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農業部印發:茶園機械化生產技術指導意見!

各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計畫單列市農機(農業、農牧)局(廳、委、辦):

茶葉是我國重要經濟作物。 為加強農機農藝融合, 提升茶園機械化水準, 促進茶園標準化和集約化生產, 降低茶葉生產成本, 提高茶葉生產的經濟效益, 我部組織有關專家研究提出了茶園機械化生產技術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技術指導意見”), 現予以印發。

請各地在技術指導意見的基礎上, 結合本地實際, 細化技術內容, 逐步規範茶園種植模式, 完善本地區的茶園機械化生產技術體系和作業規範, 不斷提升技術裝備水準, 推動茶葉產業健康發展。

農業部辦公廳 2017年12月14日

茶園機械化生產技術指導意見

茶園機械化生產主要包括茶園建植與改造、茶園管理、茶葉採收等內容。 茶園生產機械化程度低, 長期依賴人工作業, 已經成為我國茶葉產業發展的瓶頸, 需要加快推進。

在一定區域內,

提倡標準化作業, 茶樹品種、耕作模式、種植規格、機具作業幅寬、作業機具的配置等應儘量規範一致, 並充分考慮綠色生產發展的要求。

一、茶園建植與改造

(一)茶園建設

茶園建設應注意保持水土, 根據不同坡度和地形, 選擇適宜的時期、方法和施工技術。

1.茶園應建於平地或緩坡地。 坡度≤15°的緩坡地應進行等高開墾;坡度在15°~25°的以梯級茶園進行建設施工。

2.道路建設與修整。 主道一般寬4m, 是茶園的交通道;支道一般寬2.5m, 是運輸耕作等機具的運行道路;生產管理作業道寬度一般在1m以上。

3.茶園與四周荒山陡坡、林地和農田交界處應設置隔離溝。

(二)茶園整地

新建茶園應先進行初墾作業, 將溝壑地塊填平整成坡地, 一般要求坡度≤25°, 耕作深度70cm~80cm。 適用機械:挖掘機、鏟車、裝載機、深耕犁、深松機等。 複墾深度30cm, 通常採用輪式拖拉機配套圓盤耙、旋耕機等進行作業。

新建茶園應採用150cm以上大行距種植, 使用挖掘機、大型開溝機等進行開溝, 開溝尺寸一般不低於:上口80cm, 底寬65cm, 溝深70cm。

(三)茶苗種植

1.品種選擇。

新建茶園優先選擇無性系茶樹優良品種。

2.開溝施肥。 移栽前按種植行開施肥溝, 底肥深度30cm~40cm, 以有機肥和礦物源肥料為主, 與土壤拌和、覆土, 施肥後仍有8cm~10cm的深度。

3.移栽定植。 採用單條或雙條栽方式等高種植, 每穴移栽茶樹苗2株~3株, 株與株之間保持一定距離。 種植茶苗根頸離土表距離3cm左右, 根系離底肥20cm以上。 移栽後及時澆水。

4.初次修剪。 栽苗、澆水後進行初次修剪, 從離地15cm~20cm處剪去上部主軸, 以減少植株水分蒸騰。

5.鋪草保墒。 初次修剪後及時鋪草, 鋪草厚度5cm~10cm, 寬度80cm~100cm, 畝均鋪草600kg~800kg, 使根際土壤保持濕潤狀態。

二、茶園管理

(一)茶樹修剪

根據茶樹的樹齡、長勢和修剪目的分別採用定型修剪、整形修剪、重修剪和台刈等方法。 適用機械:選用單人或雙人修剪機、修邊機、重修機等。

1.定型修剪。 定植時未進行初次修剪的新植茶園在第二年春季萌芽前, 茶苗高度達到25cm以上時進行第一次定型修剪, 從離地15cm~20cm處剪去上部主軸(若茶苗高度未達到25cm可推遲一年修剪);當茶樹高度達到50cm~60cm時進行第二次定型修剪, 在離地30cm~40cm處剪去上部枝葉,主枝留30cm高,側枝留45cm高;當茶樹高度達到75cm~90cm時進行第三次定型修剪,在離地45cm~50cm處剪去上部枝葉。

