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九龍營養課堂:阿里山高山茶介紹?高山茶怎麼喝?高山茶的功效?

阿里山高山茶, 臺灣極品好茶, 阿里山高山茶, 根據茶業改良場多年研究調查, 全世界最優良的茶園集中在北回歸線附近約50公里以內山區, 阿里山茶區即在北緯23度半附近嘉義縣境內。 臺灣省嘉義縣阿里山、番路、竹崎、梅山、大埔等鄉。 種植面積約2500公頃。

阿里山高山茶原產區嘉義縣是當前臺灣生產高山茶的重要產區, 其種植的區域, 以梅山鄉、阿里山鄉、竹崎鄉、番路鄉等四個山區鄉鎮為主。 茶園的海拔一般在800~1,400公尺之間。 阿里山鄉樂野村(海拔約1300公尺左右), 而此地種植的茶樹, 以青心烏龍茶、金萱茶、富貴牡丹茶為主。


阿里山茶是臺灣高山茶的濫觴,茶園海拔在800公尺到1400公尺之間。它的正山茶區,主要在阿里山鄉。一般旅客前往阿里山旅遊,途經阿里山公路兩旁的販賣商店,只是阿里山高山茶的“前店”,栽培與制茶的“後廠”則是阿里山鄉為主茶區。例如分佈在阿里山鄉、石桌、十字路、達邦、裡佳、 特富野等山地部落。最集中地域地帶在阿里山鄉樂野村區域的阿里山鄒族文化部落。

因為阿里山高山氣候冷涼,早晚雲霧籠罩,平均日照短,茶樹芽葉苦澀成分降低,進而提高了茶葉的甘味。同時因日夜溫差大的緣故,茶樹生長緩慢,茶葉芽葉柔軟,葉肉厚實,果膠質含量高等等,這些都是阿里山高山茶所展現出的特性。此外這裡所產的茶葉多以山泉水灌溉,甘醇美味,具有濃厚的高山冷冽茶味,堪稱是“世界第一等”好茶。阿里山高山茶區可說是臺灣高山茶最頂級的茶品,在市場上相當搶手。尤其是阿里山茶競賽茶,常在得獎名單公佈沒多久就全賣光,售價從6千元起跳,要在市面上買到得獎阿里山茶還得要靠點運氣。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阿里山茶中包括了一種珠露茶,也相當受到歡迎。

行於阿里山山區的大小公路,放眼望去都是遍野油綠的茶園風光,近十多年來,茶已成為阿里山地區最大宗的經濟作物。茶種以臺灣烏龍、金萱茶為主。

主要價值

阿里山高山茶平均生長在1000米以上的中海拔低溫山坡地,常年雲霧繚繞,水氣充沛,日照豐富,水質澄淨優良,再加上精進的制茶技術,可說是“地靈人傑”;其茶不僅質地香醇,入口甘甜潤醇且耐泡,可謂茶中上品。當地的茶農能掌握阿里山茶的特色,以半發酵的清茶來發揮其高山茶的特性,使其普遍受到茶界的青睞。

阿里山高山茶又以石卓的珠露茶及瑞裡的龍珠茶最負盛名。珠露茶茶湯呈澄澈金黃色,氣味清香,入口甘甜純潤,極受好評;龍珠茶除了擁有高山茶精純的品質,並以精良的制茶技術與成功的產銷管道,成為阿里山高山茶的代表之一。

高山茶品質

高山茶 品質的好壞,主要有二個因素,一為茶菁原料品質,一為製造技術,

(一)茶菁原料品質:

1、選擇優良品種:高山茶以青心 烏龍為主,台茶12號居次,(台茶12號,即一般所稱金宣茶,台茶13號即為翠玉茶)高山一般不種植台茶13號。

2、 良好的栽培管理:欲得優良茶菁,必須茶園管理合理,耕作與施肥需適當。因為茶園管理良好,茶菁發育才會整齊平均,若茶芽生長老嫩不一(俗稱公孫菜)則在製造過程中,萎雕程度不易控制,茶葉品質難達理想。

