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靜夜思|孩子的見識,取決於你的意識

新華網

有見識的孩子, 才不會看什麼都奇怪, 都危險, 都鬼影重重。

在報社的時候, 我帶過一個大學生記者團。

有次去福利院採訪, 一個叫CC的女生讓我刮目相看。

別的同學基本都圍繞“孩子們吃得好嗎?睡得好嗎?會不會想媽媽……”這種低幼問題巴拉巴拉。

只有CC問院長:這裡的老師, 需要有心理學專業背景嗎?然後和院長討論了半天。

後來她告訴我, 她有個朋友, 是福利院長大的, 一直對自己的身世不能釋懷, 所以她想, 福利院的老師應該懂點心理學, 或者可以招募些心理醫生志願者, 避免孩子出現心理問題。

我當時就覺得這孩子有點不一樣。

而且CC待人接物的感覺也特別好, 謙遜但不卑微, 不管採訪對象是誰都不卑不亢。

所以我挺喜歡喊她一起去採訪。

另一個我常帶著出去的, 是個叫小H的男生。 他是我同事的親戚, 同事一再拜託我多帶帶。

小H私底下挺歡的, 但一到正式場合就很少說話, 不管幾個人採訪, 他總默默跟在最後, 我有時慫恿他提問, 他也連連擺手說不行不行。

他身上, 總有一種怯, 跟CC截然不同。

起初我以為是性格問題, 接觸多了發現並不是。 倆人的差別, 在於見識。

他們都在小城市長大, 家境其實也差不多。 但小H父母特別保守, 生活循規蹈矩, 一家人在外面吃飯的時候都不多。 而CC的父母觀念就很先進, 他們會利用一切機會帶CC去各種地方, 出入各種場合。

CC從小就跟父母去過福利院, 又有福利院長大的朋友, 所以她大體知道那裡是怎麼回事, 自然能跟院長對話。

小H起初連福利院是幹啥的都不瞭解, 又如何能提出有水準的問題呢?

去酒店採訪, 小H的著眼點都在大廳好大、沙發真豪華,

而CC會關注到牆上的畫是誰的作品。

一起去吃日料, CC在門口脫了鞋擺放好就進去了, 而小H會大驚小怪半天“啊?要脫鞋啊”“我天吃飯還脫鞋”“以後不來這破地方了, 死貴, 還事兒多……”

重陽節去養老院慰問, CC會主動熱情地擁抱每一個老人, 完全不在意他們嘴角的米粒和衣服上的油漬。 因為她初中時就經常跟媽媽到養老院做義工。

但是小H, 連老人房間的門都不願意進, 像躲瘟神一樣躲著, 一直在嘀咕“這裡面什麼味兒啊……”

老實說, 如果小H不是同事的親戚, 我可能早就放棄他了。

後來我和小H的爸媽吃過一次飯, 他們問我孩子的表現。

我說:聰明, 熱心, 文筆也好……就是, 經驗太少, 還需要多鍛煉。 其實後面這句的正確表達應該是:見的世面太少了。

但是這句話太不禮貌, 我說不出口。

今年夏天, 我們一家去東京旅行, 遇到一對美籍華人夫婦, 也帶著兒子。

兩個小男孩聊得很好, 於是我們決定一起吃飯。 點完餐, 我兒子笑著小聲模仿服務生的發音。

日本人說英語, “OK”會說成“奧給”。 兒子學得興高采烈。

但那個男孩絲毫不以為奇, 微笑著說:每個國家的人發音都不一樣的, 接著說了七八個國家的人是怎麼說OK的。

他學得惟妙惟肖, 特別好玩, 大人們都在一邊笑。 我兒子也笑, 說:哥哥你怎麼知道那麼多。

男孩特別平和地說:“我去過的地方有點多, 因為我比你大一點點嘛。 ”