2.整形修剪。整形修剪是對青、壯年茶樹而言,分為輕修剪和深修剪。

輕修剪:提倡弧形修剪,每年或隔年一次。修剪高度是在每次剪口的基礎上提高2 cm~5cm,剪去採摘面上突出枝。時間一般在春茶後或秋茶後進行。

深修剪:每4年~5年進行一次,深修剪的深度,為剪去樹冠上綠葉層的1/2,為10cm~15cm左右,以剪盡結節、雞爪枝為原則,剪口平滑,切忌撕裂。一般春茶結束後進行。茶行邊緣修剪,有利於田間作業和通風透光。

3.重修剪。茶樹生長逐漸衰退,需重修剪,剪去樹高的1/3~1/2。修剪時,刀口宜從上到下分幾刀進行,剪口平滑,切忌撕裂。一般春茶結束後進行,5月底結束。

4.台刈。離地面5cm~10cm處砍去地上部全部枝幹,重新培養樹冠。使用波爾多液等殺菌劑沖洗樹幹,以防治苔蘚和剪口病菌感染等。

(二)耕作與除草

合理耕作能夠改良土壤結構、清除雜草。耕作時應考慮降水條件,防止水土流失,對土壤深厚、鬆軟、肥沃、樹冠覆蓋度大、病蟲草害少的茶園可減少耕作。

1.淺耕。2月中旬至月底,結合春茶催芽肥進行春茶前耕翻,深度10cm~15cm左右,朝陽坡先耕作、陰坡後耕作。春茶結束後5月底前進行第二次淺耕,深度10cm左右。不得漏耕,若1次作業出現多處漏耕,應進行多次作業。選用小型茶園除草機、中耕機,乘用型茶園多功能管理機配套中耕除草、旋耕等機具。

2.深耕。秋茶結束後進行深耕,深度20cm~30cm,茶行中間深、兩邊淺。作業時應旋碎土塊,平整地面,不能傷茶根和壓傷茶樹。選用針式深耕機、乘用型茶園多功能管理機配套深松、旋耕等機具。深耕一般結合基肥施用,可選用旋耕施肥一體機具。

(三)茶園施肥

茶園施肥應根據測土結果實行配方施肥,以商品或腐熟有機肥為主,配置相應的化肥。施肥標準由上年鮮葉產量確定,一般氮(N)用量10 kg/畝~20kg/畝,磷(P2O5)4 kg/畝~6kg/畝,鉀(K2O)4 kg/畝~8kg/畝。幼齡茶園或台刈改造茶園宜間作豆科綠肥,培肥土壤和防止水土流失。

1.施基肥。一般在秋茶結束後深施在茶行中間,深度20cm左右,以有機肥為主,適當配施複合肥。新開墾茶園可進行開溝施肥,溝深20cm~25cm。茶樹種植後儘量選用開溝、施肥、覆土一體機具,不得面施、撒施。

2.追肥。追肥可與耕作聯合作業。一般分春、夏、秋三季施肥,比例為5︰3︰2;如只采春茶,可按6︰4比例在分春夏兩次施肥。春茶催芽肥應在開採前40天完成,一般為2月上中旬至月底,施肥深度10cm~15cm。

3.葉面施肥。施用葉麵肥一般在茶葉開採前30天進行,宜避開烈日傍晚噴施,噴施後24小時無降雨。注意儘量將肥料噴到葉片背面,背負式彌霧機、風送植保機、噴杆式植保機等機械作業時應採用由下向上噴灑方式,噴杆式植保機可調整噴灑角度,風送植保機可根據茶樹長勢、地形,開啟或關閉噴頭進行噴灑作業。

(四)茶園植保

茶園主要害蟲種類:茶小綠葉蟬、茶尺蠖、綠盲蝽、茶橙癭蟎、茶黃薊馬、茶葉癭蟎等等。

1.物理防控。主要包括燈光誘集、色板誘殺、負壓捕捉等方式。

燈光誘集:一般採用具有自動控制功能的頻振式誘蟲燈,控制面積約30畝/盞~50畝/盞,呈棋盤狀分佈,燈距保持在120m~200m,安裝高度距離地面1.3m~1.5m為宜。根據害蟲活動規律調節開燈時間,每天開燈6h~8h為宜。每天需清理一次。

