高興壞了。

陪護夜

他喜歡給老母親梳頭,一次梳100下,有時一天梳幾次。老母親靠著他,像小貓一樣。

晚上,譚耀明躺在老母親的身邊,一隻手在她的被子裡,握著她的手。很多年來,他和姐姐、妹妹們輪流來陪護,都是這樣,握手而眠。

老母親的手在他的手心裡,慢慢變得柔軟,不再用力,他知道,媽媽睡著了。

這段睡眠大約持續一個半小時,譚耀明會準時醒來,打開床頭燈,推了推老母親:“媽媽,起來了,起來屙尿。”

老母親有時會迷糊:“沒有尿。”

兒子會輕聲細語地說:“有啊,要屙尿,媽媽乖。”

把老母親扶到帶便盆的多功能凳子上,拉完尿,她說:“拿紙給我。”濕紙巾放在旁邊的凳子上,兒子說:“我來幫你擦。”她完全清醒了,有時候會說:“嘿,我這麼大個人,還要你幫我嗎。”

半夜,扶老母親起來再拉一次尿。淩晨5點,起來一次,一直睡到8點。

“晚上很困,也習慣了”,譚耀明說,妹妹接班,他回到水蔭路自己家,打算好好睡一覺。

老人養高齡老人

沒有摔倒前,街坊們像逗小孩一樣逗她:“你的崽女對你好不好?”她每次伸開5個手指,豎起大拇指說:“我有5個崽女,他們個個都對我好。”

在老母親的眼裡,5個手指一樣齊。

兒女們換班時,她會催上一班的兒女回自己的家:“你點解還不走呢?天黑了,街上都沒有人了。”

喂她吃東西時,她一定會說:“你先吃啊。”她有時候會固執得就像兒女們小的時候,她一定要讓兒女們先吃,有剩的食物,她才吃。

給她換衣服,扶她起來,她一定會說:“唔該曬。”

天冷了,坐在客廳的籐椅上,兒子把她的手放進暖手袋,她抓了兒子的手塞進暖手袋,兒子把手抽出去,一會兒,她把自己暖和的手捂在兒子手上。

有時候,她忘了歲月流逝,會突然叮囑兒女:“百藝藏身,好過穿金戴銀。”她忘記了兒女們差不多都已是老人。

老大80歲,老二76歲,老三老四早已過七旬,只有最小的女兒還沒有步入老年。

大女兒說:“媽媽太好了,下輩子,我還願意服侍她。”但她有心臟病,扶老母親時,自己也喘不過氣來。

三女兒在鄉下,沒有退休金,風濕嚴重,還有一個未嫁殘疾的女兒。

她一直是家庭主婦,早年丈夫去世後,她貼街招、做鞋墊、接一些廠家外包的縫紉活,靠打零工養家。她沒有退休金。每月有300元補助。

一些年前,她還有自己的錢包,兒女們、孫輩們往裡面塞錢。如今,她早已用不上錢包。她最後的一點財物,幾年前的一天,她走在甜水巷裡,嘴裡一顆鑲金的牙齒掉了下來,她放進了路邊乞丐的飯盆裡。

各家有各家的困難,當兒子的自然要多分擔,譚耀明說:“只有一個媽媽,我無所畏懼,只要我媽媽好起來,我願意耗盡我所有的精力,花光我每一分錢。”

一個月有21天在老母親身邊,分分鐘不能停的照顧,譚耀明有時候會感到累壞了。“像這樣的超高齡老人,如果有義工,定期或者不定期地來幫個手,那就好了”,他說。

“父母在,不遠遊”

長到76歲,譚耀明經歷過無數的困難。“這是我人生中最難的一件事”,他說,“我有一股勁,我鞭策自己,鼓勵自己,我一定能做到。”

他希望老母親恢復如初。

“她的恢復很神奇,褥瘡基本好了,從癱瘓到站起來,能扶著在屋子走動,很不簡單”,他撫摸著老母親的白髮,不時捏幾下她的下巴。“你看,她還能蹺二郎腿,左邊也行,右邊也行。她的手已經能握一個鋼球了,幾個月前,她連勺子都拿不住。我的目標是,春節後一個月,媽媽能下樓到五仙觀去走走”,他說。

