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甘州:傾力打造潔淨美麗家園

甘州區開展全域無垃圾創建工作紀實

本網記者 洪瑩

秸稈合理堆放騰出消防通道;農村老舊平房重新粉刷後“煥然一新”;“除陋習 治頑疾”隨手拍活動如火如荼;環衛工作長效機制建立, 城鄉環境得到明顯改善……這些喜人變化的背後, 是甘州區開展全域無垃圾創建工作的生動實踐。

今年以來, 甘州區以確定為全國首批百個農村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示範區為動力, 扎實推進全域無垃圾集中整治行動, 形成了“政府領導、分級負責、屬地管理、專人落實”的環衛運行機制和“戶分類、村收集、鄉(鎮)轉運、區處理”的垃圾治理體系,

打響全域無垃圾專項治理攻堅戰, 持續優化城鄉人居環境, 提升群眾幸福感。

廣泛動員 營造創建濃厚氛圍

家住三閘鎮瓦窯村五社的任惠芳是社裡的衛生示範戶, 她每天早起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掃衛生, 家裡家外、房前屋後每一處都被她打掃的乾乾淨淨。

任惠芳家的前院後院

今年76歲的閔正德是一名黨齡已有43年的退休教師, 在此前的十多年裡, 他一直義務清理南關搬遷區的公共廁所並打掃環境衛生。 他們不僅是甘州這座城市中的普通一員, 更是全域無垃圾創建行動中的示範者和引領者。

閔正德老人正在擺放他為殘疾人製作的簡易踩板

甘州區全域無垃圾創建行動廣泛發動群眾並依靠群眾, 在群眾動員方面, 各鄉鎮(街道)除了採取召開村社幹部會、逐社召開社員會、黨小組會議等“常規”手段外, 還培樹了一批像任慧芳、閔正德這樣的先進典型, 作為創建行動中的亮點進行廣泛宣傳, 帶動輻射全民參與環境衛生整治。

此外, 該區還強化輿論引導, 堅持“全民動員、上下聯動、整體推進”的原則, 採取播放“鄉村大喇叭”、出動宣傳車、懸掛擺放宣傳展板、製作印發倡議書、媒體開放專題展板等方式, 多層次, 多角度、全過程對整治工作進行廣泛宣傳, 並鼓勵市民對不文明行為進行“隨手拍”監督舉報,

引導教育全體市民注意自身言行, 愛護城市環境。

創新推進 建立環衛工作長效機制

“環境變好了, 心情也就跟著好了, 現在不用動員我們每週都主動出來打掃衛生, 已經成習慣了。 ”三閘鎮三閘村村民童華德說。 童華德所在的三閘村每週二、週五都會組織村民對全村衛生進行“大掃除”, 週一組織各社對房前屋後衛生進行清掃。 真切感受到環境衛生的轉變, 環衛工作長效機制的建立, 讓更多像童華德這樣的村民逐漸轉變思想, 主動投身到全域無垃圾創建活動中。

清理堆積柴草、秸稈後騰出的消防通道

除了讓村民廣泛參與環境整治,村上還成立了一支13人的保潔隊伍,常態化開展清掃保潔。“他們是有償勞動,工資從村資金結餘裡支出。”三閘村黨支部書記袁樹林說。像三閘村這樣組建保潔員隊伍,建立日常清掃長效機制的例子在該區普遍存在。據瞭解,今年甘州區建立了“財政直補、群眾繳費、社會參與”的資金籌集模式,按照村以上區財政籌措、村以內自籌解決的原則,設立專項工作經費,動員農民通過“一事一議”和民主協商等方式籌集經費,用於環衛工作運行,保障了創建工作的有序開展。

甘州區南街街道全域無垃圾創建“路長制”公示牌

馮志桂是南街佛城社區副主任也是青西街的“路長”,處理完社區日常工作後她總要到自己負責的路段走走轉轉,協調解決日常保潔等工作。在甘州區全域無垃圾創建過程中,南街街道在全區首推三級“路段長”管理制,以轄區內主要路段為試點,實行一長四員五到位,即一個“路長”承擔宣傳員、聯絡員、執法員、保潔員的職責,對負責路段日常保潔、秩序規範、設施維護、綠化管護、門前三包等進行統一監管,從而實現轄區環衛管理精細化、長效化、常態化。上升到全區層面,甘州區在城區範圍內按照精細管理城市、機械化全程清掃、人工不間斷保潔的模式,配備各類環衛作業車52輛,採取“一掃三保潔”運行機制,城區48條主幹道路機械化清掃率達到70%,提高了環衛工作的效率和品質。