色板誘殺:通過在茶園安裝黃綠色板,粘蟲板等進行誘殺,平均20張/畝~25張/畝,懸掛高度春季、秋季以色板底端低於茶梢頂端30cm左右,夏季以接近或不高於茶梢頂端50cm為宜。採用黃綠色板、黃燈、粘蟲板、光電氣色複合捕蟲機等。

負壓捕捉:採用背負式吸蟲機、乘用式茶園吸蟲機、光電氣色複合捕蟲機等,主要防治假眼小綠葉蟬等具有飛行能力的害蟲。小型機械同時作業台數不少於3台;大型機械同時作業台數不少於2台。

2.生物和化學防控。首先選用植物源農藥、病毒製劑等綠色防控產品,採用化學農藥時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施藥劑量、施藥次數、安全間隔期應符合GB/T 8321的規定。採用背負式彌霧機、擔架式噴霧機、風送植保機、噴杆式植保機等。噴霧作業應在無風或微風天氣進行,有風天氣應順風作業。作業時注意噴灑壓力變化,保證噴灑品質,不漏施、不重施。噴施的藥劑應霧化良好,不得有水滴或水珠現象。應從樹冠兩側向茶叢內葉面噴施。茶樹樹冠面枝葉密集時,應調整噴頭方向,使樹冠兩側的噴頭橫向或斜向噴灑,使藥劑噴施入茶叢內部病蟲危害處。每天使用完畢,要徹底清洗施藥器械,妥善處理殘留藥液。

3.防災減災。根據地域氣候條件採取相應防霜凍措施。

防霜防凍:在茶園中平均1.2畝~1.5畝安裝一台防霜扇,風機周邊6m~8m內無障礙物。春茶抽芽前10天左右、氣溫低於3℃需啟動防霜扇。

茶蓬噴水:在霜凍發生前,開啟茶園噴灌對茶蓬表面連續噴水,間隔時間小於3分鐘,有效用水量4mm/h~6mm/h。如氣溫降至0℃以下,則不能採取此方法,防止結冰。

(五)節水灌溉

有條件的地區,可採用噴灌、滴灌、滲灌等高效節水灌溉技術和裝備,按茶樹需水、需肥規律,適時灌溉施肥,提倡應用水肥一體化技術。

茶園管線應埋入地下40cm以下,防止耕作破壞管路,噴頭高度應高於茶蓬50cm以上,方便機械化作業。一般採用低壓噴頭(低射程)和中壓噴頭(中射程),噴頭設置間距取1.0R左右(R為射程),直管設置間距1.3R,水滴直徑控制在2mm左右。

三、茶葉採收

發芽整齊、生長勢強,採摘面平整的茶園可實行機械採摘。

大宗紅、綠茶以一芽二、三葉及其同等嫩度對夾葉為採摘標準新梢,當標準新梢達到60%~80%時,即可進行機械採摘。一般春茶採摘1次,夏茶採摘1次,秋茶採摘1次。

根據不同茶葉加工工藝要求,可選用單人、雙人採茶機,乘用型採茶機等機型採摘。採摘時進刀方向與茶芽生長方向垂直。作業時,保持發動機中速運轉,作業速度以每分鐘不超過30m為宜。

1.每台單人採茶機配備人員2~3名,其中機手1名,輔助人員1~2名,由邊緣向中心採摘。每行茶樹來回各採摘1次,去程採摘過樹冠線5cm~10 cm部分,回程再采剩餘部分,兩次高度採摘要一致,防止中心部重複採摘。

2.每台雙人採摘機配備人員3~4名,主機手1名,副機手1名,輔助人員1名,掌握採茶機剪口高度與前進速度,切口整齊,無撕裂。

在離地30cm~40cm處剪去上部枝葉,主枝留30cm高,側枝留45cm高;當茶樹高度達到75cm~90cm時進行第三次定型修剪,在離地45cm~50cm處剪去上部枝葉。

