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分析我國種植業待解決的問題,談談如何提升我國種植業水準

摘要:種植業即植物栽培業。 栽培各種農作物以及取得植物性產品的農業生產部門, 種植業是農業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 利用植物的生活機能,

通過人工培育以取得糧食、副食品、飼料和工業原料的社會生產部門。 包括各種農作物、林木、果樹、藥用和觀賞等植物的栽培。 本文主要分析我國種植業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和提升種植業的辦法 關鍵字.

種植業 待解決的問題 如何提升種植業水準 提升的辦法 種植業即植物栽培業。 栽培各種農作物以及取得植物性產品的農業生產部門, 種植業是農業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 利用植物的生活機能, 通過人工培育以取得糧食、副食品、飼料和工業原料的社會生產部門。 包括各種農作物、林木、果樹、藥用和觀賞等植物的栽培。 有糧食作物、經濟作物、蔬菜作物、綠肥作物、飼料作物、牧草、花卉等園藝作物。

在中國通常指糧、棉、油、糖、麻、絲、煙、茶、果、藥、雜等作物的生產。 種植業是農業的主要組成部分, 其特點是:以土地為基本生產資料, 利用農作物的生物機能將太陽能轉化為化學潛能和農產品。 就其本質來說, 種植業是以土地為重要生產資料, 利用綠色植物, 通過光合作用把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水和礦物質合成有機物質, 同時, 把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貯藏在有機物質中。 它是一切以植物產品為食品的物質來源, 也是人類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 種植業是大農業的重要基礎, 不僅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食物與生活資料的主要來源還為輕紡工業、食品工業提供原料, 為畜牧業和漁業提供飼料。 同時, 種植業的分佈和發展對國民經濟各部門有直接影響。
中國種植業歷史悠久, 中國農業中種植業的比重較大, 其產值一般占農業總產值的50%以上, 它的穩定發展, 特別是其中糧食作物生產的發展對畜牧業、工業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準的提高, 對中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均有重要意義。 種植業主要分佈在我國東部, 有分南方和北方, 南方以水田為主, 北方以旱田為主。 種植業的分區主要包括一下幾個大區:1 東北大豆、春麥、玉米、甜菜區。 2 北部高原小雜糧、甜菜區。 3 黃淮海棉、麥、油、煙、果區。 4 長江中下游稻、棉、油、桑、茶區。 5 南方丘陵雙季稻、茶、柑橘區。 6 華南雙季稻、甘蔗、熱帶作物區。 7 川陝盆地稻、玉米、薯類、桑、柑橘區。 8 雲貴高原稻、玉米、煙草區。 9 西北綠洲麥、棉、甜菜、葡萄區。
10 青藏高原青稞、小麥、油菜區。

我國種植業存在的問題大概有一下幾點 :1 人多地少, 資源短缺, 耕地面積相對減少 :我國人口基數大, 儘管實施計劃生育多年, 但我國的人口還在繼續增加, 由此造成的人均耕地面積還在減少, 加上工業化、城鎮化的不斷發展, 肥沃的農田也在逐年減少, 人地矛盾、環境惡化、糧食供需矛盾、資源的科學有效利用與增加短期經濟效益的矛盾日益尖銳。 2 生產成本加大, 影響農民種糧積極性 :2007年中央財政進一步加大了支持種植業特別是糧食生產的政策力度, 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糧食直補、農資綜合直補四項補貼資金達514 億元, 比2006年增長66%。 但是, 同時, 近年來種糧生產成本不斷上升,

種子、農藥、化肥不但價格越來越高, 而且品質難以保證, 進一步加大了生產成本。 從而導致種糧經濟效益越來越低, 農民種糧的積極性下降。 3 優質化、專用化糧食不能滿足需求 :我國小麥在總量上基本能夠滿足國內消費需求, 但小麥品質結構不合理, 優質小麥生產不足, 普通小麥生產有餘;專用玉米品種少, 專用性不強, 產品成本高, 加工業落後, 生產與消費市場脫節。 4 生產區域佈局不合理 :區域供求矛盾加大。 目前, 東南沿海地區基本上成為糧食調入區;西部地區需要調入糧食的地區增加;長江中下游仍是主產區之一, 但調出量減少;黃淮海地區保持著商品小麥的主體供給地位, 東北已成為重要的粳米、玉米商品糧源主要供應地。 糧食區域供求格局的這種變化,一方面形成主產區與主銷區的錯位分佈,另一方面缺糧地區增多、缺口拉大。產銷平衡區自給能力明顯減弱,一些糧食主產省也由過去的糧食調出省變為調入省。

