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企業進化論|藥石科技:藥企掘金,它賣鏟

分子砌塊產業處於景氣期, 企業基本面好, 有成長性與稀缺性;在新股眾多、次新股低迷的時候能享受更高溢價。

1、製藥外包, 藥物分子砌塊業務處於景氣週期

1.1 製藥企業尋求外包服務, CRO、CMO公司蓬勃

新藥物的發現、開發是一個漫長複雜並充滿風險的過程, 從發現新分子實體到創新藥上市的整個過程, 需要十幾年的時間和測試上萬個化合物, 最終成功率只有萬分之一至萬分之二。

由於近10年來新藥分子結構已越來越複雜, 對製藥工藝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由此也導致研發成本、時間都大幅增加。 根據Evaluate Pharma的研究,

2010年成功研發一個新分子實體藥平均需要花費10-15年的時間, 成本約為20億美元, 預計到2020年全球醫藥研發支出前10公司總研發費用高達668億美元, 占2020年全球醫藥研發支出的42%, 研發費用保持穩定增長, 年均複合增長率為1-2%。 詳見下圖:

一個創新藥在上市前,

需要經過:藥物發現、臨床前研究、新藥臨床試驗(IND)申報、臨床研究(I、 II、 III期)、創新藥物及其製劑的申請(NDA), 經FDA批准才能最終上市。

受制于越來越高的研發、生產成本、時間壓力, 跨國製藥企業逐漸開始尋求專業化的醫藥外包服務。

大多數醫藥企業都把不涉及核心智慧財產權的如化合物合成、中間體生產等相關研發業務外包給協力廠商機構進行, 催生了一大批醫藥定制研發(CRO)的企業和醫藥定制生產(CMO)的企業。

醫藥定制研發(CRO)企業側重於實驗室階段小批量新藥化合物的合成, 為醫藥企業和其他新藥研發機構提供臨床前研究服務、臨床研究服務、技術成果轉化服務、其他諮詢服務及臨床前自主研發等服務, 比較知名的CRO企業有昆泰、科文斯、博濟醫藥、藥明康得等。

醫藥定制生產(CMO)企業側重於臨床及商業化階段製藥工藝的開發和藥物的製備, 在臨床階段解決了實驗室研究成果無法放大的技術難題, 在商業化階段不斷優化製藥工藝持續降低生產成本, 比較知名的CMO企業有Catalent、Lonza、Patheon、凱萊英、合全藥業等。

藥石科技就是一個非典型的提供藥物分子砌塊的CMO企業。 藥物分子砌塊研發、CRO、CMO等公司業務的相同點都是為新藥研發企業提供服務或產品, 但也存在區別, 具體來說, CRO、CMO所參與的專案, 智慧財產權屬於客戶, 研發的分子砌塊或最終化合物不得銷售給其他客戶;而藥石科技的產品或服務均為自主研發, 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 這與CRO和CMO企業存在本質區別。

1.2 分子砌塊:藥物研發生產必不可少的材料

為發現一個臨床藥物, 研發人員首先需要使用品種繁多且用量較少的藥物分子砌塊來找到藥效好、毒性低的理想化合物, 因此在藥物發現階段需要合成種類龐雜的供篩選的化合物, 這個階段藥物分子砌塊用量少、單價高、品種多。 隨著藥物研發階段向前推進, 相關藥物分子砌塊產品種類會逐漸降低但消耗量會逐步提升, 藥物分子砌塊的單價隨著用量的提高而逐步下降。 藥物研發和藥物分子砌塊使用關係示意圖如下:

藥物分子砌塊產業的上游行業主要是基礎化工原料行業, 提供化學原材料、催化劑、試劑。 其下游行業是藥物研發行業, 醫藥行業的景氣度決定了藥物研發行業的景氣度, 換言之, 藥物分子砌塊的景氣度取決於藥物研發行業的景氣度。

