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單霽翔談學習十九大報告:讓傳統文化從“館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

單霽翔, 故宮博物院院長, 中國文物學會會長。

文化是一個民族、一個時代的靈魂。 黨的十八大以來,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覺、文化擔當,

把“文化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佈局。 這五年來, 我國的文化建設取得了歷史性的變革,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廣泛弘揚, 公共文化服務水準不斷提高, 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蓬勃發展, 文化自信得到彰顯, 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大幅提升, 文化發展成果更多惠及廣大民眾。

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 ”近年來, 黨中央對文化遺產事業給予親切關懷, 並為其健康發展指明了方向。 故宮博物院依循黨中央關於文化文物工作的重要指示, 勾勒並構築著“把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下一個六百年”的“故宮夢”。 辛勤耕耘、積極探索, 使故宮博物院呈現出了更加安全、更加親切、更加開放的新面貌,

不斷向“成為世界一流博物館”的目標邁進。

在文物保護方面, 故宮博物院持續實施故宮整體維修保護項目, 並在2015年開創性地提出了古建築“研究性保護”的理念, 作為故宮整體維修保護專案在衝刺階段的升級和完善, 將古建築保護、學術研究、官式古建築營造技藝傳承三者緊密結合在一起。 備受矚目的“故宮文物醫院”於2016年建成並投入使用, 院藏文物乃至國內外文物在此得到搶救性科技修復保護。 除了23萬平方米古建築及186萬餘件(套)文物得到精心呵護外, 2015年起成功實施的每天8萬觀眾限流及實行實名制購票措施, 也使每年1600萬人次的觀眾獲得更加安全、舒適的參觀環境,

確保他們能更體面地走進故宮博物院, 更有尊嚴地參觀文物展覽。

十九大報告強調:“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 豐富群眾性文化活動。 ”秉承“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 故宮博物院近年來多管齊下, 讓文化資源走進人們的現實生活, 切實“讓文物活起來”。 例如, 石渠寶笈特展吸引眾多觀眾參觀, 成為現象級的傳統文化展覽。 為了使傳統文化從“館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 故宮博物院還與廈門市合作建立故宮鼓浪嶼外國文物館。

故宮作為特殊的文化遺產, 濃縮和代表著國家文化的精華。 從“故宮熱”在全球範圍內掀起中國風, 到2017年6月29日下午, 在習近平總書記的見證下, 故宮博物院與香港西九文化區管理局簽署了《興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合作協定》等一系列重大文化事件,

都是中國文化自信逐步增強的表現, 是中華文化彰顯影響力的體現。

國家的強盛離不開文化的支撐。 在新的時代、新的歷史條件下, 作為文明大國要真正走向世界, 就必須在國際上有更強的號召力, 形成真正具有世界先進水準的優秀文化成果, 因為只有優秀文化成果才具備強大的感召力和影響力。 在世界上拿不出真正優秀的文化成果, 文化影響力就缺乏載體, 甚至無從談起。 因此, 要提升我們作為文化大國的世界影響力, 既要做好頂層設計, 又要扎扎實實推出那些能夠被世界廣泛認可的優秀文化成果, 這就要求我們集中精力向世界推出獨具特色的文化成果和真理表達。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實現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 需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 更好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 唯有如此, 才能為決勝全面小康、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不竭的精神動力和智力保障, 為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中華文化影響更加廣泛深入、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以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貢獻應有的力量。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