3、 宜把握茶菁採摘的時機與方法:製造優良鳥龍茶所用的茶菁,以頂芽開面後( 對口葉)二、三日,其下二、三葉葉片當未硬化時採摘最為理想。茶菁採摘時以長至五葉,留下二葉,采一心二、三葉最為理想,采量既多品質又好,不過在同一株茶樹中,茶芽的萌發萌時間難望一致,在春茶時期,同一區茶園大體頂芽開面達半數以上時,即須開始採摘,否則部份茶菁易失之於粗老。總之製造高山茶的茶菁要葉質柔軟,葉肉肥厚,色呈淡綠為佳。茶菁採摘時期的控制,對於制茶影響甚大。采得過遲(晚采,俗稱飽菜),製成茶形狀粗大,滋味淡簿。如果采得過早(嫩采,俗稱幼菜),則成茶的色澤深綠近黑,茶湯缺少香氣,品質難得上乘。

4、 茶菁採摘後應妥善處理:茶菁經採摘離開茶樹時,立即發生變化,其變化進行的快慢與好壞,是隨著天候的不同,以及采後處理方法的商宜與否定而決定,因高山茶製造過程中,茶菁須經日光萎雕及室內萎雕等處理,使之部分發酵生成高山茶特有的香味,因此茶菁處理是否當,顯然是制茶成敗關鍵所在。

假如茶菁在制茶之前就發生不良的變化,絕不能製成好茶。茶菁劣變的原因包括:

(1)茶菁採摘時握得太緊而受傷或在搬運過程中積壓受傷,為避免發生此種現象最好使用竹籠盛裝茶菁,不宜使用茶袋。

(2)堆積過厚,茶菁入廠應迅整攤開散熱,厚度以20公分左右為度,若達30公分以上時,經過數小時後會產生高溫,悶熱會引起不良發酵,形成死葉。

(3)放置時間過久,茶菁以當日采,當日制完成為原則 ,隔日菁絕難制好茶,茶菁放置六小時以上再製造,茶葉品質會降低。此外荼菁品質不同(如不同品種、9時以前采的上午菁、9~15時的中、下午菁、15時以後采的晚菁)應該分別製造、以利品質的控制。

高山茶怎麼喝

一、好茶好水好茶具俗話說:“水乃茶之母,器乃茶之父”,有了好茶葉,更需好水好茶具,才能將其神韻表現淋漓盡致。水最好是純淨水或礦泉水,茶具則“宜陶景瓷”「宜興的陶器(如紫砂壺),景德鎮的瓷器(蓋碗)」為佳。

二、壺型與茶葉投放量

根據喝茶人數選定壺型,根據茶壺的容量確定茶葉的投放量(正常7克-10克)。若茶葉是緊結半球型烏龍,茶葉需占到茶壺容積的1/3—1/4;若茶葉較鬆散,則需占到壺的一半。

三、水溫要求

由於高山茶包含某些特殊的芳香物質需要在高溫的條件下才能完全發揮出來,所以一定要用沸水來沖泡。小提示:使用沸水泡制小葉或嫩葉型烏龍茶時,茶湯出水時間務必掌握在20-40秒之間.

四、開湯時間

閩南和臺灣的高山茶沖泡時浸泡的時間第一泡一般是45秒左右,再次沖泡是60秒左右,之後每次沖泡時間往後稍加數10秒即可。閩北和潮州的烏龍茶開湯時間則要快得多,第一泡15秒就可以了。小提示:茶葉的開湯時間因個人口味而不同,主要得靠泡茶人自己掌握.