一有空,他就跑步,騎自行車。

“媽媽在,我不能生病,也生不起病”,他說。

60歲退休,16年多來,他沒有離開過廣州。老母親生病後,他更加不能走遠了。市內老朋友聚會,玩一會後,他心裡就開始惦記老母親。

“媽媽曾經說過,她不想去養老院,她喜歡我們陪在身邊。媽媽的話,我一直記在心裡,我下了決心,父母在,不遠遊,我不離開廣州,不離開媽媽”,他說。、

文/廣報全媒體記者唐迎春

圖/廣報全媒體記者廖雪明

他說。

他們把紅的、紫的、黃的番薯加上肉汁,放進攪拌器。

他們把時鮮的水果加上蔬菜,也在攪拌器裡攪。

廣州哪裡有食品展,譚耀明必去,各地能攪成糊糊的特產、營養品,他必買。

要注意口感、營養,更要注意排便。還是有大便不暢的時候。譚耀明很少給老母親用開塞露。他擔心用了多會破壞自主排便功能。就像尿管,回家後一直插著,不敢拿掉。

便秘嚴重時,他抱著老母親,小妹妹蹲下身子,戴著橡膠手套,一點一點地摳。

他哄老母親:“媽媽,打開眼睛,你睇我是邊個?”

老母親:“你是我崽囉。”

他逗她說話,哄老母親:“媽媽,乖!用力,用力屙出來就好了。”

小妹從來沒覺得幫老母親摳便有什麼問題,“媽媽不也是一把屎一把尿養大我們的嗎”,她說。

褥瘡

天氣變熱。

有一天,譚耀明突然發現,老母親尾椎骨旁有一塊掌心大的紅斑。紅斑迅速擴大,滲出液體。諮詢醫生,這是褥瘡。老母親癱瘓狀態,去醫院很困難,醫院也沒有醫生上門服務。

“到底是哪一天、誰沒做好”,他後悔、痛心。

褥瘡開始惡化,瘡面變大,滲液發出難聞的氣味。

譚耀明請了兩個當醫生的學生來家裡,看過後搖頭。很兇險,一時也沒有什麼好辦法,譚耀明和姐姐、妹妹們決定:買藥,自己清洗褥瘡。

包紮清洗後的褥瘡,紗布厚了,不透氣;薄了,一碰到會痛。用什麼紗布,譚耀明跑了很多醫院,看門診醫生包紮傷口。偷師學藝,他成了半個醫生。

“最嚴重的時候,褥瘡長11釐米,寬5超過釐米,爛進去有1釐米深,每一次清洗,我都怕”,他說。

保姆扶住老人,最小的妹妹幫手,他們自己當起了醫生和護士。裡面滲出來的東西,很稠,黃白色,像膏一樣。他們用棉簽伸進去,一點一點地沾出來。

老母親能忍,最痛的時候,只是哎喲哎喲哼幾聲。

“媽媽,乖”,他邊清洗邊用他的口頭禪安慰老母親。

一次清洗,要用掉三四十根棉簽。用掉的藥水,不止半杯。每天要清洗三次,一次一兩個小時。

姐弟、兄妹之間,有時候會意見不一。

“你這樣不行的,你怎麼能這樣呢?”

“我有我的辦法。”

“你不能這樣,你看,媽媽現在這情況。”

“你又不是醫生。”

“我不這樣,她能好嗎?”