我看著他, 真心覺得有見識的孩子, 就是不一樣:開闊, 有底氣, 大大方方, 還不張揚不自誇。

我一向自詡是挺注意讓孩子見世面的媽,

但是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相比之下, 我家兒子就顯得少見多怪和小家子氣了。

可能那對旅美夫婦心裡, 也藏著一句“你家孩子沒見識”吧。

當然, 人家肯定也不會告訴我。

而我, 如果不是那麼偶然地見識到“別人家孩子”, 肯定也還在洋洋自得地覺得自己的兒子見多識廣很厲害呢。

估計大多數父母都是這樣。

因為自己是局限的, 所以根本意識不到孩子的局限。 因為自己眼界不夠, 所以根本不知道孩子視野狹窄。

於是最後,你的無知,孩子買單。

有個悖論。

越沒見識的父母,越不會覺得自家孩子沒見識。偏偏也沒人會告訴你,你家孩子沒見識。

那麼問題就來了:自己意識不到,別人又不告訴你,問題如何改善?八成就只能等孩子自己遇到麻煩,得到教訓,才能明白。

只怕那時,為時晚矣。

他可能會因為只知道約女孩子去麥當勞,而被喜歡的女生嫌棄。

可能為了追星而執意報考愛豆所在的城市,根本不管專業合不合適。

可能因為沒辦法跟高端客戶對話,而失掉大好機會。

可能會因為不懂得世事複雜而接受能力特別差。

見識決定了一個人的眼界,而眼界可以決定人的一生。

有見識的孩子對這世界熟稔於胸,所以自有一份從容、篤定,有充足的安全感,也有準確的判斷力,能理解這世界的複雜,也能包容別人和自己的不一樣。

而沒見識的孩子,可能會狹促,會怯懦,會不知所措,會一步步走錯。

一個是在光亮裡大步前行,一個是在黑暗裡小心摸索。他們的人生自然是不同的,就像CC和小H。

他們的見識不同,給人留下的印象就不同,做事情的結果也不同,對未來的把握更不同,這會直接導致他們人生大有不同。

必須得說的是:孩子見沒見過世面,很大程度上是父母決定的。

在他尚無自主能力時,你帶他到哪裡,他就去到哪裡,你指給他什麼,他就看到什麼。

當然,沒有多少父母有能力帶著孩子遊歷諸國。

我們也無需這樣做。

想讓孩子見世面,一方面是在我們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帶他去足夠遠或者足夠好的地方。讓他知道遠方的人和遠方的生活,知道高檔餐廳的味道、陳設和氣氛,知道梵古的向日葵、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

另一方面,也要帶孩子去養老院,去粗糙的木材加工廠……讓ta知道,還有一些人是怎麼生活的。

應該讓孩子看漫畫,也讀名著

去車展看看豪車,也去農村坐坐三輪車。

去住幾次高端酒店,也去郊外帳篷裡露營。

去結交各類小朋友,也去參加大人的飯局……

總之,盡你所能,讓你的孩子瞭解最好的,也知道最壞的,看到遠處的,也深入身邊的,儘量去熟悉這世界的紛繁複雜,也儘量熟練地掌握應對之道。

所謂見識,就是了解這世界。它的樣子,它的成色,它的習性,它的規則……

這樣,他才會知道如何跟這世界好好相處,才不會在離開你以後,兩眼一抹黑,一步一趔趄,默默地怯怯地跟在別人身後,覺得這世界好恐怖好奇怪。

有見識的孩子,才不會看什麼都奇怪、都危險、都鬼影重重。

他們會大氣平和地站在陽光裡,做事情得心應手,對未來胸有成竹,就算遇到意外,接納度也特別高。

毫無疑問,有見識的孩子,會活得更高級。

於是最後,你的無知,孩子買單。

有個悖論。

越沒見識的父母,越不會覺得自家孩子沒見識。偏偏也沒人會告訴你,你家孩子沒見識。

那麼問題就來了:自己意識不到,別人又不告訴你,問題如何改善?八成就只能等孩子自己遇到麻煩,得到教訓,才能明白。

只怕那時,為時晚矣。

他可能會因為只知道約女孩子去麥當勞,而被喜歡的女生嫌棄。

可能為了追星而執意報考愛豆所在的城市,根本不管專業合不合適。

可能因為沒辦法跟高端客戶對話,而失掉大好機會。

可能會因為不懂得世事複雜而接受能力特別差。

見識決定了一個人的眼界,而眼界可以決定人的一生。

有見識的孩子對這世界熟稔於胸,所以自有一份從容、篤定,有充足的安全感,也有準確的判斷力,能理解這世界的複雜,也能包容別人和自己的不一樣。

而沒見識的孩子,可能會狹促,會怯懦,會不知所措,會一步步走錯。

一個是在光亮裡大步前行,一個是在黑暗裡小心摸索。他們的人生自然是不同的,就像CC和小H。

他們的見識不同,給人留下的印象就不同,做事情的結果也不同,對未來的把握更不同,這會直接導致他們人生大有不同。

必須得說的是:孩子見沒見過世面,很大程度上是父母決定的。

在他尚無自主能力時,你帶他到哪裡,他就去到哪裡,你指給他什麼,他就看到什麼。

當然,沒有多少父母有能力帶著孩子遊歷諸國。

我們也無需這樣做。

想讓孩子見世面,一方面是在我們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帶他去足夠遠或者足夠好的地方。讓他知道遠方的人和遠方的生活,知道高檔餐廳的味道、陳設和氣氛,知道梵古的向日葵、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

另一方面,也要帶孩子去養老院,去粗糙的木材加工廠……讓ta知道,還有一些人是怎麼生活的。

應該讓孩子看漫畫,也讀名著

去車展看看豪車,也去農村坐坐三輪車。

去住幾次高端酒店,也去郊外帳篷裡露營。

去結交各類小朋友,也去參加大人的飯局……

總之,盡你所能,讓你的孩子瞭解最好的,也知道最壞的,看到遠處的,也深入身邊的,儘量去熟悉這世界的紛繁複雜,也儘量熟練地掌握應對之道。

所謂見識,就是了解這世界。它的樣子,它的成色,它的習性,它的規則……

這樣,他才會知道如何跟這世界好好相處,才不會在離開你以後,兩眼一抹黑,一步一趔趄,默默地怯怯地跟在別人身後,覺得這世界好恐怖好奇怪。

有見識的孩子,才不會看什麼都奇怪、都危險、都鬼影重重。

他們會大氣平和地站在陽光裡,做事情得心應手,對未來胸有成竹,就算遇到意外,接納度也特別高。

毫無疑問,有見識的孩子,會活得更高級。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