五、沖泡次數

高山茶則有“七泡有餘香”的說法,方法得當每壺可沖泡七次以上。

六、具體步驟

1、泡茶前先用沸水把茶具淋洗一遍,泡飲過程中還要不斷淋洗,使茶具始終保持熱度。

2、分茶入壺,碎末填壺底蓋以粗條,中小葉排在最上面,以免茶末堵塞壺口。

3、沖茶先要循邊緩衝,以免衝破“茶膽”。沖水時要使茶葉打滾。

4、當水漫過茶葉時,立即倒掉,稱之為“茶洗”。

5、第二次沖水至九成即可,加蓋用沸水淋壺身,這時茶盤中的水漲到壺的中部,這叫“內外夾攻”。 約1-2分鐘後,高山茶的精美真味就浸泡出來了。

高山茶功效

1、興奮作用:茶葉的咖啡鹼能興奮中樞神經系統,説明人們振奮精神、增進思維、消除疲勞、提高工作效率。

2、利尿作用:茶葉中的咖啡鹼和茶鹼具有利尿作用,用於治療水腫、水滯瘤。利用紅茶糖水的解毒、利尿作用能治療急性黃疸型肝炎。

3、強心解痙作用:咖啡鹼具有強心、解痙、鬆弛平滑肌的功效,能解除支氣管痙攣, 促進血液迴圈,是治療支氣管哮喘、止咳化痰、心肌梗塞的良好輔助藥物。

4、抑制動脈硬化作用:茶葉中的茶多酚和維生素C都有活血化瘀防止動脈硬化的作用。所以經常飲茶的人當中,高血壓和冠心病的發病率較低。

5、抗菌、抑菌作用:茶中的茶多酚和鞣酸作用於細菌,能凝固細菌的蛋白質,將細菌殺死。可用於治療腸道疾病,如霍亂、傷寒、痢疾、腸炎等。皮膚生瘡、潰爛流膿,外傷破了皮,用濃茶沖洗患處,有消炎殺菌作用。口腔發炎、潰爛、咽喉腫痛,用茶葉來治療 ,也有一定療效。

6、減肥作用:茶中的咖啡鹼、肌醇、葉酸、泛酸和芳香類物質等多種化合物,能調節脂肪代謝,特別是烏龍茶對蛋白質和脂肪有很好的分解作用。茶多酚和維生素C能降低膽固醇和血脂,所以飲茶能減肥。

7、防齲齒作用:茶中含有氟,氟離子與牙齒的鈣質有很大的親和力,能變成一種較為難溶於酸的“氟磷灰石”,就象給牙齒加上一個保護層,提高了牙齒防酸抗齲能力。

8、抑制癌細胞作用:據報導,茶葉中的黃酮類物質有不同程度的體外抗癌作用,作用較強的有牡荊堿、桑色素和兒茶素

高山茶保存方法

高山茶,即臺灣高山茶,指的是以海拔1,000米以上茶園所產制的烏龍茶,所以“高山茶”並非專指某地生產的茶葉,而僅是與“平地茶”相對的一個概念名詞。由於高山氣候冷涼,早晚皆可被雲霧籠罩,且平均日照短,可降低茶樹芽葉中所含兒茶素類等苦澀成分,並提高茶葉中所含的茶, 胺酸及可溶氮等以人體有益的萬分;且高山茶外觀為球狀捲曲、呈青褐色,泡出的茶湯為金黃色,加上清新的香氣及韻味十足,滋味甘醇與耐沖泡的特性,使高山茶相當受到大家喜愛。

臺灣高山茶既有不發酵茶的特性,又有全發酵茶的特性。茶葉極敏感,遭曬、受潮,茶葉便要變色、變味、變質。所以,儲存時,必須像儲存綠茶一樣:防曬、防潮、防氣味。但是臺灣高山茶比綠茶耐用,壽命較長,不藏冰櫃的話,臺灣高山茶則可以不保存二、三年。

高山出好茶,這幾乎是所有的茶人都知道的一條真理。千百年來,我國歷史上歷代的貢茶、傳統名茶,或者當代新創制的名茶,原料大多出自高山之中。那麼,高山出好茶的原因是什麼呢?明代陳襄吟出“霧芽吸盡香龍脂”的詩句,在他看來,高山之所以產好茶的原因是茶樹在雲霧迷蒙的高山中得以吸收“龍脂”的緣故。