有時候爭得面紅脖子粗。但最後,主意還是他來拿,他是媽媽唯一的兒子,他覺得他是主心骨。

U護

一度,他們快撐不住了。保姆換得很勤,沒有人願意照顧這麼高齡的臥病老人。

譚耀明在網上找到一條資訊,廣東省家庭醫生協會有個U護平臺,做居家專業護理,可以提供醫生、護士上門服務。4月8日,他下了第一個網路訂單。此後,他又下了4次單,做更換尿管和壓瘡護理。

“我們幾乎要舉手投降了,U護平臺的醫生護士上門幫了很大的忙”,他說。

3個月後,瘡面變小了,從巴掌大到雞蛋大,顏色由鮮紅而暗。慢慢地,表面結了一層黑痂,硬硬的。用棉簽觸碰黑痂,裡面滲出一滴白色的液體。

他又請教醫生,醫生的意見:這個很麻煩,先用藥水軟化硬痂,用手術剪剪開,把裡內的膿液清乾淨,風險大,家庭不具備這樣的條件。

他和姐姐、妹妹們商量:一定要讓媽媽好起來,回到摔倒前的樣子。就像他們的手機螢幕上的老母親:她拄著拐杖,銀髮似雪,慈祥地看著鏡頭,脖子上是女兒給她圍的小絲巾,左手腕上戴著一隻玉鐲。

譚耀明決定自己來,他用藥水軟化痂面,小妹妹用手術剪來剪。

小妹妹拿著消毒後的手術剪,不敢下手。

“不敢也是要做的”,他說,“我用藥水軟化硬痂,軟化一點,小妹剪掉一點,連續剪了6天。剪完後清洗,蓋上紗布前,再抹上促肌肉生長的藥。”

這段時間又持續了一個半月。

10月,U護的護士上門來拔掉了尿管。褥瘡面只有一顆花生那麼大了,也不再滲液。

慢慢地,她能扶著床自己坐起來。有一天,譚耀明一不留神,發現老母親扶著床頭下地了。

認字、講故事

譚耀明在屋子牆壁四周裝滿了扶手杆,地板上鋪了防滑墊。客廳裡,有站立椅。陽臺上,有學步器。

摔倒後,老人的腦子沒那麼好使了,也常常會一時糊塗,分不清白天還是晚上,也會忘了哪個女兒是老大,哪個是老三。

兒子問她:“媽媽,你今年幾多歲了?”

她回答:“我60多了吧?”

兒子指著妹妹又問她:“你看看,是她老還是你老?”

她想起什麼來了,說:“我不止60多了,應該有100多了吧?”

他買來《寶寶認知早教書》《幼兒識字書》給老母親看,教老母親看圖,認字。她拿著其中的一本,親圖片上娃娃的臉,喃喃自語在講著什麼。

他說,媽媽在編故事,他會鼓勵媽媽多說話,她喜歡怎麼講,就讓她怎麼講,她可能會突然想起一件什麼事。

家裡新請了一個保姆,姓馬,老人問兒子:“是不是一匹馬的馬?”

家裡買了很多水果,老人看到說:“這麼多水果,真是堆積如山啊。”

大女兒在屋子裡插花,老人說:“為花死,為花亡,為花跌落蓮藕塘。”

老母親說出一個詞、一個成語、一句童謠,他由衷開懷大笑,豎著兩個拇指大聲地對老母親說:“媽媽,乖!第一名!第一名!”笑的時候,76歲的他都快蹦起來了,他的眼笑成一條線,有些變白的眉毛展成一個倒八字,額頭上三道深深的皺紋。

老母親能順暢地從1數到100、數了110不再接著數120的時候,譚耀明高興壞了。

陪護夜

他喜歡給老母親梳頭,一次梳100下,有時一天梳幾次。老母親靠著他,像小貓一樣。

晚上,譚耀明躺在老母親的身邊,一隻手在她的被子裡,握著她的手。很多年來,他和姐姐、妹妹們輪流來陪護,都是這樣,握手而眠。

老母親的手在他的手心裡,慢慢變得柔軟,不再用力,他知道,媽媽睡著了。

這段睡眠大約持續一個半小時,譚耀明會準時醒來,打開床頭燈,推了推老母親:“媽媽,起來了,起來屙尿。”

老母親有時會迷糊:“沒有尿。”

兒子會輕聲細語地說:“有啊,要屙尿,媽媽乖。”