馮志桂與路段清潔工交流工作

不斷完善 健全垃圾收運處理體系

“只有爐膛溫度達到850度,二噁英才會被分解。”走進華西能源張掖生物質發電有限公司,即時監控大氣污染排放指標的大螢幕十分顯眼。這裡是甘州區垃圾收運處理的終端,全區生活垃圾全部在此進行焚燒發電和無害化處理。從鍋爐啟用至今已有近3萬噸垃圾運送至此,目前,該公司日均運送和處理垃圾320噸左右,每天可發電15萬千瓦時。

垃圾回收清運城鄉情況各盡不同,該區在城市垃圾收運過程中實行“統一收集、集中清運、日產日清”的模式,在垃圾收集相對分散的農村採用撥付環境專項整治經費及環衛設施配備經費的方式,為全區18個鄉鎮配套壓縮式垃圾車23輛,建設垃圾收集點159個,配套垃圾鬥1986個,垃圾桶(箱)4784個,實現了“一鄉(鎮)一車,一村一點(垃圾收集點)、一社一鬥”。各鄉鎮、村社垃圾由各村委會組織環衛工人定時收集並運往鄉鎮垃圾收集點,再由垃圾壓縮車壓縮運往垃圾焚燒發電廠,實現了農村垃圾分類-收集-清運-處理一體化、規範化運行。

同時,針對全區牲畜糞便、尾菜、農作物秸稈等垃圾較多的實際,積極引進社會資本,開工建設50萬噸生物炭基肥的生產線,並與香港新恒基集團簽訂合作協定,建設建築垃圾回收利用和秸稈焚燒發電項目,不斷提高垃圾迴圈化利用水準。從回收、清運再到無害化處理,改變傳統填埋垃圾處理方式,該區正式開啟了垃圾“變廢為寶”的新模式。

落實見效 全面跟進督查考核

在党寨鎮雷寨村社區的電子螢幕上衛生評比光榮戶名單正在滾動播放,一旁的公示欄上衛生整治情況分紅黑榜分別進行張貼,微信群裡將評比情況進行通報,農戶家門口“優秀”字樣的評比檢查單充分發揮先進示範帶動作用......一項項督查考核制度的落實,力促甘州區全域無垃圾創建工作取得實效。

自全域無垃圾創建工作開展以來,該區研究制定了《甘州區城鄉環境衛生考核評比辦法》,完善區、鄉鎮(街道)、村(社區)三級管理網路和考評制度,建立周檢查、月通報、季考核、年底總算帳的考核機制,定期組織開展全方面、無死角的督查檢查。在鄉鎮街道層面,深入組織開展“區查鄉、鄉查村、村查社、社查戶”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環境衛生“四級聯查”活動。在村級層面,建立環境衛生“紅黑榜”制度,定期評比、張榜公佈,形成了全區上下齊抓共管,共同發力的工作格局。

雷寨村環境衛生整治評比結果在微信群內進行公示

而今,當市民拿出手機監督舉報不文明行為時,當居民主動維護城市容顏時,當農民積極參與環境衛生整治時,文明風尚正在甘州傳承、延伸和弘揚。

除了讓村民廣泛參與環境整治,村上還成立了一支13人的保潔隊伍,常態化開展清掃保潔。“他們是有償勞動,工資從村資金結餘裡支出。”三閘村黨支部書記袁樹林說。像三閘村這樣組建保潔員隊伍,建立日常清掃長效機制的例子在該區普遍存在。據瞭解,今年甘州區建立了“財政直補、群眾繳費、社會參與”的資金籌集模式,按照村以上區財政籌措、村以內自籌解決的原則,設立專項工作經費,動員農民通過“一事一議”和民主協商等方式籌集經費,用於環衛工作運行,保障了創建工作的有序開展。