這也是我國用山名加雲霧命名的茶品特別多的原因所在。如浙江的華頂雲霧茶、江西的廬山雲霧茶、湖此的熊洞雲霧茶、江蘇的花果山雲霧茶、安徽的高峰雲霧茶、湖南的南嶽雲霧茶等。其實,這一判定是缺乏科學依據的。高山之所以出好茶,與其優越的茶樹生態環境密不可分。

據考證,我國茶樹最早產於西南部的多雨潮濕的原始森林之中,茶樹在經過長期的歷史進化之後,為與自己的生長環境相適應,逐漸形成了喜溫、喜濕、耐蔭的生長特性。高山出好茶的真正奧妙,是由於高山往往為茶樹生長提供了優越的生態條件,因而高山茶與平地茶相比,總是香氣格外高久,滋味也格外濃厚。

高山茶與平地茶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其實任何事物都具有一定的限度。俗語中的高山出好茶,是相對於平地而盲的,但並非是山越高茶越好。經過調查表明,那些主要的高山名茶產地大都集中在海拔200 - 600米之間。通常情況下,海拔超過800米以上的高山,由於氣溫偏低,茶樹的自然生長往往受阻,並且容易受到白星病的危害,用這種茶樹新梢所製作出來的茶葉,品嘗起來往往感到澀口,味感較差。

但是無論如何,高山茶與平地茶兩者,在品質特徵上還是具有差別的,這一點對於經常飲茶的茶人來說不難分辨。高山茶新梢肥壯,色澤翠綠,茸毛多,鮮嫩度好,節間長。由高山鮮葉原料加工製成的茶葉,外形上通常都條索肥碩、緊結,白毫顯露,而且具有一種特殊的花香,而且香氣高遠,滋味濃厚,十分耐泡;而與之相對的平地茶,往往條索細瘦,身骨較輕,新梢短小,葉底硬薄,葉張平展,葉色黃綠少光。

由平地茶樹的鮮葉原料加工而成的茶葉,往往香氣稍低,滋味較淡。高山茶與平地茶的眾多不同中,差異最為明顯的便是香氣和滋味。茶人通常在評價某種茶葉“具有高山茶的特徵”,指的就是這種茶葉高香味濃。

阿里山茶是臺灣高山茶的濫觴,茶園海拔在800公尺到1400公尺之間。它的正山茶區,主要在阿里山鄉。一般旅客前往阿里山旅遊,途經阿里山公路兩旁的販賣商店,只是阿里山高山茶的“前店”,栽培與制茶的“後廠”則是阿里山鄉為主茶區。例如分佈在阿里山鄉、石桌、十字路、達邦、裡佳、 特富野等山地部落。最集中地域地帶在阿里山鄉樂野村區域的阿里山鄒族文化部落。

因為阿里山高山氣候冷涼,早晚雲霧籠罩,平均日照短,茶樹芽葉苦澀成分降低,進而提高了茶葉的甘味。同時因日夜溫差大的緣故,茶樹生長緩慢,茶葉芽葉柔軟,葉肉厚實,果膠質含量高等等,這些都是阿里山高山茶所展現出的特性。此外這裡所產的茶葉多以山泉水灌溉,甘醇美味,具有濃厚的高山冷冽茶味,堪稱是“世界第一等”好茶。阿里山高山茶區可說是臺灣高山茶最頂級的茶品,在市場上相當搶手。尤其是阿里山茶競賽茶,常在得獎名單公佈沒多久就全賣光,售價從6千元起跳,要在市面上買到得獎阿里山茶還得要靠點運氣。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阿里山茶中包括了一種珠露茶,也相當受到歡迎。