把老母親扶到帶便盆的多功能凳子上,拉完尿,她說:“拿紙給我。”濕紙巾放在旁邊的凳子上,兒子說:“我來幫你擦。”她完全清醒了,有時候會說:“嘿,我這麼大個人,還要你幫我嗎。”

半夜,扶老母親起來再拉一次尿。淩晨5點,起來一次,一直睡到8點。

“晚上很困,也習慣了”,譚耀明說,妹妹接班,他回到水蔭路自己家,打算好好睡一覺。

老人養高齡老人

沒有摔倒前,街坊們像逗小孩一樣逗她:“你的崽女對你好不好?”她每次伸開5個手指,豎起大拇指說:“我有5個崽女,他們個個都對我好。”

在老母親的眼裡,5個手指一樣齊。

兒女們換班時,她會催上一班的兒女回自己的家:“你點解還不走呢?天黑了,街上都沒有人了。”

喂她吃東西時,她一定會說:“你先吃啊。”她有時候會固執得就像兒女們小的時候,她一定要讓兒女們先吃,有剩的食物,她才吃。

給她換衣服,扶她起來,她一定會說:“唔該曬。”

天冷了,坐在客廳的籐椅上,兒子把她的手放進暖手袋,她抓了兒子的手塞進暖手袋,兒子把手抽出去,一會兒,她把自己暖和的手捂在兒子手上。

有時候,她忘了歲月流逝,會突然叮囑兒女:“百藝藏身,好過穿金戴銀。”她忘記了兒女們差不多都已是老人。

老大80歲,老二76歲,老三老四早已過七旬,只有最小的女兒還沒有步入老年。

大女兒說:“媽媽太好了,下輩子,我還願意服侍她。”但她有心臟病,扶老母親時,自己也喘不過氣來。

三女兒在鄉下,沒有退休金,風濕嚴重,還有一個未嫁殘疾的女兒。

她一直是家庭主婦,早年丈夫去世後,她貼街招、做鞋墊、接一些廠家外包的縫紉活,靠打零工養家。她沒有退休金。每月有300元補助。

一些年前,她還有自己的錢包,兒女們、孫輩們往裡面塞錢。如今,她早已用不上錢包。她最後的一點財物,幾年前的一天,她走在甜水巷裡,嘴裡一顆鑲金的牙齒掉了下來,她放進了路邊乞丐的飯盆裡。

各家有各家的困難,當兒子的自然要多分擔,譚耀明說:“只有一個媽媽,我無所畏懼,只要我媽媽好起來,我願意耗盡我所有的精力,花光我每一分錢。”

一個月有21天在老母親身邊,分分鐘不能停的照顧,譚耀明有時候會感到累壞了。“像這樣的超高齡老人,如果有義工,定期或者不定期地來幫個手,那就好了”,他說。

“父母在,不遠遊”

長到76歲,譚耀明經歷過無數的困難。“這是我人生中最難的一件事”,他說,“我有一股勁,我鞭策自己,鼓勵自己,我一定能做到。”

他希望老母親恢復如初。

“她的恢復很神奇,褥瘡基本好了,從癱瘓到站起來,能扶著在屋子走動,很不簡單”,他撫摸著老母親的白髮,不時捏幾下她的下巴。“你看,她還能蹺二郎腿,左邊也行,右邊也行。她的手已經能握一個鋼球了,幾個月前,她連勺子都拿不住。我的目標是,春節後一個月,媽媽能下樓到五仙觀去走走”,他說。

一有空,他就跑步,騎自行車。

“媽媽在,我不能生病,也生不起病”,他說。

60歲退休,16年多來,他沒有離開過廣州。老母親生病後,他更加不能走遠了。市內老朋友聚會,玩一會後,他心裡就開始惦記老母親。

“媽媽曾經說過,她不想去養老院,她喜歡我們陪在身邊。媽媽的話,我一直記在心裡,我下了決心,父母在,不遠遊,我不離開廣州,不離開媽媽”,他說。、

文/廣報全媒體記者唐迎春

圖/廣報全媒體記者廖雪明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