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讀書+運動=穩固、恒久的快樂

印光輝攝影/ 撰文

生命已經進入不惑之年, 愈來愈發現自己可以缺少朋友、可以缺少人民幣、可以沒有電子產品, 可以沒有消遣娛樂,

卻無論如何也不能缺少讀書和運動了。

恰巧也就在近日全部讀完《人類簡史》, 其中有關快樂的章節讓我思之又思。 快樂是什麼?快樂是怎麼來的?如何才能快樂?每個人的答案都會不一樣。

尤瓦爾·赫拉利系統地分析了各種快樂, 從科學、生物學、遺傳基因、宗教各個方面敘述了快樂, 覺得還是有必要歸納整理下。

一、客觀派觀點

從近現代的心理學和科學研究中, 人們發現, 客觀條件能最直接獲取快樂。 財富、健康、社群關係。 比如:賺了100萬, 就會快樂;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 能吃能喝睡的好, 我也快樂;在與親戚朋友、社會的交際中, 獲取認可與讚賞, 也能獲取快樂。

可客觀條件真的能給人快樂嗎?你有了100萬, 卻看到別人有了200萬;你能吃能喝,

卻看到別人精神更充裕;你會獲得社群上的贊許, 也會獲得一些人不贊許。 快樂其實是主觀期望與客觀條件之間的吻合, 一旦主觀期望與獲取的客觀條件不相符, 就會失去快樂。

二、主觀派觀點

好了, 你說快樂主要來自主觀方面, 那麼生物學家又是怎麼來解釋快樂的?生物學家認為, 快樂不是來自心理活動, 而是來自於體內的眾多化學合成物, 是體內一些列的生化電反應給我們帶了了複雜的情感。 你喜歡金錢、愛上一個人, 其實並不是真正在喜歡金錢、真正地在愛上一個人, 只是你體內的化學工廠的化學反應, 是神經元、神經細胞、神經束的反響。

快樂來自於血清素、多巴胺、催產素、內啡肽。 女人擁有旺盛的血清素會性情更溫和,

男人擁有旺盛的多巴胺會更有生命的愉悅, 內啡肽讓人感受喜悅, 催產素讓人更加慷慨。

可畢竟我們身體這個化學加工廠的原材料不是說有就有, 快樂也不會說來就來。 即便是運動後能產生多巴胺和內啡肽, 可他們的成癮性, 會促使我們只有加大運動來獲取更大的劑量。 這也就難怪, 很多人在運動量沒有超過一定限度後, 會感覺不過癮。 此時, 你還會有快樂嗎?

三、文化派觀點

歷史中, 不斷有學者告訴你, 要想獲取快樂, 就要體會生命的意義, 在付出和艱辛中相信:你所做的一切都有回報, 最終就會快樂。 古印度的苦行僧就堅信這點, 他們認為忍受痛苦、受盡折磨, 才會苦盡甘來。

文化派以虛構的快樂結局,

來宣導人們在平凡枯燥的生活中, 尋求向前的動力。 猶如一個吸取投資的商人, 不斷鼓動你投資, 並期許你未來可能不會達成的夢想。 事實證明, 文化派的觀點也確實讓更多的人類在各種解放事業中獲取了動力, 並為之不惜付出生命。

四、佛教的觀點

分析了一大圈, 關於快樂, 還是回歸到佛教上。 佛教認為, 就是因為太多的人想獲取主觀上的快感, 才造成了不快樂。 人的感受猶如一個大海的波浪, 每一個瞬間都在波動, 你永遠不知道此刻是快樂的波紋?還是憂傷的波紋?快樂的本質, 是不喜不憂, 是內心的安靜與澄明。

客觀派的快樂, 來自於個人自由主義、享樂主義, 認為人生苦短, 當及時行樂與享受。 主觀派的快樂,

來自於生命動力, 也不是說有就有。 文化派的快樂, 來自不可知的未來, 讓人學會專注某一個事業, 而放下個人情感。 佛教的快樂, 來自於安靜, 不起不浮。

回歸到讀書這個話題。 之所以很多人選擇了靜靜地讀書, 是他們在單純的文字中, 可以放棄更多欲望上的念想、享樂的念想、社群交際中期待被認可的念想、情感感受上的念想, 在沒有主觀感受的世界裡, 只做一個安安靜靜的自己。

讀書+運動, 一靜一動, 動靜相宜。 淡化了的自己, 再來一點積蓄已久的生化電產物, 我認為這才是現代社會生活中最為穩固、恒久的快樂!(圖文:印光輝)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