行於阿里山山區的大小公路,放眼望去都是遍野油綠的茶園風光,近十多年來,茶已成為阿里山地區最大宗的經濟作物。茶種以臺灣烏龍、金萱茶為主。

主要價值

阿里山高山茶平均生長在1000米以上的中海拔低溫山坡地,常年雲霧繚繞,水氣充沛,日照豐富,水質澄淨優良,再加上精進的制茶技術,可說是“地靈人傑”;其茶不僅質地香醇,入口甘甜潤醇且耐泡,可謂茶中上品。當地的茶農能掌握阿里山茶的特色,以半發酵的清茶來發揮其高山茶的特性,使其普遍受到茶界的青睞。

阿里山高山茶又以石卓的珠露茶及瑞裡的龍珠茶最負盛名。珠露茶茶湯呈澄澈金黃色,氣味清香,入口甘甜純潤,極受好評;龍珠茶除了擁有高山茶精純的品質,並以精良的制茶技術與成功的產銷管道,成為阿里山高山茶的代表之一。

高山茶品質

高山茶 品質的好壞,主要有二個因素,一為茶菁原料品質,一為製造技術,

(一)茶菁原料品質:

1、選擇優良品種:高山茶以青心 烏龍為主,台茶12號居次,(台茶12號,即一般所稱金宣茶,台茶13號即為翠玉茶)高山一般不種植台茶13號。

2、 良好的栽培管理:欲得優良茶菁,必須茶園管理合理,耕作與施肥需適當。因為茶園管理良好,茶菁發育才會整齊平均,若茶芽生長老嫩不一(俗稱公孫菜)則在製造過程中,萎雕程度不易控制,茶葉品質難達理想。

3、 宜把握茶菁採摘的時機與方法:製造優良鳥龍茶所用的茶菁,以頂芽開面後( 對口葉)二、三日,其下二、三葉葉片當未硬化時採摘最為理想。茶菁採摘時以長至五葉,留下二葉,采一心二、三葉最為理想,采量既多品質又好,不過在同一株茶樹中,茶芽的萌發萌時間難望一致,在春茶時期,同一區茶園大體頂芽開面達半數以上時,即須開始採摘,否則部份茶菁易失之於粗老。總之製造高山茶的茶菁要葉質柔軟,葉肉肥厚,色呈淡綠為佳。茶菁採摘時期的控制,對於制茶影響甚大。采得過遲(晚采,俗稱飽菜),製成茶形狀粗大,滋味淡簿。如果采得過早(嫩采,俗稱幼菜),則成茶的色澤深綠近黑,茶湯缺少香氣,品質難得上乘。

4、 茶菁採摘後應妥善處理:茶菁經採摘離開茶樹時,立即發生變化,其變化進行的快慢與好壞,是隨著天候的不同,以及采後處理方法的商宜與否定而決定,因高山茶製造過程中,茶菁須經日光萎雕及室內萎雕等處理,使之部分發酵生成高山茶特有的香味,因此茶菁處理是否當,顯然是制茶成敗關鍵所在。

假如茶菁在制茶之前就發生不良的變化,絕不能製成好茶。茶菁劣變的原因包括:

(1)茶菁採摘時握得太緊而受傷或在搬運過程中積壓受傷,為避免發生此種現象最好使用竹籠盛裝茶菁,不宜使用茶袋。

(2)堆積過厚,茶菁入廠應迅整攤開散熱,厚度以20公分左右為度,若達30公分以上時,經過數小時後會產生高溫,悶熱會引起不良發酵,形成死葉。

(3)放置時間過久,茶菁以當日采,當日制完成為原則 ,隔日菁絕難制好茶,茶菁放置六小時以上再製造,茶葉品質會降低。此外荼菁品質不同(如不同品種、9時以前采的上午菁、9~15時的中、下午菁、15時以後采的晚菁)應該分別製造、以利品質的控制。