我國種植業發展的現狀主要表現在:長期以來,在政府主導下我國的種業體制形成了大田作物品種選育以科研機構為主,種子生產經營以國有種子公司為主管道,各級鄉鎮推廣機構為分銷網路,瓜果、花卉等種子科研、生產、經營以科研機構、種子公司、私人種子公司、外國種子公司為主的格局。1種子科研的現狀在種子科研方面:我國目前有450家專門從事作物品種選育和改良的機構,創辦了約3000餘家種子公司。其中,具有農業部全國性種子經營許可資格的企業11家,占22.9%。由此可見,我國育種機構的數量位居世界首位,與發達國家不同的是在我國承擔育種任務的主要是農業科研和教學單位,種子企業的育種能力很低,絕大多數的公司幾乎沒有研發機構和科研人員,種子企業只是把種子購進,充當銷售的“中間商”。2 種子產業的規模和效益從市場容量來看,我國商品種子國內市場銷售額大約在200~300億元人民幣左右,居世界第二位;常年種子使用量在125億公斤左右;種子商品率為30%左右,約為發達國家的10%~20%。總的來說,種子市場容量較大,但是種子的商品率比較低,與發達國家有一定差距。從經濟效益來看,目前大田作物種子的毛利率較低,平均水準在10%~30%之間,而蔬菜和經濟作物等的毛利率則在50%以上(其中以雜交水稻、雜交玉米、抗蟲棉和瓜菜種子的毛利率較高,高達60%以上)。總的來說,我國種子行業的盈利水準略高於其他傳統產業。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種子的相對價格和毛利率仍然很低

我國種業發展存在的問題雖然我國種業經過了50多年的發展,取得了較大的成績,但是由於起步晚,投入不足,並且種業本身也帶有濃厚的計劃經濟色彩,使得我國種業與發達國家相比有較大差距,存在不少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 行業過於分散,缺乏競爭力 我國種子經營機構數量多,行業過於分散,集中程度差,僅國有種子公司就有27000多家,其他類型的種子公司就更多了。經營機構數量雖多,但是大多數經營規模狹小,經濟效益低,缺乏競爭力。第二種子企業運行機制僵化,缺乏先進的經營管理手段我國多數的種子企業運行機制不靈活,資金規模小,盈利水準低,經營管理手段落後。許多企業自身沒有科研人員和育種條件,主要經營科研單位育成的品種,企業依附性強,專業化協作水準低,一方面經營品種小而全,另一方面經營領域專而窄,企業生產要素配置極不合理,缺乏躲避市場風險的能力。另外,我國種子企業還缺乏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複合型人才,這直接影響了企業的運營。第三觀念落後,宏觀調控不力,市場化程度低 我國的種子企業絕大多數是國有種子公司,長期在國家計劃經濟體制下生存,基本上都是封閉的經營,普遍缺乏市場競爭意識,觀念落後,機制僵化,缺乏先進的經營管理手段。第四對品種智慧財產權缺乏有力的保護長期以來,不論是育種者,生產者還是種子經營者都對品種智慧財產權缺乏充分的瞭解,沒有新品種智慧財產權保護意識,給種業的健康發展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提升我國種植業水準的方法主要有:一是確定發展方向:對傳統育種技術進行改造,利用生物技術向傳統育種技術進行滲透,提高農作物的育種效率,向以生物技術為代表的高新育種技術轉變。利用傳統的品種間雜交選育新品種週期較長、效率較低,而以生物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與傳統的育種技術相結合,則可以快捷高效的培育農作物新品種。二是強化體制創新和機制創新,在種子企業中引入現代企業制度和先進的經營管理手段:我國國有種子企業經營不力、活力不強,與企業缺乏科學、有效的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有關。因此,當今我國種子企業要想發展,必須更新觀念,強化體制創新和機制創新。體制創新指在企業中引入現代企業制度和先進的經營管理手段,按照市場經濟的運作方式進行資源重組和資本運營,實現種子企業的強強聯合,促進種子產業的規模化、集團化發展。三是重視科技創新,加強科研投入:重視科技創新科技創新是企業發展的堅強後盾和潛力之所在,種子企業應當建立自己的研發機構,走育種、繁育、推銷一體化的道路。國外種子公司非常重視科技創新,不惜投入鉅資。因此,我國種子企業要想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站穩腳根,必須重視科技創新。一方面,增強技術儲備,利用各種手段引進國外先進的技術和儀器設備;另一方面,重視引進掌握高新技術的人才,把人才做為企業科技創新的主導因素,樹立以人為本的管理觀念。

糧食區域供求格局的這種變化,一方面形成主產區與主銷區的錯位分佈,另一方面缺糧地區增多、缺口拉大。產銷平衡區自給能力明顯減弱,一些糧食主產省也由過去的糧食調出省變為調入省。