甘州區南街街道全域無垃圾創建“路長制”公示牌

馮志桂是南街佛城社區副主任也是青西街的“路長”,處理完社區日常工作後她總要到自己負責的路段走走轉轉,協調解決日常保潔等工作。在甘州區全域無垃圾創建過程中,南街街道在全區首推三級“路段長”管理制,以轄區內主要路段為試點,實行一長四員五到位,即一個“路長”承擔宣傳員、聯絡員、執法員、保潔員的職責,對負責路段日常保潔、秩序規範、設施維護、綠化管護、門前三包等進行統一監管,從而實現轄區環衛管理精細化、長效化、常態化。上升到全區層面,甘州區在城區範圍內按照精細管理城市、機械化全程清掃、人工不間斷保潔的模式,配備各類環衛作業車52輛,採取“一掃三保潔”運行機制,城區48條主幹道路機械化清掃率達到70%,提高了環衛工作的效率和品質。

馮志桂與路段清潔工交流工作

不斷完善 健全垃圾收運處理體系

“只有爐膛溫度達到850度,二噁英才會被分解。”走進華西能源張掖生物質發電有限公司,即時監控大氣污染排放指標的大螢幕十分顯眼。這裡是甘州區垃圾收運處理的終端,全區生活垃圾全部在此進行焚燒發電和無害化處理。從鍋爐啟用至今已有近3萬噸垃圾運送至此,目前,該公司日均運送和處理垃圾320噸左右,每天可發電15萬千瓦時。

垃圾回收清運城鄉情況各盡不同,該區在城市垃圾收運過程中實行“統一收集、集中清運、日產日清”的模式,在垃圾收集相對分散的農村採用撥付環境專項整治經費及環衛設施配備經費的方式,為全區18個鄉鎮配套壓縮式垃圾車23輛,建設垃圾收集點159個,配套垃圾鬥1986個,垃圾桶(箱)4784個,實現了“一鄉(鎮)一車,一村一點(垃圾收集點)、一社一鬥”。各鄉鎮、村社垃圾由各村委會組織環衛工人定時收集並運往鄉鎮垃圾收集點,再由垃圾壓縮車壓縮運往垃圾焚燒發電廠,實現了農村垃圾分類-收集-清運-處理一體化、規範化運行。

同時,針對全區牲畜糞便、尾菜、農作物秸稈等垃圾較多的實際,積極引進社會資本,開工建設50萬噸生物炭基肥的生產線,並與香港新恒基集團簽訂合作協定,建設建築垃圾回收利用和秸稈焚燒發電項目,不斷提高垃圾迴圈化利用水準。從回收、清運再到無害化處理,改變傳統填埋垃圾處理方式,該區正式開啟了垃圾“變廢為寶”的新模式。

落實見效 全面跟進督查考核

在党寨鎮雷寨村社區的電子螢幕上衛生評比光榮戶名單正在滾動播放,一旁的公示欄上衛生整治情況分紅黑榜分別進行張貼,微信群裡將評比情況進行通報,農戶家門口“優秀”字樣的評比檢查單充分發揮先進示範帶動作用......一項項督查考核制度的落實,力促甘州區全域無垃圾創建工作取得實效。

自全域無垃圾創建工作開展以來,該區研究制定了《甘州區城鄉環境衛生考核評比辦法》,完善區、鄉鎮(街道)、村(社區)三級管理網路和考評制度,建立周檢查、月通報、季考核、年底總算帳的考核機制,定期組織開展全方面、無死角的督查檢查。在鄉鎮街道層面,深入組織開展“區查鄉、鄉查村、村查社、社查戶”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環境衛生“四級聯查”活動。在村級層面,建立環境衛生“紅黑榜”制度,定期評比、張榜公佈,形成了全區上下齊抓共管,共同發力的工作格局。

雷寨村環境衛生整治評比結果在微信群內進行公示

而今,當市民拿出手機監督舉報不文明行為時,當居民主動維護城市容顏時,當農民積極參與環境衛生整治時,文明風尚正在甘州傳承、延伸和弘揚。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