高山茶怎麼喝

一、好茶好水好茶具俗話說:“水乃茶之母,器乃茶之父”,有了好茶葉,更需好水好茶具,才能將其神韻表現淋漓盡致。水最好是純淨水或礦泉水,茶具則“宜陶景瓷”「宜興的陶器(如紫砂壺),景德鎮的瓷器(蓋碗)」為佳。

二、壺型與茶葉投放量

根據喝茶人數選定壺型,根據茶壺的容量確定茶葉的投放量(正常7克-10克)。若茶葉是緊結半球型烏龍,茶葉需占到茶壺容積的1/3—1/4;若茶葉較鬆散,則需占到壺的一半。

三、水溫要求

由於高山茶包含某些特殊的芳香物質需要在高溫的條件下才能完全發揮出來,所以一定要用沸水來沖泡。小提示:使用沸水泡制小葉或嫩葉型烏龍茶時,茶湯出水時間務必掌握在20-40秒之間.

四、開湯時間

閩南和臺灣的高山茶沖泡時浸泡的時間第一泡一般是45秒左右,再次沖泡是60秒左右,之後每次沖泡時間往後稍加數10秒即可。閩北和潮州的烏龍茶開湯時間則要快得多,第一泡15秒就可以了。小提示:茶葉的開湯時間因個人口味而不同,主要得靠泡茶人自己掌握.

五、沖泡次數

高山茶則有“七泡有餘香”的說法,方法得當每壺可沖泡七次以上。

六、具體步驟

1、泡茶前先用沸水把茶具淋洗一遍,泡飲過程中還要不斷淋洗,使茶具始終保持熱度。

2、分茶入壺,碎末填壺底蓋以粗條,中小葉排在最上面,以免茶末堵塞壺口。

3、沖茶先要循邊緩衝,以免衝破“茶膽”。沖水時要使茶葉打滾。

4、當水漫過茶葉時,立即倒掉,稱之為“茶洗”。

5、第二次沖水至九成即可,加蓋用沸水淋壺身,這時茶盤中的水漲到壺的中部,這叫“內外夾攻”。 約1-2分鐘後,高山茶的精美真味就浸泡出來了。

高山茶功效

1、興奮作用:茶葉的咖啡鹼能興奮中樞神經系統,説明人們振奮精神、增進思維、消除疲勞、提高工作效率。

2、利尿作用:茶葉中的咖啡鹼和茶鹼具有利尿作用,用於治療水腫、水滯瘤。利用紅茶糖水的解毒、利尿作用能治療急性黃疸型肝炎。

3、強心解痙作用:咖啡鹼具有強心、解痙、鬆弛平滑肌的功效,能解除支氣管痙攣, 促進血液迴圈,是治療支氣管哮喘、止咳化痰、心肌梗塞的良好輔助藥物。

4、抑制動脈硬化作用:茶葉中的茶多酚和維生素C都有活血化瘀防止動脈硬化的作用。所以經常飲茶的人當中,高血壓和冠心病的發病率較低。

5、抗菌、抑菌作用:茶中的茶多酚和鞣酸作用於細菌,能凝固細菌的蛋白質,將細菌殺死。可用於治療腸道疾病,如霍亂、傷寒、痢疾、腸炎等。皮膚生瘡、潰爛流膿,外傷破了皮,用濃茶沖洗患處,有消炎殺菌作用。口腔發炎、潰爛、咽喉腫痛,用茶葉來治療 ,也有一定療效。

6、減肥作用:茶中的咖啡鹼、肌醇、葉酸、泛酸和芳香類物質等多種化合物,能調節脂肪代謝,特別是烏龍茶對蛋白質和脂肪有很好的分解作用。茶多酚和維生素C能降低膽固醇和血脂,所以飲茶能減肥。