這種趨勢誕生了大量的早期藥物研發公司, 對這些公司而言, 主動設計和開發潛在解決藥物分子毒性和理化性質的藥物分子砌塊, 將大大加快研發新藥的進度。

2010-2016年, 全球在研新藥數量穩定增長, 從9,737個增長到13,718個,複合增長率達5.0%。處於研發階段的新藥數量越來越多,驅動臨床試驗活動不斷增長,並最終驅動臨床試驗用創新藥物的藥物分子砌塊需求不斷增長。數據見下圖:

2、藥石科技:自主研發分子砌塊,無其他上市公司可比

藥石科技的主營業務與產品,就是為藥物研發和商業化生產提供所需要的從毫克到百千克級的藥物分子砌塊。

目前的藥物分子砌塊產品的使用範圍涵蓋從最初針對某一疾病的藥物靶標(TARGET)的發現,到先導化合物的產生和優化、臨床候選藥物的選擇、新藥臨床試驗申請(IND filing)、藥物臨床試驗,使用量從毫克級到百千克級別。

分子砌塊產品的發展前景與新分子實體藥物(New Molecular Entity,簡稱為NME)的研發密切相關。

2015年,美國FDA一共批准了57個新藥(包括新分子實體藥物和生物藥),這是自1996年以來被批准最多的一年,其中NME高達33個,占比58%。2006-2015年,FDA獲批的NME數量整體上在穩定增長,從18個增長到33個,複合增長率為6.2%。

雖然NME的研發成本非常高昂,但是一旦這些NME獲FDA批准,5年後的發展前景和經濟效益非常顯著,2015年單個NME平均價值高達4.86億美元,個別NME上市後年銷售可以高達100億美元以上。因此,各個製藥強國都大力扶持本國新分子實體藥物的發展。

藥石科技近年的客戶主要為國內外醫藥企業、中小型生物技術公司及科研機構,包括諾華、Merck KGaA、AbbVie, Inc、Celgene Corporation等全球知名的跨國醫藥巨頭和Agios Pharmaceuticals, Inc.等生物技術公司,以及藥明康得、康龍化成、睿智化學等國內外專業從事生物醫藥研發和生產的服務外包知名企業,且藥石科技對自身產品擁有完全的智慧財產權,這一點在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製造業無上市/掛牌公司可比。見下圖:

成為上述企業的合格供應商是不容易的,需要對企業從各方面進行長時間的考察與檢驗。若雙方通過合作能夠建立起互信的基礎,則在相對長的時間裡可以建立起一個穩定的合作關係並不斷加深雙方合作。這種“用戶粘性”會對新進入本行業的競爭者形成競爭優勢。

3、未來發展空間有多大?

3.1 線性預期

以線性預期計算,2014年至2017年1-6月,藥石科技分別實現營業收入7663.91萬元、1.36億元、1.88億元、1.22億元,增速為77.6%、80%、38.4%、34%,同期淨利潤為2245.71萬元、1985.75萬元、3504.35萬元、3176.73萬元,扣非淨利潤增速分別為75%、99.2%、25.6%、24.3%。

報告期內,藥石科技綜合毛利率分別為66.75%、61.13%、66.36%、63.08%,相對凱萊英、合全藥業等其他業務相似的CMO企業來說高出一籌,可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附加值更高。下圖為幾家可比的相似企業的毛利率:

銷售費用過去幾年增速分比為為71%、162%、113%,利潤增速跟不上營收增速。

公司應收款增速穩定,2016年底為2717萬,占比也不高,存貨增速穩定,16年底為7721萬,經營現金流淨額少於淨利潤,過去2年分別為2752萬、2276萬。截止2017H1,賬上現金6704萬,無任何借款。

本次上市募集5.1億,分別用於:創新藥物分子砌塊研發、工藝及中試平臺建設專案45974.83萬、南京藥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增資美國子公司設立行銷中心專案5073萬:

在生產方面,創新藥物分子砌塊研發、工藝及中試平臺建設專案將形成後,新增四元環、常見飽和脂環類、特殊飽和環類和芳香雜環類藥物分子砌塊產品新品種。投產後第一年產能為40%,第二年達產率70%,第三年達產率90%,第四年項目達產率100%。創新藥物分子砌塊研發、工藝及中試平臺建設專案建成後各年平均產量、營收、利潤如下表所示:

此外,6個新設的行銷中心均在美國:

分別在三藩市、聖地牙哥、波士頓、夏洛特、紐華克、安娜堡,均是美國九大醫藥產業集群地區之一或靠近產業集群地區,聚集全球大量的醫藥企業、高級研發人員、風險投資家和管理人才。

選擇這些城市和地區進行海外行銷網路建設專案,一方面將大幅提升公司的行銷能力,另一方面有利於公司在全球新藥研發的中心地區獲得最新、最全的新藥研發資訊,與行業產業鏈的上下游企業進行充分的交流、合作,從而加強產品在全球的推廣力度,促進產品的銷售,擴大公司的業務規模。

保守預期,2018、2019年藥石科技主營業務還是以先導化合物為主,營收年均增速保持在30-40%。

3.2 非線性預期

企業的成長不只是做好產品本身,是否對資本運作持開放態度、是否有整合產業的雄心壯志,很可能決定了行業前三位的排序。

目前全球CMO行業的集中度很低,競爭格局分散。目前Catalent、Lonza、BI、Patheon 和DSM為CMO領域收入最高的五家公司,加總占比不超過20%,行業的世界龍頭之一的Lonza在2016年的營收為41.32億美元,淨利潤3.01億美元;而Catalent在2016年的營收為18.48億美元,淨利潤1.11億美元;國內明星級CMO公司凱萊英2016年營收為11.03億元,淨利潤2.53億元。見下圖:

行業排前十的企業,7家在歐美,2家在印度,1家在日本。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CMO行業的發展時間較長、成熟度較高,但增長緩慢;印度、中國等新興國家CMO行業的發展時間較短、發展程度較低,但增長很快。

下游需要穩定增長、標的眾多、行業格局分散、證券化率較低,往往意味著有良好的產業並購整合與彎道超車的機會,讓我們拭目以待。

從9,737個增長到13,718個,複合增長率達5.0%。處於研發階段的新藥數量越來越多,驅動臨床試驗活動不斷增長,並最終驅動臨床試驗用創新藥物的藥物分子砌塊需求不斷增長。數據見下圖:

2、藥石科技:自主研發分子砌塊,無其他上市公司可比

藥石科技的主營業務與產品,就是為藥物研發和商業化生產提供所需要的從毫克到百千克級的藥物分子砌塊。

目前的藥物分子砌塊產品的使用範圍涵蓋從最初針對某一疾病的藥物靶標(TARGET)的發現,到先導化合物的產生和優化、臨床候選藥物的選擇、新藥臨床試驗申請(IND filing)、藥物臨床試驗,使用量從毫克級到百千克級別。

分子砌塊產品的發展前景與新分子實體藥物(New Molecular Entity,簡稱為NME)的研發密切相關。

2015年,美國FDA一共批准了57個新藥(包括新分子實體藥物和生物藥),這是自1996年以來被批准最多的一年,其中NME高達33個,占比58%。2006-2015年,FDA獲批的NME數量整體上在穩定增長,從18個增長到33個,複合增長率為6.2%。

雖然NME的研發成本非常高昂,但是一旦這些NME獲FDA批准,5年後的發展前景和經濟效益非常顯著,2015年單個NME平均價值高達4.86億美元,個別NME上市後年銷售可以高達100億美元以上。因此,各個製藥強國都大力扶持本國新分子實體藥物的發展。

藥石科技近年的客戶主要為國內外醫藥企業、中小型生物技術公司及科研機構,包括諾華、Merck KGaA、AbbVie, Inc、Celgene Corporation等全球知名的跨國醫藥巨頭和Agios Pharmaceuticals, Inc.等生物技術公司,以及藥明康得、康龍化成、睿智化學等國內外專業從事生物醫藥研發和生產的服務外包知名企業,且藥石科技對自身產品擁有完全的智慧財產權,這一點在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製造業無上市/掛牌公司可比。見下圖:

成為上述企業的合格供應商是不容易的,需要對企業從各方面進行長時間的考察與檢驗。若雙方通過合作能夠建立起互信的基礎,則在相對長的時間裡可以建立起一個穩定的合作關係並不斷加深雙方合作。這種“用戶粘性”會對新進入本行業的競爭者形成競爭優勢。

3、未來發展空間有多大?