2.整形修剪。整形修剪是對青、壯年茶樹而言,分為輕修剪和深修剪。

輕修剪:提倡弧形修剪,每年或隔年一次。修剪高度是在每次剪口的基礎上提高2 cm~5cm,剪去採摘面上突出枝。時間一般在春茶後或秋茶後進行。

深修剪:每4年~5年進行一次,深修剪的深度,為剪去樹冠上綠葉層的1/2,為10cm~15cm左右,以剪盡結節、雞爪枝為原則,剪口平滑,切忌撕裂。一般春茶結束後進行。茶行邊緣修剪,有利於田間作業和通風透光。

3.重修剪。茶樹生長逐漸衰退,需重修剪,剪去樹高的1/3~1/2。修剪時,刀口宜從上到下分幾刀進行,剪口平滑,切忌撕裂。一般春茶結束後進行,5月底結束。

4.台刈。離地面5cm~10cm處砍去地上部全部枝幹,重新培養樹冠。使用波爾多液等殺菌劑沖洗樹幹,以防治苔蘚和剪口病菌感染等。

(二)耕作與除草

合理耕作能夠改良土壤結構、清除雜草。耕作時應考慮降水條件,防止水土流失,對土壤深厚、鬆軟、肥沃、樹冠覆蓋度大、病蟲草害少的茶園可減少耕作。

1.淺耕。2月中旬至月底,結合春茶催芽肥進行春茶前耕翻,深度10cm~15cm左右,朝陽坡先耕作、陰坡後耕作。春茶結束後5月底前進行第二次淺耕,深度10cm左右。不得漏耕,若1次作業出現多處漏耕,應進行多次作業。選用小型茶園除草機、中耕機,乘用型茶園多功能管理機配套中耕除草、旋耕等機具。

2.深耕。秋茶結束後進行深耕,深度20cm~30cm,茶行中間深、兩邊淺。作業時應旋碎土塊,平整地面,不能傷茶根和壓傷茶樹。選用針式深耕機、乘用型茶園多功能管理機配套深松、旋耕等機具。深耕一般結合基肥施用,可選用旋耕施肥一體機具。

(三)茶園施肥

茶園施肥應根據測土結果實行配方施肥,以商品或腐熟有機肥為主,配置相應的化肥。施肥標準由上年鮮葉產量確定,一般氮(N)用量10 kg/畝~20kg/畝,磷(P2O5)4 kg/畝~6kg/畝,鉀(K2O)4 kg/畝~8kg/畝。幼齡茶園或台刈改造茶園宜間作豆科綠肥,培肥土壤和防止水土流失。

1.施基肥。一般在秋茶結束後深施在茶行中間,深度20cm左右,以有機肥為主,適當配施複合肥。新開墾茶園可進行開溝施肥,溝深20cm~25cm。茶樹種植後儘量選用開溝、施肥、覆土一體機具,不得面施、撒施。

2.追肥。追肥可與耕作聯合作業。一般分春、夏、秋三季施肥,比例為5︰3︰2;如只采春茶,可按6︰4比例在分春夏兩次施肥。春茶催芽肥應在開採前40天完成,一般為2月上中旬至月底,施肥深度10cm~15cm。

3.葉面施肥。施用葉麵肥一般在茶葉開採前30天進行,宜避開烈日傍晚噴施,噴施後24小時無降雨。注意儘量將肥料噴到葉片背面,背負式彌霧機、風送植保機、噴杆式植保機等機械作業時應採用由下向上噴灑方式,噴杆式植保機可調整噴灑角度,風送植保機可根據茶樹長勢、地形,開啟或關閉噴頭進行噴灑作業。