7、防齲齒作用:茶中含有氟,氟離子與牙齒的鈣質有很大的親和力,能變成一種較為難溶於酸的“氟磷灰石”,就象給牙齒加上一個保護層,提高了牙齒防酸抗齲能力。

8、抑制癌細胞作用:據報導,茶葉中的黃酮類物質有不同程度的體外抗癌作用,作用較強的有牡荊堿、桑色素和兒茶素

高山茶保存方法

高山茶,即臺灣高山茶,指的是以海拔1,000米以上茶園所產制的烏龍茶,所以“高山茶”並非專指某地生產的茶葉,而僅是與“平地茶”相對的一個概念名詞。由於高山氣候冷涼,早晚皆可被雲霧籠罩,且平均日照短,可降低茶樹芽葉中所含兒茶素類等苦澀成分,並提高茶葉中所含的茶, 胺酸及可溶氮等以人體有益的萬分;且高山茶外觀為球狀捲曲、呈青褐色,泡出的茶湯為金黃色,加上清新的香氣及韻味十足,滋味甘醇與耐沖泡的特性,使高山茶相當受到大家喜愛。

臺灣高山茶既有不發酵茶的特性,又有全發酵茶的特性。茶葉極敏感,遭曬、受潮,茶葉便要變色、變味、變質。所以,儲存時,必須像儲存綠茶一樣:防曬、防潮、防氣味。但是臺灣高山茶比綠茶耐用,壽命較長,不藏冰櫃的話,臺灣高山茶則可以不保存二、三年。

高山出好茶,這幾乎是所有的茶人都知道的一條真理。千百年來,我國歷史上歷代的貢茶、傳統名茶,或者當代新創制的名茶,原料大多出自高山之中。那麼,高山出好茶的原因是什麼呢?明代陳襄吟出“霧芽吸盡香龍脂”的詩句,在他看來,高山之所以產好茶的原因是茶樹在雲霧迷蒙的高山中得以吸收“龍脂”的緣故。

這也是我國用山名加雲霧命名的茶品特別多的原因所在。如浙江的華頂雲霧茶、江西的廬山雲霧茶、湖此的熊洞雲霧茶、江蘇的花果山雲霧茶、安徽的高峰雲霧茶、湖南的南嶽雲霧茶等。其實,這一判定是缺乏科學依據的。高山之所以出好茶,與其優越的茶樹生態環境密不可分。

據考證,我國茶樹最早產於西南部的多雨潮濕的原始森林之中,茶樹在經過長期的歷史進化之後,為與自己的生長環境相適應,逐漸形成了喜溫、喜濕、耐蔭的生長特性。高山出好茶的真正奧妙,是由於高山往往為茶樹生長提供了優越的生態條件,因而高山茶與平地茶相比,總是香氣格外高久,滋味也格外濃厚。

高山茶與平地茶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其實任何事物都具有一定的限度。俗語中的高山出好茶,是相對於平地而盲的,但並非是山越高茶越好。經過調查表明,那些主要的高山名茶產地大都集中在海拔200 - 600米之間。通常情況下,海拔超過800米以上的高山,由於氣溫偏低,茶樹的自然生長往往受阻,並且容易受到白星病的危害,用這種茶樹新梢所製作出來的茶葉,品嘗起來往往感到澀口,味感較差。

但是無論如何,高山茶與平地茶兩者,在品質特徵上還是具有差別的,這一點對於經常飲茶的茶人來說不難分辨。高山茶新梢肥壯,色澤翠綠,茸毛多,鮮嫩度好,節間長。由高山鮮葉原料加工製成的茶葉,外形上通常都條索肥碩、緊結,白毫顯露,而且具有一種特殊的花香,而且香氣高遠,滋味濃厚,十分耐泡;而與之相對的平地茶,往往條索細瘦,身骨較輕,新梢短小,葉底硬薄,葉張平展,葉色黃綠少光。

由平地茶樹的鮮葉原料加工而成的茶葉,往往香氣稍低,滋味較淡。高山茶與平地茶的眾多不同中,差異最為明顯的便是香氣和滋味。茶人通常在評價某種茶葉“具有高山茶的特徵”,指的就是這種茶葉高香味濃。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