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5億人有家庭醫生”為何公眾卻無感

近日, “我國超過5億人有家庭醫生”的報導遭到線民吐槽, 稱和自身感觸相去甚遠。 對此, 記者從衛計委相關部門獲得三點回應:一是家庭醫生簽約數字沒有問題,

是統計上來的。 二是服務還要陸續跟上, 請給時間。 三是衛計委的相關司局近期將對這一新聞熱點進行回應。 (12月20日《科技日報》)

“5億人有家庭醫生”的新聞甫一推出, 公眾的普遍感覺是:這是假新聞吧?要不然, 我身邊的朋友怎麼全都沒有呢?家庭醫生, 只是一本雜誌吧?或者, 家庭醫生, 其實就是社區醫生?我國超過5億人都有了自己的家庭醫生, 如此喜大普奔的好事, 為何公眾卻無感呢?我相信這個資料是真的, 只不過, 很多人可能忘了自己曾經簽過約。

我們一家三口, 除了我兒子, 夫妻倆都有家庭醫生。 那我是怎麼有家庭醫生的呢?其實簡單。 社區給了我兩張紙, 我簽了個名, 於是就有了。 也不是一分錢沒收,

每人八元錢, 相當於沒花錢。 我的家庭醫生有名有姓, 而且還留了手機號, 我那天吃壞肚子, 想諮詢下, 可惜電話打不通。 但我確信, 我肯定在那5億人裡。

讓人辦事, 得給人錢, 這是起碼的商業文明。 我才花八塊錢, 請人吃個早點都不夠, 人家不接電話, 很正常。 所以, 我也不會說, 家庭醫生名存實亡之類的話。 很多人嘲諷這個資料太美好, 其實沒道理。 不給錢就想獲得服務, 如果不是懶漢, 一定就是耍流氓。 讓你免費幹活, 你也不會幹的。

家庭醫生作為一項公共福利提供, 必然面對兩個問題:一是錢從哪裡來?二是會不會有效率?只提福利不提錢從哪來, 肯定是有問題的, 八塊錢就想請個家庭醫生, 肯定不可能。 就算政府財政額外補貼,

真要正兒八經地像國外那樣搞家庭醫生, 也不是一點錢。 不說別的, 十幾億人的家庭醫生, 這個巨大的人才缺口, 怎樣在短期內補齊?

請個保姆還不少錢呢, 何況是家庭醫生, 技能要求更高, 收費必然更高。 所以, 這個服務不是人人都能享受得起的, 就像不是誰都雇得起保姆一樣。 非要搞成人人享有的公共福利, 那就只能把服務水準降低, 低到似有若無。 事實上, 這也正是公眾對於自己擁有家庭醫生完全無感的主要原因所在。

雖然5億人的確簽約了家庭醫生, 但並不能真正獲得家庭醫生的一對一服務, 有和沒有, 因此差別很小。 你想, 一個醫生要為一個社區甚至一個街道服務, 那還是什麼家庭醫生呢, 醫生對服務物件的情況,

幾乎不可能有詳細的瞭解。 片兒警就是片兒警, 非要改叫家庭員警, 其實沒什麼意義;同樣的道理, 社區醫生就是社區醫生, 改個名叫家庭醫生, 或許也沒必要。

真給每個人都派個家庭醫生, 那得要多少醫生啊, 那得財政花掉多少錢啊, 那得有多少尋租浪費啊, 花別人的錢替別人辦事, 效率向來最為低下——何況, 大多數人可能並不需要。 是的, 並不是每個人都需要家庭醫生, 相比年輕人, 老年人群體就更為需要。 與其求數量, 不如求品質, 專為特殊人群提供家庭醫生服務, 才更為切合實際。

家庭醫生作為一項公共福利供給, 只能是給少數有需要的公民提供, 主要是老年人、殘疾人以及大病患者等等。 特殊人群之外,

誰需要誰自己花錢請就好了。 高福利並不全是好事, 不是浪費嚴重就是水準低下。 5億人有家庭醫生, 卻讓公眾無感, 該引起我們更多的反思。

文/舒聖祥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