(四)茶園植保

茶園主要害蟲種類:茶小綠葉蟬、茶尺蠖、綠盲蝽、茶橙癭蟎、茶黃薊馬、茶葉癭蟎等等。

1.物理防控。主要包括燈光誘集、色板誘殺、負壓捕捉等方式。

燈光誘集:一般採用具有自動控制功能的頻振式誘蟲燈,控制面積約30畝/盞~50畝/盞,呈棋盤狀分佈,燈距保持在120m~200m,安裝高度距離地面1.3m~1.5m為宜。根據害蟲活動規律調節開燈時間,每天開燈6h~8h為宜。每天需清理一次。

色板誘殺:通過在茶園安裝黃綠色板,粘蟲板等進行誘殺,平均20張/畝~25張/畝,懸掛高度春季、秋季以色板底端低於茶梢頂端30cm左右,夏季以接近或不高於茶梢頂端50cm為宜。採用黃綠色板、黃燈、粘蟲板、光電氣色複合捕蟲機等。

負壓捕捉:採用背負式吸蟲機、乘用式茶園吸蟲機、光電氣色複合捕蟲機等,主要防治假眼小綠葉蟬等具有飛行能力的害蟲。小型機械同時作業台數不少於3台;大型機械同時作業台數不少於2台。

2.生物和化學防控。首先選用植物源農藥、病毒製劑等綠色防控產品,採用化學農藥時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施藥劑量、施藥次數、安全間隔期應符合GB/T 8321的規定。採用背負式彌霧機、擔架式噴霧機、風送植保機、噴杆式植保機等。噴霧作業應在無風或微風天氣進行,有風天氣應順風作業。作業時注意噴灑壓力變化,保證噴灑品質,不漏施、不重施。噴施的藥劑應霧化良好,不得有水滴或水珠現象。應從樹冠兩側向茶叢內葉面噴施。茶樹樹冠面枝葉密集時,應調整噴頭方向,使樹冠兩側的噴頭橫向或斜向噴灑,使藥劑噴施入茶叢內部病蟲危害處。每天使用完畢,要徹底清洗施藥器械,妥善處理殘留藥液。

3.防災減災。根據地域氣候條件採取相應防霜凍措施。

防霜防凍:在茶園中平均1.2畝~1.5畝安裝一台防霜扇,風機周邊6m~8m內無障礙物。春茶抽芽前10天左右、氣溫低於3℃需啟動防霜扇。

茶蓬噴水:在霜凍發生前,開啟茶園噴灌對茶蓬表面連續噴水,間隔時間小於3分鐘,有效用水量4mm/h~6mm/h。如氣溫降至0℃以下,則不能採取此方法,防止結冰。

(五)節水灌溉

有條件的地區,可採用噴灌、滴灌、滲灌等高效節水灌溉技術和裝備,按茶樹需水、需肥規律,適時灌溉施肥,提倡應用水肥一體化技術。

茶園管線應埋入地下40cm以下,防止耕作破壞管路,噴頭高度應高於茶蓬50cm以上,方便機械化作業。一般採用低壓噴頭(低射程)和中壓噴頭(中射程),噴頭設置間距取1.0R左右(R為射程),直管設置間距1.3R,水滴直徑控制在2mm左右。

三、茶葉採收

發芽整齊、生長勢強,採摘面平整的茶園可實行機械採摘。

大宗紅、綠茶以一芽二、三葉及其同等嫩度對夾葉為採摘標準新梢,當標準新梢達到60%~80%時,即可進行機械採摘。一般春茶採摘1次,夏茶採摘1次,秋茶採摘1次。

根據不同茶葉加工工藝要求,可選用單人、雙人採茶機,乘用型採茶機等機型採摘。採摘時進刀方向與茶芽生長方向垂直。作業時,保持發動機中速運轉,作業速度以每分鐘不超過30m為宜。

1.每台單人採茶機配備人員2~3名,其中機手1名,輔助人員1~2名,由邊緣向中心採摘。每行茶樹來回各採摘1次,去程採摘過樹冠線5cm~10 cm部分,回程再采剩餘部分,兩次高度採摘要一致,防止中心部重複採摘。

2.每台雙人採摘機配備人員3~4名,主機手1名,副機手1名,輔助人員1名,掌握採茶機剪口高度與前進速度,切口整齊,無撕裂。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