我國種植業發展的現狀主要表現在:長期以來,在政府主導下我國的種業體制形成了大田作物品種選育以科研機構為主,種子生產經營以國有種子公司為主管道,各級鄉鎮推廣機構為分銷網路,瓜果、花卉等種子科研、生產、經營以科研機構、種子公司、私人種子公司、外國種子公司為主的格局。1種子科研的現狀在種子科研方面:我國目前有450家專門從事作物品種選育和改良的機構,創辦了約3000餘家種子公司。其中,具有農業部全國性種子經營許可資格的企業11家,占22.9%。由此可見,我國育種機構的數量位居世界首位,與發達國家不同的是在我國承擔育種任務的主要是農業科研和教學單位,種子企業的育種能力很低,絕大多數的公司幾乎沒有研發機構和科研人員,種子企業只是把種子購進,充當銷售的“中間商”。2 種子產業的規模和效益從市場容量來看,我國商品種子國內市場銷售額大約在200~300億元人民幣左右,居世界第二位;常年種子使用量在125億公斤左右;種子商品率為30%左右,約為發達國家的10%~20%。總的來說,種子市場容量較大,但是種子的商品率比較低,與發達國家有一定差距。從經濟效益來看,目前大田作物種子的毛利率較低,平均水準在10%~30%之間,而蔬菜和經濟作物等的毛利率則在50%以上(其中以雜交水稻、雜交玉米、抗蟲棉和瓜菜種子的毛利率較高,高達60%以上)。總的來說,我國種子行業的盈利水準略高於其他傳統產業。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種子的相對價格和毛利率仍然很低

我國種業發展存在的問題雖然我國種業經過了50多年的發展,取得了較大的成績,但是由於起步晚,投入不足,並且種業本身也帶有濃厚的計劃經濟色彩,使得我國種業與發達國家相比有較大差距,存在不少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 行業過於分散,缺乏競爭力 我國種子經營機構數量多,行業過於分散,集中程度差,僅國有種子公司就有27000多家,其他類型的種子公司就更多了。經營機構數量雖多,但是大多數經營規模狹小,經濟效益低,缺乏競爭力。第二種子企業運行機制僵化,缺乏先進的經營管理手段我國多數的種子企業運行機制不靈活,資金規模小,盈利水準低,經營管理手段落後。許多企業自身沒有科研人員和育種條件,主要經營科研單位育成的品種,企業依附性強,專業化協作水準低,一方面經營品種小而全,另一方面經營領域專而窄,企業生產要素配置極不合理,缺乏躲避市場風險的能力。另外,我國種子企業還缺乏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複合型人才,這直接影響了企業的運營。第三觀念落後,宏觀調控不力,市場化程度低 我國的種子企業絕大多數是國有種子公司,長期在國家計劃經濟體制下生存,基本上都是封閉的經營,普遍缺乏市場競爭意識,觀念落後,機制僵化,缺乏先進的經營管理手段。第四對品種智慧財產權缺乏有力的保護長期以來,不論是育種者,生產者還是種子經營者都對品種智慧財產權缺乏充分的瞭解,沒有新品種智慧財產權保護意識,給種業的健康發展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提升我國種植業水準的方法主要有:一是確定發展方向:對傳統育種技術進行改造,利用生物技術向傳統育種技術進行滲透,提高農作物的育種效率,向以生物技術為代表的高新育種技術轉變。利用傳統的品種間雜交選育新品種週期較長、效率較低,而以生物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與傳統的育種技術相結合,則可以快捷高效的培育農作物新品種。二是強化體制創新和機制創新,在種子企業中引入現代企業制度和先進的經營管理手段:我國國有種子企業經營不力、活力不強,與企業缺乏科學、有效的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有關。因此,當今我國種子企業要想發展,必須更新觀念,強化體制創新和機制創新。體制創新指在企業中引入現代企業制度和先進的經營管理手段,按照市場經濟的運作方式進行資源重組和資本運營,實現種子企業的強強聯合,促進種子產業的規模化、集團化發展。三是重視科技創新,加強科研投入:重視科技創新科技創新是企業發展的堅強後盾和潛力之所在,種子企業應當建立自己的研發機構,走育種、繁育、推銷一體化的道路。國外種子公司非常重視科技創新,不惜投入鉅資。因此,我國種子企業要想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站穩腳根,必須重視科技創新。一方面,增強技術儲備,利用各種手段引進國外先進的技術和儀器設備;另一方面,重視引進掌握高新技術的人才,把人才做為企業科技創新的主導因素,樹立以人為本的管理觀念。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