3.1 線性預期

以線性預期計算,2014年至2017年1-6月,藥石科技分別實現營業收入7663.91萬元、1.36億元、1.88億元、1.22億元,增速為77.6%、80%、38.4%、34%,同期淨利潤為2245.71萬元、1985.75萬元、3504.35萬元、3176.73萬元,扣非淨利潤增速分別為75%、99.2%、25.6%、24.3%。

報告期內,藥石科技綜合毛利率分別為66.75%、61.13%、66.36%、63.08%,相對凱萊英、合全藥業等其他業務相似的CMO企業來說高出一籌,可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附加值更高。下圖為幾家可比的相似企業的毛利率:

銷售費用過去幾年增速分比為為71%、162%、113%,利潤增速跟不上營收增速。

公司應收款增速穩定,2016年底為2717萬,占比也不高,存貨增速穩定,16年底為7721萬,經營現金流淨額少於淨利潤,過去2年分別為2752萬、2276萬。截止2017H1,賬上現金6704萬,無任何借款。

本次上市募集5.1億,分別用於:創新藥物分子砌塊研發、工藝及中試平臺建設專案45974.83萬、南京藥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增資美國子公司設立行銷中心專案5073萬:

在生產方面,創新藥物分子砌塊研發、工藝及中試平臺建設專案將形成後,新增四元環、常見飽和脂環類、特殊飽和環類和芳香雜環類藥物分子砌塊產品新品種。投產後第一年產能為40%,第二年達產率70%,第三年達產率90%,第四年項目達產率100%。創新藥物分子砌塊研發、工藝及中試平臺建設專案建成後各年平均產量、營收、利潤如下表所示:

此外,6個新設的行銷中心均在美國:

分別在三藩市、聖地牙哥、波士頓、夏洛特、紐華克、安娜堡,均是美國九大醫藥產業集群地區之一或靠近產業集群地區,聚集全球大量的醫藥企業、高級研發人員、風險投資家和管理人才。

選擇這些城市和地區進行海外行銷網路建設專案,一方面將大幅提升公司的行銷能力,另一方面有利於公司在全球新藥研發的中心地區獲得最新、最全的新藥研發資訊,與行業產業鏈的上下游企業進行充分的交流、合作,從而加強產品在全球的推廣力度,促進產品的銷售,擴大公司的業務規模。

保守預期,2018、2019年藥石科技主營業務還是以先導化合物為主,營收年均增速保持在30-40%。

3.2 非線性預期

企業的成長不只是做好產品本身,是否對資本運作持開放態度、是否有整合產業的雄心壯志,很可能決定了行業前三位的排序。

目前全球CMO行業的集中度很低,競爭格局分散。目前Catalent、Lonza、BI、Patheon 和DSM為CMO領域收入最高的五家公司,加總占比不超過20%,行業的世界龍頭之一的Lonza在2016年的營收為41.32億美元,淨利潤3.01億美元;而Catalent在2016年的營收為18.48億美元,淨利潤1.11億美元;國內明星級CMO公司凱萊英2016年營收為11.03億元,淨利潤2.53億元。見下圖:

行業排前十的企業,7家在歐美,2家在印度,1家在日本。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CMO行業的發展時間較長、成熟度較高,但增長緩慢;印度、中國等新興國家CMO行業的發展時間較短、發展程度較低,但增長很快。

下游需要穩定增長、標的眾多、行業格局分散、證券化率較低,往往意味著有良好的產業並購整合與彎道超車的機會,讓我們拭目以待。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